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哲学大全(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大纲。数千年中国哲学的全面展示,从《周易》到王阳明的详细解读,思考社会,思考人生,完善自我,从容面对工作与生活)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哲学大全(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大纲。数千年中国哲学的全面展示,从《周易》到王阳明的详细解读,思考社会,思考人生,完善自我,从容面对工作与生活)

  • 作者:郭齐勇
  •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7567290
  • 出版日期:2018年08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139.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文章节选
    《中国哲学简史》目录




    中华文化超越时空的价值

    影响中国的十大思想家

    上编:中国哲学简史

    **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起源

    第二章原始儒学的真精神《中国哲学简史》目录<br /> <br /> <br /> 序<br /> <br /> 中华文化超越时空的价值<br /> <br /> 影响中国的十大思想家<br /> <br /> 上编:中国哲学简史 <br /> <br /> **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起源 <br /> <br /> 第二章原始儒学的真精神 <br /> <br /> 第三章老子、庄子与道家的自然之趣 <br /> <br /> 第四章墨子的兼爱情怀与公孙龙子的名辩逻辑 <br /> <br /> 第五章《孙子兵法》与《易传》的辩证思维 <br /> <br /> 第六章韩非子集法家之大成 <br /> <br /> 第七章两汉大一统时代的哲学 <br /> <br /> 第八章魏晋时期的玄学 <br /> <br /> 第九章慧能与汉唐佛教的演变 <br /> <br /> 第十章中国道教的智慧 <br /> <br /> 第十一章柳宗元、刘禹锡与汉唐力命之争 <br /> <br /> 第十二章张载及其哲学思想 <br /> <br /> 第十三章朱熹与理学的发展高峰 <br /> <br /> 第十四章王守仁与心学的崛起风行 <br /> <br /> 第十五章黄宗羲、王夫之与古典哲学的批判总结 <br /> <br /> 第十六章近代以来中国哲学的转型 <br /> <br /> 中编:国学智慧与中华复兴 <br /> <br /> **兴盛与国学复兴 <br /> <br /> 中国梦的文化底蕴 <br /> <br /> 儒家道统是中国立国之魂——儒家网专访 <br /> <br /> 国民的人文素养与中国现代化——文汇报采访 <br /> <br /> 五经是中国文化之根——兼论五经的智慧 <br /> <br /> 《中庸》及其现代意义<br /> <br /> 儒释道的人生智慧 <br /> <br /> 《老子》、《庄子》与道家智慧 <br /> <br /> 精神解脱与社会参与——佛教的当代智慧 <br /> <br /> 漫议人文与国学教育——兼谈当前中小学教育的病症<br /> <br /> 下编:哲学经典选读 <br /> <br /> 《周易》经传选 <br /> <br /> 《老子》选 <br /> <br /> 《论语》选 <br /> <br /> 《孟子》选 <br /> <br /> 《庄子》选 <br /> <br /> 大学<br /> <br /> 中庸 <br /> <br /> 《坛经》选 <br /> <br /> 朱熹选 <br /> <br /> 王阳明选<br /> <br /> <br /> <br /> 《中国哲学史简史》目录<br /> <br /> 自序<br /> <br /> **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br /> <br />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br /> <br /> 第三章 诸子的由来<br /> <br /> 第四章 孔子:**位教师<br /> <br />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位反对者<br /> <br /> 第六章 道家的**阶段:杨朱<br /> <br />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br /> <br /> 第八章 名家 <br /> <br /> 第九章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br /> <br /> 第十章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br /> <br /> 第十一章 后期的墨家 <br /> <br /> 第十二章 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生论<br /> <br />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br /> <br /> 第十四章 韩非子与法家 <br /> <br />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而上学 <br /> <br /> 第十六章 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br /> <br /> 第十七章 汉帝国的理论家:董仲舒<br /> <br /> 第十八章 儒家兴盛和道家再起<br /> <br /> 第十九章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br /> <br /> 第二十章 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br /> <br />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基础 <br /> <br /> 第二十二章 禅宗:潜默的哲学<br /> <br /> 第二十三章 更新的儒家:宇宙论者<br /> <br /> 第二十四章 更新的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br /> <br /> 第二十五章 更新的儒学:主张柏拉图式理念的理学<br /> <br /> 第二十六章 更新的儒学中的另一派:宇宙心学<br /> <br />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入<br /> <br /> 第二十八章 厕身现代世界的中国哲学<br /> <br /> 英文版编者引言<br /> <br /> 译后记<br /> ?<br /> ?<br /> 《中国哲学史大纲》目录<br /> ?<br /> 序 /蔡元培<br /> 再版自序 /胡适<br /> **篇 导言 <br /> <br /> 第二篇 中国哲学发生的时代 <br /> <br /> **章 中国哲学结胎的时代<br /> <br /> 第二章 那时代的思潮(诗人时代) <br /> <br /> 第三篇 老子<br /> <br /> 第四篇 孔子 <br /> <br /> **章 孔子略传<br /> <br /> 第二章 孔子的时代<br /> <br /> 第三章 《易》 <br /> <br /> 第四章 正名主义 <br /> <br /> 第五章 一以贯之 <br /> <br /> 第四篇 孔门弟子<br /> <br /> 第五篇 墨子<br /> <br /> **章 墨子略传<br /> <br /> 第二章 墨子的哲学方法<br /> <br /> 第三章 三表法 <br /> <br /> 第四章 墨子的宗教<br /> <br /> 第六篇 杨朱<br /> <br /> 第七篇 别墨 <br /> <br /> **章 《墨辩》与别墨 <br /> <br /> 第二章 《墨辩》论知识<br /> <br /> 第三章 论辩 <br /> <br /> 第四章 惠施 <br /> <br /> 第五章 公孙龙及其他辩者<br /> <br /> 第六章 墨学结论<br /> <br /> 第八篇 庄子 <br /> <br /> **章 庄子时代的生物进化论<br /> <br /> 第二章 庄子的名学与人生哲学 <br /> <br /> 第九篇 荀子以前的儒家<br /> <br /> **章 《大学》与《中庸》 <br /> <br /> 第二章 孟子<br /> <br /> 第十篇 荀子 <br /> <br /> **章 荀子<br /> <br /> 第二章 天与性 <br /> <br /> 第三章 心理学与名学<br /> <br /> 第十一篇 古代哲学的终局 <br /> <br /> **章 西历前三世纪之思潮 <br /> <br /> 第二章 所谓法家 <br /> <br /> 第三章 古代哲学之中绝显示全部信息前 言序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们迫切希望用中国哲学的智慧来应对现代化的挑战。读者们希望在*短的时间内得到*多、*有用的信息。本书平易简明,**介绍了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的有代表性的中国哲学思想精华,深入浅出地讲解古代*主要哲学家的主要命题,以让读者把握该哲学家或学派的主要观点与智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阅读者的人文素养,增加对哲学类图书的阅读范围。

