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我的二十世纪(宁肯文集)
QQ咨询:
有路璐璐:

我的二十世纪(宁肯文集)

  • 作者:宁肯
  •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总社
  • ISBN:9787532166718
  • 出版日期:2018年09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4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我的二十世纪》是宁肯文集中的一本,是作家散文、随笔的合集。
    集子一共分成三辑。*辑“北京:城与年”主要是以作家自身的成长经历为线索,描述了50后一代人的成长轨迹。第二辑“行者”主要是作家游历世界各地写下的文字。第三辑“肖像”是作家对文坛师友们交往的回忆文字。
    宁肯的散文随笔既恣肆汪洋又细腻深情,知识面广阔,扎根于北京话的叙述文字灵动大气,准确传神。
    文章节选
    **辑 北京: 城与年
    审美散文与工具散文
    我的二十世纪
    漂来的房子
    我与北京
    记忆之鸟
    城墙
    火车
    化石
    父亲,母亲

    屋顶上的梦<table border="0"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width="424"> <colgroup><col width="194"></col><col width="230"></col></colgroup> <tbody> <tr height="19"> <td colspan="2" rowspan="39" height="741" class="xl90" width="424"><br /> <br /> **辑 北京: 城与年<br /> 审美散文与工具散文<br /> 我的二十世纪<br /> 漂来的房子<br /> 我与北京<br /> 记忆之鸟<br /> 城墙<br /> 火车<br /> 化石<br /> 父亲,母亲<br /> 猫<br /> 屋顶上的梦<br /> 哨音<br /> 探照灯<br /> 1969年的冰雹<br /> 自行车<br /> 防空洞<br /> <br /> 穿过七十年代的城<br /> 裂口子<br /> 曹全碑<br /> 照相馆<br /> 胡同<br /> 琉璃厂小学<br /> 阁楼<br /> 管桦或刘哲英<br /> 跳级<br /> 乒乓球<br /> 空间<br /> 春天<br /> 乡村<br /> 民间<br /> 动物凶猛<br /> 1976年冲击波<br /> 北京图书馆<br /> <br /> <br /> 新华书店<br /> 红塔礼堂<br /> <br /> 第二辑 行路<br /> <br /> 虚构的旅行<br /> 美国之行<br /> 布拉格精神<br /> 文明的墓地<br /> 冲动的河流<br /> 克里斯蒂<br /> 沙漠之蓝<br /> 雅加达之鸟<br /> 矮岭温泉构图<br /> 上海之行<br /> 雨中雁荡山<br /> 雨中,世博园<br /> 乌镇与西塘<br /> <br /> 慈溪三日<br /> 穿黄<br /> 泰州·答问<br /> <br /> 第三辑 肖像<br /> 世纪老人冰心<br /> 1979年的巴金<br /> 等待莫言<br /> 于是之的远虑与近忧<br /> 大地守望者苇岸<br /> 还乡<br /> 记忆,北岛,一次未谋面的造访<br /> 张艺谋、王朔及其他<br /> 卡琳印象<br /> 陈村去找史铁生<br /> 余华: 一种可能<br /> 独行者<br /> <br /> 黑梦<br /> 咀嚼八十年代<br /> 日常物品与中年写作<br /> 危险的美感<br /> 静之的戏<br /> 祝勇印象<br /> 邱华栋的世界<br /> 禅如何观照<br /> 超越现实的“巨兽”<br /> 从头说起<br /> 转动所有的经筒<br /> *后一个乡村诗人<br /> 如意的书写<br /> 凸凹的乡村哲学<br /> 词语与心灵的道场<br /> 形体与叙事<br /> 乔伊斯与卡夫卡<br /> <br /> 贾晓淳印象<br /> 习习如水<br /> 德温特先生<br /> 1999年自画像<br /> <br /> 后记<br /> </td>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body> </table>显示全部信息前 言

