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精装本)
QQ咨询:
有路璐璐: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精装本)

  • 作者:南怀瑾
  •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 ISBN:9787506079068
  • 出版日期:2015年04月01日
  • 页数:308
  • 定价:¥4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06079068
    • 作者
    • 页数
      308
    • 出版时间
      2015年04月01日
    • 定价
      ¥48.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南先生历数了自古以来居士对于传播佛法的贡献,简要概述佛法在古印度和中国的发展过程,介绍了禅堂中修行的规矩,例如打坐的姿势、行香的方法、香板的使用等。他特别重视软修法门的唱念;传授六妙门的修法,指示修安那般那是*快成就的捷径,解说了呼吸法门初步的实修方法以及诸多有关修持上的盲点。他特别批评有的学者只注重佛理的研究而轻视实证,主张教理和修持并重。总之,南先生作为学佛者中的善知识,他的引导、鼓励、扶持,甚至训斥,将使听众和读者感激、受益。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精装本)_南怀瑾_东方出版社_
    文章节选
    **堂
    现在我们这里没有什么形式,不是打七,也不是参禅。这次的事情,都是我们的老朋友古道师闹出来的。古道这位师父专门闹事情,都是找我麻烦的。他提倡少林寺要恢复禅堂,因此请大家来,让我们互相讨论一下。
    首先要了解,我不懂禅,也不懂佛,什么都不懂,乱七八糟只会吹牛的一个人。他们上当了,听我乱吹。也许我的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人活老了就变精怪了。我自己经常引用孔子讲的话,老而不死谓之贼;人老了,老贼一个。
    这次请大家来,是准备做个讨论的。诸位不要搞错了,不是听我讲课哦!我没有资格讲课,也没有资格做老师,不是善知识啊,但也不是恶知识。这一点千万要了解!尤其我们这次很特别,不是你们向我请教,是我向你们请教,这些都要首先了解的,我先交待清楚了。
    中国的习惯,出家人不喜欢向在家人请教佛法,这是中国佛教很有趣的一个矛盾。我讲矛盾是客气话,应该说这种习惯是非常错误的。你们看中国禅宗,影响佛教比较大的著作,许多��是居士的作品,譬如禅宗*流行的《指月录》,是瞿汝稷居士的作品。换一句话说,出家人没有时间,光管修行就够忙的了,佛教的弘扬却靠居士。
    所以当年有一个人这样讲,我是*赞成的,就是欧阳竟无先生(一八七一——一九四三),诸位听到过吗?我再给你们介绍,他是金陵刻经处杨仁山先生(一八三七——一九一一)的弟子。杨仁山居士的父亲,跟曾国藩是同学,这个一讲一百多年了。那个时候洋文化来了,清朝要垮了,杨仁山居士的父亲就**自己的儿子去找曾国藩。正好,慈禧太后派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到英国去做大使,开始中国的**个国际外交。曾国藩看到杨仁山说,你跟我儿子一起到国外去吧。那个时候出国,不得了,不是留学哦,是做外交官,就这样一起到了英国。
    他到了英国以后,才接触到佛学,在国内反而是不学佛的,而且反对佛教。后来一路跟随曾纪泽转到了日本,日本那个时候,正流行中国的学问。这里告诉出家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日本的明治维新,是靠中国什么学问呢?王阳明的学问。王阳明是明朝儒家里头的禅宗,是*了不起的,中国文化叫“王学”。日本当时也推翻了旧的文化,接受新的文化,他们之所以有今天,用的是“王学”起家的。
    现在讲到王阳明,中间岔过来是要大家注意。王阳明年轻时也学佛;究竟是参禅,还是修天台宗什么的,不知道,总归他学佛,也学道家的。他静坐得比我们一般出家的好多了,坐得有了眼通;他的朋友要来看他,半个月以前他就知道了,时候一到,他就去几里外等这个朋友。
    “哎,你在这里干什么?”
    “我来接你啊。”
    “你怎么知道我会来?”
