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区域公共管理导论
QQ咨询:
有路璐璐:

区域公共管理导论

  • 作者:蒋永甫傅金鹏聂鑫
  • 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9087176
  • 出版日期:2014年03月01日
  • 页数:246
  • 定价:¥30.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当今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区域公共问题不断产生,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书从区域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管理主体、制度安排等方面,较全面地阐述了区域公共管理学科的基本内容,系统构建了区域公共管理的知识框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引导性,便于推动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深入开展。
    区域公共管理导论(区域公共管理研究*具引导性之作)_蒋永甫傅金鹏聂鑫 编_广西人民出版社_
    文章节选
    绪论
    一、区域公共管理的“区域”概念
    无论是作为学术研究领域还是管理实务的区域公共管理都是建立在“区域”这个核心概念基础之上的。因此,在探究区域公共管理时,首先需要对“区域”概念加以分析。
    1?一般意义上的“区域”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部分或一个地区、一个**乃至几个**均可称为一个区域。区域也是一个多学科共享的概念,但不同的学科赋予区域不同的含义。如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具有共同自然地理特征的地域单元。在政治学中,区域是一个行政管理单位,又叫行政区划,它是**管理的行政单元。社会学把区域看作是具有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但是,在社会学家眼里,区域更多是一种经济区域,而非地理或行政区域。在我国**的社会学家费孝通看来,社会学的区域概念更多应是功能论取向的,而不是单纯的空间地理意义上的,一个区域内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重要的不在于地理环境或行政隶属关系是否相同,而在于整合程度的高低陈瑞莲等?区域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而*具有影响力的则是经济学中的区域概念。因为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空间,这种特定空间与经济活动的结合,产生了区域经济以及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区域经济学。在区域经济学中,“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按照内部的同质性或功能一体化原则划分。”艾德加?M?胡佛,弗兰克?杰莱塔尼?区域经济学导论[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239.
    地域性质或属性是划分区域的基本标准。按此标准,可以将区域分为四种基本类型:行政区域、经济区域、社会区域和自然区域。
    (1)行政区域(Administrative Region),即行政区,是为实现**的行政管理、治理与建设,对领土进行合理的分级划分而形成的区域或地方陈湘满,刘君德?论流域区与行政区的关系及其优化[J]?人文地理,2001(4).。行政区域的划分是一种典型的**行为。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根据历史、地理、交通、民族、政治和经济等多种因素将**的领土划分成大小不同、层次不等的区域,并建立相应的政权机关。因此,行政区域是**统治的重要工具之一。在我国,行政区域在纵向上呈现为由省级(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地市级(设区的市和自治州)、县级(县、自治县、区和不设区的市)和乡镇级(乡、民族乡和镇)构成的四级结构。在横向上,行政区域则包括普通省制区域、**直辖市区域、民族区域自治区域和特别行政区域四种基本形态宋月红?行政区划与当代中国行政区域、区域行政类型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1999(4).。
    (2)经济区域(Economic Region)。所谓经济区域,是指经济活动的地域单元。经济区域可能是经过经济区划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也可以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管理的需要而划分出来的连片地方。经济区域也包括多种类型,如聚���经济区域、经济协作区域、经济特区、部门经济区域和综合经济区域。聚类经济区域又称均质区,或者因经济发展水平或发展速度类似而形成,或者由于经济结构特征或产业优势和发展方向相似而产生。经济协作区域是为了加强区域经济的横向联合,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条件、经济联系而组织起来的地域单元。经济特区是指在发展过程中享有更多优惠政策,有一定相对独立性和实行特殊管理的地域。部门经济区是指根据某些资源或产业的相对集中,或者按主导产业为标志划分出来的地域。综合经济区就是由经济**城市和连片乡村构成的经济门类较多、内部联系紧密的区域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43-244.。
    (3)社会区域(Social Region)。社会区域是根据文化心理、风俗习惯、民族特征和语言文字等社会因素的不同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因而,某个社会区域往往表现出独特的文化、风俗、民族属性和语言风格,由此使得这个区域成为一个稳定的人类社会聚落。譬如,我国广东和福建等地的客家地区、广东的潮汕地区、江西和广西等地的革命老区、西部地区苗族聚居而成的苗寨等。与行政区和经济区不同,社会区域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其形成往往是各种社会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
    (4)自然区域(Natural Region)。自然区是指自然特征基本相似或内部有紧密联系、能作为一个独立系统的地域单元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43-244.。可以作为自然特征的主要有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植被和水文等。因独特地形地貌而形成的自然区域主要有高原地区、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和喀斯特地区等;根据土壤性质的不同可以区分出荒漠土地区、赤红壤地区、棕壤地区、褐土地区和黑钙土地区等肥力由低到高的不同自然区域;热带地区、亚热带地区、温带地区、亚寒带地区和寒带地区是具有不同气候的自然区域;而荒漠地区、草原地区、湿地地区和森林地区则是根据植被差异划分出来的自然区域。每个自然区域内部的自然特征极为相似,而不同自然区域之间则存在显著差异。
    2?作为公共管理的“区域”
