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朱龙云讲语文——语文错谬指摘
QQ咨询:
有路璐璐:

朱龙云讲语文——语文错谬指摘

  • 作者:朱龙云
  •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 ISBN:9787515325835
  • 出版日期:2014年09月01日
  • 页数:221
  • 定价:¥3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中42篇文章,其中34篇是对名文错谬的指摘,这些有弊病的名文有28篇选入了高中《语文》课本或《高中语文读本》。其余8篇中,有3篇是对高中课文误读误导的指正,有3篇是对高考语文试卷或模拟试卷中的选文和考题的异议。还有两篇是有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辨析能力的论说文。这些文章意在期望读者读书不要把鱼目当珍珠,误食糟粕为吸取精华,从而提高辨别妍媸美丑的能力和提高读写能力,更期望能以此启迪读者,不要盲信盲从名人名文,要独立思考,努力培养自己敢于探究质疑的气魄和直抒已见的胆识。 朱龙云讲语文——语文错谬指摘_朱龙云_中国青年出版社_
    文章节选
    《冬天之美》语病甚多
    《冬天之美》是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一篇散文。不知是原文存在着语病还是翻译的原因,这篇只有20句600字左右的短文章竟有七句明显地用词不准确或表意不清。
    全日制普通**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岀版社1997年版)**册上的《冬天之美》是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一篇散文。不知是原文存在着语病还是翻译的原因,这篇只有20句600字左右的短文竟有七句明显地用词不准确或表意不清。现按文中句序将它们摘抄于后,并予以简析。
    第①句:“我无法理解富翁们的情趣,他们在一年当中*不适于举行舞会,讲究吃穿和**挥霍的季节,将巴黎当作狂欢的场所。”
    这句中的“*不适于举行舞会,讲究吃穿和**挥霍”是“季节”的定语,言下之意,似乎在一年当中还有什么季节适于**挥霍。殊不知**挥霍既不同于举行舞会,也有别于讲究吃穿,它是一种腐败行为,任何季节,任何时候都“不适于”的,都应被谴责和制止。
    第④句:“在我国的大都市里,臭气熏天和冻结的烂泥几乎永无干燥之日,看见就令人恶心。”
    “臭气冲天”与“冻结的烂泥几乎永无干燥之日”是并列关系,还是“臭气熏天”和“冻结的”同属“烂泥”的定语?若是前者,臭气不是凭眼睛看得见的,“臭气熏天”与“看见”搭配不当;如果是后者,烂泥已经冻结,也就
    003
    不会臭气熏天了,即使是堆狗屎,冻结了也是闻不到臭气的。
    第⑦句:“我们的富翁所过的人为的,悖谬的生活。违背大自然的安排,结果毫无生气。”
    “人为的”是“生活”的定语,“人为的生活”,是生造的词语,令人不知其所云。人的生活就是指人的各种活动,人的生活没有人为的生活和非人为的生活之分。
    第10句:“当太阳拨开云雾,当它在严冬傍晚披上闪烁发光的紫红色长袍坠落时,人们几乎无法忍受它那令人眩目的光芒。”
    “拨开云雾”与披上长袍坠落,如果当作并列关系去理解,那么“雾”字后应加“时”。若是这样,太阳拨开云雾时,太阳在傍晚坠落时,其光芒都令人无法忍受,那么无法忍受的次数太多,时间太长,有失美感,似不合文义。如果“拨开……披上……坠落……”是承接关系,那么“当它”两字就必须删除。句中的“眩”是个别字,应该是“炫”。
    第14、15两句:“报春花、紫罗兰和孟加拉玫瑰躲在雪层下面微笑。由于地势的起伏,由于偶然的机缘,还有其他几种花儿躲过严寒幸存下来,而随时使你感到意想不到的欢愉。”
    这两句语意前后相忤。报春花等在雪层下面微笑,这说明报春花等喜欢雪爱雪,雪层可爱可亲,这句中的冬天美丽可爱。而“其他几种花儿躲过严寒幸存下来”中的“幸存”说明寒冬冷酷凶残,它摧残花儿扼杀花儿,只有几种花儿免遭厄运幸存下来,这话中冬天的形象是可怕可恶的。再说,报春花等既然躲在雪层下面,人们又怎么能看见它们在微笑呢?
