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发现民众-(历史视野中的民众与政治)
QQ咨询:
有路璐璐:

发现民众-(历史视野中的民众与政治)

  • 作者:林红
  •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 ISBN:9787511733108
  • 出版日期:2017年07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9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文章节选
    导言1
    一、方法论意义:政治史考察的可能视角2
    二、关于民众与政治的解释框架4
    三、中国的体验及其独特性14
    四、几点相关解释22


    **部分民本时代的思想准备


    **章民本观念的生成与探源29
    一、从神本到民本:“天之罚”与“以德配天”29
    二、探寻民本之“民”:君权政治与“四民说”36
    三、探寻民本之“本”:君本与民本的主辅与相生关系52第二章民本思想的奠基与传承70导言1<br />一、方法论意义:政治史考察的可能视角2<br />二、关于民众与政治的解释框架4<br />三、中国的体验及其独特性14<br />四、几点相关解释22<br /><br /><br />**部分民本时代的思想准备<br /><br /><br />**章民本观念的生成与探源29<br />一、从神本到民本:“天之罚”与“以德配天”29<br />二、探寻民本之“民”:君权政治与“四民说”36<br />三、探寻民本之“本”:君本与民本的主辅与相生关系52第二章民本思想的奠基与传承70<br />一、孔子仁学中的民本思想71<br />二、孟子的民本三论76<br />三、荀子的礼法相融论81<br />四、贾谊的“民无不为本”论87<br />五、黄宗羲的“民主君客”论94<br />〖1〗<br />发现民众——历史视野中的民众与政治〖1〗<br />目录<br />第三章传统民本的现代延续106<br />一、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必然与理论局限106<br />二、转折与延续:从民本走向何方124<br />三、殊途抑或暗通:传统民本与现代民粹的独特关联139<br /><br /><br />第二部分转型时代的社会激荡<br /><br /><br />第四章辛亥革命前夕的民众政治体验173<br />一、传统民本与现代民主的初次对接173<br />二、外来思想的启发:卢梭社会契约论与中国民权思想的发展182<br />三、社会基础的准备:清末社会政治运动与民粹的初萌193<br />四、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粹成分219第五章五四时期的民粹政治与思想231<br />一、五四时期民粹政治的生长条件233<br />二、五四时期民粹思想的演进脉络248<br />三、李大钊的平民主义民粹观282第六章后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与民众296<br />一、行动家的实践民粹主义:从平民教育到乡村建设297<br />二、思想者的文化民粹主义:“民之精粹”还是“以民为粹”323<br />三、在象牙塔与十字街头之间:朱自清与鲁迅的文化民粹主义之路341<br /><br /><br />第三部分革命时代的民众政治与民众文化<br /><br /><br />第七章以农民为主角的乡村革命367<br />一、发现农民:中国乡村革命的伟大成就367<br />二、乡村革命的政治策略与理论建设385<br />三、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的民众观及其相关讨论408第八章从“化大众”到“大众化”的文化建设417<br />一、“左联”时期文艺大众化运动及其对民众的定位418<br />二、延安时期文艺大众化运动及其对民众的定位447<br />结语486<br />一、民众与政治:外源与内生的基本成分486<br />二、关于所谓“民众迷思”的思考491显示全部信息媒体评论人视水见形, 视民知治否——《史记·殷本纪》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孟子·尽心下》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谭嗣同《仁学》

    自从《醒狮周报》出版以后,我又加了一种不赞成他们的理由:便是他们的“士大夫救国论”。他们把士商**看得很重要,而很忽略农工平民的力量——恽代英《中国革命的基本势力》
    <p>人视水见形, 视民知治否——《史记·殷本纪》</p> <p> </p> <p>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孟子·尽心下》</p> <p> </p> <p>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谭嗣同《仁学》</p> <p> </p> <p>自从《醒狮周报》出版以后,我又加了一种不赞成他们的理由:便是他们的“士大夫救国论”。他们把士商**看得很重要,而很忽略农工平民的力量——恽代英《中国革命的基本势力》</p> <p> </p> <p>民众像网一样组织于苏维埃之下,去执行苏维埃的一切工作,这是苏维埃制度优胜于历史上一切政治制度的*明显的地方——*《才溪乡调查》</p>显示全部信息免费在线读结语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他认为,人们在天性上需要合群地过着城邦生活,并且需要从哲学、伦理等智慧中,发展出一种与城邦生活的实践直接相关的政治智慧。从这个意义说,人们聚集在一起的生活,本质上就是政治生活,而政治史即是这种政治生活的历史记载,是所有文明演进史中*基本又*令人眼花缭乱的一章。在中国,这部政治史足够浩大,足够漫长也足够曲折,转换的场景太多,登场的人物太多。在这部历史中,统治者、政治精英被认为是当然的主角,是政治聚光灯的焦点,而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登上政治舞台,只是近代以后的事。

    一、民众与政治:外源与内生的基本成分
    本书试图在相对独立的三段历史情境中考察民众与政治的关系,包括在这种关系中知识分子扮演的角色,从而论证民粹主义在中国的确实存在。受研究能力和研究主题所限,本书对深厚历史的撷取只能做到浮光掠影,恐有偏颇。正如导言中所说,无民众即无政治,民粹主义的核心命题是民众与精英、民众与政治,如果民粹主义能够被客观地历史地看待的话,它在近代中国的萌发和向革命化的转变,就是可以理解的事。
    人们或许会有这样的疑惑,民粹主义在中国如果确实存在,那么它是从哪里来的?原生还是移植的?人们还会追问,中国的民粹主义是哪些元素构成的?到底是哪些外来与本土的元素交织、融合在一起,造就了一个在中国共产党的乡村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中大放异彩的潮流?本书认为,民粹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出现及其在现代政治中的发展,既有苏俄和西方影响,又大不同于这二者;本土元素中的传统民本思想截然不同于民粹,但又孕育了民粹;此外,本土知识分子在特定的文化与政治环境下完成了对人民与政治关系的认知使命,做出了自主的选择。因此,民粹主义在中国的存在具有外源与内生的双重性,以下对中国民粹主义基本元素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特性。


    〖1〗
    发现民众——历史视野中的民众与政治〖1〗
    目录
    导言1
    一、方法论意义:政治史考察的可能视角2
    二、关于民众与政治的解释框架4
    三、中国的体验及其独特性14
    四、几点相关解释22


    **部分民本时代的思想准备


    **章民本观念的生成与探源29
    一、从神本到民本:“天之罚”与“以德配天”29
    二、探寻民本之“民”:君权政治与“四民说”36
    三、探寻民本之“本”:君本与民本的主辅与相生关系52第二章民本思想的奠基与传承70
    编辑推荐语
    这是一部中国政治的完整篇章,呈现了一个常被隐没的群体。从你三个不同的视角描述关于所有制度和思想赖以存在的基础:民众。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