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淮南子法治思想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淮南子法治思想研究

  • 作者:淮南市司法局 淮南市法宣办
  •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5036972
  • 出版日期:2018年01月01日
  • 页数:149
  • 定价:¥32.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淮南子》以道家为主,综合了儒、墨、名、法等多家思想,从新道家的立场上出发,对先秦诸子百家理论进行批判、总结和归纳。《淮南子》强调立法、执法都要秉承公正无私的理念,坚持平等执法的进步主张;与此同时,重新拾起了民本思想。虽然它的法律思想本质上也是为君主服务的,但它着力强调了法律制度符合民众利益的一面,创造性地提出“以法限君”的进步思想,这些思想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淮南子法治思想研究》以《淮南子》法治和治理思想的研究为起点,结合当今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立足历史,着眼现代,对《淮南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解读。同时,在行文风格上,避免过度学术化,力争语言通俗易懂,使读者易于接受。
    文章节选
    《淮南子法治思想研究》:
    四、权势之道——人主之车舆,人臣之辔衔
    (一)权势在治理**中的作用——人主之车舆,人臣之辔衔
    《淮南子·主术训》*明显的一个构思就是糅合道、法、儒关于驾驭臣下、治理**的种种主张,而且这些主张均为编撰者所认同①。该书非常重视权势在治国中的作用,对其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并将权势的作用概括为“车舆”和“辔衔”,认为君主如果能掌握利用好权势,那么教化民众和驾驭群臣就非常容易了。“摄权势之柄,其于化民易矣。”
    “权势者,人主之车���;爵禄者,人臣之辔衔也。”②权力地位是君主的车子,爵位利禄是君主驾驭人臣的缰绳和嚼头。君主*关键的是要掌握权势要害和控制封赏爵禄的权柄,把握处事缓急的分寸、施予剥夺的节奏,因而天下人也能竭尽能力而不倦怠。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是“夫臣主之相与也,非有父子之厚、骨肉之亲也,而竭力殊死,不辞其躯者何也?势有使之然也。”君臣相处过程中,关系和感情没有像父子那样亲密深厚,也没有骨肉之间的亲情,但下属官员却能竭尽全力、不惜为君主牺牲生命,这其中的原因是君主合理利用权势而导致他们这样做。
    (二)治民和规制臣下之策——“严然玄默,赏惩有别”
    古代中国有这样的观念:治国也就是治民。那么治理民众的*佳方法是什么呢?如何治理民众才能达到大治?《淮南子·主术训》中所论述的治理民众的方法是通过一个类比来说明的。该书认为治理民众就应当像祭祀灵星时的尸主那样,“君人之道,其犹零星之尸也,严然玄默,而吉祥受福”,意思是说要庄重静默、端坐无言,使祭祀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吉祥受福。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君主就会慎重对待恩惠和惩暴,不轻易施予人恩惠,就像他不轻易对人惩处一样。这样,使他治国之道畅通无阻。因为轻易地施行恩惠,就会热衷于施舍给予,以致“无功而厚赏,无劳而高爵,则守职者懈于官,而游居者亟于进矣”。使无功者得到奖赏,无劳者得到爵位,这样一来,轻易得到爵位官职的人会玩忽职守、松懈职责,而那些闲居游荡的士人也会极力谋取爵位官职。同样“无罪者而死亡,行直而被刑,则修身者不劝善,而为邪者轻犯上矣”,施行惩暴,就会随意诛杀惩罚,致使那些无罪者得以屈死,品行端正的人受到惩罚。这样一来,那些注重自我修行的人不愿再努力为善,而那些行为不轨者反而敢于犯上作乱了。这种“严然玄默,赏惩有别”的治民和规制臣下之策即使在今天仍是我们在处理某些事情上所缺乏的。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同样重要,而如何平衡和把握二者的关系,是我们这个一贯讲求实质理性的传统东方社会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官吏和民众追求的不同之处在于,民众注重“恩惠”,而官吏所看重的是“爵禄”,君主所制定的方针政策,*终还是要靠广大的官员去实施。因此,如何调动广大官员的积极性而又不至于使官员“越位”是每一个君主所关心的。《淮南子·主术训》提出君主应当用“爵禄”的赐赏和剥夺来实现。
    ……
    目录
    **章 《淮南子》“以道统法”的法律观及现时意义
    一、“以道统法”的法律观
    (一)重在“功用”的“道”
    (二)重在“统法”的“道”
    二、“合道通德”的治理观
    (一)合乎法治的“无为”
    (二)合乎道义的“无为”
    (三)合乎规律的“无为”
    三、“法生于义”的立法观
    (一)立法依据的思想是“法生于义”“发于人间”
    (二)立法形式的观念是“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三)立法内容的观念是“与化推移”“与时而变”
    四、“平而不阿”的执法观
    (一)“平而不阿”的公正执法观
    (二)“待圣而治”的贤人执法观
    (三)“尊卑同治”的平等执法观
    五、“言事究于法”的权力观
    (一)“言事究于法”的用权思想
    (二)“赏罚为国”的用权思想
    结语

