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知识社会史 下卷 :从《百科全书》到维基百科
QQ咨询:
有路璐璐:

知识社会史 下卷 :从《百科全书》到维基百科

  • 作者:彼得·伯克
  •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8162784
  • 出版日期:2016年12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62.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文章节选
    致 谢 / i
    导 言 /1
    **部分 知识实践 / 9
    **章 知识采集 / 11
    第二章 知识分析 / 57
    第三章 知识传播 / 97
    第四章 知识应用 / 124
    第二部分 进步的代价 / 155
    第五章 知识丢失 / 157
    第六章 知识分类 / 179
    第三部分 三维视角下的知识社会史 / 207
    第七章 知识地理学 / 209
    第八章 知识社会学 / 245
    第九章 知识年代学 / 278<p align="left">致 谢 / i<br /> 导 言 / 1<br /> **部分 知识实践 / 9<br /> **章 知识采集 / 11<br /> 第二章 知识分析 / 57<br /> 第三章 知识传播 / 97<br /> 第四章 知识应用 / 124<br /> 第二部分 进步的代价 / 155<br /> 第五章 知识丢失 / 157<br /> 第六章 知识分类 / 179<br /> 第三部分 三维视角下的知识社会史 / 207<br /> 第七章 知识地理学 / 209<br /> 第八章 知识社会学 / 245<br /> 第九章 知识年代学 / 278<br /> 注 释 / 311<br /> 参考文献 / 335<br /> 索 引 / 367<b></b></p>显示全部信息媒体评论彼得·伯克的这部杰作描绘了一幅1750年以来西方知识界全景。他擅长于综合描写,行文中包含了多种多样的基础事实和数字,深入分析了各种知识潮流、反潮流,具有来自各个地点、各个政府及学术机构的详实可信的例子。对专家和新手来说这都是一部****的指南。 ——安·布莱尔(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 《知识社会史》(下卷)体现了作者的博学,在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这是一部在多种领域都发人深省的著作。从农业化学到动物学,从指纹到存档,包罗万象的知识,读来令人好奇和激动。 —— 丹尼尔·罗森伯格(俄勒冈大学历史学教授) 免费在线读“迄今未有知识史。”1993 年,管理学家、未来学家彼得·德鲁克如是说。他预言“接下来的几十年”,这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然而他的预言滞后了:学界对知识史逐渐增强的兴趣早已显现——历史学著作是这一潮流的佐证:包括《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1989)、《知识的领域》(Fields of Knowledge,1992)和《殖民主义及其知识形式》(Colonialismand its Forms of Knowledge,1996)。
    撰写《知识社会史:从古登堡到狄德罗》(2000)时,在“知识社会学”的先锋、匈牙利人卡尔·曼海姆的影响下,我仍自以为掌握着主动权。然而回想起来,无论有意还是无意,显然我也是被“知识社会”大讨论激发了热情的学者之一。也正是这一讨论引发了前文德鲁克的预言。1998年,已经有两位研究这一主题的学者提出了“知识热潮”(knowledge boom)的概念。2000年以来,这个趋势在出版行业、研究项目中的反应日益增强,尤其是在德语**之间。
    本书既可以自成一体,也可以作为《从古登堡到狄德罗》的一个延续(我希望不久后能出一个修订版,把两本书合为同一个题目:《从古登堡到谷歌》)。本书起源于个人的好奇心,以及回答这一问题的尝试——“我们通过什么途径到达了现在这个知识大综合的阶段?”鉴于退休已把我从职业“阶段”和“领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此时沉浸于这份好奇心要比之前容易得多。
    本书延续了《从古登堡到狄德罗》的形式,用宏观视野来审视从《百科全书》(1751—1766)到维基百科(2001)这段时间内学习世界的变化,主题涵盖众多过程:数量化、世俗化、职业化、专门化、民主化、世界化和科技化。
    然而,反向的趋势也不容忽视。如果这本书有一个宗旨的话,那就是相反趋向的共存和交融的重要性。这是一种对抗性的、���不时地坠入失衡状态的平衡。知识的民族化与国际化、世俗化与反世俗化、职业化与业余化、标准化与传统习俗、专门化与不同领域的交融,以及民主化和反对或者限制民主的运动,这些潮流全都同时存在。即便是知识的积累也在某种程度上被它的损失所抵消。似乎只有科技化在毫无阻碍地大步向前。
    如同其他历史一样,知识的历史通常也是以**为背景书写的,这往往会给读者以夸大特定**公民成就的假象。以极地探险为例,在这个背景下,英国人会想起罗伯特·斯科特和欧内斯特·萨克里顿,美国人会想起罗伯特·皮尔里,俄罗斯人会想起奥托·斯米特,挪威人会想起弗里乔夫·南森和罗尔德·阿蒙森,瑞士人会想起阿尔弗雷德·纳特霍斯特,芬兰人会想起阿道夫·诺登舍尔德,而丹麦人则会想起库纳德·拉斯穆森。为了弥补这种**地域的偏见,本研究明确地采用了比较方法。
    目录
    致 谢 / i
    导 言 /1
    **部分 知识实践 / 9
    **章 知识采集 / 11
    第二章 知识分析 / 57
    第三章 知识传播 / 97
    第四章 知识应用 / 124
    第二部分 进步的代价 / 155
    第五章 知识丢失 / 157
    第六章 知识分类 / 179
    第三部分 三维视角下的知识社会史 / 207
    第七章 知识地理学 / 209
    第八章 知识社会学 / 245
    第九章 知识年代学 / 278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