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微核试验
QQ咨询:
有路璐璐:

微核试验

  • 作者:曹佳 林真 余争平 曹佳 林真 余争平
  • 出版社: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801212085
  • 出版日期:2000年01月01日
  • 页数:288
  • 定价:¥1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微核试验是检测外来化合物对染色体损伤作用的重要方法,也是监测职业暴露人群遗传损害的重要指标,已在国内外普遍应用。本书共十一章,详细介绍了微核试验的原理、微核形成的动力学,以及在小鼠红细胞、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人上皮脱落细胞、大鼠肝细胞、植物紫露草等检测材料中的应用,并提供了详尽的试验方案。*后3章介绍了微核对非整倍体的检测,微核的流式仪和图像的自动化检测研究进展。附录中收录了化学诱变剂中、英文(拉丁)目录、标准微核试验方案等。本书由中、日、德、瑞典等国数名长期从事微核研究的专家共同撰写,可供卫生毒理、卫生防疫、环境科学、预防医学、生物学等领域的科研、教学与技术人员作为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工具书使用。
    目录
    **章 微核试验简价[林真(日本)]
    **节 微核试验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微核试验发展的历史
    第三节 微核试验的特征
    第二章 微核形成的动力学问题[林真(日本)]
    一、微核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
    ……
    编辑推荐语
    内容提要:微核试验是检测外来化合物对染色体损伤作用的重要方法,也是监测职业暴露人群遗传损害的重要指标,已在国内外普遍应用。本书共十一章,详细介绍了微核试验的原理、微核形成的动力学,以及在小鼠红细胞、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人上皮脱落细胞、大鼠肝细胞、植物紫露草等检测材料中的应用,并提供了详尽的试验方案。*后3章介绍了微核对非整倍体的检测,微核的流式仪和图像的自动化检测研究进展。附录中收录了化学诱变剂中、英文(拉丁)目录、标准微核试验方案等。本书由中、日、德、瑞典等国数名长期从事微核研究的专家共同撰写,可供卫生毒理、卫生防疫、环境科学、预防医学、生物学等领域的科研、教学与技术人员作为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工具书使用。 前言
    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成千上万新的化学物质和“三废”(废气、废水、废渣)不断地进入我们的生活和环境中。同时在生活和工作中还要接触到许多物理因子(如射线、微波、电磁辐射等)和生物因子(如细菌、霉菌及其生物毒素等)。这些化学、物理、生理因素中有许多可能对人类的遗传物质(染色体、基因、DNA)产生损害,造成“致癌、致畸、致突变”(简称“三致”)等遗传毒理效应,从而对人类健康和人类基因库构成严重危害。
    目前,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对化合物的遗传毒性都有规范的、统一的评价程序规定。由于突变是癌变、畸变的基础,因此在化合物遗传毒性的快速初筛试验中,致突变检测更受重视。在国际防止环境致突变物和致癌物委员会(ICPEMC)划分的5个遗传学终点中,涉及染色体损伤的有2个,它们是染色体分离碍以及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而检测染色体损伤的常用方法有染色体畸变分析和微核试验。染色体畸变分析虽然**,但费时费力;而微核试验具有经济、简便、快速的优点,近年来几乎成为检测染色体损害的快速初筛试验。这是因为微核来源于染色体断片或丢失的整条染色体,染色体畸变中不伴有断片形成的只有易位、倒位等少数的几种。大量的对比研究也证明微核试验与染色体畸变分析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都几乎相当,正因为如此,微核试验已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仅美国环保局截止1990年就已用微核试验检测了414种化合物,我国迄今发表的微核试验文献也已达上千篇。
    微核试验虽然得到如此广泛的应用,但至今国内仍无一本有关微核试验的专著。微核试验现已发展至大鼠、小鼠、人、植物等多种类别、材料的检测,近几年又发展了荧光原位杂交、自动化检测等新技术。许多科研人员在应用这些方法时,案头缺乏一本可供从实验原理到操作方法的详尽参考书。
    1996年,作者邀请日本环境诱变剂学会秘书长、微核专家Makoto Hayashi(林真)来我室访问题时,双方谈到合著一本有关微核的专著,并决定邀请国内外部分微核专家共同撰写。Hayashi博士主动承担了微核试验简介、微核形成的动力学问题和小鼠骨髓红细胞微核试验等三章的撰写,德国Nusse博士撰写了流式细胞仪对微核的自动化检测一章,国内微核专家薛开先教授撰写了植物紫露草及蚕豆根尖微核试验一章,蔡亚娜教授撰写了植物紫露草及蚕豆根尖微核试验一章,其余章节由我的同事易东博士、杨录军硕士及我完成。我校余急平博士在百忙中挤出时间翻译了Hayashi博士的书稿。在书稿的撰写过程中,我室杨明杰、刘胜学、刘勇、周紫垣、钱频、孙华明等均给予了全力支持和配合,周利军女士完成了繁重的打印和校对全部书稿的工作,尤其需要提到的是我的导师程天民院士,亲自为本书撰写了序言,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热情的肯定和鼓励,在此向为本书会梓做出了贡献的所有人员表示深深的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存在的错误和缺点在所难免,竭诚欢迎批评指正。
    曹 佳于重庆第三军医大学1999年8月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