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医药学概论(第2版)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医药学概论(第2版)

  • 作者:许兆亮
  •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73872
  • 出版日期:2013年08月01日
  • 页数:332
  • 定价:¥3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全国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药学概论(供药品经营与管理、**制剂技术、生物制药技术、药学专业用)(第2版)(高职药学)》完善原有模块,突出中医药应用:①定位中医药、彰显辨证论治。将辨证贯穿教材始终。②将中医药临床应用列入实训教学,增加岗位需求的应变能力。③突出实例分析,课堂活动以案例分析为主。④针对岗位需求,将部分相关资格证书的内容,做到配套光盘中,供学生自学参考。
    文章节选
    (一)心与肺
    心与肺之间的生理关系,主要表现为气与血的关系。心主血脉,上朝于肺;肺主宗气,贯通心脉。血的运行虽为心所主,但必须依靠肺气的推动,宗气要贯通心脉,又必须有血液的运载,才能运行输布至全身。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而只有正常的血液循行,才能保证肺司呼吸功能的正常进行。由于宗气具有贯通心脉、行呼吸的作用,从而加强了血液循行和呼吸之间的密切联系。心与肺相互配合,血与气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保证了气血正常运行,维持了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即所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在病理上,心肺之间也常相互影响,若肺气虚或肺失宣肃时,可导致心血运行失常、心血瘀阻,出现胸闷疼痛、唇舌青紫等;若心气虚或心阳不振,血脉瘀阻时,也会影响肺的宣肃,出现咳嗽、气喘、胸闷等。
    (二)心与脾
    心与脾之间的生理关系,主要表现在���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心主血,脾统血生血。心血赖脾气健运以化生,而脾气的运化功能又赖心血的滋养和心阳的温煦。脾气健运则化生血液之源旺盛,而心血自能充盈。心阳温运脾土,心主神志,调节脾的运化,有利气血生成,心与脾在血液生成方面相辅相成。血液之所以能正常运行于经脉之中,既赖心气的推动,又需脾气的统摄,使血行脉中而不溢出脉外。心脾配合,维持正常血运。在病理上,若思虑过度,不仅暗耗心血,而且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若脾气虚弱,化源不足,或脾不统血,血液妄行,可致心血不足;若心血亏虚,无以滋养于脾,又可致脾气不足。*终均可导致心脾两虚,出现腹胀便溏、食少肢倦、心悸失眠、面色无华等。
    (三)心与肝
    心与肝之间的生理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和精神情志方面。心主血,推动全身血液运行;肝藏血,贮藏血液及调节血量。心肝相互配合,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全身血液充盈,则肝有所藏,心有所主。心主血,肝主疏泄,肝的疏泄正常,血液运行通畅,有助于心血运行;而心血充足,肝血亦旺,肝得阴血濡养,疏泄方能正常。心主神志,精神之所舍;肝主疏泄,调畅精神情志。人的精神活动虽由心所主,但与肝的疏泄密切相关,只有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的情况下,气血平和,心情舒畅,精神情志活动才能正常。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肝又都赖血液的滋养。故心与肝共同调节精神情志活动。在病理上,若心血虚可引起肝血虚,肝血虚可引起心血虚,*终形成心肝血虚,可见心悸失眠、眩晕、两目干涩、肢体麻木等。心火可引动肝火,肝火亦可引发心火,*终形成心肝火旺,可见心烦失眠、哭笑无常、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等。
    ……
    目录
    绪论
    **节 中医药学发展概况
    一、中医药学的起源
    二、中医药学理论的确立
    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第二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章 阴阳五行
    **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和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 藏象
    **节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系统联系
    一、心
    二、肺
    三、脾
    四、肝
    五、肾
    第二节 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生理特性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第三节 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
    一、脑
    二、女子胞
    第四节 以五脏为**的整体联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气血津液
    **节 气
    一、气的基本概念
    二、气的生成与运动
    三、气的生理功能
    四、气的分布与分类
    第二节 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功能
    四、血的运行
    第三节 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三、津液的功能
    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一、气和血的关系
    二、气和津液的关系
    三、津液和血的关系
    第四章 病因病机
    **节 病因
    一、外感病因
    二、内伤病因
    三、病理产物性病因
    第二节 发病
    第三节 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三、气血失常
    第五章 四诊
    ……
    第六章 辨证
    第七章 **原则
    第八章 中药基础知识
    第九章 常用中药及应用
    第十章 方剂学基础知识
    第十一章 常用中成药及应用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