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平凉故事
QQ咨询:
有路璐璐:

平凉故事

  • 作者:孟宪华
  • 出版社:兰州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11053253
  • 出版日期:2018年01月01日
  • 页数:367
  • 定价:¥3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平凉故事》是一部散文、杂文、随笔、小说合于一炉的文学作品集,内容多彩丰富,地方特色浓郁,语言质朴生动,叙事翔实活泼,对了解平凉风土人情、历史变革、人物命运、社会现实很有帮助.其中部分作品曾在平凉市文联《崆峒》《平凉日报·文史副刊》《晚晴》等报刊发表,在读者中获得较大反响与热议,并被《平凉文史资料》《平凉市教育志》《崆峒区教育志》《平凉日报作者散文集》《百年平凉》收录。作为一个热爱并熟悉平凉人文历史、喜欢收集并爱讲故事的作者,其作品结集出版,对读者启迪思考、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析事明理一定会有所裨益。
    文章节选
    《平凉故事》:
    刘志丹是中国无产**革命家,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1926年,刘志丹由黄埔军校毕业,受中共**指派,从广州回到西北,在陕北和陇东开展了长达九年的武装革命斗争,一直坚持到1935年10月与**红军在吴起镇会合。这期间,曾有一段时间,刘志丹来到陇东**平凉从事兵运和策反工作。这次地下革命活动时间虽短但为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和壮大革命力量,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在刘志丹光辉的一生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笔者根据知情者的讲述,并参考部分资料,对这一历史过程中的一些逸闻,记叙如下。
    1929年,陕甘发生特大旱灾,粮食绝收,饿殍遍野,连树皮草根都被剥光挖尽,这就是历史上罕见的“民国十八年大饥馑”。这时,在陇东庆阳、正宁、合水一带,形成了一支饥民群起响应的抢粮武装,人称“口袋队”(因常用麻织口袋抢装地主豪绅的囤粮,故此得名)。这支民变队伍,以庆阳县朱家桥人陈珪璋为首,自称“甘肃义军混成团”。1930年初,冯玉祥准备派大军将其剿除,关键时候,又采纳了邓宝珊的建议,将陈部收编为“国民军暂编**旅”,任命陈珪璋为旅长,让其率部驻扎西峰镇,粮秣由地方供给,不得再劫掠滋事。
    1930年,冯玉祥离开陕甘东进,参与蒋冯阎中原大战,造成后方空虚,各地股匪蜂起,打家劫舍,攻城掠镇。平凉向为陇上富庶之地,商贾云集,市井繁华,时值年馑方过,各业复苏,成为冯玉祥重要的后方粮秣供应基地,也为各路股匪所垂涎。是年夏初,以黄得贵、王富德、吴发荣为首的三支股匪包围平凉,危机之中,平凉各界人士与冯玉祥派任平凉的陇东行政长官杨承基协商,公推商会会长吴九如、晚清举人郑溶、省议员李翰为代表,迎请陈珪璋率“暂编**旅”进驻平凉。1930年5月,陈珪璋率其名为“国民军”实为乌合之众的数千名人马来到平凉。一个以“口袋队”而出名的“山大王”,突然不费吹灰之力,唾手取得一大城池,他连做梦也不会想到,整个陇东十七县的钱粮赋税都落入他一人之手,这就叫时也运也。陈珪璋占据平凉后,雄心勃发,立即大张旗鼓地招兵买马,拼命扩充实力,不到一年时间,就把原来装备破旧、素质低劣的四团人马,扩充、改编成具有正规军规模的五个旅、三个团,总兵力达三万余人。他还通过家住在平凉城北门巷的国民党**监察委员田昆山的牵线搭桥,于1931年6月接受蒋介石的正式任命,成了“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十三师中将师长兼陇东警备司令”。
    陈珪璋尽管一跃而成为甘肃十分显赫的地方军阀和陇东*高统治者,但此人品质并不算坏,原本店员出身,没有什么文化,仅仅粗通文字,因与富豪斗殴而全家入狱,遂即铤而走险,入道绿林。他遇事敢做敢当,待人豪爽义气,同情穷苦百姓。1926年,刘志丹由黄埔军校毕业后,回到陕甘组党建军。1928年在家乡保安县担任民团团总,并组织发动了**的“渭华起义”。起义失败后,曾率领游击队在陕甘交界处进行武装斗争,也曾与流窜中的陈珪璋在子午岭一带有过接触,虽未谋面,但互知底细。1931年刘志丹在职田镇从事兵运工作时,被彬县警备司令苏雨生逮捕入狱,后经党组织多方营救,在南汉宸、杜斌丞、高岗等人的奔走活动下,二十多天后获释出狱。中共陕西省委总结这次经验教训,经过周密调查分析,认为在陕甘许多大小军阀中,选择陈珪璋开展策反和兵运工作是完全可行的,陈珪璋有接受联合和可以争取的极大可能。同时,平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凭山依水,控陇扼秦,是地下党发动兵变或武装起义比较理想的目标。于是派出狱后的刘志丹并偕同朱侠夫、陈鸿宾、白冠五、杨树荣等人,于1931年4月来到平凉。
    ……
    目录

    平凉麦客
    渭州杂记
    平凉城的两首民谣
    说古论今看平凉
    平凉的三次人口高峰
    平凉称渭州的历史过程
    “明城”断想
    “泾渭分明”的衍变
    柳湖记忆
    思念外祖母
    九天庙巷
    赵时春逸闻
    汪若南逸事
    督学周鉴
    赵时春的悲剧
    平凉明代韩**
    邓廷桢与崆峒山
    刘志丹与陈珪璋
    回忆平凉女县长陈彬
    朱老五的传说
    牛老师的*后一堂课
    吹尽狂沙始到金——记夏廉方老师
    相处时间*短印象*深的三位老师
    曾培文的成长往事
    晨光小学逸事
    冯玉祥在平凉
    范汉杰驻军平凉逸事
    中国回民教育事业的先驱达浦生、
    发虽白志更青
    山人姚学礼
    平凉人难忘的记忆——日机轰炸平凉纪实
    1945年平凉“号外”后的一场经济危机
    大岔河记
    大堡山纪事
    诗情画意说翠竹
    “德信服人”亦风流——三国末期的羊祜与陆抗
    居安思危,警钟长鸣——《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笔记
    用人鉴
    小人可远不可近
    也析“也是”
    “洗钱”
    “谋食”与“谋道”
    放火与收火
    “恋战”与“恋栈”
    话说“淑女”
    有感季孙氏三问孔子
    无字碑的哲学
    由钱钟书拒上《东方之子》所想到的
    人文景观中的龙
    不听老人言的后果
    毛遂与蒋干
    漫话健康与长寿
    由庄子的“庖丁解牛”谈养生
    “麻达”的由来
    记游三题
    观音寺记游
    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的开端——解放军骑兵师在平凉
    人生画卷,真情人物——在高俊才长篇小说《半月》研讨会上的发言
    中国武术流派
    补婚
    留恋
    心愿
    喜鼠案
    谁说汽车不用牛拉?
    姚得仓当兵记
    山村办学纪事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