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材料力学
QQ咨询:
有路璐璐:

材料力学

  • 作者:鲁杰
  •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1230943
  • 出版日期:2014年07月01日
  • 页数:210
  • 定价:¥3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121230943
    • 作者
    • 页数
      210
    • 出版时间
      2014年07月01日
    • 定价
      ¥36.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本教材是根据“高等学校工科本科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的,在充分汲取国内材料力学教学改革经验、继承传统教材科学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当前教育改革的需求,为适应不同专业、不同方向、不同学时的教学实际,将章节体系做了适当调整,附录部分增加了实验内容,既强化了实验教学环节,又减少了内容与形式的重复,内容阐述与讲解更具易教、易学的特点,更能满足当今大学生的学习需求。 本教材共有12章,内容涵盖绪论,拉伸、压缩、剪切,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扭转,弯曲内力及应力,弯曲变形,应力应变分析及强度理论,组合变形,能量法,动载荷和压杆稳定等。每章都包含一定量的例题和课后练习题,力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材料力学_鲁杰_电子工业出版社_
    文章节选
    前 言
    本书是在满足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以学生就业急需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为着眼点,在编写过程中加入当前*新的工程实例,以工程应用实例来导入各章的知识要点,便于学生掌握。
    本书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内容的更新——将*新的知识、*新的科技进展写入教材,采用*新的**标准,并将*新教改成果体现在教材中。例如滚动轴承的画法等均采用*新**标准。
    (2)知识体系实用有效——以学生就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为着眼点,在适度基础知识与理论体系覆盖下,着重讲解应用型本科人才和**工程师培养所需的内容和关键点,知识点讲解顺序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大胆的调整,突出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与就业市场结合,与时俱进,让学生学而有用,学而能用。例如我们将传统的章节编排顺序做了大胆的改革。为了与机械原理等前面课程的衔接,我们将机械传动调整到第2~5章,将第8章“轴毂连接”放到轴系设计中去讲,“螺纹连接与螺旋传动”放到后面第12章来讲。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清楚该课程在整个专业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大限度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新知识并与以前学过的内容相融合。
    (3)教材的编写形式有所创新——在每一章起始都设置了【本章知识要点】和【导入案例】,以帮助学生能够很快地了解本章的**、难点。以工程应用实例或生活类案例来导出各章的知识点。提高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同时加大了培养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的作用。在每一章*后还加入了【本章小结】和【阅读材料】,从而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4)编写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多种例题和习题——为了与实际设计相一致,各章的例题的计算格式,采用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的格式书写,方便学生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习题类型更加多样化,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判断题、设计计算题、思考题等,并加入了近年来一些高校考研题,以方便准备考研的学生学习。
    参加本书编写的老师有张永清(第1、5、6、9、10章)、郭宏亮(第2章)、任玉灿(第4、7章)、戴俊(第3、8章)、魏云平(第11、12、13章)。本书由张永清担任主编,任玉灿担任副主编。
    尽管我们为本书的编写付出十分的努力和心血,但疏漏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目录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