    区域是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在公共管理学科看来,所谓区域,是“一个基于行政区划又超越**和行政区划的综合性概念”陈瑞莲,张紧跟?公共行政研究的新视角:区域公共行政[J]?公共行政,2002(3).。作为一个综合性概念,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区域是建立在人类活动扩展的基础之上的。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得**与**之间形成了一些跨越**范围的经济区域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跨越**边境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区如“新—柔—廖”次区域合作区域、图们江流域次区域经济合作、泛北部湾次区域经济合作等,也可在一个**内部形成跨越行政区的经济区,如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和正在兴起的北部湾经济区等。区域公共管理中的“区域”具有两个特点:**,区域首先是基于行政区划又超越于行政区划的概念。区域建立在行政区划基础之上,但人类经济和政治活动的扩展要求打破了原有的行政区划,实行了行政区划的整合,由此形成一个跨行政区划的新的公共管理单元。因此,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区域更多的是由人类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扩展而形成的。第二,区域又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是建立在人类经济和政治活动基础之上的。行政区、经济区、社会区和自然区规定了区域公共管理中的区域的范围和内涵,也可以构成区域公共管理中的区域,因为这些不同的区域都有公共管理的问题。但是,一般而言,区域公共管理中的区域主要是指经济区域。
    美国国际关系学者詹姆斯?米特尔曼把区域分为宏观区域主义、次区域主义与微观区域主义三种类型[美]J?H?米特尔曼?全球化综合症[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34.。根据米特尔曼的分类法,我们可以把经济区域分为宏观的洲际合作区域、中观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区域和国内的微观经济协作区域。
    (1)宏观区域。宏观区域是指洲际之内由民族**结合各国的规则形成的组织联合体,比如亚太经合组织、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
    (2)中观次区域。中观次区域是指小范围的、被认可为一个单独经济区域的跨国界或跨境的多边经济合作,如“大中华经济圈”“新—柔—廖成长三角”“图们江地区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澜沧江—大湄公河地区的次区域经济合作”等。
    (3)微观区域或微观次区域。微观区域则多指一国内部出现的经济区,如出口加工区、工业园区,或省际、地区间的合作。分为**级、省(区)际间的经济协作区、省毗邻地区经济协作区、省内经济协作区与城市间经济协作网络。如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区域、环渤海湾区域、北部湾经济区等。而省内经济协作区又称为微观次区域。微观区域不像宏观区域和中观次区域具有政治和军事特征,纯粹是一个经济区域。微观区域与微观次区域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跨越省级行政区划的合作区域,如长三角经济区、环渤海湾区域、珠三角经济区等,而后者是在一个省级行政区划内的跨地市的经济区,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长株潭城市圈等。
    目录
    绪论
    一、区域公共管理的“区域”概念
    二、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发展
    三、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章区域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
    **节区域主义
    一、政治经济学中的区域主义
    二、作为公共管理的区域主义
    第二节管理主义
    一、公共行政中的传统管理主义
    二、公共行政中的新管理主义
    第三节治理理论
    一、治理与治理理论
    二、区域治理及其途径
    第二章区域发展与区域公共问题
    **节区域发展与区域发展战略
    一、区域发展
    二、区域发展战略
    第二节区域发展战略的国际比较
    一、发达**的区域发展战略
    二、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
    三、区域发展战略比较
    第三节区域发展中的区域公共问题
    一、区域公共问题的含义
    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三、区域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四、区域发展中的合作问题
    五、区域发展中的规划问题
    第三章区域公共管理主体
    **节区域公共管理主体的界定
    一、区域公共管理主体的概念
    二、区域公共管理主体的特点
    第二节区域公共管理主体的构成
    一、政府
    二、国际组织
    三、区域性协调机构
    四、非政府组织
    五、区域公民
    第三节区域内政府间关系
    一、政府间关系概述
    二、区域内政府间关系及其协调
    第四节区域内政府与其他主体间关系
    一、参与关系和参与式治理
    二、协作关系和协作性公共管理
    三、网络关系和网络化治理
    第四章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安排
    **节区域政府
    一、区域政府的一般理论
    二、国外区域政府的经验
    三、区域政府的实现途径
    第二节伙伴关系
    一、伙伴关系的一般理论
    二、伙伴关系的类型
    三、选择正确的合作伙伴
    第三节区域合作机制
    一、合作与合作机制
    二、区域合作机制的构成
    三、区域合作机制的成功案例
    第五章区域公共管理的过程
    **节区域规划
    一、区域规划概述
    二、区域规划的目标、原则和方法
    三、区域规划的内容与程序
    第二节区域组织
    一、区域组织概述
    二、区域性协调机构的组建
    三、区域公共资源配置
    四、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第三节区域协调
    一、区域协调概述
    二、区域协调的原则和方法
    三、区域协调的基本机制
    第四节区域控制
    一、区域控制概述
    二、区域控制的原则和方法
    三、区域控制的过程
    第六章区域公共管理工具
    **节区域公共管理工具概述
    一、区域公共管理工具的含义和特点
    二、区域公共管理工具的类型
    三、影响区域公共管理工具选择的因素
    第二节区域公共政策
    一、区域公共政策概述
    二、区域公共政策过程
    三、西方的区域公共政策
    四、中国的区域公共政策
    第三节区域行政立法
    一、区域行政立法概述
    二、区域行政立法的原则和程序
    三、区域行政立法的理论模式
    第四节其他区域公共管理工具
    一、区域性合作协议
    二、城市联盟
    第七章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
    **节区域公共产品的概念、分类与特征
    一、区域公共产品的概念
    二、区域公共产品的类型
    三、区域公共产品的特征
    第二节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
    一、区域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理论
    二、区域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主体
    三、区域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第三节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
    一、单一主体主导的模式
    二、多主体主导的模式
    后记
    编辑推荐语
    全面阐述区域公共管理学科的基本内容,系统构建区域公共管理的知识框架,区域公共管理研究*具引导性之作。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