    第17句:“当地面的白雪像璀璨的钻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或者挂在树梢的冰凌组成神奇的连拱和无法描绘的水晶的花彩时,有什么东西比白雪更加美丽呢?”
    这句中的“当……时”中写的是白雪和冰凌两个事物的美,而后面“有什么东西比白雪更加美丽呢”,只说白雪美丽,双起单承,把冰凌说脱了。
    以上摘抄的七句,存在着显而易见的语病。关于第②句中说富翁们在冬天“将巴黎当作狂欢的场所”,第⑦句中却说他们这种“人为”的生活毫无生
    004
    气,这截然相反的狂欢与毫无生气怎么能由同一个冬天引发同时存在?第⑧句“英国人比较明智,他们到乡下别墅去过冬”中的“明智”又是什么意思?法国人(包括富翁和穷人)没有到乡下别墅去过冬的,难道都是因为不明智?像这些话说得是否合情合理是值得探讨和商榷的,但这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的,由于篇幅问题,不在此赘述。
    (1997年)
    附:冬天之美
    乔治·桑
    ①我从来热爱乡村的冬天。②我无法理解富翁们的情趣,他们在一年当中*不适于举行舞会、讲究穿着和**挥霍的季节,将巴黎当作狂欢的场所。③大自然在冬天邀请我们到火炉边去享受天伦之乐,而且正是在乡村才能领略这个季节罕见的明朗的阳光。④在我国的大都市里,臭气熏天和冻结的烂泥几乎永无干燥之日,看见就令人恶心。⑤在乡下,一片阳光或者刮几小时风就使空气变得清新,使地面干爽。⑥可怜的城市工人对此十分了解,他们滞留在这个垃圾场里,实在是由于无可奈何。⑦我们的富翁所过的人为的、悖谬的生活,违背大自然的安排,结果毫无生气。⑧英国人比较明智,他们到乡下别墅去过冬。
    ⑨在巴黎,人们想象大自然有六个月毫无生机,可是小麦从秋天就开始发芽,而冬天惨淡的阳光——大家惯于这样描写它——是一年之中*灿烂、*辉煌的。⑩太阳拨开云雾,当它在严冬傍晚披上闪烁发光的紫红色长袍坠落时,人们几乎无法忍受它那令人眩目的光芒。11即使在我们严寒却偏偏不恰当地称为温带的**里,自然界万物永远不会除掉盛装和失去盎然的生机,广阔的麦田铺上了鲜艳的地毯,而天际低矮的太阳在上面投下了绿宝石的光辉。12地面披上了美丽的苔藓。13华丽的常春藤涂上了大理石般的鲜红和金色的斑纹。14报春花、紫罗兰和孟加拉玫瑰躲在雪层下面微笑。15由于地势的起伏,由于偶然的机缘,还有其他几种花儿躲过严寒幸存下来,而随时使你感到意想不到的
    005
    欢愉。16虽然百灵鸟不见踪影,但有多少喧闹而美丽的鸟儿路过这儿,在河边栖息和休憩!17当地面的白雪像璀璨的钻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或者当挂在树梢的冰凌组成神奇的连拱和无法描绘的水晶的花彩时,有什么东西比白雪更加美丽呢?18在乡村的漫漫长夜里,大家亲切地聚集一堂,甚至时间似乎也听从我们使唤。19由于人们能够沉静下来思索,精神生活变得异常丰富。20这样的夜晚,同家人围炉而坐,难道不是极大的乐事吗?
