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生死楼兰
QQ咨询:
有路璐璐:

生死楼兰

  • 作者: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出版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ISBN:9787500137054
  • 出版日期:2014年08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42.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通往楼兰的路充满了艰难与诱惑,可是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就是在路上的一个。
    爱上永不可复原的楼兰,是一场悲剧,也是一种宿命。我发现我在作一件无力回天的探寻,爱上这座
    被罗布泊遗弃、被风沙掩埋、被历史遗忘的在丝绸之路枢纽地段纠葛不断的楼兰,则更有一种无法言及的
    心痛。有了这种爱,我在废墟和荒芜中行走,似乎充满了能量,每向前走一步似乎都与我的楼兰更近一步

    而楼兰究竟是什么?除了神秘的面纱,探寻楼兰的意义何在?虽然那些死去的无人破译的古文字,在
    我面前竖起了一道道走进楼兰的壁垒,但当我越过这些屏障,楼兰带给了我无限的惊喜。
    在那些用黄土与苇根、红柳以及胡杨木建造的残垣断壁中,我似乎看到了两千多年前楼兰人的生活场
    景。有时生与死就在一株红柳枝上缠绕。一只孤独的飞鸟,一个个藏在沙包下的鼠洞,一串串不知名动物
    的小脚印,还有顽强探出嫩绿的芦苇尖儿,每一次生与死的对峙都是一场旷日持久智慧的搏奕。
    进入楼兰是一种缘分。无论走到天边,楼兰即在我身边。没有迷途,没有阻畏,仿佛有如神助,越过
    传说中的天险,越过楼兰城外的层层障碍,我一步步走到楼兰古城的佛塔下。面对佛塔,面对这座楼兰人
    的精神
    文章节选
    楼兰古国尚依稀<br>
    在想象中揣摩了不知多少次,在心里不知道描绘了多少遍。虽然看过很多摄影家在楼兰拍摄的照片,
    其中不乏一些令人震撼的场景,可是我仍然无法把那些片段或局部复原成楼兰古城,它们无���满足我的愿
    望。当我面对楼兰古城时,不禁怔住了:这个全世界瞩目的神秘古城,居然是被简易的铁网架隔出的一道
    屏障之后才能辨析,城里和城外都是一样的景致。古代的城墙残损不堪,入口处几乎已经看不见什么了,
    门前的一个锈迹斑斑的牌子上字迹模糊,吴师傅仔细辨认着,说:“未经许可不得拍照摄像,不得攀爬,
    严禁乱扔垃圾,严禁捡拾文物……违者将处以5000~10万元以上的罚款。”<br>
    小杨打开铁门上的锁,推开铁门,如同推动着一部厚重的历史。从踏进古城的**步, 我发现自己
    如在梦游一般,脚步踉踉跄跄地跟随着小杨往前走。风从东北方向刮来,卷起细细的沙砾,我不得不侧身
    行走避开风沙的吹打。整个城池沉静之极,这里的一切似乎已经屏住呼吸,凝神观望着我们这些陌生的来
    访者。<br>
    楼兰古城曾被斯文赫定描述为“东方的庞贝”。庞贝是意大利西西里岛上的一座罗马古城,被火山
    喷发的火山灰所覆盖,而眼前的楼兰古城却并未被风沙完全埋没,呈现的是长期被东北季风吹蚀出的凹槽
    和台地。曾经的繁华市井已经消失殆尽,入眼皆是一派荒凉之景,如同外星球的战场。显示古城印记的只
    有四周残存的城墙,整个城池近于一个正方形。<br>
    历史上煊赫一时的楼兰国,实际上在西域三十六国中只是一个小**,无论领地规模、人口数量,还
    是武力装备,都构不成大国的威胁。而我站在这里,依然**不住震惊。围成方形的城墙,构成了一座保
    护楼兰人的城池,透露着与黄河流域文化相通的理念。这座城的国王无论曾经是两面派,还是软骨头;无
    论是亲汉朝还是帮匈奴,他们终将是这座占地10万平方千米城池的*高君主,终将主宰这座城、这个**
    和人民的命运。<br>
    楼兰古城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你争我斗的历史背景下,经常会面临兵临城下、命悬一线的危险境地