    第二章 《淮南子》治理之道——无为而治
    一、无为之道——无为治之本,有为理之术
    (一)“无为”是道之根本
    (二)“无为之治”价值皈依——圣人为之谋,万物归之
    二、法律之道——人主之准绳,无私正曲直
    (一)法者,天下之度量,人主之准绳——工具主义的法律观
    (二)公正不阿,轻重有别的执法观
    三、用人之道——任能称其事,人物得其宜
    (一)“力胜其任,能称其事”的选人观
    (二)人得其宜,物得其安
    四、权势之道——人主之车舆,人臣之辔衔
    (一)权势在治理**中的作用——人主之车舆,人臣之辔衔
    (二)治民和规制臣下之策——“严然玄默,赏惩有别”
    五、治吏之道——言事究于法,为行治于官
    (一)“言事究于法,为行治于官”的言行观
    (二)“贵其不为非”的做事观和“毋日弗求,毋曰不争”的名利观

    第三章 《淮南子》治国理民之要术——权
    一、权的内涵和功用
    (一)权衡和权势
    (二)权衡和权势各自的价值和功用
    二、权而用其长——实用主义权衡观
    (一)人皆有之——人之情莫不有所短
    (二)选才任贤之道——重大略轻小节,权而用其长
    (三)识人预事之道——观小节知大体
    (四)权衡论事——策、礼、法与时而变
    三、知权、行权、限权——对权力的设计与期待
    (一)知权——认识权力
    (二)行权——圣人行权
    (三)限权——规制权势

    第四章 《淮南子》的辩证思想
    一、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有所大为
    二、有所变,有所不变,才能应对万变
    三、有所争,有所不争,才能争之能胜
    四、有所治,有所不治,才能顺乎民生

    第五章 《淮南子》用人思想与柏拉图的用人观
    一、柏拉图与“哲学王”
    二、《淮南子》与“圣人”
    三、“英雄所见略同”

    第六章 《淮南子》法律思想与法家思想
    一、《淮南子》思想和法家思想的形成及其影响
    (一)《淮南子》思想的形成及其影响
    (二)法家思想的产生及其影响
    二、《淮南子》中法律思想与法家思想的相同之处
    (一)两者的表达目的相同,道、法家思想相互交融
    (二)两者都主张法与时变、礼与俗化的思想
    (三)两者在法律特性方面表现相似
    三、《淮南子》中法律思想与法家思想的区别之处
    (一)两者理论基础不同
    (二)追求目标不同
    (三)思想内容表达不同

    第七章 和谐语境下《淮南子》行政伦理思想
    一、内圣而外王的道德人世
    (一)中国古代政治家“由内而外”的济世情怀
    (二)《淮南子》中统治者个人修养价值的历史局限性
    二、效法天道,顺乎自然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二)“道”法自然的教化观
    (三)物竞天择的生存观
    三、和谐语境下的治国思想
    (一)循规合律、无为而治的治世观
    (二)集中民智的治理观
    (三)因循而任下的用人观
    (四)“以法治国”的法治观
    四、和谐语境下的“法”观念
    (一)循规合民的法治观
    (二)**利益、集体利益至上的观念
    (三)“法必待圣而后治”的治理观
    五、君民共处:两种利益的辩证的和谐
    (一)统治者自身“内圣”
    (二)以人为本,爱惜民力的民本观
    (三)在立法上对民众的利益给予充分的保护
    六、和谐语境下《淮南子》行政伦理思想的创新视角
    (一)内圣外王与顺天重民
    (二)《淮南子》中的法治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启示

    第八章 《淮南子》民本主义思想探源及启示
    一、无为而治和以民为本的交相呼应
    (一)无为而治的对象——民
    (二)以民为本的目的——治
    (三)二者辩证关系
    二、民之定位——国之本
    (一)民之本——食
    (二)国之本——民
    三、以民为本思想的具体展开
    (一)顺民之性——顺民
    (二)珍爱民众——爱民
    (三)兴利除弊——利民
    (四)足用于民——富民
    四、民本主义思想的现时意义
    (一)关注民众正当需求
    (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弱势群体利益保护

    第九章 《淮南子》与《管子》法思想比较研究
    一、《淮南子》与《管子》背景比较
    (一)著述比较
    (二)时代比较
    (三)法思想比较
    二、《管子》与《淮南子》法律观念比较
    (一)工具主义法律观:“道”之领悟程度不同的法律观
    (二)实证主义:“变”之实施效果不同的立法观
    (三)规则主义:“度”之衡量标准不同的执法观
    三、结语

    附录 与法治相关的成语解读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