    006
    《枯叶蝴蝶》事理相悖
    枯叶蝴蝶掩饰其美色,伪装成丑物,是为免遭被捕杀的厄运,并非是作伪藏奸,骗人害人,这与奸人、坏人、恶人的虚伪做作有本质的区别,这种伪装实在无可非议。至于它*终没能躲过人类的捕杀,“*后也还是被出售”,这不能责怪枯叶蝶的伪装,只能说明滥捕滥杀它的人类比其他天敌更难防、更可怕。
    全日制普通**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1997年版)**册上的《枯叶蝴蝶》是篇叙事说理托物抒情的散文,它讲的是峨眉山下有一种“比*美的蝴蝶可能还要美丽些”的枯叶蝶,“为了保护自己”会伪装成枯叶。但是,“有一种生物比它还聪明,这种生物的特技之一是装假作伪,因此装假作伪这种行径是瞒不过这种生物——人的”,“这种生物”(人)把枯叶蝶制作成标本,高价出售,于是枯叶蝶“快要绝种了”。
    这是《枯叶蝴蝶》写物叙事部分,在这部分里非常聪明、美丽、可爱的枯叶蝶,为了保护自己,为了延续自己所属的物种,苦心孤诣,忍辱负重,伪装成枯叶,化美为丑,装死求生,令人惋惜,令人同情,令人赞叹。可是,使人莫明其妙的是,作者在紧接的说理抒情部分,对恃强凌弱滥捕滥杀枯叶蝶的行径不置一词,而对弱小的枯叶蝶的伪装无情地嘲讽和责怪,并苛求枯叶蝶及类似枯叶蝶的一切生物都应该展开它们的翅膀,显出它们的真相:
    “我们既然有一对美丽的和真理的翅膀,我们永远也不愿意阖上它们,
    007
    做什么要装模作样,化为一只枯叶蝶,*后也还是被出售,反而不如那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的蝴蝶到处飞翔,被捕捉而生生不息。
    我要我的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
    我愿这自然界的一切显出它们的真相。”
    在弱肉强食的环境里,在面临吞食或捕杀厄运而无力反抗时,收敛美姿美色,伪装成枯叶躲逃,这怎能说是装模作样呢?此时此境,枯叶蝶们如果真按作者要求,都展开两面都光彩夺目的翅膀到处飞翔,那它岂不是自投罗网自取灭亡?那怎么还能生生不息?正因为枯叶蝶并非那样鲁莽愚蠢,那样不懂策略,而是藏美装丑,以屈求伸,以“死”求生,伪装成枯叶,从而“谁也不去注意它,谁也不会瞧它一眼”,这才躲过了天敌和人类的捕杀,使枯叶蝶这一物种保存至今,成了“峨眉山*珍贵的特产之一”。它伪装,它掩饰其美色伪装成丑物,是为免遭被捕杀的厄运,并非是作伪藏奸,骗人害人,这与奸人、坏人、恶人的虚伪做作有本质的区别,这种伪装实在无可非议。至于它*终没能躲过人类的捕杀,“*后也还是被出售”,这不能责怪枯叶蝶的伪装,只能说明滥捕滥杀它的人类比其他天敌更难防、更可怕。对于弱小的枯叶蝶来说,捕杀枯叶蝶的人,他们捕杀枯叶蝶的能耐能量,他们的凶狠凶残,并不亚于日寇对付一个弱女子,林彪四人帮处置一个“臭老九”。假如一个美女伪装成丑婆,躲过了许多色鬼,但*终还是遭了日寇的强暴,谁能忍心去责怪美女作伪不去展现她的美貌?“文革”中,对“马列主义**”“一句顶一万句”之类持有异议的人,就会遭到割喉管的厄运,难道能苛责“臭老九”手捧语录口呼万岁,违心地说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反辩证法的套话?难道能苛求他们应展开“真理翅膀”飞翔吗?那时又怎能让你的“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呢?“我愿自然界的一切都显示它们的真相”,如果真如作者希冀的,自然界的一切不管时间、场合,都显示出它们的真相,不少物种恐怕早已灭绝了。而人类社会,在还存在着剥削压迫,存在着强权暴政,存在着欺小凌弱、弱肉强食等丑恶现象的时代,不首先去谴责消灭“强暴”,却苛求弱者在“强暴”者面前,不要伪装躲逃,要显示真相,那只能让弱者张开“美丽的和真理的翅膀”引诱强敌捕杀自己,加速身亡种绝。
