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农业推广学(第二版)
QQ咨询:
有路璐璐:

农业推广学(第二版)

  • 作者:王慧军
  •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9787109218369
  • 出版日期:2017年12月01日
  • 页数:279
  • 定价:¥39.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农业推广学(第二版)》在2002年版《农业推广学》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发展需求,进行了重新修订,共15章。**章主要包括农业推广活动的产生与演化、农业推广的基本概念、农业推广学科内容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章主要包括农业创新的扩散规律、农业创新的采纳规律及影响农业创新扩散与采纳的因素;第三章介绍了农业推广系统框架理论和农业推广沟通理论;第四章主要包括行为科学的基本原理、农民心理与行为及农民行为改变策略;第五章主要包括农业科技成果的类型及特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与过程以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第六章主要包括农业推广教育理论、农业推广人员培训和农业推广对象培训等;第七章主要包括国外农业推广立法简介、我国的农业推广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主要内容、我国的农业推广政策等;第八章介绍了农业推广组织体系、农业推广组织管理、农业推广人员等;第九章介绍了农业推广项目的类型与申报、农业推广项目的实施与管理、农业推广项目的验收与评价;第十章主要包括农业推广的程序、农业推广方式、现代农业推广的方法与模式;第十一章介绍了适应性试验与生产试验、农业推广成果示范、方法示范等;第十二章讲
    文章节选
    《农业推广学(第二版)》:
    1.企业、基地、农户三结合的优点
    (1)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价值规律作用显著,含有风险共担、利益分享的成分,调动和加强了企业和农户两方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2)通过订单农业的形式,实现了小单元分散经营与大规模生产的有机结合,解决了产、供、销分离的问题,实现了农业生产专业化,提高了规模效益和产品商品率。
    (3)延伸了农业生产的产业链条,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4)企业投资开发或引进技术成果,既减轻了**负担,又吸纳了大量技术人员。
    2.企业、基地、农户三结合的缺点
    (1)受市场供求关系特别是外贸形势的影响较大,当市场价格高于契约价格时,农民不愿履行合同;反之,企业不愿履行合同。特别当某些产��受到国外技术壁垒或倾销等因素阻碍时,企业受损失较大,甚至导致企业倒闭,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2)企业承担着产前预测、产中技术服务和产后销售的义务,在运行过程中始终掌握着主动权,而作为被动一方的农户在产品质量的界定和价格约定时受制于企业一方,所获得的利益一般较小。
    总之,企业、基地、农户三结合模式,是一种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运行机制。
    (四)按生态区域和产业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进行成果转化
    1.目标和原则体现以转化为**
    (1)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目标取向是服务于产业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基本目标是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依托具有创新优势的现有**和地方科研力量和科技资源,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建设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服务**目标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农业竞争力。
    (2)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原则体现了围绕转化的机制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合理划分责任,强化协同配合。**主要负责体系建设的统一规划、区域布局和管理协调,指导和帮助地方落实产业发展任务,支持地方间建立区域农业产业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组织全国优势力量开展共性与关键技术研发、集成和示范等,并收集和提供产业相关信息。地方充分利用**和地方各类科技资源,落实统一规划和区域布局下的相关任务,做好涉及本地的机构、设施、人员等相关条件保障工作;地方与地方之间加强沟通和协作,本着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分工明确的原则,共同推进本区域内的农业产业发展。②遵循农业产业规律,推动协调发展。以农业产业需求为导向,按照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合理配置遗传育种、栽培与养殖、病虫害**、营养、产后处理与加工、设施设备和产业经济等各个环节的科技资源和研发力量,为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支撑。③强化了制度设计,建立起内在机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从各个产业发展的整体性出发,在内容设计、任务分解、协作方式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做了系统化、制度化设计,确保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层面权责明晰、相互制约、相互协作。通过基地、人才、项目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建立起了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和运行机制。④稳定经费渠道,提高资金效益。按照农业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规律的要求,在明确**和地方以及依托单位投入责任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相对稳定的经费支持渠道。并且与**科技计划、产业基地建设、地方政府和依托单位资金等有机衔接的机制,避免了重复交叉,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解决了研发、转化和推广链上的资金投入断点问题。
