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生物课程论
QQ咨询:
有路璐璐:

生物课程论

  • 作者:余自强 余自强
  •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4132239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414
  • 定价:¥4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生物课程论》是ESPH科学教育丛书中的一本。《生物课程论》探讨了基础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历史、教育价值、目标定位、内容选择、教材编写、课程实施和评价、课程资源开发、课程改革及其发展趋势等问题。
    目录
    **章 课程文化与生物课程
    **节 课程文化、课程论和生物课程改革
    一 文化和教育
    二 课程和人的文化素质培养
    三 课程论和生物课程改革
    第二节 从文化视角看生物课程的发展
    一 生命科学的发展
    二 人类文化史上的生物学革命
    三 生物课程的发展
    第三节 生物课程价值和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
    一 生物课程的教育价值
    二 对科学素养的理解
    三 对生物科学素养的理解

    第二章 我国中学生命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节 中国古代的生命科学技术和生命科学教育
    一 中国古代的生命科学技术
    二 中国古代的生命科学教育
    第二节 近代中学生物课程的设置
    一 教会学校和洋务学堂开设的科学课程
    二 维新派与生物学教育
    三 近代教育制度建立时的博物课程
    四 1922年新学制中的生物课程
    第三节 建国后的中学生物课程
    一 建国初期的中学生物课程
    二 1963年至20世纪末的中学生物课程
    三 建国后50年生物课程的回顾
    第四节 传统生物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分析
    一 以生物类群和人体生理卫生的知识构建初中生物课程体系
    二 以生物基本特征的知识为主线构建高中生物课程体系

    第三章 20世纪我国中学生物课程的改革探索
    **节 对学科**课程的批判和STS课程的试验
    一 学科**课程的得失
    二 对学科**课程的批判
    三 STS课程的试验
    第二节 综合科学课程中的生物学教育
    一 1922年新学制的初中自然科
    二20世纪后半期初中综合科学课程的发展
    三 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综合理科课程
    第三节 美国BSCS高中生物教材的引进
    一 美国高中生物学教育内容的选择
    二香港对:BSCS黄皮本的引进和改编
    三 北京市引进BSCS绿皮本的实验
    第四节 2000年高中生物大纲修订中的新思想
    一 从学生认识发展角度考虑高中生物课程的内容体系
    二 加强实践活动和培养探究能力
    三 改进生物课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第四章 生物课程与基本科学素养培养
    **节 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一 什么是科学知识
    二 生物科学知识的类型
    三 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第二节 对科学过程与方法的理解
    一 科学问题
    二 科学方法
    三 科学过程
    第三节 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理解
    一 对科学的理解
    二 对技术的理解
    三 对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关系的理解

    第五章 生物课程与思维素质教育
    **节 生物课程要关注学生思维素质的提高
    一 思维素质和思维方式
    二 生物课程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 关注生物学科思想的发展,提高思维素质
    第二节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思维教育
    一 科学抽象思维
    二 科学形象思维
    三 科学直觉思维和灵感
    第三节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哲学教育
    一 哲学对思维素质提高的价值
    二 本体论上的二元对立和系统思想
    三 认识论上的反映论和个人意义建构
    四 方法论上的“实践一认识”和“假设一检验”
    第四节 生物课程中的自然哲学教育
    一 自然哲学的产生和作用
    二 生命的本质
    三 生物的价值
    四 生物界的发展
    第五节 生物课程中的技术哲学教育
    一 技术方法和技术哲学
    二 生物技术的性质、结构和价值
    三 技术发展的规律
    四 技术方法论的一般原理

    第六章 生物课程与实践能力培养
    **节 生物课程与科学实践能力培养
    一 观察能力
    二 实验能力
    三 科学调查能力
    四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实践活动
    第二节 生物课程与生命教育
    一 生命教育的内容及意义
    二 卫生保健能力培养
    三 心理调适能力培养
    四 **防范能力培养
    五 环境适应能力培养
    第三节 生物课程与信息能力的培养
    一 信息
    二 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
    三 生物课程中的信息能力培养
    第四节 生物课程与技术实践能力培养
    一 科学课程中的技术素养的培养
    二 科学课程中的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 生物课程中的生计教育
    第五节 生物课程与创造发明能力培养
    一 创造性和创造力
    二 生物科学技术中的创造原理和方法
    三 仿生学的创新价值

    第七章 生物课程与人文素质教育
    **节 追求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 关于科学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原则
    二 关注科学精神的培养
    三 关注生物学科思想发展对人类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生物课程中人文精神教育的**
    一 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
    二 价值观的教育
    三 科学精神的教育
    第三节 增强人文精神教育的时代性
    一 全球化与爱国主义教育
    二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 科学历史观的培养
    四 关于无神论教育
    第四节 生物课程中的美育
    一 美和审美
    二 生物课程中美的存在形态和表现形态
    三 生命美感及其心理结构的形成
    四 生物学教育中的审美活动

    第八章 面向21世纪的生物课程改革
    **节 生物课程标准的制订
    一 世纪之交课程改革对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 国际上中学生物课程改革的启示
    三 **生物课程标准的制订
    第二节 《初中生物标准》的内容和结构分析
    一 《初中生物标准》的突出特点
    二 《初中生物标准》的内容体系
    三 对“人与生物圈”课程体系的说明
    四 内容体系的特点是关注学科思想和方法现代化
    第三节 《初中科学标准》生命科学领域的设计
    一 《初中科学标准》中生命科学领域的地位
    二 《初中科学标准》中生命科学领域的内容
    三 生命科学领域内容选择和组织的思路
    四 综合科学课程的特有教育价值
    第四节 《高中生物标准》的内容和结构分析
    一 《高中生物标准》的设计思路和主要特点
    二 “分子与细胞”模块的分析
    三 “遗传与进化”模块的分析
    四 “稳态与环境”模块的分析
    五 “生物技术实践”模块的分析
    六 “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的分析
    七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的分析

    第九章 生物课程的实施和评价
    **节 建国后生物课程目标的发展
    一 从教学目的要求到课程目标
    二 课程目标的发展
    三 对课程内容目标的认识
    第二节 教科书的编写和评价
    一 教科书的功能
    二 教科书的目标
    三 教科书的结构
    四 教科书的评价
    第三节 生物课程的教学实施
    一 教学实施中的教学目标
    二 教学方式的变革
    三 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第四节 生物课程的评价
    一 课程评价和教学评价
    二 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的评价
    三 课堂教学评价
    四 学业评价的改革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的生物课程
    **节 如何面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一 **发展战略
    二 经济发展模式
    三 全球化时代的****
    四 **教育方针的要求
    第二节 如何面对生物科学技术的进步
    一 现代生物科学带来的新兴科学认识模式
    二 现代生物科技的产业化前景
    三 对生物科学思维方式的认识
    第三节 如何面对先进文化建设
    一 对科技文化的认识
    二 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
    三 教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
    ……
    编辑推荐语
    本书是ESPH科学教育丛书中的一本。本书探讨了基础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历史、教育价值、目标定位、内容选择、教材编写、课程实施和评价、课程资源开发、课程改革及其发展趋势等问题。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