    。不由得我对这座古城肃然起敬,越过一个台地,朝着佛塔的方向走去,它像一个巨大的火炬,引着我不
    由自主地向着这个方向行进。<br>
    一条东西走向的干枯河道拦住了我的脚步,一脚踩下去四周的沙土簌簌作响,这让我不得不产生了忧
    虑,好像惊扰了谁,刻意地避而不见。河道不太宽,大约有七八米左右,*宽的地方有十几米的样子,河
    心之地的细沙土裂开了深深的伤口。这里看不到桥的遗址,只有河流冲刷堤岸的痕印。涉沙而过,我低头
    拾捡到一枚白色的淡水螺壳。这条源自孔雀河的支流穿城而过,据考古学家推断,楼兰城中的这条河是人
    工修建的运河,这说明在建城之时,古楼兰人就懂得了引水修渠的技法,并懂得这条河是一座城的核心命
    脉。我揣摩着这条给楼兰人注入生命和活力的河,曾经一定是水波潋滟、溪流欢唱,给这座城带来了无限
    灵动和妩媚。当朝霞叠印在河中,被清晨唤醒的人们每天都会手持陶罐到岸边汲水;每当落日染红了河流
    ,夕阳西下的时候,人们在河边散步,欣赏着斜阳下的溪流潺潺流向远方。<br>
    当我站在城***高的建筑物佛塔之下,感觉天风荡荡,细沙拂面,不由得双手合十,躬身致敬。我
    仿佛听见诵经之声萦绕不绝于耳,楼兰子民在外敌逼近的时候,依然心怀谦恭,在这里祈求佛祖保佑他们
    生存的家园,保佑家人平安,保佑出征将士凯旋。这座高约十米的残塔,用土坯、糯米浆、柳条砌筑而成
    ,两千多年过去了,依然顽强地证明着楼兰国的存在,同时也显示出当时佛教在楼兰的兴盛场景。<br>
    在城**的台地,一些残存的墙垣和屋架建筑看来是城中建筑比较密集和相对繁华的场所,这里被考
    古学家推测是楼兰人的**和汉人的衙门——西域长史府故址,因为这里曾经出土了大量魏晋木简、文书
    和佉卢文书。汉文书是用木笔蘸墨写在木简上的隶书,字迹清晰。而佉卢文属于早已消亡的文字,无人能
    解。这种源于古代印度西北部的文字,公元3世纪流传到塔里木盆地并一度被广泛使用,后来又神秘消失
    。<br>
    遍地散落着胡杨木梁、檩、椽等木构件,其中一些还凿了眼,刻上了花纹,显示出相当精湛的工艺水
    平。而这些被精心加工过的木料似乎还没来得及派上用场,就在原地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吹日晒,它们见
    证了楼兰古城退出历史舞台的全部过程。<br>
    除了佛塔,楼兰城中*显眼的建筑遗迹就是“三间房”了。这是城中目前*结实的建筑,虽然房顶和
    门已经不翼而飞,但三面的墙壁依然还在。三间房的墙壁是城中**使用土坯垒砌而成的,坐北朝南,直
    接对着南城门。东西两端的房屋都是木结构,木料上还残留着朱漆,有的木料长达六米多。从这组建筑物
    的位置和构造分析,这里可能是当年楼兰城统治者的衙门府所在地。<br>
    虽然“三间房”被一致认为是官邸所在,可是也有明显的疑问。在若羌县城我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杨
    廉教授见面,曾分析过楼兰这个传奇的地方,他认为“三间房”只能是西域长史府的组成部分,更可能是
    存放机密文件与武器的库房。在古城现场,我从三间房后面的台地绕进来,想从实地论证这个推断是否合
    理,我发现三间房的空间极其狭窄,房间内径还不到一米宽,如果是两个胖子同时进来的话,那么可能会
    造成一个冷幽默。<br>
    试想,什么级别的官府会将自己的办公场所建造成这样的格局?三间房舍都呈长方形,是典型的“册
    ”字形建筑,*宽处不超过1.2米。杨廉教授说在这儿无论面朝哪个方向,都安置不下一张办公桌。**
    的《李柏文书》出土地点虽有诸多说法,但认为出自“三间房”的推测占多数,因为李柏本人正是前凉的
    西域长史。<br>
    “三间房”中的一堵墙是用两根木头撑着的,据说是为了保护这堵两千年前的古墙壁不倒塌,另一面
    墙是用新打的土坯从底部紧贴着砌起来成了“支撑”,两处泥土的颜色深浅不一,比原来的墙壁宽了一截
    。<br>
    从“三间房”走出,我不由得走向那些歪斜的胡杨木桩和用芦苇丛围成的矮小、散杂而破败不堪的“