    008
    《枯叶蝴蝶》是篇叙事说理托物抒情的散文。众所周知,叙事说理托物抒情,所叙的事必须能导出所说的理,所托的物必须能寄寓所抒的情。假如所描述的事物是美的善的,是可褒赞的,而用这事物象征比喻的人事以及人的思想行为等却是丑的恶的,是应该贬斥的,那么这种叙事说理托物抒情的文章,必然前后抵牾,所说的理,读者难以认同,所抒的情,读者不会接受。《枯叶蝴蝶》中的蝴蝶伪装枯叶,其伪装是防范强暴,躲避捕杀,保护自己,从而使枯叶蝶这一物种保存下来,成为*珍贵的特产之一,而导致枯叶蝴蝶快要绝种的*可怕的是那种能识破枯叶蝴蝶伪装、认出枯叶蝴蝶真相的人。枯叶蝴蝶的伪装对己对“人”都是有益的,是可赞的;而识破枯叶蝴蝶的伪装,认出枯叶蝴蝶真相,是滥捕滥杀的前提,这种识破伪装认出真相是一种“虐杀生灵的罪孽”,是必须斥责和制止的。而《枯叶蝴蝶》在说理抒情部分中贬斥的装模作样掩盖真相是指人间那种假面孔,是虚伪做作、骗人骗己、害人害己的卑劣行径,这与上文中枯叶蝴蝶的伪装是完全不同的,有着本质的区别,由此可见,篇末的“我愿自然界的一切都显示出它们的真相”这个主旨,与上文写的枯叶蝴蝶伪装枯叶可赞、而识破伪装认出真相可恶的事相背离。因此,我认为《枯叶蝴蝶》的主旨与材料、情与物、理与事相忤相悖。
    (1997年)
    附:《枯叶蝴蝶》
    徐 迟
    峨眉山下,伏虎寺旁,有一种蝴蝶,比*美丽的蝴蝶可能还要美丽些,是峨眉山*珍贵的物产之一。
    当它阖起两张翅膀的时候,像生长在树枝上的一张干枯了的树叶。谁也不去注意它,谁也不会瞧它一眼。
    它收敛了它的花纹、图案,隐藏了它的粉墨、彩色,逸出了繁华的花丛,停止了它翱翔的姿态,变成了一张憔悴的,干枯了的,甚至不是枯黄的,而是枯槁的,如同死灰颜色的枯叶。
    009
    它这样伪装,是为了自己。但是它还是逃不脱被捕捉的命运。不仅因为它的美丽,更因为它那用来隐蔽它的美丽的枯槁与憔悴。
    它以为它这样做可以保护自己,殊不知它这样做更教人去搜捕它。有一种生物比它还聪明,这种生物的特技之一是装假作伪,因此装假作伪这种行径是瞒不过这种生物——人的。
    人把它捕捉,将它制成标本,作为一种商品出售,价钱越来越高。*后几乎把它捕捉得再也没有了。这一生物品种快要绝种了。
    到这时候,**才下令禁止捕捉枯叶蝶。但是,已经来不及了。**的禁止更增加了它的身价。枯叶蝶真是因此而要灭绝了。
    我们既然有一对美丽的和真理的翅膀,我们永远也不愿意阖上它们。做什么要装模作样,化为一枯叶蝶,*后也还是被出售,反而不如那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的蝴蝶到处飞翔,被捕捉而又生生不息。
    我要我的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
    我愿自然界的一切都显示它们的真相。
    010
    《作家要锤炼语言》的语言颇欠锤炼
    ——试析该文第三自然段
    《作家要锤炼语言》一文,讲的是要“认真地锤炼我们的语言”。按理说,这篇文章应作表率,在语言上认真地“加工锤炼”,使之成为人们学习“语言的典范”。可是,它在语汇、语法、逻辑、语意等方面都有不少“疏漏”,语言颇欠锤炼。仅以第三个自然段为例,全段十三句话,竟没有一句称得上精炼的,并且存在着多处“可以克服的语言运用上的毛病”。
    全日制普通**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岀版社1990年版)**册上的《作家要锤炼语言》一文(以下简称《作家》),讲的是要“认真地锤炼我们的语言”。按理说,这篇文章应作表率,在语言上认真地“加工锤炼”,使之成为人们学习“语言的典范”。可是,它在语汇、语法、逻辑、语意等方面都有不少“疏漏”,语言颇欠锤炼。仅以第三个自然段为例,全段十三句话,竟没有一句称得上精炼的,并且存在着多处“可以克服的语言运用上的毛病”。现将该段标明句序,照抄如下,然后逐句试析于后。