    在我看来,散文就两种,一个是工具散文,一个是审美散文。工具散文有审美性,审美散文有工具性。这是我对散文基本的分类,也反映了我对散文的认识。何为工具散文?工具散文是散文的本义,就像语言是传达思想的工具一样,在这点上散文为语言天然而生,作为文体*接近语言的本义。换句话说,散文是传达思想的工具,这里包括意义、意思。这些意义或思想或者有一个**——其他表达都是围绕这一**的,无论叙事散文还是抒情散文还是政论文,还是杂文随笔札记散记日记书信,无论方式上是托物言志,还是直抒胸臆,有多少种修辞手段,是比兴、象征,还是旁征博引,无外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你要或明确或有力地表达一个什么意思,有一个主题,一个**思想。当然,各种实用文体就不用说了。<table border="0"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width="304"> <colgroup><col width="304"></col></colgroup> <tbody> <tr height="19"> <td rowspan="39" height="741" class="xl90" width="304"><br /> <br /> 在我看来,散文就两种,一个是工具散文,一个是审美散文。工具散文有审美性,审美散文有工具性。这是我对散文基本的分类,也反映了我对散文的认识。何为工具散文?工具散文是散文的本义,就像语言是传达思想的工具一样,在这点上散文为语言天然而生,作为文体*接近语言的本义。换句话说,散文是传达思想的工具,这里包括意义、意思。这些意义或思想或者有一个**——其他表达都是围绕这一**的,无论叙事散文还是抒情散文还是政论文,还是杂文随笔札记散记日记书信,无论方式上是托物言志,还是直抒胸臆,有多少种修辞手段,是比兴、象征,还是旁征博引,无外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你要或明确或有力地表达一个什么意思,有一个主题,一个**思想。当然,各种实用文体就不用说了。<br /> 审美散文与工具散文正相反,它反对自身的工具性,它不是一事一议,不是通过什么表达了什么,不是托物言志,不是围绕着一个**思想,不是一二三条分缕析说明什么,它*主要的特征是无**思想,是多元、分散、不确定,强调的是思想的过程而非思想,是流动的、多变的、在场的,是生命与情感和智性无时无刻的介入,一切都和心灵相关。心灵是审美散文**的或*大的母题。在心灵的意义上,散文与诗、小说、戏剧获得了同样的创造性的地位。传统上,当我们谈论创造一词时,很少把它同散文联系起来,但当我们读到像鲁迅的《野草》时,我们又会毫不犹豫地使用创造这个词。散文与诗歌小说的某种不言而喻的不平等性就在于散文在整体上心灵的(动态与在场的心灵)缺席,个体的心灵,一个如此巨大的母题,散文却视而不见,或简单处理,散文的心灵性主观性一直被它的强大的工具性压制着,始终没有得到真正的释放。<br /> 所幸有《野草》,鲁迅的伟大就在于他的文本提供了许多可能(可惜我们并没有用好)。我们拿鲁迅的杂文和《野草》相比,会清晰地发现前者是毫无疑问的工具散文,后者是典型的审美散文。《野草》通过什么表达什么了吗?**思想是什么?托物言志了吗?是像《白杨礼赞》《茶花赋》整个这一脉的散文?不。《野草》呈现的是鲁迅的黑暗之心,是心之状态、场阈、过程。<br /> 当然,审美散文也有工具性,它不可能天马行空、脱离大地而存在,它的局部的工具性是显而易见的,是审美散文的大地,但不可否认它的主要部分是在天空的。然而这天空不是虚空,而是心灵,内宇宙。同样,工具散文也有审美性,而且在高手那里常有着很高的审美性。比如朱自清,他的《背影》《荷塘月色》,如此优美,情感的流动如此准确、幽微,堪称艺术散文。却非审美散文,《背影》《荷塘月色》表达的东西是确定的,有可总结出来的鲜明的主题。有人把艺术散文区别于其他散文,我部分地同意,但根本上不同意。在传统散文的语境中,艺术散文也是工具散文的一种,这里“艺术”有确定性、**性,有一套功利的修辞,而审美是发散的,不确定的,是以心灵为本体的,在世界观与方法论上与“艺术”有根本的不同。<br /> 需要说明的是,我完全无意贬低工具散文,我只是在划分,我只是觉得过分对散文的划分总是说不清,不够科学,没从*根本的功能界定。另外,工具散文是散文的常态,大树,主河,审美散文不过是支流,是散文大世界的一个还在发展中的品种,其未来就像其本身一样是不确定的。比如散文与心灵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心灵真的是散文的主要表达对象吗?表达心灵,散文真的是*合适的文体吗?散文看上去与心灵挨得*近,天然要表达心灵,但真的以心灵为本体来表达又会侵入小说的领域,像《追忆流水年华》,散文总是存在着越界的危险,小小的越界还不妨,过度的越界就会失去自己,散文与心灵存着某种悖论的关系。<br /> 另外,我虽然写了一些审美散文,但就数量而言更多还是工具散文,仅就我自己而言,审美散文的写作缺乏持久性,倒是工具散文越来越多地伴随自己。那么审美散文是否有一个恰当的空间,恰当的边界呢?<br /> 但无论如何,我认为写一点纯粹的审美性质的散文还是必要的,进入这样的写作心灵的高度不一样。如果说散文的门坎低,甚至没有门坎,谁都可以写,但审美散文是有门坎的,对于混子,冒牌货,附庸风雅者,钓誉者,沽名者,让他写篇审美散文试试,一试便会现形。<br /> <br /> <br /> 我的二十世纪</td>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body> </table>显示全部信息媒体评论
    我曾认为你是个均衡的作家,我指的是血性与智性在你身上体现出了可贵的均衡,是你超出苏童、马原、格非诸人的地方,后者各有所执。你的均衡集中体现在收获上《呼喊与细雨》(与你的主要中短篇一脉相承),回忆性的童年视角,智性的布局,饱含生命张力。此后出现了变化,小说观念一退再退。如果仅出于操作策略(我一直这样认为)当然是成功的,它们不差,并使你获得了生存的**感,但显然时间长了些。近来读你的一些言论,让我吃惊,让我感到中国人真的不能彻底吗?什么东西总是将看起来很有希望的中国作家击倒?异类质地为什么总是*后归于同化、短命与平庸?你说*近重读卡夫卡心情已完全两样,根本读不进去(这是真话?)现在有谁还读大部头(读精神?),你都如此,你的衰变让人吃惊。你的内心究竟发生了什么?如果中国*有可能的人还是不能免于宿命,是否这个民族真的缺乏抗体?我们毫无关系,今后也不会有什么关系。我是你的读者,仅此而已。
    ——余华
    <table border="0"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width="728"> <colgroup><col width="304"></col> <col width="194"></col> <col width="230"></col> </colgroup> <tbody> <tr height="19"> <td colspan="3" rowspan="10" height="190" class="xl90" width="728"><br /> 我曾认为你是个均衡的作家,我指的是血性与智性在你身上体现出了可贵的均衡,是你超出苏童、马原、格非诸人的地方,后者各有所执。你的均衡集中体现在收获上《呼喊与细雨》(与你的主要中短篇一脉相承),回忆性的童年视角,智性的布局,饱含生命张力。此后出现了变化,小说观念一退再退。如果仅出于操作策略(我一直这样认为)当然是成功的,它们不差,并使你获得了生存的**感,但显然时间长了些。近来读你的一些言论,让我吃惊,让我感到中国人真的不能彻底吗?什么东西总是将看起来很有希望的中国作家击倒?异类质地为什么总是*后归于同化、短命与平庸?你说*近重读卡夫卡心情已完全两样,根本读不进去(这是真话?)现在有谁还读大部头(读精神?),你都如此,你的衰变让人吃惊。你的内心究竟发生了什么?如果中国*有可能的人还是不能免于宿命,是否这个民族真的缺乏抗体?我们毫无关系,今后也不会有什么关系。我是你的读者,仅此而已。<br /> ——余华<br /> <br /> <br /> </td>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r height="19"> </tr> </tbody> </table>显示全部信息免费在线读
    张艺谋、王朔及其他