    我在这里略为谈谈中国哲学的精神与特点。总体上,我将之概括为以下7点:自然生机、普遍和谐、创造精神、秩序建构、德性修养、具体理性、知行合一。
    序<br /> <br />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们迫切希望用中国哲学的智慧来应对现代化的挑战。读者们希望在*短的时间内得到*多、*有用的信息。本书平易简明,**介绍了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的有代表性的中国哲学思想精华,深入浅出地讲解古代*主要哲学家的主要命题,以让读者把握该哲学家或学派的主要观点与智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阅读者的人文素养,增加对哲学类图书的阅读范围。<br /> <br /> 我在这里略为谈谈中国哲学的精神与特点。总体上,我将之概括为以下7点:自然生机、普遍和谐、创造精神、秩序建构、德性修养、具体理性、知行合一。<br /> <br /> **,“存有的连续”与生机的自然。中国古人把无生物、植物、动物、人类和灵魂统统视为在宇宙巨流中息息相关乃至互相交融的连续整体,这种观点区别于将存有界割裂为神界与凡界的西方形而上学。中国古代思想家始终聚焦于生命哲学本身,没有创世神话,不向外追求**原因或*终本质等抽象答案,不向超越的、外在的上帝观念致思。中国哲学的宇宙论是生成论而不是构成论。中国哲学的主流是自然生机主义的。气的哲学昭示的是连续性的存在,变动不居,大化流行,生机无限。中国人相信,人类赖以生存的宇宙是一个无限的宇宙、创进的宇宙、普遍联系的宇宙。<br /> <br /> 第二,整体和谐与****。中国人有着天、地、人、物、我之间的相互感通、整体和谐、动态圆融的观念与智慧。“普遍和谐”包括了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身内外身心的和谐。“****”之“天”是事物存在及其价值的根源与根据,天道有化生万物之德。中国人有着对天、天地精神的信仰及对天命的敬畏,并提升自己的境界以“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这种精神上的契合与颖悟,足以使人产生一种个人道德价值的崇高感。所谓“****”,包含有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超自然、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占有自然。中国人在观念上形成了“和而不同”、“协合万邦”、“天下一家”、“民胞物与”的文化理想,厚德载物,兼容并包。<br /> <br /> 第三,自强不息与创造革新。中国文化是“尊生”、“重生”、创造日新的文化,所崇拜的“生”即创造性的本身。一切都在迁流创化中发展着,世界是一个生生不息、变化日新的历程,生长衰亡,新陈代谢,永不停息。人们效法天地的,就是这种不断进取、刚健自强的精神。在天地宇宙精神的感召之下,人类可以创造富有日新之盛德大业,能够日新其德,日新其业,开物成务。世界自身的永恒运动,创新,变化,发展,自我更新,自我否定,日生日成,日新其德,革故鼎新,除旧布新,是中国文化的主调。创新的动源,来自世界或事物自身内部的张力或矛盾。中国文化凸现了积极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强调革故鼎新、创造进取。<br /> <br /> 第四,德性修养与内在超越。中国文化特别凸显在道德文明层面,并且用道德取代了宗教的功能。儒、释、道、宋明理学四大思想资源与思想传统,*根本处是做人,是强调人的德性修养。这四大思想传统及其内部各流派在根本的目的上并无大的差别,他们彼此的分歧或纷争,主要是修身功夫入路问题。他们的修养要旨表明,生活在俗世、现实之中的人,总要追求一种超脱俗世和现实的理想胜境。这四大思想传统的道德精神并非只停留在社会精英层,相反通过教化,通过民间社会、宗教与文化的各种方式,把以“仁爱”为**的五常、四维、八德等价值观渗透到老百姓的日用常行之中,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伦理。中国人以仁义为**价值,崇尚君子人格,强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中国哲学呈现出内在的超越性,内在超越的精神是中国传统哲学在面对超越性与内在性问题时展现出来的共同精神。内圣外王之道,同样为中国传统哲学所共有,以此作为达到理想社会的根本办法。<br /> <br /> 第五,秩序建构与正义诉求。中国文化中不仅有理想胜境,而且有系统的现实社会治理的智慧与制度。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秩序的建构靠的是“礼治”。