    ①如果一个工人要学习快速切削,一个农民要讲究密植程度,作家又怎么能随随便便地对待自己的语言呢?②我们知道,“自然物质”赤裸裸的思想是并不存在的,思想要通过或者依附于一定的东西——画家用色彩线条,音乐家用音响旋律,文学家用的主要是语言。③而且当我们把这种语言称作文学语言或者艺术语言的时候,这就意味着:它同时要具备绘画和音乐的特点,有色彩、有音响地来描写生活和反映思想。④当然一篇作品的生活和思
    011
    想是主要的,内容在根本关键上总在决定着形式。⑤但也不能够设想:丰富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却可以通过贫乏而苍白的语言来表现。⑥一个作家能不能向读者提出这样的要求呢?⑦譬如说:“我的故事非常生动,思想也****正确,可就是一点:不善于运用语言。⑧请你根据我所想的,不要根据我所写的来判断吧,那才算公道哩。”⑨显然,这是废话。⑩读者不可能付出这样的“公道”。11任何人都只能按照作家所运用的语言的形式来判断他要表达的内容,判断他所描写的生活和思想。12语言在这里起着相对的作用。13一个作家如果在语言运用上从来没有苦闷,从来不曾对语言进行过斗争,我敢断言,他不会是一个好作家。
    第①句“如果一个工人要学习快速切削,一个农民要讲究密植程度,作家又怎么能随随便便地对待自己的语言呢?”把作家要认真对待语言与工人要学习高速切削,农民要讲究密植程度相比,不伦不类。高速切削讲的是充分利用时间,讲究密植程度是要合理利用空间。工人农民对时间或空间利用得好与不好,只是关系到产品数量的多与少,与产品质量高低关联不大。工人没有学习高速切削,农民没有讲究密植程度,能生产合格的农产品和工业品。而作家随随便便对待自己的语言,根本就出不了像样的作品。
    第②句“我们知道,‘自然物质’赤裸裸的思想是并不存在的,思想要通过或者依附于一定的东西——画家用色彩线条,音乐家用音响旋律,文学家用的主要是语言。”“我们知道”后面的话,恐怕绝大多数读者是不知道的,也不会苟同的。“我们知道”后面的话似乎在告诉我们,若没有色彩线条、音响旋律、书面文字,“自然物质‘赤裸裸的思想’”是不存在的。这不令人奇怪吗?是艺术作品反映现实,还是现实依附于艺术作品呢?愚妇在神像脚下跪跪拜拜,战士面对入侵者端枪冲杀,这些行为表现出的迷信思想或爱国思想,不比色彩线条、音响旋律、书面文字更“赤裸裸”吗?难道看见愚妇在神像前跪拜却不知道她有什么思想,待到画家用色彩、线条将她跪拜的形象画出来后,我们才知道她有迷信思想吗?《作家》的作者似乎把“思想”这个概念与“人”这个“自然物质”的思想颠倒了。殊不知先有人的思想这个客观存在,然后才有思想这个概念、这个词语,才有表现它的形式,才有反映它的艺术品。
    012
    另外,从语法上来讲,这句话还存在着显而易见的毛病:“通过”是介词,“依附”是动词,不能并列使用,而“通过”与“东西”不能相配搭。
    第③句“而且当我们把这种语言称作文学语言或者艺术语言的时候,这就意味着:它同时要具备绘画和音乐的特点,有色彩、有音响地来描写生活和反映思想。”这句话似乎在说:没有“具备绘画和音乐的特点”的语言,都不能称作文学语言或艺术语言。这太强人所难了。古今中外,即使是语言艺术大师,大约也没有几篇作品的语言全具备了这个特点。例如鲁迅《社戏》中的“从九点看到十点,从十点看到十一点,从十一点看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看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这些话哪里具备了“绘画”和“音乐”的特点?难道它们不能称作文学语言或者艺术语言?