    “我早就知道你今天会来。”
    他常玩这个本事,道家、禅都玩得很好。*后忽然不玩了,他说,玩这些本事,只是自己“玩弄精神”而已。他是走禅宗明心见性的路线开始,*后他用儒家的话,讲心性之学。
    这个事情你们要特别注意,直到现在王学还影响中国,影响东方也非常大。所以到了明朝末年,很多和尚是跟着王阳明学禅的,就是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王阳明学问的**是“即知即行,知行合一”,意思是说,我们能知之性,有个思想,有个知道,见闻觉知就是心。知道那个对的就该去做,不需要有分别去考虑,即知即行。日本人采用了他知行合一这个原则,融合了西方、东方文化,才有了明治维新,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因为时间关系,我只做简单的介绍,王学还有个道理的,你们这几位大师们,要特别注意啊!你听了这个王学,将来接引知识分子、学者,你们就有本事啦!不然你讲到禅宗,一提王学,什么都不知道,那不行的啊!尤其你们年轻学白话教育出来的,这些都不知道,那是不可以的。
    你们学禅,要参考王阳明的四句教,头两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第三句话:“知善知恶是良知”,这个良知良能,是《孟子》里头提出来的。譬如我们的知性,大家今天坐在这里盘腿,自己知道在盘腿,现在听到了记录,是自己的知性。第四句话:“为善去恶是格物”,做人是为善去恶,是戒律。这四句教是王阳明学说的主旨,你看他学过禅没有?当然学过禅!对禅很清楚啊。
    我现在又岔过来,跳了三四岔了。可是后来我在教这个课的时候,反对王阳明,批评他了;我说他没有大彻大悟,没有见道。他参禅破了第六意识,分别心不起了,第七识影子都没摸到,第八识更谈不上。换句话说,参禅他破了初关了,什么是重关也不懂,更谈不上破末后牢关。
    我当年公开批评他时,那是很严重很危险的,因为当时蒋介石委员长,他提倡的是王学,他是校长,我是教官,我上课公开讲王阳明不对,讲他没有彻底悟道,但我讲出了理由:
    “无善无恶心之体”是根据六祖慧能来的,你们都知道那句话吧?慧能大师不是拿着衣钵,回到广东岭南吗?我请问你们知不知道?你知道就点头,免得我费事嘛!不知道我就补充一下,不要客气,我们是讨论,随便谈话,都知道就不要解释是吧?当时六祖接引那个什么人?(答:惠明禅师)对了!这样讲话就痛快了,不要那么严肃。
    惠明看到六祖,六祖说:“你为了衣钵,你拿啊!”他拿不动,这一下他就傻了。“师父啊,我不是为衣钵而来,是为法而来。”哦!既然为法而来,他就说法接引他。你们都看过《六祖坛经》吗?(答:看过。)下面怎么记载的?这考问你们了。古道师已经告诉过你们,我讲课随时出问答题的啊!不是光讲光听的。
    他说:“上座啊!”客气话,就是说法师啊!等于你们跟我对话,尤其学禅宗,读语录,完全变成对话就对了,像演电影一样,当场表演的,不是讲空话。你们一个人站出来,我就冒充六祖,你们冒充惠明。六祖说:“不思善,不思恶。”现在你什么都不要想,好的不想,坏的不想,一切都不想。六祖教他这样做,当然惠明照这样做了一下,他真的办到了。“正与么时”,就是这个时候,用福建广东话就是“咁样”的时候,正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了,这个时候,“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哪一个是你的本来面目?因此惠明禅师开悟了。这个“哪个”就是疑情,是问号;可是一般后世学禅的看了《坛经》,都看成是肯定的句子。以为六祖说,你不思善,不思恶,正这个时候,“那个”就是你本来面目。那是错了!以为修到*后没有分别心,没有妄想,不思善不思恶,达到这样就悟道了,完全错了。六祖原文没有这样讲,是不是?你们都看过嘛!