“礼”是带有宗教性、道德性的生活规范。在“礼”这种伦理秩序中,包含了一定的人道精神、道德价值。礼乐文化不仅促进社会秩序化而且有“谐万民”的目的,即促进社会的和谐化并提升百姓的文明水准。礼包含着法,礼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律制度。古代村社组织有十、百家,或称邑、里,或称“社”与“村社”。管理公务的**,是由选举产生的三老、啬夫等。传统中国的社会管道、中间组织很多,如乡约、义庄是地方性的制度,也同具有以“礼”化“俗”的功能。中国人特重教育,强调教育公平,即“有教无类”,这为达到政治公平起了一定的作用。中国社会等级间的流动较快,这是文官政治的基础。民本主义肯定人民是主体;人君之居位,必须得到人民的同意;保民、养民、教民是人君的**职务。<br /> <br /> 第六,具体理性与象数思维。中国的理性是具体的理性。中国哲学家承认人是理性的,人可自然地知道实在或道。中国古代不缺乏抽象思维,有明确的概念、范畴。中国思维有两大特征,一是整体观,二是阴阳观。前者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或对象的全体及内在诸因素的联系性、系统性;后者重视事物内在矛盾中阴阳、一两关系的对立与平衡。中国哲学的实践性很强,不停留于概念王国。中国哲学有自身的系统,中国哲学的“道”、“仁”等一系列的概念、范畴,需要在自身的系统中加以理解。中国哲学有关“天道”、“地道”、“人道”的秩序中,含有自身内在的逻辑、理性,乃至道德的、美学的、生态学的涵义。中国有自己的语言学与语言哲学的传统。以象为中介,经验直观与理性直观地把握、领会对象之全体或底蕴的思维方式,有赖于以身“体”之,即身心交感地“体悟”。以《周易》为代表,中国思维方法是象数思维。这一思维方法主张取象比类,触类旁通;阴阳平衡,刚柔调和;注重生命节律,肯定周期、序列、整体综合与统筹。中国哲人把理智与直觉巧妙地配合了起来。我们要超越西方一般知识论或认识论的框架、结构、范畴的束缚,发掘反归约主义、扬弃线性推理的“中国理性”、“中国认识论”的特色。<br /> <br /> 第七,知行合一与简易精神。中国有经世致用精神,强调知行合一,践形尽性,经国济民,兼重文事武备,明理达用,反对空谈高调。知行关系是中国哲学家特别重视的问题之一,它所涵盖的是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统一。中国哲学家偏重于践形尽性,力行实践。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兴趣不在于建构理论体系,不是只把思想与观念系统表达出来就达到了目的,而在于言行一致、知行统一,自己所讲的与自家身心的修炼必相符合。他们强调知行的互动,即按照自己的哲学信念生活,身体力行,付诸行动,集知识与美德于一身,不断把自己修养到超越的境界。同时,中国哲学都主张一种“简易”精神,强调大道至简,善于在“变易”中把握“不易”的“简易”原则。中国文化强调要言不繁,以简御繁,便于实行。<br /> <br /> 儒、释、道与宋明理学可以救治现代人的危机,如前所述,它强调用物以“利用厚生”,但不会导致一种对自然的宰制、控御、破坏;它强调人文建构,批评迷信,但决不消解对于“天”的敬畏和人所具有的宗教精神、**的信念与信仰。至诚如神,体悟此心即天心,即可以达到一种精神的境界,这不会导致宗教迷狂、排他性与宗教战争,而又有安身立命的**关怀。中国文化精神完全可以与西学、与现代文明相配合,它可以弥补宗教、科技及现代性的偏弊,与自然相和谐,因而求得人文与宗教、与科技、与自然调适上的健康发展。<br /> <br /> 本书是大家共同切磋的结晶,旨在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本书由我任主编,欧阳祯人教授任副主编,由胡治洪、欧阳祯人、张鹏伟、荆雨、张锦枝、萧航、孙奕、秦平、孙劲松、常裕、陈畅、崔发展、彭树欣等分别执笔,*后由我与欧阳祯人修改、统稿而成。本书原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初版,此次经过重新修订补充,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杨柳岸、肖雄博士与编辑王清伟先生付出了很多辛劳,特致谢忱!<br /> <br /> 郭齐勇<br /> 2017年元月于博鳌阅海居中华文化超越时空的价值显示全部信息媒体评论本书由三部分组成,上编《中国哲学简史》,由郭齐勇先生主编,欧阳祯人副主编,从中国哲学的起源,先秦两汉的发展,直到近现代代的转型,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哲学的概貌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