    第④“当然一篇作品的生活和思想是主要的,内容在根本关键上总在决定着形式。”此句中的“在根本关键上”,与第⑤句“但也不能够设想:丰富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却可以通过贫乏而苍白的语言来表现”中的“也”、“够”,如果锤炼一下,把它们锤掉,语言简洁且表意更准确。
    第⑥至第⑩四句,“⑥一个作家能不能向读者提出这样的要求呢?⑦譬如说:‘我的故事非常生动,思想也****正确,可就是一点:不善于运用语言。⑧请你根据我所想的,不要根据我所写的来判断吧,那才算公道哩。’⑨显然,这是废话。⑩读者不可能付出这样的‘公道’。”其中第⑥这个设问句,设想作家的话,实在把一个作家设想得太浅薄而太自夸了,而回答中的“读者不可能付出这样的公道”的话,又太武断了。更不应该的是《作家》的作者竟把语言、想、说、写这四者的紧密关系割裂开来。众所周知,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想就是在运用语言。难道不善于运用语言能想出情节生动、思想正确的故事吗?把想的说出来,如同把想的写出来一样,是使想的变成直接的现实。但有的人由于文字功底不深或其他原因,讲出的故事要比写出来的生动正确,而读者(即听者)根据他所说的,而不是根据他所写的书面文字,判断他所讲的故事到底是否“非常生动、思想也****正确”,这样的判断,这样的“公道”,为什么不可付出呢?请你“来判断”并不等于叫你做他的应声虫。一个人——何况是个作家——
    013
    在“请你”评价、判断他所想出的故事时,必定要讲讲他所想的故事的内容。如果他讲的故事干瘪无趣的,尽是些糟粕,而自以为生动、正确,并企图叫人认定,为之瞎捧场,这种捧,正直的读者才不可能付出。对于第⑥至第⑩句,不恭地套用一句:“这是废话”。
    第11句“任何人都只能按照作家所运用的语言的形式来判断他要表达的内容,判断他所描写的生活和思想。”此句中竟把“运用的语言的形式”当作“运用的语言”的同义语。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们只能按照作家所运用的语言来判断他表达的内容,绝不会按照作家运用的语言的形式——例如横写还是竖写——来判断。
    第12句:“语言在这里起着相对的作用。”根据第11句“任何人都只能按照作家所运用的语言的形式来判断”中的“只能”来理解,“语言的形式”倒是起了决定的作用,而语言本身却只是起着相对的作用,语言的形式竟决定了语言的内容和作用,这岂不是说颠倒了吗?这不也与第④句中的“内容在根本关键上总在决定着形式”相互抵牾吗?
    第13句“一个作家如果在语言运用上从来没有苦闷,从来不曾对语言进行过斗争,我敢断言,他不会是一个好作家。”句中的“对语言进行过斗争”,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人们怎么会同自己使用的工具作斗争呢?这只能作为一种加工过的艺术语言来理解,但这样加工不太合适,如果将“从来不曾对语言进行过斗争”,改成“从来不曾锤炼过语言”,表意要准确明白得多。我们切不可同语言去作斗争,只有下功夫去很好地掌握和运用语言这个工具,并用它来为语言的纯洁性而斗争。
    目录
    课文名文弊病辨析
    《冬天之美》语病甚多………………………………………………………002
    附:冬天之美…………………………………………………………………004
    《枯叶蝴蝶》事理相悖………………………………………………………006
    附:《枯叶蝴蝶》……………………………………………………………008
    《作家要锤炼语言》的语言颇欠锤炼——试析该文第三自然段…………010
    附:《作家要铸炼语言》……………………………………………………013
    《致橡树》中有两字很伤诗意………………………………………………017
    附:《致橡树》………………………………………………………………020
    是艺术魅力,还是文风不正——谈《散文艺术的魅力》的“艺术”……022
    附:《散文艺术的魅力》(开头及**部分)……………………………025
    II
    四个“统一”皆不宜用作名词…——《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四个“坚持……的统一”之我见……………………………………027
    附:《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节选)…………029
    《我的呼吁》有些词句难以理解……………………………………………032
    附:《我的呼吁》……………………………………………………………033
    《我有一个梦想》多处用词不当……………………………………………036
    附:《我有一个梦想》………………………………………………………038
    《大地上的事情》多处表意不准确…………………………………………042
    附:《大地上的事情》………………………………………………………045
    《观火》不宜选作学生读物…………………………………………………051
    附: 《观火》… ………………………………………………………………053
    《把握未来科技发展趋势》语病简析………………………………………056
    附:《把握未来科技发展趋势》……………………………………………057
    无休止地挨打,还笑?——对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两首诗》的质疑……060
    附:《两首诗》………………………………………………………………062