    王阳明**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我说他错了,他没有彻底地开悟,只见到一点清净,你们打坐的时候都碰到过的;就是坐得好的时候,没有妄想,也没有想什么,可是都明白,清清楚楚的,好像这个是对了,不过你们不敢承认而已,对不对?好像那个稀饭煮得很稀,一端来“嘘嘘”一吹,米浆吹开了,看到里头有几颗米,这比方叫做“吹汤见米”,你听懂吗?好像把分别心打开了,咦咦!咦咦!很清净,就是这个。
    这是第六意识分别妄想不起了,可是那个清净也只是心的一面啊!大家看《六祖坛经》学禅的,同王阳明一样,认清净心就是本体心,都走了这个错路,所以我说王阳明错了。“无善无恶心之体”,认为心性的本体,就是无善无恶,这个是什么佛啊?只能叫糊涂佛!
    你们注意!这叫做参禅,不是思想噢!你们学禅要晓得参,参就是追问,叫起疑情。再看第二句,他说“有善有恶意之动”,我们心性是无善无恶的,这个念头一动就有善有恶,对不对啊?对,他讲的也对。那我就要问了,请问:那个本体既然无善无恶,这个一动念有善有恶,这个有,这个作用,是不是从体上来的啊?(答:是啊。)那可见体上有善有恶了,“用”离不开“体”的,“有善有恶意之动”,用一动就有善恶。好,你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本来空的,“有善有恶意之动”,那体岂不是两个了吗?一个是不动的,一个动的,对不对?(答:是。)
    第三句“知善知恶为良知”,这是第三个了,这个像是包子里有三个馅了,有青菜萝卜,还有牛肉呢!“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这一动就是体上来的,可见体本来有善有恶,一动它就能分别啊。你另外加上这个良知,还有个知道,当我意动的时候,我们想一个事情善恶的时候,我们心里知道不知道?(答:知道)这一知,是不是本体来的?是啊!所以说,把它分成三个了。
    “为善去恶是格物”,第四句话不管,是行为上的,都对。修行,是修正自己心理行为,每天都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善去恶,行为上都是对的。儒家也好,佛家也好,道家也好,基督教也好,天主教也好,伊斯兰教也好,所有的宗教都是教人不做恶,向善方面走。
    可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这一套在日本,却起了这样大的作用,成就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影响全世界文化思想;所以日本当年王学同佛学一样,都非常流行。我讲的话有逻辑,你们注意,现在不是讲王阳明,是介绍杨仁山先生到日本去,正碰到日本那个时代,一般留学生在那里都接触到佛学了,接触到心性之学,包括所有的国民党、共产党,这个你们就不懂了。
    所以研究这一百年的历史,我今年九十了,再倒回去,一百二十年前,在虚云老和尚的那个阶段,那时的知识分子,不管好的坏的,不管共产党国民党,都共同有一个心思,就是救世救人,救**救民族。*初的动机都是这个,所以才闹革命。至于革命成功以后,政治做法错误不错误,行为上的好坏,我们不谈,这个不是跟你们讨论的了。
    所以,杨仁山先生那个时候到日本,一下就学佛了。回来官也不做了,开始提倡佛学,专门讲佛学,又在南京昆卢寺办“金陵刻经处”,我都去过的,现在还在木板印经的。回转来讲,像欧阳竟无、梁启超这些人,都是他的学生,很多都来跟他学佛,研究佛学。因为当时中国佛学已经不行了,他起来提倡。但是八指头陀还在哦!那时太虚法师还是年轻小和尚,欧阳竟无是资格很老了,于是佛学才开始大流行。
    后来推翻清朝,民国起来,对中国佛教影响大的,又是居士了;靠的是杨仁山居士,包括太虚法师这些人,都是金陵刻经处出来的。杨仁山居士死了以后,学生欧阳竟无,办一所支那内学院(一九二二年)。那也是日本式的,日本人把中国叫做支那,就是英文的China;内学院是专门研究佛学。当年太虚法师想见欧阳竟无,他根本不见。他说,他(太虚)懂什么啊!就是这么傲慢。
