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崩塌防治工程勘查规范(试行T/CAGHP 011-2018)/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团体标准
QQ咨询:
有路璐璐:

崩塌防治工程勘查规范(试行T/CAGHP 011-2018)/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团体标准

  • 作者: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
  • 出版社: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541615
  • 出版日期:2018年01月01日
  • 页数:33
  • 定价:¥4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崩塌**工程勘查规范(试行T/CAGHP 011-2018)/中国地质灾害**工程行业协会团体标准》共分9章:**章“范围”,明确了规范的适用范围;第二章“规范性引用文件”,罗列了本规范引用到的相关规范规程;第三章“术语、定义和符号”,对本规范出现的专业术语和符号等作了定义或说明;第四章“总则”,规定了崩塌**工程等级的划分标准、对崩塌进行了分类,规定了崩塌**工程勘查的基本要求,对崩塌**工程勘查设计作了明确规定;第五章“崩塌地质调查测绘与勘探”,规定了崩塌地质调查测绘与勘探的技术标准与要求,包括调查内容、比例尺精度、勘探手段、勘探点布设等;第六章“测试与统计”,规定了测试与统计工作的技术要求;第七章“监测”,规定了在崩塌勘查期间为了确保勘查工作的**所进行的监测工作的具体要求;第八章“稳定性评价”,规定了对崩塌体稳定性评价的方式和方法;第九章“勘查成果”,明确了明确了勘查成果的内容和方式。本规范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录G和附录H为规范性附录。
    文章节选
    《崩塌**工程勘查规范(试行T/CAGHP011-2018)/中国地质灾害**工程行业协会团体标准》:
    5.2崩塌地质测绘与调查5.2.1应搜集已有地形图、遥感图像、地震、气象、水文、植被、人类T程活动资料及崩塌史料,了解前人工作程度,并访问调查和踏勘。5.2.2崩塌区坐标系统宜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高程系统宜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对联测困难的山区也可采用独立坐标系统和假设高程。5.2.3崩塌地质测绘与调查采用的比例尺及精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a)崩塌勘查野外T作的测绘精度在初勘阶段不宜小于1:1000,详勘阶段不宜小于1:500,其中复杂场地勘查宜取较大值。危岩崩塌地质测绘与调查采用的比例尺及精度宜能够清楚表达危岩的形态特征、结构面特征等。危岩的剖面测绘比例尺不宜小于1:200。
    b)图上观测点,在初步勘查阶段,每10cm×10cm范围不少于1个;在详细勘查阶段,每10cm×10cm范围不少于3个。每个危岩及主控裂隙的观测点不少于2个。观测点经分
    类编号后,标注在工作图上,并详细记录。对重要观测点用油漆或木桩在实**识。
    c)重要观测点的定位采用仪器测量,一般观测点采用半仪器定位。5.2.4崩塌地质测绘与调查的内容应符合下列要求:
    a)调查崩塌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现象,了解与崩塌有关的地质环境。
    b)在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调查崩塌所处陡崖(带)岩性、结构面产状、力学属性、延展及贯穿情况、闭合程度、深度、宽度、间距、充填物、充水情况、结构面或软弱层及其与斜坡临空面的空间组合关系,陡崖卸荷带范围及特征,基座地层岩性、风化剥蚀情况、岩腔与洞穴状况、变形及人类工程活动情况等(按附录A表A.1调查)。同一区域,陡崖地质环境条件变化大时,应进行分段调查评价。
    c)对危岩,应调查下列内容,并进行拍照,勾绘侧立面、正立面素描图(按附录A表A.2
    调查):
    1)危岩位置、形态、规模、分布高程;
    2)危岩、基座及周边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岩土体结构类型及其对危岩稳定性的影响;
    3)危岩及周边裂隙充水条件、高度及特征,泉水出露,湿地分布,落水洞情况等;
    4)危岩变形发育史及崩塌影响范围。
    d)卸荷裂隙按附录A表A.3进行专门的调查,并编号,标注在图上。调查裂隙的性质、几何特征、充填物特性、充水条件及高度;对裂隙进行分带统计,划出卸荷带范围。
    e)土质崩塌地区调查土体组成和结构、垂直节理、古土壤层、落水洞的分布及稳定坡角,并进行裂隙分带统计,划出可能崩塌的范围。
    f)对崩塌堆积体,调查下列内容:
