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戏曲脸谱-修订版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戏曲脸谱-修订版

  • 作者:黄殿祺
  • 出版社: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 ISBN:9787514004236
  • 出版日期:2014年01月01日
  • 页数:290
  • 定价:¥4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中国戏曲脸谱(修订版)》中还专门阐述了戏曲脸谱的命运。“五四”运动以来,文艺界对中国戏曲的议论一直很多,但绝大部分都是贬词,而且持贬词的人中有相当多的是新文化运动中有名气、有地位的人物。例如:胡适认为脸谱是已经失去作用的“遗形物”,傅斯年说脸谱是“不近人情”的“下等把戏的遗传”,钱玄同干脆把脸谱诬蔑为“粪谱”。这类批评直到现在也没有完全停止,只是话已经说得不那么凶了。其实,这类批评的一个核心思想,是把写实话剧的模仿性化装当作艺术真实的**标准。这是一种极其狭隘的戏剧观念。西方话剧从狭隘的写实主义胡同里走出来之后,有些**戏剧家不但没有非难脸谱,甚至主张重新用面具来表演。 中国戏曲脸谱-修订版_黄殿祺_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_
    文章节选
    **节 弋阳腔、昆山腔脸谱的艺术特色
    一、明初四大声腔的形成与发展
    元末明初,中国戏曲有了很大的发展。弋阳腔又叫“弋腔”,大约元末明初时起源于江西弋阳,是南戏的一支流派。弋阳腔和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等声腔一样,是南戏在各地长期流传、演变的产物。尤其是弋阳腔,明清时在南北各地繁衍发展,成为南戏四大声腔中流行*广、影响*大的声腔。明代,弋阳是善歌之乡,民歌特别发达。弋阳人把本地俗曲的歌词巧妙地改用弋阳腔演唱,并广为流传。民歌的介入,使弋阳腔形成了“顺口而歌”,“向无曲谱,只沿土俗”,“在伴奏时用大锣大鼓、声调高亢激越、粗犷奔放”,“一唱众和”的人声帮腔形式等特点,并与雅化的昆山腔相抗衡。“一唱众和”的人声帮腔形式,是南戏*早的基本演唱形式,也是弋阳腔适应广���草台演出,合乎广大人民群众欣赏趣味,得以广泛流传的重要条件。据明代魏良辅《南词引证》记载,明永乐年间,弋阳腔除盛行江西外,还流行于安徽、福建,并远播云贵。又据明代徐渭《南词叙录》记载,明代中叶,弋阳腔的流传更为活跃,盛行于南京、北京、江苏、湖南与广东等地。今之川剧高腔、湘剧高腔、广东潮剧和福建正字戏等,俱是江西弋阳腔的流裔。京腔,是弋阳腔在明代中期流传到北京之后演变成为北京的地方戏,至清代乾隆年间,京腔在北京达到极盛。而弋阳腔流传到皖南的一派,实力更为强大,与当地流行的余姚腔和民间“土戏”相结合产生了青阳腔。青阳腔的诞生标志着弋阳腔的各支后裔,即各地的高腔系统进入了成熟期。青阳腔形成之后,于明万历年间,从皖南分路进入江西,对江西的戏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北起九江,南至赣州,中间包括南昌、抚州、吉安等地,到处都可见青阳腔的活动。清代以后,独立的弋阳腔剧种日趋衰落。
    昆山腔是昆剧的早期称谓。元代后期,南戏流传至苏州昆山一带,与当地语音和音乐结合,经过昆山音乐家顾间的演唱和改进,至明代初期即有昆山腔之称。明嘉靖年间,又有一大批民间音乐家长期切磋,改进和确立了昆山腔的唱腔体系。之后,昆山人梁辰鱼、郑思笠和唐小虞编写了**部昆山腔传奇《浣纱记》,扩大了昆山腔的影响。文人学士争用昆山腔撰写传奇,习昆山腔者日益增多。至明万历年间,昆山腔的影响以苏州为**扩大到大江南北,以至“四方歌曲必宗吴门”,并形成了众多流派。戏剧新作不断出现,戏班竞演新剧,表演日趋成熟,一跃成为诸腔之首。
    ……
    目录
    概述
    一、中国戏曲发展概况
    二、行当、脚色、角色与戏曲脸谱
    三、脸谱和面具具有更为广泛的文化概念
    四、戏曲面具概况
    **章 中国戏曲脸谱的滥觞
    **节 原始社会的涂面化装
    一、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人面纹
    二、新石器时代的化装演出——原始歌舞
    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面具
    一、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神徽
    二、“神徽”原来是戴面具的巫师形象
    三、良渚文化玉器上的兽面纹
    四、新石器时代面具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 商周时期的面具
    一、商代的巫术面具
    二、商代的青铜面具
    三、饕餮纹——商周时期的面具纹样
    ……
    第二章 汉代面具化装和唐代涂面化装
    第三章 宋金元杂剧的假面化装和涂面化装
    第四章 明清戏曲脸谱
    第五章 清末至现代中国京剧脸谱流派
    第六章 中国戏曲脸谱的色彩、图案、谱式
    第七章 有关中国戏曲脸谱的争论
    第八章 从小舞台走向大社会的中国戏曲脸谱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