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

  • 作者:鲁西奇
  •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3387700
  • 出版日期:2014年10月01日
  • 页数:488
  • 定价:¥42.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运用“空间”的观念与方法,思考“空间”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空间结构,可称为“空间维度下的历史分析”。全书分为“区域多样性”、“核心与边缘”、“城市与村庄”三大部分,分别讨论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区域多样性”、“中国历史发展的五条区域性道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经济地带及其变动”、“王朝的‘核心区’及其变动”、“内地的边缘”、“‘边缘’的‘核心’”、“权力与城市空间”、“乡村聚落形态的演变及其区域差异”等主题,多角度、多层次回答“统一、多元中的中华帝国是如何可能的”这一宏大命题,得出了一些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认识。

    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_鲁西奇_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_
    目录
    空间与历史:空间视野下的中国历史(代序)
    一 “空间”的力量及其意义
    二 “区域多样性”与中国历史发展
    三 核心与边缘: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区”与“内地的边缘”
    四 村落与城市:传统中国乡村聚落与城市的形态和空间结构
    五 多元、统一的中国是如何可能的?
    卷一 区域多样性
    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区域多样性”
    一 景观多样性
    (一)自然景观的多样性
    (二)文化景观的多样性
    (三)景观认知与意义的多样性
    二 历史进程与道路的多样性
    (一)历史进程的区域差异
    (二)历史道路的区域差异
    (三)影响历史发展诸要素的区域差异
    三 区域多样性的方法论意义
    (一)“五种社会形态演进”阐释模式的终结
    (二)走出“王朝更替”的叙述与阐释模式
    中国历史发展的五条区域性道路
    一 中国历史发展的五条区域性道路
    (一)中原道路
    (二)南方道路
    (三)草原道路
    (四)高原道路
    (五)沙漠-绿洲道路
    二 适应、抉择与互动:历史道路区域性差异的形成
    (一)适应
    (二)抉择
    (三)互动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经济地带及其变动
    一 三大经济带格局的形成
    二 三大经济地带的变动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游畜牧经济带、旱作农业经济带的南移
    (二)宋代旱作农业经济带与畜牧经济因素的南渐
    (三)明清时期稻作农业与旱作农业因素的北渐
    三 影响地带性差异之形成及其变动的诸因素
    卷二 核心与边缘
    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区”:概念及其分析理路
    一 冀朝鼎的“基本经济区”概念及其分析理路
    二 “核心区”概念的重新界定
    三 不同层级的核心区与王朝**的地方控制方式
    中国历代王朝的“核心区”及其变动
    一 秦汉时期的核心区及其转移:从关中到“三河”
    二 北朝至隋、唐前期的核心区:关陇、河东与河洛
    三 六朝及南唐、南宋的核心区:宁镇与江淮
    四 中晚唐五代与北宋的核心区:汴洛与河北
    五 辽金元三朝的核心区:从草原到燕地
    六 明清两朝的核心区及其变动:南北直隶与畿辅
    七 结语
    “内地的边缘”:传统中国内部的“化外之区”
    一 隙地、蛮荒以及帝国疆域内部的“化外之区”
    二 “内地的边缘”的区域特征
    三 “内地的边缘”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
    “边缘”的“核心”:白莲教“襄阳教团”的形成与扩散
    一 问题之提出:传统中国秘密社会的结构性特点
    二 明清时期的鄂西北地区:“异端的渊薮”
    三 清中期鄂西北白莲教传播的“核心区”及其“核心集团”
    (一)黄龙垱与刘起荣、张汉潮集团
    (二)夹河洲与宋之清-高均德集团
    (三)刘家集与齐林-姚之富集团
    四 跳跃式传播:“襄阳教团”的扩散及其方式
    五 边缘区域内边缘人群中“核心集团”的凝聚与分散
    卷三 城市与村庄
    空间与权力: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政治文化内涵
    一 城市:权力运作的场所和工具
    二 城墙:威权的象征
    三 城墙内外:城市的空间分划及其意义
    四 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研究理路
    城墙内的城市?——关于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再思考
    一 问题之提出
    二 城墙之有无
    三 附郭街区的形成与发展
    散村与集村:传统中国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
    一 问题之提出
    二 北方地区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
    三 南方地区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
    四 从散村到集村:传统中国乡村聚落形态演变的总体趋势
    五 散居与聚居形态下社会组织与社会控制方式的差异
    主要征引文献……………………………………………………………………………………
    图目
    图1. 汉代的经济区划……………………………………………………………………………
    图2. 隋代的经济区划……………………………………………………………………………
    图3. 秦汉时期的核心区及其变动…………………………………………………………
    图4.十六国北朝至隋唐前期的核心区…………………………………………………………
    图5. 六朝政权的核心区…………………………………………………………………………
    图6. 中晚唐五代北宋的核心区…………………………………………………………………
    图7. 辽金元政权的核心区………………………………………………………………………
    图8. 明朝与清朝的核心区………………………………………………………………………
    图9. 清乾隆后期白莲教“襄阳教团”的“核心区”…………………………………………
    编辑推荐语
    作者从认识与理解空间及其力量出发,思考“空间”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以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互动为视角,阐述幅员广阔、多民族统一**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缘结构的形成与演进,以及此种地缘结构对地区开发模式、经济格局之演变、文化区域的分合乃至**政治模式等方面的影响,进而分析区域差异及多样性与中国历史的总体发展之间的关系。书稿分别讨论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区域多样性”、“中国历史发展的五条区域性道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经济地带及其变动”、“王朝的‘核心区’及其变动”、“内地的边缘”、“‘边缘’的‘核心’”、“权力与城市空间”、“乡村聚落形态的演变及其区域差异”等主题,多角度、多层次回答“统一、多元中的中华帝国是如何可能的”这一宏大命题,探索出了一些论证翔实、思想深邃、**启发性的历史阐释路径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