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别和犟孩子较劲:青春期孩子父母要上的16堂心理课
QQ咨询:
有路璐璐:

别和犟孩子较劲:青春期孩子父母要上的16堂心理课

  • 作者:高佰平
  •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 ISBN:9787548436157
  • 出版日期:2018年02月01日
  • 页数:211
  • 定价:¥29.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48436157
    • 作者
    • 页数
      211
    • 出版时间
      2018年02月01日
    • 定价
      ¥29.8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孩子不听话,难以管教,很多做父母的对此万分苦恼。很多时候,尽管父母对孩子付出了****的爱,可还是得不到孩子的“心”。比如让他好好学习,孩子却偏偏沉迷在网瘾中;为了帮助孩子做功课,妈妈不惜牺牲时间当陪读,孩子却厌烦到想离家出走;父母天天教育孩子要跟同学友好相处,孩子却偏要跟同学打架;想和孩子聊聊学校里的生活,孩子却不愿意搭理父母……这些都让家长感到头疼又无可奈何。
    《别和犟孩子较劲:青春期孩子父母要上的16堂心理课》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结合日常家教中的实际案例,深刻分析了青春期孩子不听话的心理原因,对孩子不听话的行为表现进行了深入透视,为父母正确地应对青春期孩子的不听话行为提供了各种实用而有效的对策与技巧,是一本专为广大家长解除心病、为孩子送来欢乐的心理家教辅导读物。
    文章节选
    《别和犟孩子较劲:青春期孩子父母要上的16堂心理课》:
    1995年的某**,居住在纽约的精神病学家伊万·戈德堡突然产生了开个玩笑的念头。看完被誉为现代精神疾病“圣经”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后,他决定模仿手册找点乐子。于是他杜撰了一种疾病。
    伊万·戈德堡把这种疾病命名为“网络成瘾症”,虚构了其主要症状并把这些内容放在了自己的网页上。据他描述,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往往处于一种焦虑状态,会连续上网数小时,还会不由自主地活动手指去打字。
    但他没想到,自己点燃了一根无法熄灭的导火索。他先是收到数十位认为自己遇到这种麻烦的人发来的信息。同年,心理学家金伯利·杨专门成立了一个网络成瘾康复**。这件事还引起了媒体的关注,雪球越滚越大,大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
    通常意义上的网瘾是指上网者由于长时间、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空间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心理依赖,进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
    网络成瘾者无法控制上网时间,上网的时间比原定时间要长,每次想要减少或控制上网时间*终却以失败告终。他们关注自己的现实生活远远不如关注虚拟的网络世界。长时间连续上网会引发青少年“网络孤独症”和“忧郁症”等心理疾病。他们对外界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亲友冷淡,对周围的事物失去兴趣,严重时对一切都漠不关心,把与别人的交往当成一种可有可无的事情,变得越来越孤僻,造成个性缺陷。一旦离开网络,就会表现出消极的情绪和不良的生理反应。
    青少年上网成瘾、沉迷游戏并不仅仅是他自身的原因,其所处的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样很重要。家庭环境、应试教育机制和网络游戏开发企业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青少年本身社会经验不足,没有足够的辨别和自控能力,面对着良莠混杂的虚拟网络世界,稍不留意就会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当然,戒除网瘾并不等于戒除网络,在现代信息社会,与网络完全隔绝的孩子会被时代抛弃。因此,家长、老师以及社会不能依靠隔离孩子来戒除网瘾,而是应该因势利导,找到一种既能让孩子受益于网络,又能避免长时间沉迷其中的解决之道。
    当我有**走进了虚拟的世界,我就再也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当别人给我带来关爱的时候,我却把他当做了一世的仇人。在魔幻的虚拟世界里,封闭了真实的自我,我没有了生命的色彩。
    这是网络**传的一首戒网瘾的歌——《网梦之歌》其中的一段,它描述了网瘾者的内心的迷惘和自责。
    当初,科学家们开始使用互联网的时候,估计谁也不曾预料到网络成瘾会成为一个困扰全世界的社会问题。据信息产业部统计,仅仅我国的网瘾青少年便超过了600万,而我国**有关青少年网瘾问题的调查报告则显示,青少年网瘾比例已经达到13.2%。另有13%的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
    对于网瘾,家长和老师都深恶痛绝,视之为洪水猛兽。从本质上说,网瘾是一个心理学问题,网络成瘾是一种心理机制。
    虚拟的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有很大差别,虚拟世界只是对现实世界的逼真模拟,这种模拟超越了现实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几乎无所不能。根据马斯洛的心理需求理论,人们具有生理、**、交友、自尊、自我实现等五个层次的需求,这些需求由低到高,低一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有较高层次的需求有待满足。大部分家长认为,只要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就足够了,而忽视了孩子们还有着其他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患上网瘾的孩子,通常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满足其心理需求,而这种心理需求可以轻而易举地在虚拟世界里得到满足。
    比如,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人们都处于匿名状态,可以畅所欲言而不必承担任何后果,观点越是新、奇、特,得到的反响就越大、回应就越热烈,在这个世界里,许多孩子可以充分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与现实世界相比较,这种满足是低成本的。
    在网络世界里,一个人可以同时与很多人不限时空地进行交流。在现实社会中性格比较内向、生活缺少关爱的孩子,深感孤独和无聊,在网上却可以很容易地交到很多朋友,可以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烦恼,充分满足其交友和自尊的需要。如果遇到困难,还会有很多人献计献策,使他们感受到现实生活中体会不到的温暖。
    很多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好,经常遭到家长的斥责、老师和同学的轻视。而他们在网络游戏中,却可以很容易就成为“盖世英雄”或“商界奇才”。因此,上网打游戏,不断“练功升级”,就成为他们找回自尊的快捷途径。
    网瘾问题的根本,在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巨大反差。网瘾问题表面上来自虚拟世界,其根源却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趋利避害、寻求快乐是人类为了保护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而形成的一种心理机制。在这种意义上,患上网瘾的孩子只不过是为了到虚拟世界里去寻找现实生活中很难得到的温暖与重视。
    ……
    目录
    **课 叛逆:不是孩子的罪过
    第二课 网瘾:只为找到一个家
    第三课 沉默:懂得听,孩子才会说
    第四课 孤僻:孩子*需要温暖
    第五课 霸道:“小人物”也有大自尊
    第六课 自卑:家长的歧视是祸根
    第七课 暴躁:不要侵犯孩子的“隐秘”世界
    第八课 恐惧:你是否给了孩子足够的爱
    第九课 打架:别让孩子在家里看到暴力
    第十课 厌学:源自怯懦的逃避心理
    第十一课 偏执:远离坐标的自负者
    第十二课 悲观:对世界的错误解读
    第十三课 自私:心无他人的孤独情绪
    第十四课 偷窃:只为寻找刺激
    第十五课 自残:想要得到亲人的关注
    第十六课 早恋:缺乏父母关爱的情感补偿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