    建筑”,一间间原本以木为梁架、以红柳作墙垣的房屋,如今只剩下几个胡杨木桩还直挺挺地插在沙地上
    。干枯劈叉的木桩上刻着粗糙的时间纹理,在这里已经伫立了数千年,享受着千年的孤独和风尘。我有些
    疲倦地坐在一处沙地上歇息,这座古城让人心悸,看着旁边高高直立的木桩,不由得脑海里突然跳出一个
    词:门槛。莫非此时此际,我正坐在谁家门槛前的石凳上休息?思忆千古,穿越时空,当年这家主人或许
    正从这个门槛进进出出,走进他在楼兰国的每**,或者坐在门前眺望远处胡杨林中的羊群,也许有时他
    还坐在自家的门口纳凉,遥望夏夜银光闪闪的星河……<br>
    从仅存残缺的胡杨木柱和低矮的芦苇墙来看,城中似乎住户并不多,虽然西汉时期记载楼兰国有1.4
    万多人口。从建筑群的规模上看,残留下来的做工精细的木制品建筑,大概是大户人家的房子吧。这种留
    存下来的“住宅”大约有几十间,集中在城西组成了居住区,而在城东又分别被划分为行政和军事区。整
    座城市功能齐全、布局分明,看得出统治者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意识是具有战略性的。这些古楼兰人的房屋
    ,正如斯文赫定所说:“都是木头造的,墙垣是柳条编的,或是在柳条上再涂泥土,门框和木柱还立着
    。”如今房屋底部已被沙丘所掩埋。从房子的大小和建筑材料分析,专家认为,那时的楼兰古城已有了明
    显的贫富分化现象。**、商人、僧侣、贫民还有来往的商队使者,雅利安人、塞族人、月氏人、安息人
    、匈奴人、汉人以及当地土著居民,楼兰古城就是在这些人当中建构着自己的运行秩序。<br>
    沙石地面上散落着一些碎陶片,暗红、深蓝色的陶片随处可见。四处散落的胡杨木柱上精巧的榫头结
    构和人工凿孔,显示了楼兰匠人的智慧。佛塔下,小杨捡到了一个类似号角的木制品,我们争相传看,谁
    也猜不出当时这物品是做什么用的。<br>
    阳光滚烫,风沙迷眼,暴晒下的城池没有一株可以遮阳的树荫。小杨看看时间不早了,就让我们原路
    返回。往回走的路无须带领,纸面上的地形图及复原后的城池与我的脚步相吻合,这里已经是我的老相识
    了。结伴而来的一行人,已经分散在这古城中的每一个角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向。在这与古城面对面
    的宝贵时间里,在经历长途跋涉的艰险之后,每个人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与古城独处。也许楼兰古城的氛
    围更适合独处徘徊,适合低头无语,适合深入思考。<br>
    长发已经被吹成干柴状,满脸细沙,如同一个流落此地的古人。将原本装饰用的运动衫帽顶在头上,
    恰好是那种楼兰人常戴的尖耳帽,我听见自己微微的喘息声,在这里除了风声,似乎还有一种声音冥冥中
    伴随着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这沙土路上。遥遥地看到了进城的大门,我仿佛
    古城之人,身后随着数以万计的民众,忧思万千地走在自己留恋无比的土地上。城外强敌逼近,厮杀声不
    断;城内举家迁徙,人们慌不择路,流沙般撤出楼兰家园……<br>
    蓦然回头张望,身后是残损的佛塔,歪斜的民居,依稀可辨的城墙和随处可见的残垣断壁,以及旷古
    的荒寂。这座被楼兰人遗弃的城池,这张被风沙摧残的古老容颜,用地老天荒一词形容极为贴切。我的泪
    忍不住地滴落,在楼兰所有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记忆已然不复存在,回荡在天地间的是无尽的旷古忧伤。这
    忧伤之情蚀人心怀,只要想起楼兰,如影随形,挥之不去。<br>
    楼兰古城惊现于世<br>
    走出古城,看着一个个被吹成土人的人们,狼狈的模样仿若楼兰难民。两辆越野车也成了土车,脚踏
    板上积着厚厚的一层土,玻璃窗的夹缝里也全是土。鞋子里倒出了不少细沙,吴师傅笑称耳朵里的沙土都
    可以养花了,也许每个人从古城里能带出将近两千克的沙土。<br>
    从古城回来的路上,人们显得很疲惫,一路上话很少,走这样的路体力消耗很大。按原路返回,回去