    中编《国学智慧与中华复兴》,郭齐勇先生阐述了传统文化复兴与中国复兴的关系,传统儒释道智慧对中国人立身处世,自我调适,应对工作与生活的价值。

    下编《哲学经典选读》,由郭齐勇先生主编,选取从《周易》《老子》《论语》直到朱熹、王阳明等重要哲学家的经典文献,有详细注释和解读,读者通读本编可以大体全面地了解原汁原味的中国古典哲学智慧。免费在线读第十四章 王守仁与心学的崛起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别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学术界也习称之为王阳明,浙江余姚人。王守仁是明代理学中*有影响的思想家,也是明代心学运动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一生,有着独特的经历,兼有立德、立功、立言的特点,有“完人”之誉。其早年曾任兵部主事,正德初年,因反对宦官专权乱政,犯颜抗疏,触犯了权宦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后来累升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继任南赣巡抚。他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韬武略于一身,做事智敏,用兵神速。王守仁有着机智的谋略,带兵以少胜多地平定了宁王的“宸濠之乱”,拜南京兵部尚书,被封为“新建伯”。尽管如此,他本人却遭受了“百死千难”的政治危机,在晚年,其学说也受到官方的压制。

    其为学,初则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朱熹)之书”,后因不满于朱熹学术而一度出入佛老之学,但不久又悟其非而摒弃之。经过长期的探索,*后建立起以良知和致良知为主干的理学体系——阳明心学,又称阳明学。他所倡导的明代心学运动,不仅继承了宋代心学的发展方向,而且针对明代中叶极度腐败、程朱理学逐渐僵化的现实具有时代意义。

    王守仁一生讲学不辍,门人弟子众多。王守仁的著作,后人编辑为《王文成公全书》,其中在哲学上比较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节 心即理

    明初统治者标榜“理学开国”,程朱理学与**权力紧密结合在一起,长期地规范着士大夫**的精神结构。正如《明史·儒林传》所指出的,明朝初期有名的儒者都是朱熹门人之支流余裔,只满足于沿袭朱熹旧说,毫无思想创新的活力。彻底打破这种拘谨沉闷学风,开创一番崭新天地、导引儒学实现新发展的,就是王守仁。
    目录
    《中国哲学简史》目录




    中华文化超越时空的价值

    影响中国的十大思想家

    上编:中国哲学简史

    **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起源

    第二章原始儒学的真精神
    编辑推荐语
    1.数千年中国哲学与中国智慧的全面展示,国学智慧与中国复兴的思考

    2.思考社会,思考人生,立身处世,自我调适,从容应对工作与生活的哲思

    3.从《周易》《老子》《论语》到朱熹、王阳明的经典著作的详细注释与解读,学习原汁原味的中国古典哲学智慧

    4.指引人生,充满洞见,了解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必读

    5.季羡林、李慎之、陈来** 名**译

    6.**哲学家冯友兰畅销数百万册的经典,被翻译成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多种文字?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