    1.1 材料力学的基本任务 (1)
    1.1.1 基本术语 (1)
    1.1.2 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2)
    1.1.3 材料力学的基本任务 (4)
    1.2 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 (4)
    第2章 拉伸、压缩与剪切 (6)
    2.1 轴向拉伸与压缩的受力与变形特征 (6)
    2.2 轴向拉伸与压缩时横截面上的内力 (6)
    2.2.1 内力与截面法 (6)
    2.2.2 轴力与轴力图 (8)
    2.3 轴向拉伸与压缩时的应力 (9)
    2.3.1 应力的概念 (9)
    2.3.2 应力的计算 (10)
    2.4 轴向拉伸与压缩时的变形 (12)
    2.4.1 拉压杆的轴向变形及其计算 (12)
    2.4.2 胡克定律 (13)
    2.5 材料拉伸、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14)
    2.5.1 低碳钢拉伸试验及力学性能 (15)
    2.5.2 其他塑性材料拉伸时的力学
    性能 (17)
    2.5.3 铸铁拉伸时的力学性能 (17)
    2.5.4 塑性材料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18)
    2.5.5 脆性材料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18)
    2.6 失效、**因数和强度计算 (19)
    2.6.1 基本概念 (19)
    2.6.2 强度条件 (19)
    2.7 拉伸压缩超静定问题 (21)
    2.7.1 拉伸压缩超静定的概念 (21)
    2.7.2 拉伸压缩超静定问题的求
    解方法与步骤 (22)
    2.8 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 (23)
    2.8.1 剪切的概念 (23)
    2.8.2 剪切的实用计算 (23)
    2.8.3 挤压的实用计算 (24)
    练习题 (26)
    第3章 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29)
    3.1 静矩和形心 (29)
    3.1.1 单一截面的静矩和形心 (29)
    3.1.2 组合截面的静矩和形心 (30)
    3.2 惯性矩和惯性积 (31)
    3.2.1 惯性矩 (31)
    3.2.2 惯性积 (31)
    3.3 平行移轴公式和转轴公式 (33)
    3.3.1 平行移轴公式 (33)
    3.3.2 转轴公式与主惯性轴简介 (34)
    练习题 (35)
    第4章 扭转 (37)
    4.1 扭转的受力与变形特征 (37)
    4.2 外力偶矩的计算及扭矩和扭矩图 (37)
    4.2.1 外力偶矩的计算 (38)
    4.2.2 扭转内力和扭矩图 (38)
    4.3 纯剪切 (40)
    4.3.1 薄壁圆筒扭转时的切应力 (40)
    4.3.2 切应力互等定理 (41)
    4.3.3 剪切胡克定律 (41)
    4.4 圆轴扭转时的应力与强度条件 (42)
    4.4.1 圆轴扭转时的应力计算 (42)
    4.4.2 强度条件 (44)
    4.5 圆轴扭转时的变形与刚度条件 (46)
    4.5.1 扭转变形公式计算 (46)
    4.5.2 刚度条件 (47)
    练习题 (49)
    第5章 弯曲内力 (52)
    5.1 弯曲的概念和实例 (52)
    5.2 受弯杆件的简化 (52)
    5.2.1 支座的几个基本形式 (53)
    5.2.2 载荷的简化 (53)
    5.2.3 静定梁的基本形式 (53)
    5.3 剪力和弯矩 (54)
    5.3.1 剪力和弯矩的概念 (54)
    5.3.2 剪力和弯矩的计算 (55)
    5.4 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及剪力图
    和弯矩图 (56)
    5.4.1 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 (56)
    5.4.2 剪力图和弯矩图 (57)
    5.5 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间的关系 (62)
    5.5.1 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间的
    微分关系 (62)
    5.5.2 利用微分关系作剪力图和弯
    矩图 (63)
    练习题 (65)
    第6章 弯曲应力 (69)
    6.1 纯弯曲时的正应力 (69)
    6.1.1 纯弯曲的概念 (69)
    6.1.2 梁的纯弯曲试验 (69)
    6.1.3 纯弯曲时的正应力公式推导 (70)
    6.2 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及弯曲正应力
    强度条件 (72)
    6.2.1 横力弯曲的正应力 (72)
    6.2.2 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 (73)
    6.3 弯曲切应力 (76)
    6.3.1 矩形截面梁横截面上的切
