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博尔赫斯作品系列:虚构集
QQ咨询:
有路璐璐:

博尔赫斯作品系列:虚构集

  • 作者:(阿根廷)博尔赫斯 王永年
  •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 ISBN:9787533925673
  • 出版日期:2008年02月01日
  • 页数:160
  • 定价:¥2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我像图书馆里所有的人一样,年轻时也浪迹四方,寻找一本,也许是目录的总目录;如今我视力衰退,连自己写的字几乎都看不清了,我准备在离我出生的六角形不远的地方等死。
    文章节选
    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

    我靠一面镜子和一部百科全书的帮助发现了乌克巴尔。镜子令人不安地挂在高纳街和拉莫斯·梅希亚街一幢别墅的走廊尽头;百科全书冒名《英美百科全书》(纽约,1917),实际是1902年版《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一字不差、但滞后的翻版。那是四五年之前的事了。比奥伊·卡萨雷斯和我一起吃了晚饭,我们在一部小说的写法上争论了很长时间,小说用**人称,讲故事人省略或者混淆了某些情节,某些地方不能自圆其说,有的读者——为数极少的读者——从中猜到一件可怕或者平淡的事。走廊尽头的镜子虎视眈眈地瞅着我们。我们发现(夜深人静时那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凡是镜子都有点可怕。那时,比奥伊·卡萨雷斯想起乌克巴尔创始人之一说过镜子和男女交媾是可憎的,因为它们使人的数目倍增。我问他这句名言有没有出处,他说《英美百科全书》“乌克巴尔”条可以查到。我们租的那幢带家具的别墅里正好有那套百科全书。我们在第四十六卷*后找到了“乌普萨拉”条目,在第四十七卷的前几页找到了“乌拉尔一阿尔泰语言”的条目���但根本没有“乌克巴尔”。比奥伊不死心,翻阅目录卷。他查遍了各种可能的谐音:乌可巴尔、乌科巴尔、奥克巴尔、敖克巴尔……可是遍找无着。他离去前还对我说,那是伊拉克或者小亚细亚的一个地名。我讪讪地表示认可。我猜想,比奥伊为人谨慎,刚才随口说了一个不见经传的地名和异教创始人,总得找个台阶下。后来我又查阅了尤斯图斯·佩尔特斯的《世界地图集》,仍没有找到,更坚定了我的猜想。
    第二天,比奥伊从布宜诺斯艾利斯打电话来对我说,他在《英美百科全书》第二十六卷找到了有关乌克巴尔的条目。里面没有那个异教创始人的姓名,但提到了他的教义,所用的语言同比奥伊上次说的几乎完全相同,只不过也许不及他说的那么文雅。他记得是镜子和男女交媾是可憎的。《百科全书》里的文字是这样的:对于那些诺斯替教派信徒来说,有形的宇宙是个幻影,后者(说得更确切些)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理由。镜子和父亲身份是可憎的,因为它使宇宙倍增和扩散。我开诚布公地对他说,我想看看那个条目。几天后,他带来了。然而出乎我意料,因为里特《地理学》的详尽的地图绘制目录里根本没有乌克巴尔。
    比奥伊带来的那册实际是《英美百科全书》的第二十六卷。外封和书脊上的字母(Tor-Ups)虽是我们要找的,但那卷有九百二十一页,而不是标明的九百十七页。多出的四页恰好是有关乌克巴尔(Uqbar)的条目;正如读者已经注意到的,不在字母标明范围之内。我们后来加以对照,除此以外,两册没有别的区别。在我的印象中,两册都注明根据《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十版翻印。比奥伊那套书是在降价处理时买的。
