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摄影艺术通感
QQ咨询:
有路璐璐:

摄影艺术通感

  • 作者:索久林
  • 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
  • ISBN:9787517905851
  • 出版日期:2017年03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6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文章节选
    目 录
    20 绪 论
    27 **节 从孔子品乐看艺术通感
    29 第二节 摄影艺术通感要有多种感觉的挪移和协作
    35 第三节 摄影艺术通感包括反映人们意识层面的意觉活动
    40 第四节 摄影艺术通感兼具表达功能与特殊的认知功能
    77 **节 视觉中的触觉要素
    84 第二节 视觉中的听觉要素
    91 第三节 视觉中的味觉要素
    94 第四节 视觉中的嗅觉要素
    98 第五节 视觉中的意觉要素
    49 **节 运用摄影艺术通感可以增加摄影主体艺术感觉的触角
    60 第二节 运用摄影艺术通感可以加深摄影主体对生活的理解
    69 第三节 运用摄影艺术通感可以延伸、丰富摄影主体的艺术感觉<p>目 录</p> <p>11 关于摄影艺术通感(代前言)<br />20 绪 论</p> <p>艺术通感是摄影*重要的认知和表达方式<br />27 **节 从孔子品乐看艺术通感<br />29 第二节 摄影艺术通感要有多种感觉的挪移和协作<br />35 第三节 摄影艺术通感包括反映人们意识层面的意觉活动<br />40 第四节 摄影艺术通感兼具表达功能与特殊的认知功能</p> <p>视觉里的多种感官要素<br />77 **节 视觉中的触觉要素<br />84 第二节 视觉中的听觉要素<br />91 第三节 视觉中的味觉要素<br />94 第四节 视觉中的嗅觉要素<br />98 第五节 视觉中的意觉要素</p> <p>艺术通感在摄影创作中的强大功能<br />49 **节 运用摄影艺术通感可以增加摄影主体艺术感觉的触角<br />60 第二节 运用摄影艺术通感可以加深摄影主体对生活的理解<br />69 第三节 运用摄影艺术通感可以延伸、丰富摄影主体的艺术感觉</p> <p>摄影艺术通感的多种形态和创作要求<br />107 **节 局部通感和整体通感<br />113 第二节 单一通感和连续通感<br />116 第三节 单项通感和多项通感<br />122 第四节 具象通感和抽象通感</p> <p>摄影创作运用艺术通感的基础<br />145 **节 通感生理、心理机制及对摄影创作的意义<br />150 第二节 生活层面的通感及对摄影创作的意义<br />153 第三节 各文艺门类对艺术通感的运用及对当下摄影的影响<br />159 第四节 人们对通感现象的研究及对摄影创作的意义</p> <p>走进摄影艺术通感的多种路径<br />169 **节 启动摄影艺术通感的动力源<br />173 第二节 开通多感信息的源泉<br />181 第三节 把握艺术通感的感觉特点<br />186 第四节 要培育多感运作的思维方式<br />191 第五节 让艺术通感覆盖全部摄影文体<br />196 第六节 借助多种修辞方式搭建摄影艺术通感的桥梁<br />211 第七节 利用现代摄影技术的虚拟效果捕捉摄影艺术通感</p>显示全部信息媒体评论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说:“渴望飞翔的人永远不会甘心于爬行。”这是一个**摄影家影友的不懈追求。1839 年摄影术诞生后,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摄影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索久林对摄影艺术通感的研究和探索,也是对摄影人在影像认识和表达上进取精神的一种传承和发扬。
    ——李前光
    摄影理论的建设和学术研究的不断提升,是我们摄影事业发展坚固的基石和强大动力。索久林在追求摄影艺术的道路上,能够长期坚持有深度和广度的思考,在传承中创新,并形成独特的观点,是与摄影人的分享,也是对理论建设的贡献。
    ——王瑶
    艺术通感充分体现了知觉的整合作用,它不但在作品呈现的后期可以将声音与画面融合,更重要的,是在拍摄前期,在行走中使各种感受,如听到的、闻到的、摸到的,统和为整体,融进画面里,强化作品现场感和氛围。
