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走向文明诗学
QQ咨询:
有路璐璐:

走向文明诗学

  • 作者:张大为
  • 出版社: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56304769
  • 出版日期:2018年06月01日
  • 页数:263
  • 定价:¥6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走向文明诗学》是一本原创学术文集,收入作者历年来所撰写的理论文章和学术书评。如《穆旦与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心智》《新诗90年:叙事仪式中的“传统”在场》《后形而上学的可能性?》《“后津味文学”:经济理性时代地域文化的认同困惑》《现代史诗的艺术开拓》《关于“元文论”的若干问题》等涉及文艺学理论、文学评论、文学史研究等方面。
    《走向文明诗学》属于文艺学范畴,全书导向健康,研究角度独特,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读者对象为专业研究者、青年学生、文学及学术爱好者。
    文章节选
    《走向文明诗学》:
    中华传统文化在**文化**方面的现实意义,在其他**文化**研究当中一般都有提及。但不能从“总体**文化”视野和上述**文化**问题的“总体”格局着眼,可能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甚或也可以说,在“总体**文化**观”的意义上,这样条分缕析地“论证”和“说明”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意义,其中本身就有其不妥帖之处。因此,下述几个方面,即使在相同的名目和标题之下,我们这里的论述,可能也与其他地方的着眼点与论证方式有着较大的不同,或者说主要是着重于这些不同的地方。这几个方面,并没有完全展现“总体**文化**观”视野当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于**文化**的全面意义、整体战略和详尽方案,而只是在尽量提供一个融汇的“总体”性背景的前提下,简略列举了*重要的方面,或者在“总体**文化**观”之下,与通常的**文化**观念不同的地方。同时,由此也借以进一步说明“总体**文化**观”的基本理念和问题方式。
    (一)“总体”**文化构成当中的核心价值来源
    近些年来,中华文化和文明传统的问题,在各个层面和��个领域都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在相关问题领域,其核心的问题性,也逐渐由“中西之争”向“古今之争”的论域转换。所谓“古今之争”的结果,不仅仅是表明古人和古典时代不一定就是错误的,而且从守护价值实质性和实体性的意义上解构了直线进化的历史主义神话,或者说,是在颠覆历史线性进化逻辑的基础上,回到自身的价值实质性与实体性上来,而不是回到古人那里和古典时代。这个实质性和实体性,当然首先是某种价值根源和价值根据性的东西,但在今天,它不是一种固守自我的简单同一性,而是由此出发,具有一种能够超越时间逻辑或重新规定时间性与历史性的价值伸张、价值立法能力和主体性权能,而不能任由自身的存在和生存,稀释和消解在简单的时间关系和历史序列的“客观性”当中。因此说,恰恰是“古今之争”背后的认知和认识论分歧,引导人们在认知上跨越了时间性和历史性的逻辑障碍,而从价值论的意义上,从价值层面上,将古人与今人联系起来。当然,这里需要澄清的一个问题是:人们追寻中国和东方传统,是因为这个传统本来就是“自然正确”的生活方式,还是仅仅只是对之进行的一种价值“正当性”的纯粹的回护和保卫?正如前面所说,在东方和中国传统之内,这两者从本质上讲不是两个东西,而是合一和统一的:按照中国传统的理解,不仅认知理性本身派生于道德主体和道德理性①,而且,按照这一传统,对于价值正当性的回护与论证,必须也必然伴随着对于道德理想和道德实践本身的“自然正确”的寻求和确证,或者说,只有本身是“自然正确”的道德理想和道德实践,才有可能认知和理解一种真正是“自然正确”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这也就是说,对于“自然正确”的道德抉择和价值正当性的论证,需要不断扩展到对自然性之为自然性的理解上来:“自然”在中国传统当中,不仅仅是认识对象,也不仅仅是道德标准,“自然”之为“自然”,是先于认知和道德概念的二元对立的一种状态,也就是“道”的状态;或者也可以说,“道”的状态本身,就先于、并且囊括人们称之为认知和道德的两个方面,因此只有出于这种“道”的状态、与这种“道”契合的状态,认知和道德实践才有可能都是适宜的。人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不断扩张的论证的“循环”和“螺旋”,或者说是一个不断接近和循顺“道”的过程,因此,也就一个不断展开的“道”的领地:此时,古今之间的时间线索和历史关联,变成一种背景性的东西,主体性因此走出时间序列和“历史性”,从价值上完成自身的“实体性”。
    ……
    目录
    东方心智与中国古典文明一政制秩序
    总体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研究报告)
    文明反思视野中的启蒙理性与全球化(书评三篇)
    “后形而上学”的可能性?
    都市文明的梦想与现实(短论四篇)
    当下中国文论:理性重建与价值重构(短论三篇)
    “文明诗学”:通向诗歌的“文明”心智
    新诗九十年:叙事仪式中的“传统”在场
    文化焦虑·自我放逐·主体重建
    ——新时期三十年诗歌文化意识的演变
    从“后现代”到“古典”
    ——中国当代后现代主义诗歌观念的演变
    “后津味文学”:经济理性时代地域文化的认同困惑
    穆旦与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心智
    穿越历史的“思想”道路
    ——论邵燕祥诗歌抒写模式的演变
    向着永恒的心影栖息
    ——论屠岸的诗美创造
    无法整合的心灵圣迹
    ——评叶舟的《大敦煌》
    贯穿瓷器的热情
    ——评祁人《掌心的风景》
    美神朝圣者穿过暗夜的空谷
    ——刁永泉论
    词汇学写作的可能性
    ——读奔雷《语言碎片》组诗
    圣光中的心灵之花
    史诗艺术的现代开拓
    ——读刘文玉的《黑土壮歌》
    蓝色的诗情
    ——读吴思敬的《诗学沉思录》
    史家镜鉴诗人赤心
    ——读野曼《中国新诗坛的喧哗与骚动》
    生命诗意的双重承诺
    ——读沈奇的诗与诗论合集《淡季》
    灵魂深底的无声恸哭
    ——读冉正万的《纸房》
    爱与死之间的生命醉舞
    ——论水荻的小说
    那里的星光
    在命运的激流中涉水梦游
    ——记诗人牛汉
    筑向心智深处的圣殿
    ——吴思敬的诗学道路
    关于“元文论”的若干问题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