    我们仔细看了那个条目。**令人惊异的地方也许是比奥伊记得的那段文字。其余部分似乎都很可信,很符合全书总的格调,并且有点沉闷(那是很自然的事)。我们再看时,发现它严谨的文字中间有些重要的含糊之处。地理部分的十四个专名中间,我们知道的只有三个——乔拉桑、阿美尼亚、埃尔祖鲁姆——含糊不清地夹在文中。历史部分,我们知道的专名只有一个:骗人的巫师埃斯梅迪斯,并且是作为比喻提到的。条目似乎明显界定了乌克巴尔的位置,但它模糊的参考点却是同一地区的河流、火山口和山脉。举例说,条目写道:乌克巴尔南面是柴贾顿洼地和阿克萨三角洲,三角洲的岛屿上有野马繁衍。那是九百十八页开头。历史部分(九百二十页)说,13世纪宗教迫害后,东正教徒纷纷逃往岛屿躲避,岛上至今还有他们竖立的方尖碑,不时能发掘出他们的石镜。语言和文学部分很简短。能留下印象的只有一点:乌克巴尔文学有幻想特点,它的史诗和传说从不涉及现实,只谈穆勒纳斯和特隆两个假想的地区……参考书目提的四本书我们至今没有找到,虽然第三本——赛拉斯·哈斯兰:《名为乌克巴尔的地方的历史》,1874——在伯纳德·夸里奇书店的目录里可以找到。**本,1641年出版的《小亚细亚乌克巴尔地区简明介绍》,作者是约翰尼斯·瓦伦蒂努斯·安德列埃。这件事意味深长;两年后我无意之中在德·昆西的作品里(《作品集》,第十三卷)发现了那个名字,才知道那人是德国神学家,17世纪初期描述了假想的红玫瑰十字教派社团——后人按照他的设想居然建立过那样的社团。
    那天晚上,我们去了国立图书馆,查阅了许多地图册、目录、地理学会的年刊、旅行家和历史学家的回忆录,但是徒劳无功:谁都没有到过乌克巴尔。比奥伊那套百科全书的总目录里也没有那个名字。第二天,卡洛斯·马斯特罗纳尔迪(我向他提到此事)通知我说,他在科连特斯和塔尔卡瓦诺街口的一家书店里看到了黑色烫金书脊的《英美百科全书》……我赶到那家书店,找到第二十六卷。当然,根本没有乌克巴尔的任何线索。

    阿德罗格旅馆茂盛的忍冬花和镜子虚幻的背景中还保留着有关南方铁路工程师赫伯特·阿什的有限而消退的记忆。阿什生前同大多数英国人一样显得像是幽灵;死后则比幽灵更幽灵。他身材修长,无精打采,蓄着疲惫的、长方形的红胡子。据我所知,他丧偶后未续弦,没有子女。每隔几年回英国一次去看看一座日晷和几株橡树(这是我根据他给我们看的几帧照片里判断出来的)。我的父亲同他密切了(这个动词用得过分夸张)英国式的友谊,开始时互不信任,很快就达到了无须言语交流就心照不宣的程度。他们常常互赠书报;默默地下棋……我记得他在旅馆走廊里的模样,手里拿着一本数学书,有时凝视着色彩变幻不定的天空。**下午,我们谈论十二进制计数法(这个方法把十二写作十)。阿什说他正在把十二进制的什么表转换为六十进制(这个方法把六十写作十)。又说这项工作是南里奥格朗德的一个挪威人委托他做的。我们相识八年,他从没有提起他在南里奥格朗德待过……我们谈论田园生活、枪手、高乔一词的巴西词源(某些上了年纪的乌拉圭人仍把高乔念成高乌乔)。恕我直言,我们再也不谈十二进制的功能了。1937年9月(我们不在旅馆),赫伯特·阿什因动脉瘤破裂去世。前几天,他收到巴西寄来的一个挂号邮件,是一本大八开的书。阿什把它留在酒吧里,几个月后我发现了。我随便翻翻,感到一阵轻微的昏眩。这里不细说了,因为现在讲的不是我的感受,而是乌克巴尔、特隆和奥比斯·特蒂乌斯的故事。据说在一个千夜之夜的伊斯兰夜晚,天堂的秘密的门洞开,水罐里的水比平时甘甜;如果那些门打开了,我就不会有那天下午的感受。那本大八开的书是英文,有一千零一页。黄色的皮书脊和外封上都印有这些奇怪的字样:特隆**百科全书。第十一卷。Hlaer-Jangr,没有出版日期和地点。首页和覆盖彩色插图的一张薄页纸上盖了一个椭圆形的图章,图章上有奥比斯.特蒂乌斯几个字。两年前,我在一部盗版百科全书的其中一卷里发现了一个虚假**的简短介绍;今天偶然找到了一些更珍贵、更艰巨的材料。我现在掌握的是一个陌生星球整个历史的庞大而有条不紊的片段,包括它的建筑和纸牌游戏,令人生畏的神话和语言的音调、帝王和海洋,矿物和飞鸟游鱼,代数学和火焰,神学和玄学的论争。这一切都条分缕析、相互关联,没有明显的说教企图或者讽刺意味。