    我现在讲的话,你们看到扯得很远,说得很闹热,但是有个主题的!杨仁山居士的学生熊十力,现在一般讲新佛学、新儒家的学者们,多半都是熊十力的徒子徒孙辈。
    欧阳竟无先生办支那内学院很多年,很可怜,我很佩服他,跟他学佛的人出家的很多。他有个习惯,出家人见他不跪下来拜,他马上把你赶出去了,他就骂人:“你们傲慢,出家人不拜居士啊!佛的戒律规定,出家人可以不拜居士,可是戒律也有个规定,要拜善知识;我是善知识啊,善知识不分在家出家的啊!”可是出家人给他一拜呢,你还没有跪下来,他先跪下来拜你了。这一点行为我很赞成他,就是说,要除去出家人的那个慢心,那个我慢。
    出家人不拜白衣居士是戒律,可是出家人不拜善知识也犯戒啊,那是大乘戒。可是你真拜他,他不接受,反而拜你了;可是你不拜他,他就把你赶出去了,就是这么一个人。
    这个故事一连串说到善知识,现在**收回来,我不是善知识,千万不要搞错,也不是恶知识,不过年龄大一点,告诉你们一些经验。现在话说回来,先说了这些零碎的故事,这个逻辑系统你注意到了吧!我不是跟你们乱扯,为了善知识这一句话,讲那么多故事出来,是怕你们听不懂这句话,兼带说明中间的过程,告诉你们其中的关联和影响。
    回过头来讲这一次的事情,是古道师闹出来的,说什么嵩山少林寺要恢复禅堂啦!少林寺什么时候有过禅堂?我还真不大清楚,少林寺没有禅堂啊!现在讲禅堂,就要问你们,禅堂在中国什么时候开始的?这是个大问题。
    我们都晓得,禅宗是从达摩祖师传来的,达摩祖师没有设立禅堂吧?(答:没有。)那么五宗宗派也很少提到禅堂吧?(古道师答:后来有五家的钟板。)也设禅堂吗?没有禅堂。禅堂什么时候开始?香板什么时候开始?都要搞清楚。现在一到禅堂,就拿起香板乱打人。依我看来,打坐姿势也不对,禅堂也不对,行香也不对,什么都不如理不如法。换句话说,本身都不合规矩,就是不符合佛的规定,所以我们要在这里讨论。
    你们还年轻,如果还有机会给你们开创一个新的时代,一个新的禅文化,我提出来这几个很严重的问题,你们必须要搞清楚。等于昨天晚上,你们的方丈大和尚在这里,我问古道师,少林寺的禅堂,修得怎么样?(答:原来已经有。)是不是闷在中间,四面不通风?他说是这样。光线暗暗的,空气也不流通,几十个人在里头打坐,然后**还吃三四顿,点心吃得消化不了,上面打嗝“呃”,下面放屁“噗”!五味杂陈,里头各种味道都有,自己习惯了不觉得。我说这叫禅堂吗?一个修行的地方,光线配备,空气的调和都很重要。
    禅堂里头原本没有佛像的,后来变成中间有个佛龛,然后为了行香转圆圈,靠近佛像旁边这只手,走起来要少动,另一手多动,身体个个搞得歪东倒西的,体形都搞坏了,这叫什么佛法?这种佛法我是不会来学的!连这个生理都不懂,佛不会这样教的。然后你看到,香板到处打人,尤其日本更严重。到日本学禅的,还要跪在师父前面,请师父先帮我打吧,痛打一顿消业啊!嘿,打了一顿,打伤了,只有罪业更重,当然要医了。什么消业啊?香板是打人的吗?都不对啊!这些理由,我们要根据历史来讨论,要知道什么是修行。
    所以我昨天晚上跟他们说,你们的禅堂一定是这样吧?古道说,差不多。我说那你们不要再花钱修禅堂了,等我庙港那个新的禅堂修好,再做参考。首愚法师听了我的话,在台湾搞了一个禅堂,*新的设计,已经完成了,他们拿录影带来,我一看,还是不行,还要研究。
    我现在庙港有个讲堂,也做禅堂,*新设计,冷暖空气都要调好,修行不是享受,但是修行离不开与自然的关系。如果卫生一切都搞不好,那是不行的。所以跟你们讨论这个禅堂的问题。
    今天下午,我一听你们几位年轻大师们都来了,我就急了,要大家先上来。等一下再讨论这些问题,就是关于禅堂外形的规矩,怎么样用功?内在又怎么样参禅?等等。我从年轻出来,这个事情也摸了几十年了,我把这几十年经验,讲给你们做参考。对不起啊!千万不要认为我教你们什么,我没有,我只是做一番报告。