    “疲倦”使诗意诗境全疲塌了——《山民》的诗意之我见………………065
    附:《山民》…………………………………………………………………067
    到底要保留清高的什么气度?——《漫谈清高》异议……………………069
    附:《漫话清高》……………………………………………………………072
    III
    人吃畜牲不属“不如禽兽”——对《禽兽、畜牲,你好冤枉》结尾的异议… 076
    附:《“禽兽、畜牲,你好冤枉!”》……………………………………078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指瑕……………………………………083
    附:《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085
    《天鹅》思路不清……………………………………………………………090
    附:《天鹅》…………………………………………………………………092
    前后脱节 文无**——评《那遥远的磨坊》… ……………………………095
    附:《那遥远的磨坊》………………………………………………………098
    谈《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中一个病句的修改………………………101
    附:《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谈结构部分)………………………102
    我们竟出生在古代——《司马迁与〈史记〉》语病例析…………………105
    附:《司马迁与〈史记〉》…………………………………………………107
    《孔孟》结尾问答大而不当…………………………………………………111
    附:《孔孟》…………………………………………………………………112
    莫名其妙的算术题——《人是什么》中“0”的质疑… ……………………117
    附:《人是什么》(节选)…………………………………………………119
    读不懂的《哲学家皇帝》……………………………………………………121
    附:《哲学家皇帝》…………………………………………………………123
    IV
    “旱季高原之美”美在何处——评《旱季高原》…………………………126
    附:《旱季高原》……………………………………………………………128
    难以首肯的指责——《剃光头发微》异议若………………………………133
    附:《剃光头发微》…………………………………………………………135
    无法理解的《金黄的稻束》…………………………………………………138
    附:《选诗欠妥 命题不当——2000年高考语文卷中第9-10题质疑》… 140
    《致同学们》有两处瑕疵……………………………………………………145
    附:《致同学们》……………………………………………………………146
    《现代散文的小与大》曲解成语……………………………………………148
    附一:《一现代散文的小与大》(节选)…………………………………149
    附二:《一叶知秋》…………………………………………………………150
    主题不明 思路不清——《会笑与不笑》之我见… …………………………155
    附:《会笑与不笑》…………………………………………………………157
    语言毛病多 观点难成立——《生活不能夺去你们的理想》简析… ………160
    附:《生活不能夺去你们的理想》…………………………………………162
    《远处的青山》语病例析……………………………………………………164
    附:《远处的青山》…………………………………………………………166
    《在鲁迅诞生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有些词句欠斟酌…………………169
    附:《在鲁迅诞生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摘录)……………………171
    V
    《写作》不宜作教材…………………………………………………………174
    《敬献杂文界同仁》语无伦次………………………………………………177
    课文误读误导辩正
    是自我解嘲的笑,是苦笑——祥林嫂第二次笑之我见……………………184
    是泛指,不是特指——《项链》中的“也是”之我见……………………187
    不是由近及远,而是由远及近——《荷塘月色》练习二之我见…………190
    高考选文考题异议
    意在“整形”不属“手术事故”——对1996年高考作文题中漫画理解正误… 194
    附:1996年高考作文题… ……………………………………………………196
    别用奇文怪题考学生——现代文阅读题例析………………………………197
    高考卷荒唐的选文和命题——评2006年江西卷白话文选文及其试题……201
    附:2006年江西卷阅读题… …………………………………………………204
    VI
    独立思考辨析刍议
    在读写教学中培养学生辨析能力……………………………………………210
    学会以社会主人的身份说话——与时俱进各抒己见………………………215
    附一:《明晰文章优劣提升读写能力——读〈名文弊病辨析〉》………217
    附二:部分网络读者评语……………………………………………………220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