    我所说的“第十一卷”提到后面和前面的几卷。内斯托·伊巴拉在《新法兰西评论》发表的一篇文章里言之凿凿地否认那些卷册的存在;埃斯基耶尔·马丁内斯·埃斯特拉达和德里厄·拉罗歇尔驳斥了这一怀疑,也许有相当的说服力。事实是到目前为止,所有调查一无所获。我们查遍了美洲和欧洲的图书馆,都白费气力。这种侦探性质的、意义不大的工作使阿方索·雷耶斯感到厌烦,他提议我们干脆举一反三,补全那些缺失的浩瀚卷册。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计算,一代特隆学者投入毕生的精力大概够了。这种大胆的估计使我们回到了主要问题:谁发明了特隆?肯定不止一个人,大家一致排除了只有一个***的假设——像莱布尼茨那样孜孜不倦、默默无闻地在暗中摸索是不可能的。据猜测,这个勇敢的新世界应该是一个秘密社团的集体创作,由一个不可捉摸的天才人物领导的一批天文学家、生物学家、工程师、玄学家、诗人、化学家、代数学家、伦理学家、画家、几何学家等等。精通那些学科的人有的是,但不是个个都能发明,更不是个个都能把发明纳人一个严格的系统规划。那个规划庞大无比,每一个作者的贡献相比之下显得微乎其微。*初以为特隆只是一团混乱,一种不负责任的狂想;如今知道它是一个宇宙,有一套隐秘的规律在支配它的运转,哪怕是暂时的。第十一卷里的明显矛盾就是证明其他各卷存在的基石:该卷的顺序十分清晰正确,这一点足以说明问题。通俗刊物情有可原地大肆传播了特隆的动物和地形;我认为那里的通体透明的老虎和血铸成的塔也许不值得所有的人继续加以注意。我斗胆利用几分钟的时间来谈谈特隆的宇宙观。
    休谟干脆利落地指出,贝克莱的论点容不得半点反驳,但也丝毫不能使人信服。这一见解完全适用于特隆那个完全虚假的地方。那个星球上的民族是天生的理想主义者。他们的语言和语言的衍生物——宗教、文学、玄学——为理想主义创造了先决条件。在特隆人看来,世界并不是物体在空间的汇集,而是一系列杂七杂八的、互不相关的行为。它是连续的、暂时的、不占空间的。特隆的“原始语言”(由此产生了“现代”语言和方言)里面没有名词;但有无人称动词,由单音节的、具备副词功能的后缀或前缀修饰。举例说:没有与“月亮”相当的词,但有一个相当于“月升”的动词。“河上生明月”在特隆文里是hloru fang axaxaxas mlo,依次说则是“月光朝上在后长流”(苏尔·索拉尔把它简化译成“上后长流月”)。
    前面谈的是南半球的语言。至于北半球的语言(第十一卷里极少有关它们的原始语言的资料),基本单元不是动词,而是单音节的形容词。名词由形容词堆砌而成。那里不说“月亮”,只说“圆暗之上的空明”或者“空灵柔和的橘黄”或者任何其他补充。上面的例子说明形容词的总体只涉及一件真实的物体;事实本身纯属偶然。北半球的文学(如同梅农的现存世界)有大量想象的事物,根据诗意的需要可以随时组合或者分解。有时候完全由同时性决定。有的物体由两个术语组成,一个属于视觉性质,另一个属于听觉性质:旭日的颜色和远处的鸟呜。这类例子还有许多:游泳者胸前的阳光和水,闭上眼睛时看到的模糊颤动的粉红色,顺着河水漂流或者在梦中浮沉的感觉。这些第二级的物体可以和别的物体结合;通过某些缩略后,结合过程无穷无尽。有些诗歌名篇只有一个庞大的词。这个词构成作者创造的“诗意物体”。不可思议的是,谁都不信名词组成的现实,因此诗意物体的数量是无限大的。特隆的北半球的语言具备印欧语言的所有名词,并且远不止这些。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特隆的古典文化只包含一个学科:心理学。其余学科都退居其次。我说过,那个星球上的人认为宁宙是一系列思维过程,不在空间展开,而在时间中延续。斯宾诺莎把引申和思维的属性归诸心理学的无穷神性;特隆人不懂得把前者和后者相提并论,前者只是某些状态的特性,后者则是宇宙的地道的同义词。换一句话说,他们不懂得空间能在时间中延续。看到天际的烟雾,然后看到燃烧的田野,再看到一支没有完全熄灭的雪茄,被认为是联想的例子。