    目录
    **天 二○○五年十二月十六日
    **堂
    内容提要:居士与菩萨○杨仁山居士○熊十力的学院○说王阳明○王学影响日本○王学的问题○禅海蠡测的话题○禅堂与香板
    第二堂
    内容提要:行香的规矩○谈练武功○修白骨流光的人○练武僧人的经历
    第三堂
    内容提要:辛劳工作的僧人○你是发心去做的吗○石头路滑竿木随身
    第四堂
    内容提要:佛学院的学僧○少林寺的大柱子○如何念阿弥陀佛○暗藏佛经的人家○二祖觅心不可得○不思善不思恶时○临济和云门的教育
    第五堂
    内容提要:佛为什么来○你为什么出家○释迦佛修什么
    第二天 二○○五年十二月十七日
    **堂
    内容提要:法器法缘○活罗汉的故事○疑参破定○执着起用
    第二堂
    内容提要:身体的问题○正确的姿势○如何用香板
    第三堂
    内容提要:印度文化的影响○无主宰的佛法○佛经的纪录○佛学的发展和争论
    第四堂
    内容提要:真妄两条路○龙宫的经典○龙树菩萨的中观○拈花微笑的出处○佛教传入中国
    第五堂
    内容提要:佛教文化蓬勃○说修行道地经○谁是不迷转世○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道教也兴旺○慧远与达摩禅经
    第六堂
    内容提要:达摩祖师与神光○心如墙壁是什么○对无喘的问答○色空的对答○听不懂怎么办
    第三天 二○○五年十二月十八日
    **堂
    内容提要:唱念的重要○音声陀罗尼○说气脉○色法心法○鸠摩罗什说色空○跋陀罗说色空
    第二堂
    内容提要:六妙门的修法○六妙门的问题○知的重要○息有长短冷暖○奇妙的观
    第三堂
    内容提要:十六特胜○如何修呼吸○*快捷的法门
    第四堂
    内容提要:念头空空念头○三际托空○乡村大手印○第三踢的方法
    第五堂
    内容提要:如何数息○人的出生○呼吸和念头○长养气报身气根本气
    第六堂
    内容提要:暖寿识○气和念○把心念拉回来○气结成了块第七堂
    内容提要:十念的修持○疯师爷○人生的*终○息和风的不同○饮食的困扰
    第四天 二○○五年十二月十九日
    **堂
    内容提要:说梁武帝○身瑜珈○心瑜珈是什么○早晚课的唱念○达摩洞前的经历
    第二堂
    内容提要:佛学的概论○永嘉大师○离心意识○流注生流注灭○识的现象○六识在何处○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
    第三堂
    内容提要:如何对付妄念○人身上的气脉○有形工夫○禅定工夫
    第四堂
    内容提要:不漏丹○戒律○打坐的困扰○十六锭金
    第五堂
    内容提要:什么是漏○三脉七轮和六道○离别前
    编辑推荐语
    2005年12月,南怀瑾先生在上海主持了一个禅学修行讨论班,本书是听讲者的提问以及随后的讨论、讲述记录。学员们提出的问题,是各人在修行路途中产生的,每个参禅者都可能遇到。先生因人施教,分别予以解答,也是为众多参禅者指点迷津。
    在整个讲授和讨论过程中,先生介绍了禅堂中修行的规矩,如打坐的姿势、行香的方法、香板的使用等,许多所谓老禅师常犯之错,应声破除;又解说诸多有关修持上的盲点,指示修安那般那是*快成就的捷径。先生的引导、鼓励、扶持甚至训斥,将使广大听众和读者受益终生。
    先生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在这个“研修班”上,他回忆了自身修行过程中的种种轶事和感悟。他在生命的*后岁月曾有意撰写回忆录,但未能如愿,于读者而言,本书也算稍稍弥补遗憾。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