    1)崩塌源的位置、高程、规模、地层岩性、岩土体T程地质特征及崩塌产生的时间;
    2)崩塌体运移斜坡的形态、地形坡度、粗糙度、岩性、起伏差、运动方式,崩塌块体的运动路线和运动距离;
    3)崩塌堆积体的分布范围、高程、形态、规模、物质组成、分选情况,植被生长情况,崩塌堆积体块度(必要时需进行块度统计和分区)、结构、架空情况和密实度;
    4)崩塌堆积床形态、坡度、岩性和物质组成、地层产状;
    5)崩塌堆积体内地下水的分布和运移条件;
    6)崩塌堆积体中大块孤石的大小、岩性,所处位置的坡度、下伏岩土体的类型,水文地质条件,变形情况(按附录A表A.4调查)。
    g)调查崩塌影响范围内的人口及实物指标(按附录A表A.5调查)。
    5.2.5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成果包括野外测绘实际材料图、野外地质草图、实测地质剖面图、各类观测点的记录卡片、立面图、地质照片集等。5.3崩塌勘探5.3.1崩塌勘探应满足确定危岩形态,评价危岩、陡崖及崩塌堆积体稳定性,布设治理工程的要求。崩塌堆积体的勘探参照《滑坡**工程勘查规范》(GB/T32864)执行。5.3.2崩塌勘探可采用槽探、钻探或物探等勘探方法。物探方法宜采用孔内弹性波、井下电视、孑L间TC物探、高密度电法或地质雷达测试等手段;对土质崩塌,必要时可采用坑探或井探;对地质环境特别复杂、危害大的崩塌,必要时可布置硐探工程。勘查方法应根据勘查阶段及地质环境复杂程度等确定。当选用钻探和物探时,除孔内物探工作外,宜先地面物探后钻探。5.3.3卸荷带特征、控制性裂隙分布及充填情况勘探宜采用槽探或物探;软弱基座分布范围勘探宜采用槽探和井探;当可能采取支撑方式时,在危岩软弱基座处布置钻孔或浅井;控制性结构面深部的特征勘探应采用水平或倾斜钻孔。
    5.3.4崩塌勘探线的布设应满足下列要求:
    a)初步勘查阶段主要布置控制性勘探线;详细勘查阶段控制性勘探线与一般勘探线相结合;
    取样及现场测试应布置在控制性勘探线上。
    b)对陡崖初勘阶段勘探线间距不应大于200m,且每个陡崖至少有1条勘探线;详勘阶段勘
    探线间距不应该大于100m,且每个陡崖至少有2条勘探线。
    c)危岩均应布设勘探线,对大型以上的危岩和有重要保护对象的中小型危岩,布置控制性勘探线;对其他危岩,布置一般勘探线。
    d)控制性勘探线沿危岩可能崩塌方向布置,从危岩后缘稳定区域一定范围到崩塌可能影响范围,且尽量通过危岩的**。
    e)一般勘探线布设在危岩的代表性部位,尽量通过其**,勘探线长度以能准确反映危岩形态、母岩及基座特征为原则。
    f)变形强烈带应有剖面控制。
    g)土质崩塌勘探线不少于2条。
    5.3.5崩塌勘探点的布设应满足下列要求:
    a)危岩后缘、临空面及软弱基座等部位均有勘探点。
    b)危岩厚度较大时,在被裂缝切割形成的规模较大的岩体上布置1个垂直钻孑L控制危岩、软弱夹层及基座。
    c)当危岩形态在竖向接近板状时,在危岩的临空面布置水平或倾斜钻孔勘探控制危岩的控制性结构面;水平或倾斜钻孔位置从危岩底面起算的高度不宜低于危岩高度的1/2。
    d)能满足对危岩、母岩、基座取样需要。
    e)对地质环境特别复杂、危害大、常规勘探方法不能查明其特征的危岩,在控制勘探线下部危岩底部布设1条平硐,探查危岩底部控制面。
    f)对土质崩塌布置一定数量的控制性钻孔或探井穿透可能崩滑控制面。
    g)对密集的形态近似的危岩陡崖带,勘探点可适当减少,每个陡崖的勘探点不宜少于1个。
    ……
    目录
    前言
    引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定义和符号
    3.1 术语和定义
    3.2 符号

    4 总则
    4.1 目的与内容
    4.2 崩塌**工程等级
    4.3 崩塌的分类
    4.4 崩塌**工程勘查基本要求
    4.5 崩塌**工程勘查设计

    5 崩塌地质调查测绘与勘探
    5.1 一般规定
    5.2 崩塌地质测绘与调查
    5.3 崩塌勘探

    6 测试与统计
    6.1 一般规定
    6.2 测试
    6.3 测试结果统计
    6.4 岩土体性质指标

    7 监测
    7.1 一般规定
    7.2 监测点、线布设
    7.3 监测内容
    7.4 监测周期

    8 稳定性评价
    8.1 一般规定
    8.2 危岩稳定性计算
    8.3 崩塌体运动方向及影响距离预测

    9 勘查成果
    9.1 勘查成果包括成果报告、图件和表格
    附录A (资料性附录)调查表
    附录B (规范性附录)崩塌地质环境复杂程度
    附录C (规范性附录)结构面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
    附录D (规范性附录)岩石与锚固体极限黏结强度标准值
    附录E (规范性附录)危岩稳定性计算
    附录F (规范性附录)崩塌运动学分析方法
    附录G (规范性附录)危岩崩塌后的冲击力计算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