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走出中世纪(增订本)
QQ咨询:
有路璐璐:

走出中世纪(增订本)

  • 作者:朱维铮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ISBN:9787508690841
  • 出版日期:2018年08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5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08690841
    • 作者
    • 页数
      0
    • 出版时间
      2018年08月01日
    • 定价
      ¥58.00
    • 所属分类
    文章节选
    增订本小引
    初版序
    英文版序

    走出中世纪
    ——从晚明至晚清的历史断想
    匪夷所思
    ——世纪更替中间的哲人怪想

    利玛窦在中国
    楔子
    利玛窦圆梦
    怎样“劝化中国”?
    是“拓荒”么?<p>增订本小引<br /> 初版序<br /> 英文版序<br /> <br /> 走出中世纪<br /> ——从晚明至晚清的历史断想<br /> 匪夷所思<br /> ——世纪更替中间的哲人怪想<br /> <br /> 利玛窦在中国<br /> 楔子<br /> 利玛窦圆梦<br /> 怎样“劝化中国”?<br /> 是“拓荒”么?<br /> 渗入王学开拓的空间<br /> “慢慢来”的策略<br /> 目的与手段的倒错<br /> 关于《利玛窦中文著译集》<br /> 利玛窦与李卓吾<br /> 徐光启和晚明史<br /> 晚明的西学**<br /> 何以不能称学派?<br /> 利玛窦和徐光启<br /> 晚明“天学”的轴心<br /> 技术救世的成败<br /> 附:《历史上的徐家汇》代序<br /> 给魏忠贤“造神”<br /> “红夷大炮”<br /> 南明史的一部力作<br /> <br /> 十八世纪的汉学与西学<br /> “空白”引出的疑问<br /> 答疑的难点<br /> 古老学术史的倒演<br /> 王学与西学<br /> 尊朱抑王的奥秘<br /> 南国汉学家的反应<br /> 汉学与西学的相关度<br /> 中世纪特色的回光返照<br /> 隔膜的心态<br /> 汤若望与杨光先<br /> 所谓《不得已》案<br /> 满清首任钦天监正<br /> 帝师生涯<br /> 杨光先发难<br /> 传教士内哄<br /> 满洲权贵支持更愚昧一方<br /> 南怀仁怎样告倒杨光先<br /> <br /> 关于清初的“中国礼仪之争”<br /> “真理学”、“清官”与康熙<br /> “一介不取”?<br /> 满清盛世的“小报告”<br /> 年羹尧与汪景祺<br /> 附:汪景祺《功臣不可为》<br /> 戮心的盛世<br /> 附:上引《乙丙���际箸议第九》部分译意<br /> 和珅案<br /> 附:清嘉庆四年正月十五宣布和坤二十大罪的上谕<br /> 在中世纪晚期的《三国演义》<br /> 讲史小说岂是信史?<br /> 满洲文盲权贵的教科书<br /> 荒谬的关羽崇拜<br /> 由清宫到民间的“三国戏”<br /> “你能抵挡他么!”<br /> 马纯上和匡超人<br /> 《儒林外史》成书于乾隆初说<br /> “以公心讽世之书”<br /> 马二先生说“举业”<br /> 文坛流氓匡超人<br /> “匡超人高兴长安道”<br /> 跋几份“反洋教”揭帖<br /> <br /> 历史的孔子与孔子的历史<br /> 假孔子与真孔子<br /> 近代三种假孔子<br /> “假作真时真亦假”<br /> 信言有征见真实<br /> 阳明学在近代中国<br /> ——由晚清至民国的政见史札记<br /> 关于早年章太炎<br /> ——章太炎著作按语一束<br /> 《明独》<br /> 《读<管子>书后》<br /> 《译书公会叙》<br /> 《视天论》<br /> 《茵说》<br /> 《公言》<br /> 《原变》<br /> 《与梁鼎芬绝交书》<br /> 《<客帝>匡谬》<br /> 《征信论》<br /> 《驳<箴膏肓评>三书叙》<br /> 《<社会学>》<br /> 《序<革命军>》<br />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br /> 《原学》<br /> 《革命之道德》<br /> 《无神论》<br /> 《论诸子学》<br /> 《衡三老》<br /> 《悲先戴》<br /> 《哀后戴》<br /> 《与人书》<br /> 《复吴敬恒函》<br /> 《代议然否论》<br /> 《<齐物论释>序》<br /> 关于晚年章太炎<br /> ——就“五四”后章太炎思想的札记<br /> 唯物史观在中国萌芽形态的历史考察<br /> ——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br /> 中世纪将复归吗?<br /> ——《知识价值革命》提出的疑问<br /> <br /> 跋</p>显示全部信息前 言题作《走出中世纪》的这部小书,初次出版到现在,已有二十年。
    二十年前,在我正值所谓孔子行年五十而知五十非的年纪。不幸我从来就认为孔子早已属于历史,连同孔子生前总想复兴的古儒学,也早就异化为中世纪的经学,况且中世纪经学诸形态的蜕变过程,同样早已成为历史争论的课题。所以,我从来不敢苟同孔子或儒学表征中国传统文化的说法,正如我从来不能相信所谓西方文化都属于基督教传统的说法一样。当然,我看自己与看别人,都不会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