    2.体系任务、结构和职责体现为农业产业服务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基本任务是: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集聚优质资源,进行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试验和示范;收集、分析农产品的产业及其技术发展动态与信息,系统开展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和产业经济政策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开展技术示范和技术服务。
    针对每一个农产品,设置一个**产业技术研发**和一个**科学家岗位。每一个**产业技术研发**由若干功能研究室组成,每个功能研究室设一个研究室主任岗位和若干个研究岗位。其主要职能是:①从事产业技术发展需要的基础性工作;②开展关键和共性技术攻关与集成,解决**和区域农业产业技术发展的重要问题;③开展技术人员培训;④收集、监测和分析产业发展动态与信息;⑤开展产业政策的研究与咨询;⑥组织相关学术活动;⑦监管功能研究室和综合试验站的运行。
    根据每一个农产品的区域生态特征、市场特色等因素,在主产区设立若干综合试验站,其主要职能是:①开展产业综合集成技术的试验、示范;培训技术推广人员和科技示范户,开展技术服务;②调查、收集生产实际问题与技术需求信息,监测分析疫情、灾情等动态变化并协助处理相关问题。
    3.管理体制突破部门和单位的限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设立了管理咨询委员会、执行专家组和监督评估委员会。管理咨询委员会由相关政府部门、产业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代表及有关专家组成。执行专家组由各产业技术研发****科学家和功能研究室主任共同组成。监督评估委员会由行业管理部门、主产区政府主管部门、相关学术团体、推广机构、行业协会、产业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代表以及财务和管理专家组成。
    4.实行“开放、流动、协作、竞争”的运行机制
    (1)任务的确定。由各产业技术研发**和**科学家组织本体系内的人员,全面调查征集本产业技术用户包括**和主产区政府部门、推广部门、行业协会、学术团体、进出口商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出的技术需求问题,经执行专家组讨论梳理,提出本产业技术体系未来五年研发和试验示范任务规划与分年度计划,报经管理咨询委员会审议后,由农业部审批后。
    (2)任务的执行。产业技术研发**和**科学家根据批准的五年研发和试验示范任务规划和分年度计划,制订自己的五年研究和试验示范任务分解方案,经执行专家组讨论通过后,分解落实到本体系内的每个功能研究室和每个研究岗位、综合试验站和站长岗位。然后分别签订任务委托协议,并由产业技术研发**及其建设依托单位和**科学家与农业部签订任务书。
    (3)任务的考核。每年度,由**科学家根据任务委托协议内容指标,组织对功能研究室和研究室主任及各研究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和站长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报管理咨询委员会。监督评估委员会根据任务书内容指标,对产业技术研发**和**科学家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报管理咨询委员会。每五年还要进行一次综合考核。
    2007年,中国农业部在全国选择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棉花、柑橘、苹果、生猪、奶牛10个产业,开展了建设试点,针对每一个大宗农产品设立一个**产业技术研发**、启动了56个功能研究室,同时在产品优势主产区建设229个综合试验站。
    ……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版前言
    **章 绪论
    一、农业推广活动的产生与演化
    二、农业推广的基本概念
    三、农业推广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内容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四、学习与研究农业推广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章 农业创新扩散与采纳原理
    **节 农业创新的扩散规律
    一、创新的概念及特征
    二、农业创新的扩散模式
    三、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
    四、农业创新S形扩散曲线及扩散理论
    第二节 农业创新的采纳规律
    一、农业创新的采纳过程
    二、创新采纳者类型
    三、创新采纳规律的应用
    第三节 影响农业创新扩散与采纳的因素
    一、农业创新的技术特点
    二、生产者经营条件
    三、生产者自身条件
    四、社会、政治及其他因素
    第三章 农业推广系统框架与沟通理论
    **节 农业推广系统框架理论
    一、农业推广系统框架理论的含义
    二、农业推广系统框架模型
    第二节 农业推广沟通理论
    一、沟通的概念及其要素
    二、农业推广沟通
    三、农业推广沟通的方法与技巧
    第四章 农业生产者行为改变原理
    **节 行为科学的基本原理
    一、行为的概念与产生模式
    二、需要理论
    三、动机理论
    四、激励理论
    第二节 农民心理与行为
    一、农民个性心理与行为
    二、农民社会心理与行为
    三、影响农民心理的因素与方法
    第三节 农民行为改变策略
    一、农民行为的特征
    二、农民行为改变规律
    三、改变农民行为的策略与方法
    第五章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原理
    **节 农业科技成果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一、农业科技成果的内涵及属性
    二、农业科技成果的类型
    三、农业科技成果的特点
    第二节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与过程
    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
    二、科技成果的产生过程与转化阶段的划分
    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
    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终目标
    第三节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
    一、机制的概念及与体制的关系
    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
    第六章 农业推广教育与培训
    **节 农业推广教育理论
    一、农业推广教育的特点与理论
    二、农民学习的特点与方式
    三、农民学习类型与过程
    四、农业推广教学原则与方法
    第二节 农业推广人员培训
    一、概述
    第七章 农业推广法规与政策
    第八章 农业推广组织与人员
    第九章 农业推广项目与管理
    第十章 农业推广方式与方法
    第十一章 农业推广试验与示范
    第十二章 农业信息化服务
    第十三章 农业推广写作与演讲
    第十四章 农业推广工作的评价
    第十五章 农业推广学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