    迄今为止,张艺谋、王朔对现今影视界的冲击尚无人**。二人是那样不同,一个是纯粹意义的导演,一个是身份复杂的作家(编剧、策划、原著、经纪人);一个是电影界的独行侠,一个是电视(还有电影)界的混江龙;一个沉默得无懈可击,一个猖狂得全无忌惮;一个是内力深厚,一个是邪异猴拳。可以喜欢前者,指嗤后者,或者相反,但必须承认,相对于时代,他们作为个人的存在同样都达到了某种不同寻常的深度,他们内心的超越使他们无法一般地循规蹈矩地阐述自己,要么永远沉默,只是耕耘,始终不出一声;要么目空一切,放浪妄言。
    张艺谋来自中华文化**,一个秦俑式的人物,一个沉埋了数千年的现代人,内心蓄积了巨大、浑厚、久远的悲剧意识,一出世便如牛负重,在贫弱荒凉土地上,低着头,憋足劲,一声不吭,一步一个厚重惊人的脚印: 《老井》、《红高粱》、《菊豆》、《秋菊打官司》……不仅中国,全世界都听到了他的脚步声——是的,这是大国的声音。文章、报道、闪光灯包围了他,但却很少听到他侃侃而谈的声音。我们不知道他对电影、自己、别人的评价或看法,他几乎是在异乎寻常的沉默中完成着他拓荒牛般的工作。也许他不用或无法开口?如果这不是出于故作深沉,那就一定是出于数千年的孤独。作品是一种表达,沉默同样是一种表达。
    另一个**就是王朔了。某种意义上王棘手得多,王是中国文化中一个罕见的现象。《顽主》、《渴望》、《编辑部的故事》、《过把瘾》、新近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还有许多,都与他有重大干系。他本人的机锋像他的作品一样刺耳,甚至更甚。他有实力,不是一般的实力,他所认同的东西同他所面对的东西不成比例,要超越光凭作品是不完全的,他要采用非常的机锋和话语实现他对旧人格的反动,新人格的认同。他嚣张、放肆、刻毒、招惹甚至玩弄对他的愤怒和仇恨,并且窃笑,其本身就具有演示意义。他是我们温和文化的逆子,他贯于把他有价值的理性寓于毒蜘蛛般的非���性之中,因此也才那样的令人不快,但又好像奈何不得他。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他看似随意装扮的顽主形象,其挑衅意味简直无以复加。常常,我们不知该怎样面对他,受不了他,可他又提供了一部部别人无法替代的作品。试想,王朔如果不是这样彻头彻尾,还会有称之为王朔的作品吗?由此我们看出了个性的价值。
    目录
    **辑 北京: 城与年
    审美散文与工具散文
    我的二十世纪
    漂来的房子
    我与北京
    记忆之鸟
    城墙
    火车
    化石
    父亲,母亲

    屋顶上的梦
    编辑推荐语
    ★“当代文坛刺客”宁肯创作40周年纪念典藏版,2018年“宁肯文集”系列作品之一。

    ★两次获得老舍文学奖的作家宁肯沉淀之作

    ★全书既恣肆汪洋又细腻深情,知识面广阔,扎根于北京话的叙述文字灵动大气,准确传神。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