    也在二十年前,我重返中国史学从业者生涯,又近十年,一面教书,一面编书。任教的课程,主要是中世纪的经学史和史学史。而除了与友人合作编辑《中国文化》研究集刊、“中国文化史丛书”,以及主编有关传统文化的论文集等,尚有余力,便用于考察中国走出中世纪的历史过程,主要希望解答先前我在编校注释清末民初章太炎、梁启超等学术论著中所发现的积疑。于是,就有了本书初版。<p>题作《走出中世纪》的这部小书,初次出版到现在,已有二十年。<br /> 二十年前,在我正值所谓孔子行年五十而知五十非的年纪。不幸我从来就认为孔子早已属于历史,连同孔子生前总想复兴的古儒学,也早就异化为中世纪的经学,况且中世纪经学诸形态的蜕变过程,同样早已成为历史争论的课题。所以,我从来不敢苟同孔子或儒学表征中国传统文化的说法,正如我从来不能相信所谓西方文化都属于基督教传统的说法一样。当然,我看自己与看别人,都不会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br /> 也在二十年前,我重返中国史学从业者生涯,又近十年,一面教书,一面编书。任教的课程,主要是中世纪的经学史和史学史。而除了与友人合作编辑《中国文化》研究集刊、“中国文化史丛书”,以及主编有关传统文化的论文集等,尚有余力,便用于考察中国走出中世纪的历史过程,主要希望解答先前我在编校注释清末民初章太炎、梁启超等学术论著中所发现的积疑。于是,就有了本书初版。<br /> 本书出版问世不久,加拿大的许美德(Ruth Hayhoe)教授,便选译大半篇章,编成英文版。那经过可见本书初次以中文发表的拙撰英文版序。令我有点意外的,是美、德几位汉学家就英文版发表的书评,注意的**都在于本书有关17世纪在华耶稣会士与明清上层社会关系的历史考察。也许由于19世纪80年代末,一名中国学者竟不顾本土已成主流的所谓精神侵略论,而尝试从历史本身说明历史,在当时西方汉学界还较少闻见的缘故吧?<br /> 然而本书初版在国内的回应,更令我意外。初版甫出,我就应邀前往多伦多、印第安纳和慕尼黑三所大学,相继承乏客座讲席。在外转悠一年有半,归来发现案头堆积的读者来信,达数百通。除了已识未识的同行朋友,大半来自不同职业的读者,包括中小学教师、技术人员、医生、工人、农民、警察、基层干部等,他们在来信中或述说读后感,或对拙著的某些说法提出质疑。不过使我惊异的,还是许多来信似乎不约而同,提出拙著没有讨论的一个问题:中国有没有“走出中世纪”?<br /> 这个问题,我当然无法作答。我的专业是史学,研究下限止于清末民初。生丁此世,想不关注现状也不可能。但对现状怎么看,是宪法保障的每个公民思想言论自由的权利,作为公民的历史学家自不例外。但我向来认为,如果坚持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就不能混淆历史与现状的区别,因而以古律今、以今律古或者借古讽今,都必然扭曲乃至背离历史实相。至于有人读史爱好对号入座,那是他的自由,也正如读小说《红楼梦》便自居林妹妹、宝哥哥一样荒谬。但假如自己荒谬,却指斥不合己意的历史论著为荒谬,甚至动用权力,给历史作者加上种种莫须有的可怕罪名,这固然合于秦皇汉武以来禁锢历史思考的传统,可惜正是马克思早就谴责过的文化专制传统。<br /> 所以,我很赞成清末章太炎为批判康有为托古改制论所作的《征信论》《信史》等文的见解,衡量历史作品的**尺度,就是实事求是,信而有征。做到很难,不仅需要**“古为今用”的冲动,而且需要抵制来自权势、**以及种种先入之见的干预。在这方面,假如真愿“以史为鉴”,那就首先不能忘记1958年陈伯达之流鼓动“史学革命”,一路革到“文革”十年,以“夺取资产**霸占的史学阵地”始,到舆论一律赞颂秦始皇终。<br /> 对于众多读者关注本书讨论的“走出中世纪”问题,我是很感动的。当年没有可能逐一作复。但我从中发现,读者们同我一样,都很关心中国的昨天和前天是怎样的,而不厘清那段历史“是什么”,我们就不明白自己的先辈是如何从中世纪走出来的。而回答“是什么”,正是史学从业者的职守所在。</p>显示全部信息媒体评论n 经学史等于说在中国历史的头,晚清史在中国历史的尾端。朱维铮先生厉害的地方就是他在首尾相顾之间能够看出很多东西,一结合让我们了解到很多过去没有注意到的事。我觉得他*精彩的论述,就是谈到利玛窦入华的事迹,以及谈到清末汉学的兴起,它的作用和它跟古代经学的种种关系。真的是非常有趣。
    ——梁文道“开卷八分钟:朱维铮《走出中世纪》” 免费在线读1.
    “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以便一切都从头做起。”我们不知道恩格斯在说这话的时候,有没有研究过两千年前中国那个短命的秦朝的历史,可是这话确实好像在评论秦朝统一六国以后的作为。秦始皇从灭韩到灭齐,用了不过十年的工夫,在古代世界军事史上也属于辉煌的业绩。但他能将六国变成过去式的地理名称,甚至能纵容他的将军把几十万俘虏在一夜间从肉体上消灭干净,却没有能力消灭人们头脑中的历史记忆,消灭几百年间形成的唤作诸子争鸣的文化氛围。善于利用君主心理以击倒竞争对手的李斯,借机向皇帝提出了所谓“安宁之术”,即用禁毁图书、控制教育等手段,“使天下无异意”。秦朝虽然很快覆亡,但它开创的中世纪文化的一大原则,就是想方设法防民之口,乃至不容在头脑中异想天开,却被中世纪的统治者竞相采用。从汉晋到明清,列朝法典屡有修订,历代法网也有疏密,但以言治罪、论心定罪的相应律令名例,则从来没有受到忽视或舍弃。不信,请看那繁密的“大清律”以及更加琐细得可怕的所谓“例”。
    不错,这种中世纪的独特安宁术,自公元前2世纪中叶以后,逐渐变得不那么粗野了,表征就是儒术取代了法术,在文化政策上引出一连串反向变异。比如说变不准挟书为鼓励读书,只要读的是君王批准的圣经贤传及其官方诠释。比如说变以吏为师为以儒为师,只要所谓的儒者通过政府的审查或考试被认作具备了教官的资格。比如说变禁止论政为允许谏诤,只要谏诤者获得奉旨说话的特权并且保证“思不出其位”。诸如此类,应该说替思想文化在中世纪的发展,开辟了某种蹊径。但中世纪文化史不是表明,那非但是荆棘丛生的羊肠小道,还随着儒术变得愈来愈精致而愈来愈将思想文化导向绝处吗?因而,那种变异的相反取向,无非是采用另一种策略贯彻“使天下无异意”的文化原则,也就是人们习称的殊途同归。早在这种变异发生的初期,在把儒术提高到统治者格外尊奉的安宁术的过程中,公孙弘和董仲舒,分别从实践和理论两个侧面,对此做出过重大贡献。那贡献,用司马迁、班固都说过的一句话,便可概括,就是“以儒术缘饰吏事”。行事不妨摭拾秦律,包括号称苛法的“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说话则必须奉天法古,就像董仲舒用《春秋》决狱那样。