    ——李树峰<p>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说:“渴望飞翔的人永远不会甘心于爬行。”这是一个**摄影家影友的不懈追求。1839 年摄影术诞生后,随着社会的发展,<br />人们对摄影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索久林对摄影艺术通感的研究和探索,也是对摄影人在影像认识和表达上进取精神的一种传承和发扬。<br />——李前光</p> <p><br />摄影理论的建设和学术研究的不断提升,是我们摄影事业发展坚固的基石和强大动力。索久林在追求摄影艺术的道路上,能够长期坚持有深度和广度的思考,在传承中创新,并形成独特的观点,是与摄影人的分享,也是对理论建设的贡献。<br />——王瑶</p> <p><br />艺术通感充分体现了知觉的整合作用,它不但在作品呈现的后期可以将声音与画面融合,更重要的,是在拍摄前期,在行走中使各种感受,如听到的、闻到的、摸到的,统和为整体,融进画面里,强化作品现场感和氛围。<br />——李树峰</p> <p><br />一幅**的黑白摄影,能让人听到风声徐徐,看到朝霞的绚烂,说明摄影者看到了自然的微妙,懂得用摄影的影调来表达自己的感觉情绪,这说明他掌握了“通感”的奥秘。通感,是很多**摄影作品的“密钥”。<br />——鲍昆</p>显示全部信息免费在线读
    **节 视觉中的触觉要素
    摄影创作中,我们视觉感受到的很多审美是各种感官的共同反映,其中就有触觉传递给我们的审美要素。触觉,是靠人的身体神经系统同外界接触而产生的感觉,也称肤觉。顾名思义,它的生理感觉与人的皮肤有关。但艺术审美中的触觉,却主要通过心理活动完成。杜牧《阿房宫赋》中的“舞殿清冷袖,风雨凄凄”,把舞姿的视觉转化为“清冷”的触觉。杜甫诗句“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把晨钟的声音描绘为触觉的“湿”,表达了一种特殊的情感。这些在文学领域运用的手法,完全可以借用到摄影中来。
    质感是体现触觉的一种形式,它是物体属性、质量等特质的标志。这种标志,是由物体的纹理、颗粒和其他细节构成的。感觉物体的质感是触觉的重要功能。为了发挥摄影的特质,摄影家们历来注重表现对象的质感表现。20 世纪初,活跃在国际摄坛上的纯影派摄影家们,为了强调摄影本体的艺术优势,非常注重摄影的质感表现。在表现物体的质感上,F64 小组的许多摄影作品都成为摄影史上的典范。美国**摄影家韦斯顿对门板的表现,以及亚当斯对岩石的表现,其质感的艺术魅力一直经久不衰。颗粒、纹理是一些物体表面*突出的特征。冬日的温泊,阳光在溪水里跳来跳去,水中浮出的雪团上,那小颗粒晶莹地排列着、闪着光亮——在北方-30℃的严寒下,质感的颗粒告诉我们,这是一种活生生的雪,一种亲切的雪,也是一种温暖的雪!这是我在五大连池温泊感觉到的《雪的暖意》。
    二、以动感表现触觉
    动感是事物空间的变化,给人们一种运动感。视觉和触觉都可以感觉到物体的运动,但触觉感觉到的运动更为准确、细微、强烈,给人的印象更为深刻。
    动感的形式很多:从范围上看,有局部动感、整体动感;从主从关系上看,有主体动感、陪体动感;从对象上看,有物体动感、环境动感;从显示方式上看,有显性动感、隐性动感;从动感的态势上看,有动态、动势、动痕。下面对动感的三种常用态势简要述之。
    1. 动态
    表现物体运动的形态。飞雪在树木间飘落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如果用一般的眼光去看这种风雪,它也许成为过眼云烟,但用触觉去感受,这风雪便有了特殊意义。雪花从树干、树梢、树叶间丝丝缕缕地飘下,细腻、
    缠绵、温和又有些柔美,恰如自然现象对生命的抚慰和一种培育。为了表达这种感觉,
    目录
    目 录
    20 绪 论
    27 **节 从孔子品乐看艺术通感
    29 第二节 摄影艺术通感要有多种感觉的挪移和协作
    35 第三节 摄影艺术通感包括反映人们意识层面的意觉活动
    40 第四节 摄影艺术通感兼具表达功能与特殊的认知功能
    77 **节 视觉中的触觉要素
    84 第二节 视觉中的听觉要素
    91 第三节 视觉中的味觉要素
    94 第四节 视觉中的嗅觉要素
    98 第五节 视觉中的意觉要素
    49 **节 运用摄影艺术通感可以增加摄影主体艺术感觉的触角
    60 第二节 运用摄影艺术通感可以加深摄影主体对生活的理解
    69 第三节 运用摄影艺术通感可以延伸、丰富摄影主体的艺术感觉
    编辑推荐语
    * 关注通感在摄影中的运用,让摄影更具挑战
    性。在摄影拍摄中调动全身感知,定格的画面将
    更丰富、更有趣。
    *在阅读照片时,让想象力游遍周身,给照片一次“全息”解读,全身心地感悟此时、此景、此情。
    *通感让一张照片有了更多的层次,它让视觉发散向多种知觉。它是摄影突破视觉艺术二维界限的一把钥匙,是艺术表达通向人心的一条捷径。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