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1937-1945南京文化的劫难
QQ咨询:
有路璐璐:

1937-1945南京文化的劫难

  • 作者:孟国祥 朱成山
  • 出版社:南京出版社
  • ISBN:9787553320410
  • 出版日期:2017年12月01日
  • 页数:287
  • 定价:¥5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1937-1945南京文化的劫难》试图在对战时南京文化损失全貌分析的基础上,尽可能以史料和数字加以说明。对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数据照录不误,对没有搞清的问题存疑待考,不枉加断语。
    《1937-1945南京文化的劫难》在吸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以更多的新史料去求证。新资料有日本的、中国台湾的,更多的是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江苏省档案馆和南京市档案馆的。
    《1937-1945南京文化的劫难》希望能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和思路,以及必要的材料。
    文章节选
    《1937-1945南京文化的劫难》:
    (三)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挫折
    近代日本崇尚强权并走上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日本文化也纳入法西斯侵略文化体系。
    随着日本国力的增长,军国主义也愈演愈烈。先是日本依其在中国的强权地位,对中国的文物典籍强行杀价“购买”。那时,他们虽心存劫夺,但还能演出“买卖”的场面。从20世纪30年代起,日本全面灭亡中国的图谋付诸实施,并在侵华战争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中国文物典籍进行洗劫,公然全面破坏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
    在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8年中,中国的国土一半被践踏,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绝大部分被侵占。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930余座城市被日军占领,占全国城市总数的47%以上,其中被侵占的大城市占全国城市数的80%以上。而在中国首都南京发生的一场文化浩劫,成为日军破坏中国文化的缩影。
    这一时期,虽然也有中国文物典籍从南京流人日本,但那是作为中国人民遭受掠夺的屈辱象征而进入日本的,如战时被劫运到日本的文物,又如汉奸汪精卫献给日本天皇、皇后的古物等。然而,更为严重的是,日本政府和军人自发地、有组织地对南京的文化实施侵略,轰炸、损毁古建筑,焚烧、劫夺文物典籍,破坏中国原有的教育体制和设施,进行奴化归附教育。在战时,日本国内一大批中国学的研究者受法西斯意识熏陶,自觉地充当战争的喉舌,他们从“学术研究”“文献处理”到“考古调查”,完全采取了帝国主义的强权形态,成为日本侵华战争的一支支“笔部队”,为谋求天皇政体的*高利益服务。
    南京沦陷8年期间,其破坏灾难之重、规模之大,也为人类文明史所罕见。那些伪装在“同文同种”“共存共荣”下的真面目,在日本所造成的文化浩劫面前统统暴露无遗。日军对南京图书典籍、古物古迹和教育事业的破坏,其性质远远超出一般战争意义上的理解。因为要摧毁一个民族的反抗力,就要摧毁这个民族的文化和意志,摧毁支撑这个民族脊梁的东西,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从摧毁这个民族的文化根基开始,而首都则是一个**、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表征。
    在南京和日本长达千年的文化交流史上,这8年时间在历史长河中可谓转瞬即逝,但它对两国文化交流产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能否认真总结和正确认识这段历史,不仅有关南京人乃至中国人民的情感问题,而且有关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和发展的大局。对此,*好的办法就是不回避这段历史,尊重历史,从中得到正确的启示。据此,《1937-1945南京文化的劫难》试图就日本对南京文化破坏的主要方面作一客观的揭示。
    从人类文化发展的表现形式来看,有实物和文献的形式。记载、反映人类知识的文化典籍和古物、建筑等,构成民族的重要文化成果,并在民族发展中产生巨大的作用。
    从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就形态而言,有有形与无形之分。《1937-1945南京文化的劫难》所作的南京文化损失研究,主要是从文化的有形损失,即物化损失而展开的。
    为了叙述和阅读的方便,《1937-1945南京文化的劫难》主要以专题分述,但也采取总分结合的叙事方式。为有助于对南京文化浩劫的整体把握,《1937-1945南京文化的劫难》专章叙述日本军政当局与南京文化劫难的关系。鉴于图书典籍损失是《1937-1945南京文化的劫难》研究的**,也占有相当的篇幅,因此以图书馆损失、学校图书损失、民间藏书损失及政府部会机关图书损失分章叙述,而古物损失、古建筑损失则各占一章。虽然有些论著已经涉及南京沦陷时期的教育,但是《1937-1945南京文化的劫难》仍专章介绍,当以新的史料加以说明。对历史的认识可以是多维度的,同种事物也可以赋予其多种属性。如古寺庙的损毁,可以看作对宗教事业的破坏,也可视为古建筑的损失;又如珍贵的档案、典籍也可以视作文物。因此,在专章叙述时内容上可能会有一些交叉。
    ……
    目录
    一、悠远而曲折的文化交流
    (一)南京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二)古代南京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三)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挫折