    2.
    目录
    增订本小引
    初版序
    英文版序

    走出中世纪
    ——从晚明至晚清的历史断想
    匪夷所思
    ——世纪更替中间的哲人怪想

    利玛窦在中国
    楔子
    利玛窦圆梦
    怎样“劝化中国”?
    是“拓荒”么?
    编辑推荐语
    1. 随想录式的著述风格——朱维铮先生擅长用大笔写小书,他的这部代表作并非大部头的历史专著,而是体例、长短各一的历史札记,轻松易读,也符合他对史学严谨负责的态度,“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长话短说,言尽为止”。
    2. 诠释学的方法——朱维铮先生解读史料的能力强,能从旧史料中读出差异与新意。擅长“证伪”,将可信的常识证成待解的疑团。
    3. 启蒙的立场——朱维铮先生研究的是经学史而不是经学,不再把经学当作信仰的宗教、至高无上的意识形态。他反思90年代风起云涌的保守主义,为传统文化热和尊孔读经风降温,激活中国文化的真正复兴。
    4. 历史唯物主义的思路——朱维铮先生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从历史本身说明历史,避免以论代史,用预制框架套裁客观事实。
    5. 独立自由的学者——作为一名历史学家,朱维铮先生的一生都在为“纯学术研究”正名。“钻故纸堆”并不意味着忽视现实问题,在他的文字中,我们读到的是史家的冷眼和士人的热肠。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