    的路似乎比来时要顺当些,因为已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身上到处都有沙砾,那仿佛是楼兰的气息,挥之
    不去。将手心里的细沙反复摩挲着,我的思绪仍然停留在古城里。小韩突然冒了一句:“真想象不出楼兰
    人当时是怎么生活的?”<br>
    楼兰被称为“一块紧张的世界史的纪念碑”。曾盛极一时的丝路重镇在公元3世纪后悄然退出了历史
    舞台,直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保持着“谢幕”时的姿态,令人恍惚觉得历史似乎就发生在昨天,关
    于楼兰的一切至今还是个没有真正揭开的谜底。楼兰始终被岁月的面纱笼罩着,世人无法一睹其神秘的容
    颜。考古学家林梅村说:“楼兰讲述的是一个完全真实的故事,既不夸张,亦无编造,只是缺少细节……
    ”<br>
    在楼兰建城之前的两千多年前,在罗布泊苇草密集的湖边,生活着一群与当地土著完全不同的异乡人
    ,他们有着亚麻色的头发,高颧骨,湖水一般的蓝眼睛,细白如瓷的皮肤;他们喜欢头戴尖耳帽,帽子上
    插有美丽的羽毛装饰;他们崇尚母性,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后期;他们建造了太阳墓地;他们没有留
    下任何文字记载;他们从哪里来?为什么*终会选择在罗布泊定居?他们是如何消失的?他们只留下了一
    座座葬在沙海中的船型棺木和谜一样的墓地,成了人们猜测不已的谜题。<br>
    据《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在公元前3世纪时,罗布泊绿洲上的一支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建立了自
    己的**,称为楼兰国,当时的楼兰国受月氏统治。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6年,匈奴打败并赶走了盘踞
    在河西走廊的月氏,楼兰又为匈奴所辖。在匈奴单于开始挑衅汉朝的时候,楼兰出现在冒顿给汉文帝的一
    封信中,并无不炫耀地说:“以天之福,吏卒良,马**,以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下之。定楼兰、乌孙、
    呼揭及其旁26国皆以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正是这封使汉王朝坐卧不安的信使得汉朝了解到
    ,原来在西域沙漠的盐泽(罗布泊)旁,还有一小国叫楼兰。<br>
    公元前138年,张骞**次出使西域,在匈奴帐中被囚禁十年,后来终于历尽艰辛回到汉朝,并将西
    域各国情况对汉武帝作了详尽的汇报,明确指出濒临盐泽的楼兰和姑师两个**,是有城池的。而楼兰城
    究竟在什么地方?史料上没有明确记载。<br>
    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和他的向导罗布人奥尔德克用一把铁锨发现了沉睡千年的楼兰古城,唤醒的楼
    兰古城被公之于众的时间是1900年。斯文赫定将这些精美的木简带回国去研究,与精通中亚文字的专家
    康拉德教授在汉文木简和佉卢文木简上同时发现了一个反复出现的词:楼兰。这一发现让他们击掌而笑,
    哦,楼兰,汉代史书中曾有过记载的,并*终消失在茫茫的历史尘烟中的西域小**,现在终于浮现出来
    了,而且带着惊人的秘密。<br>
    从楼兰出土的木简、文书等资料上看,早在两千多年的楼兰古国就已经建立起了十分严密的政治组织
    形态和职官建制系统。楼兰受汉文化的影响颇深,西域长史为*高行政长官,隶属于凉州刺史,具体托管
    敦煌郡。内部组织严密,采用分级管理制,而且分工细致,责任明确,各行其责。<br>
    楼兰古国的史记官们尽职尽责地在木简上用木笔蘸墨写下了大事要事,哪怕外有强敌、内有哗变,仍
    然一丝不苟地写完*后一笔。木简文书可谓是一座研究楼兰古国的档案库:有兵临城下、大敌压境的告急
    书;有快马加鞭、千里传送的信息快件;有屯田修渠的记录报告;还有各种法律法规,可谓麻雀虽小五脏