    二、日本当局与南京“文化大屠杀”
    (一)文化掠夺的历史考究
    (二)掠夺中国文化财富的组织机构
    (三)“文化大屠杀”——对南京图书典籍有组织的掠夺
    (四)军风纪的废弛和军官的纵容

    三、南京古建筑之损毁
    (一)轰炸和炮击所造成的损失
    (二)焚毁所造成的古建筑损失
    (三)拆毁或改作军用所致损失

    四、南京文化古物的厄运
    (一)南京公私文物横遭厄运之见证
    (二)南京公私文物损失概要
    (三)文化珍宝万里大迁徙
    (四)《江南踏查》与“文物扫荡”

    五、**图书馆藏书损失
    (一)国立**图书馆筹备处
    (二)陷留南京的图书损失及存疑
    (三)古籍“抢救”与善本追索

    六、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损失
    (一)近代公共图书馆的肇始
    (二)战时典籍档案的毁损与散佚
    (三)战后图书的追索和清理

    七、南京市立图书馆损失
    (一)三馆合一的市立图书馆
    (二)图书在焚劫中损失殆尽

    八、南京学校图书馆损失
    (一)南京高校图书馆损失
    (二)南京中学、小学图书损失

    九、政府部会机关图书损失
    (一)南京国民政府及部会机关
    (二)****图书损失举要
    (三)损失辨析与研究存在的问题

    十、民间藏书及书业的厄运
    (一)南京藏书的历史渊薮
    (二)南京藏书家损失举要
    (三)档案中的私人图书损失
    (四)南京书业及印刷业损失

    十一、**研究机构内迁及其损失
    (一)**研究院内迁及其损失
    (二)**地质调查所西迁及其损失

    十二、学校内迁及遭受轰炸所受损失
    (一)南京八所高等院校内迁
    (二)高校遭轰炸惨状及其损失
    (三)南京中学内迁及其损失
    (四)南京部分高校的损失统计

    十三、南京沦陷时期的教育及其损害
    (一)伪化奴化归附教育概况
    (二)强化思想统治与特务监督
    (三)破败凋零的沦陷区高等院校
    (四)中等、初等教育的损失
    (五)在南京的日系教育

    十四、日伪文化的合流及其骗局
    (一)“行政院文物保管委员会”的成立
    (二)劫物“移管”与复本图书的“分让”
    (三)为占领者效力的文博活动
    (四)“中日文化协会”及其活动

    十五、金陵宗教文化事业的劫难
    (一)宗教文化事业的损失
    (二)日军在南京的宗教侵略活动

    十六、战后南京文物的封存与清理
    (一)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
    (二)南京区教育部清点接收封存文物委员会
    (三)南京封存文物的清点与发还
    (四)南京文物封存与清理之评价

    十七、对南京文化损失的继续探究
    (一)关于日军对南京图书馆的破坏和图书损失
    (二)关于日军对南京图书的掠夺问题
    (三)关于《南京市抗战时期公私文物损失数量及估价目录》
    (四)关于南京损失图书典籍的分类
    (五)关于南京文化典籍损失起算的时间和地域
    (六)研究中要注意的其他问题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