    这种一元论或者彻底的唯心论使科学无用武之地。把一件事和另一件事联系起来才能对它作出解释(或判断);特隆人认为那种联系是主体的后继状态,不能影响或阐明前面的状态。一切心理状态都是不可变的:即使加以命名——就是加以分类——也有歪曲之嫌。从中似乎可以得出特隆没有科学,甚至没有推理的结论。但自相矛盾的真相是有几乎不计其数的推理的存在。北半球的这一切和名词的情况相同。一切哲学事先都是辩证的游戏,似是而非的哲学,这一点使得哲学的数量倍增。它的体系多得不胜枚举,结构令人愉快,类型使人震惊。特隆的玄学家们寻求的不是真实性,甚至不是逼真性;他们寻求的是惊异。他们认为玄学是幻想文学的一个分支。他们知道所谓体系无非是宇宙的各个方面从属于任何一个方面。“各个方面”这种说法遭到了排斥,因为它意味着目前和过去时刻的添加,而添加是不可能的。复数的“过去”也遭到了非议,因为它意味着另一个不可能的操作……特隆的学派之一甚至否认时间,他们是这样推理的:目前不能确定;将来并不真实,只是目前的希望;过去也不真实,只是目前的记忆。另一个学派宣称,全部时间均已过去,我们的生命仅仅是一个无可挽回的衰退过程的回忆或反映,毫无疑问地遭到了歪曲和破坏。还有一派宣称,宇宙的历史——以及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生命中的细枝末节——是一位低级的神为了同魔鬼拉关系而写出来的东西。再有一派认为宇宙可以比作密码书写,其中的符号并不是都有意义,只有每隔三百个夜晚发生的事情才管用。有一个学派宣称,我们在这里睡觉时,在另一个地方却是清醒的,因此每一个人都是两个。
    特隆的诸多理论中问,只有唯物主义引起了轩然大波。像提出悖论的人那样,某些热情有余、分析不足的思想家提出了唯物主义。为了便于人们懂得那不可理解的论点,11世纪的一个异教创始人想出了九枚铜币的似是而非的理论,在特隆引起了轰动。那个“骗人的推理”有许多说法,铜币的数目和找到的数目各各不同;下面的说法流传*广:
    星期二,某甲走在一条冷僻的路上,遗失了九枚铜币。星期四,某乙在路上捡到四枚,由于星期三下过雨,钱币长了一些铜锈。星期五,某丙在路上发现了三枚铜币。星期五早上,甲在自己家的走廊里找到了两枚。异教创始人想从这件事中推断出九枚钱币失而复得的真实情况——即它的连续性。他断言,假设星期二至星期四之间四枚铜币不存在,星期二至星期五下午之间三枚铜币不存在,星期二至星期五清晨之间两枚铜币不存在的这种想法是荒谬的。合乎逻辑的想法是,在那三段时间中的所有瞬间钱币始终存在,只是处于某种隐蔽的方式,不为人们所知而已。
    目录
    小径分岔的花园(1941)
    序言
    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
    《吉诃德》的作者皮埃尔·梅纳尔
    环形废墟
    巴比伦彩票
    赫伯特·奎因作品分析
    通天塔图书馆
    小径分岔的花园
    杜撰集(1944)
    序言
    博闻强记的富内斯
    刀疤
    叛徒和英雄的主题
    死亡与指南针
    秘密的奇迹
    关于犹大的三种说法
    结局
    凤凰教派
    南方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