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尊严的诉求:美国华裔族群心态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尊严的诉求:美国华裔族群心态研究

  • 作者:黄际英
  • 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0263120
  • 出版日期:2010年07月01日
  • 页数:244
  • 定价:¥22.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尊严的诉求:美国华裔族群心态研究》共分九章:**章是对研究策略的交代;第二、三、四、五、六、七、八章是对作为研究对象的美国华人群体心态实施具体介绍、评述和分析的过程;第九章则是总结性的回顾与结论和补充。 尊严的诉求:美国华裔族群心态研究_黄际英_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_
    文章节选
    尊严的诉求:美国华裔族群心态探究
    第七章:模范少数族裔:光环与现实
    第八章:身份与属性:永远的疑难
    回顾与结论和补充--第九章:结论与补充
    **章是对研究的目的、主题、对象、方法和背景等的交代,它一方面是展开对华裔族群心态梳理与分析的背景介绍,另一方面也是整个研究的必要铺垫。
    具体分析过程中的七个章节,它们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第二章是为后面诸章展开分析的前提条件,**介绍19世纪末美国社会严酷的种族歧视制度,以及早期华人对中华文化的捍卫和对族群尊严的诉求。第三章至第八章将美国本土出生的华人分期、分群进行考察:20世纪30年代“回中国去”的民族意识和对祖籍国的认同(第三章),40年代“为美国而战就是为中国而战”的民族精神与双向认同(第四章),50年代为在美国生存下去而无条件的单向认同(第五章),六七十年代摒弃主流文化的泛亚裔族群意识的觉醒与亚裔美国文化认同(第六章),80年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因同美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更加快速和紧密的互动关系而变得更为复杂和微妙的族群意识与美国认同(第七章和第八章)。
    此外,考虑到本研究引用资料的广泛,在第二至第八章每一章结尾处都安排了“本章小结”,以方便对任何一章内容的快速了解。
    “后记”简单介绍了本研究在准备和进行过程中的信息,希望有助于对本研究的全面评阅。
    如果说当代美国人的种族偏见是理性的,似乎有欠公允。理性上美国人相信人人生而平等,天赋人权,尤其是知识分子,认为在号称自由之邦的美国存在种族歧视是一种耻辱,无论何种肤色应一律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力。但是在情感上,他们总是不自觉地流露出种族优越感,经常在不经意间“说走了嘴”。①德马托议员如是,微软MSNBC如是。白种人至上黄种人低劣的种族偏见是一种潜意识存在。虽然种族歧视制度早已消除,可是积淀在美国社会文化中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幽灵般摆脱不掉的种族偏见仍在华裔/亚裔美国人的生存空间徘徊。
    (二)与经济相关的反华情绪
    尽管60年代和80年代美国出现过两次大规模地赞扬华裔/亚裔美国人成功的舆论宣传,但是自8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的反亚裔情绪仍旧不断,并随着美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起伏,其幅度与美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的严峻程度成正比。
    ……
    目录
    前言
    **章 对美国华人族群心态的研究策略
    一本研究的目的和主题
    二本研究对象的限定与研究方法
    三关于美国华人历史的研究现状
    四 对主要概念和陈述结构的说明

    第二章 “黄祸”之说与尊严诉求
    一 “一个给美利坚带来瘟疫的民族”
    二 伍廷芳与《北美评论》
    三 华人社区**黄清福
    四 华人平等权利联盟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同化”的幻灭与自我拯救
    一 “同化”的追寻与幻灭
    二 1936年华裔青年“前途大辩论
    三 渴求人才:来自中国的引力
    四 边缘地带的自我拯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形象的校正与新的认同
    一 反法西斯联盟与《排华法案>的废除
    二 另一个视角看华人
    三 “我是美国人”:一种新的认同
    四 边缘与**的对话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单向度”的抉择与张力
    一 中美交恶下的生存困境
    二 黑暗中的理性抉择
    三 罗丝·李与“迁出唐人街
    四 “向上移”群体与“文化贡献者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浮亚裔族群意识”与《哎呀!》
    第七章 “模范少数族裔”:光环与现实
    第八章 身份与属性:永远的疑难
    第九章 结论与补充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