    俱全。从这些木简文书上可以分析出楼兰国曾经辉煌的文明,使同一时期的欧洲**望尘莫及。<br>
    在公元3世纪的鄯善王国时期,曾颁布过一纸法令:“连根砍树者,不管是谁都罚马一匹。在树的生
    长期,应防止砍伐。如果砍伐树木大枝,则罚牦牛一头。”楼兰人面对日趋严重沙漠化的环境,采取了这
    项保护性措施,颇有环保意识和先见之明。这条法令,应是我国*早的一部森林保护法。<br>
    我在古城中看到无数胡杨木柱散落,还有一些枯死的胡杨倔强直立着,这些证明胡杨在两千年前就是
    守卫楼兰古城的忠诚卫士。据史料记载,西汉时期楼兰城的胡杨林覆盖率至少在40%以上,人们的吃、住
    、行都离不开它。楼兰人用胡杨木加工木料盖房子,虽然国破家亡,可是那些木柱还矗立在原地孤独地等
    候着,像是等待着主人回家。楼兰人死后,后人又是从胡杨木棺中看到他们神秘的微笑,猜测他们的来龙
    去脉。<br>
    从楼兰城外的众多干河道上很容易断定,楼兰城附近由于
    目录
    图书目录:
    **章 通往楼兰的路
    1. 去楼兰
    2. 通天之路——台特马湖
    3. 沙海中坚守的城池——若羌
    4. 天使飞落米兰
    5. 游走之湖——罗布泊
    6. 湖心之心
    第二章 楼兰,你在哪里?
    1. 楼兰,你在哪里?
    2. 楼兰古国尚依稀
    3. 楼兰古城惊现于世
    4. 荒漠中的千年码头——土垠
    5. 逝者如斯夫——楼兰古墓群
    6. 楼兰壁画的微醺酒意
    第三章 浮生半世梦楼兰
    1. 楼兰美女的十二封信
    2. 楼兰弃婴
    3. 佛的印迹
    4.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5. 丝绸之路上的汉家织锦
    第四章 不破楼兰终不还
    1. 城头更换大王旗——楼兰王
    2. 直为斩楼兰——刺客傅介子
    3. **战神——**侯霍去病
    4. 马可波罗的东方神遇
    5. 恋上罗布泊——科学家陈宗器
    第五章 楼兰空自繁华
    1. 极地宝藏
    2. 会思想的芦苇
    3. 谁也活不过这棵树
    4. 红枣银行
    5. 罗布神麻
    6. 米兰有奇石
    第六章 楼兰,谁为你守候?
    1. 荒漠为谁守候
    2. 抓捕盗墓贼笔记
    3. 楼兰古墓地的婚礼
    4. 雕刻楼兰岁月
    5. 在楼兰过生日
    6. 荒漠骑手
    7. 楼兰情人
    8. 告别楼兰
    第七章 幻灭之城的根脉
    1. 丝绸之路上的人种博物馆
    2. 太阳墓地的男性崇拜
    3. 小河墓地的旷日微笑
    4. 浓荫下的畅饮
    5. 期待复活——扎滚鲁克古墓中的一家人
    第八章 曾经沧海楼兰人
    1. 阿不旦——罗布人的好地方
    2. 相依相存——神山下的且末绿洲
    3. 前世今生——鄯善与楼兰的镜像
    4. 寻根探族——丝绸里的千年光阴
    后记:楼兰,干杯
    编辑推荐语
    ★探秘楼兰:探访楼兰古城、楼兰古墓地、罗布泊荒漠无人区,外表柔弱的女作家用自己的脚步丈量
    ,用眼睛和镜头记录非同寻常的极地之旅,途经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若羌、米兰、且末、阿不
    旦,行程长达五千米。
    ★解读楼兰:从文学艺术、历史科学、社会学、人文地理、考古探险、民俗学解读楼兰之谜,记录惊
    心动魄的盗墓抓捕经历,解读《盗墓笔记》《鬼吹灯》中楼兰、精绝古城的古今历史。
    ★感悟楼兰:女作家通过亲身经历,将感动的热泪化为文字的抒写,讲述罗布泊、楼兰生与死的对峙
    、生与死的守望、生与死之间的渊源与联系。女性视角看楼兰,迥异于男性徒步穿越的阅读体验。<br>
    ★传承楼兰:探访楼兰保护站,循着楼兰后裔的路线寻访楼兰的前世今生。聚焦古丝绸之路,传承保
    护楼兰文化遗产,以文化视野、人文关怀、忧患意识和文化研究释义楼兰现象。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