    应力 (76)
    6.3.2 工字形截面梁 (78)
    6.3.3 圆形截面梁 (79)
    6.4 提高弯曲强度和刚度的措施 (80)
    6.4.1 合理安排梁的受力情况 (81)
    6.4.2 合理选择梁的截面形状 (81)
    练习题 (83)
    第7章 弯曲变形 (86)
    7.1 弯曲变形简介 (86)
    7.1.1 弯曲变形实例 (86)
    7.1.2 弯曲变形的概念 (87)
    7.2 用积分法求弯曲变形 (87)
    7.2.1 挠曲线的微分方程 (87)
    7.2.2 用积分法求梁的弯曲变形 (88)
    7.3 用叠加法求弯曲变形 (92)
    7.3.1 简单载荷作用下的梁的变形
    列表 (92)
    7.3.2 叠加法的应用 (94)
    7.4 简单超静定梁 (95)
    7.4.1 静不定梁的概念 (95)
    7.4.2 静不定梁的求解步骤 (95)
    练习题 (96)
    第8章 应力应变分析及强度理论 (100)
    8.1 应力状态概述 (100)
    8.1.1 应力状态的概念 (100)
    8.1.2 应力状态分类 (101)
    8.2 二向应力状态分析——解析法 (101)
    8.2.1 二向应力状态实例 (101)
    8.2.2 二向应力状态分析的解
    析法 (104)
    8.3 二向应力状态分析——图解法 (108)
    8.3.1 应力圆方程 (108)
    8.3.2 应力圆的画法与用途 (108)
    8.4 三向应力状态 (111)
    8.4.1 三向应力状态应力圆绘制 (111)
    8.4.2 三向应力状态分析 (113)
    8.5 广义胡克定律 (114)
    8.5.1 三向一般应力状态单元体的
    广义胡克定律 (114)
    8.5.2 其他应力状态单元体的广义
    胡克定律 (115)
    8.6 强度理论 (117)
    8.6.1 强度理论概念 (117)
    8.6.2 四种强度理论 (119)
    练习题 (123)
    第9章 组合变形 (127)
    9.1 组合变形和叠加原理 (127)
    9.1.1 组合变形的概念 (127)
    9.1.2 叠加法和叠加原理 (127)
    9.2 弯曲与拉伸(或压缩)的组合 (128)
    9.2.1 横向力与轴向力共同作用下的弯曲
    与拉伸(压缩)组合变形 (128)
    9.2.2 偏心拉伸与偏心压缩 (130)
    9.3 弯曲与扭转的组合 (132)
    9.4 斜弯曲与截面核心 (135)
    9.4.1 斜弯曲 (135)
    9.4.2 截面核心 (138)
    练习题 (140)
    第10章 能量法 (143)
    10.1 杆件的应变能 (143)
    10.1.1 功能原理 (143)
    10.1.2 基本变形杆件的应变能 (143)
    10.1.3 组合变形杆件的应变能 (145)
    10.2 互等定理 (148)
    10.3 卡氏定理 (149)
    10.4 单位载荷法(莫尔积分) (153)
    10.5 计算莫尔积分的图乘法 (157)
    练习题 (160)
    第11章 动载荷 (164)
    11.1 概念 (164)
    11.1.1 静载荷 (164)
    11.1.2 动载荷 (164)
    11.2 构件有加速度时的应力与变形 (165)
    11.2.1 理论基础 (165)
    11.2.2 构件匀加速度直线运动时
    的应力与变形 (165)
    11.2.3 构件匀速转动时的应力与
    变形 (167)
    11.3 构件受冲击时的应力和变形 (169)
    11.3.1 理论基础 (169)
    11.3.2 竖向冲击 (170)
    11.3.3 水平冲击 (171)
    练习题 (174)
    第12章 压杆稳定 (177)
    12.1 压杆稳定的概念 (177)
    12.1.1 压杆 (177)
    12.1.2 稳定性 (179)
    12.1.3 压杆稳定性 (179)
    12.2 细长压杆的临界压力 (180)
    12.2.1 两端铰支细长压杆的临界
    压力 (180)
    12.2.2 其他约束条件下细长压杆
    的临界压力 (180)
    12.3 临界应力与柔度 (182)
    12.3.1 临界应力 (182)
    12.3.2 柔度 (183)
    12.3.3 临界应力总图 (184)
    12.4 压杆的稳定校核 (186)
    12.5 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 (189)
    12.5.1 设计合理的截面形状 (189)
    12.5.2 减小压杆计算长度 (190)
    12.5.3 增大杆端支撑刚度 (190)
    12.5.4 合理选择压杆材料 (190)
    12.5.5 改善结构布局 (190)
    练习题 (191)
    附录A 常用材料的力学性能 (194)
    附录B 型钢表 (195)
    附录C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204)
    参考文献 (211)
    编辑推荐语
    打破以往内容繁杂、篇幅冗长的模式,针对本科教育与硕士培养的衔接性,着重实际问题分析方法和解决步骤的讲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