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岁月如歌:回到1980年代
QQ咨询:
有路璐璐:

岁月如歌:回到1980年代

  • 作者:刘浩
  • 出版社:新世纪出版社
  • ISBN:9787558313813
  • 出版日期:2018年11月01日
  • 页数:320
  • 定价:¥59.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58313813
    • 作者
    • 页数
      320
    •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01日
    • 定价
      ¥59.8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1980年代风云激荡,是中国历史大变局重要的一刻,从书中一个个真实的场景体悟其中的人和事,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你会十分感念那个时代,感念它让我们不忘初心知道我们是从哪里出发……
    文章节选
    书信:*亲爱的君: 好!我在阿巴嘎给你写信。就在几分钟前,我点燃了一只火炉。 真不容易。事实上炉子再好点不过。以干牛粪引火,续上煤,不一会 准保炉火熊熊。 可在苏尼特我却失败两次。 因为牧区火炉的炉膛特 大。点燃旧报纸,放进一点牛粪做火引子,燃起后再添煤。错了,这 是烧柴火炉子的方法。烧粪火炉子的办法是点燃报纸随即勇敢地放很 多牛粪,紧跟着加煤,然后坐上水壶了事。草原客栈的小屋,*大的 摆设就是那只大肚子炉灶和一簸箕牛粪,一簸箕煤。在寒意迫人的大 草原,进入冰凉的房间,自己亲自动手点燃粪火炉子,一会儿,小屋 里,其暖融融,其乐也融融。 在苏尼特北部牧民达西玛家的采访对我是一次奇异的经历。那是 草原上的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睡在蒙古包里,我久久不能入眠。想 到的事太多太多了。月光从蒙古包的塔诺(天窗)泻进来,可以看到 一块不大的天空。夜是那么静谧,几声狗吠,沙啦沙啦的,是骆驼吃 草发出的声响,使我恍如来到一个梦幻的世界。而达西玛,一位蒙古 族劳动妇女,招呼我们客人一一睡下,*后吹灭油灯,解下腰带,脱 去蒙古袍,平静地睡卧在我们身旁。不知为什么,她的形象,事迹, 怎么也不能从脑海里抹去。她使我在这草原之夜的蒙古包里,反复赞 叹:达西玛,达西玛。这个名字本身就很有音乐感和富有诗意。说起 33 **编? 书信集 1980 年代的情和事 来,她的事迹极平凡,可身临大草原,其情其境,看上去却极之伟 大。黑瘦的脸,大眼睛,刀刻一样的皱纹,满是草原大风雪和骄阳留 下的���迹。她出生在逐水草而牧的勒勒车上。她的三个孩子也是出生 在放牧的路上:一个在勒勒车(草原上牛拉的木头轮子车)上,两个 在骆驼背上。一个月前,她的丈夫在与特务搏斗时壮烈牺牲。这又是 一个故事。一个逃亡到蒙古的中国人被派遣潜入国境,就在他单骑策 马向南奔驰的时候,被达西玛的丈夫发现。须知,苏尼特草原毗邻蒙 古,牧民不仅仅是牧马放羊,还担负着戍边的重任。达西玛的丈夫见 来人可疑,上前盘问,来人穷凶极恶,竟拔枪射击,达西玛的丈夫腹 部中弹。这位中年牧人真正是大气凛然。他吩咐身边的年轻牧人赶快 回浩特(牧民聚居的村落)通知大伙,自个儿独自追踪敌人。 于是,茫茫草原上演出壮烈的一幕:前面是一个慌不择路,落 荒而逃的凶手,后面是一位流血负伤的牧人,伏在马背上,不远不 近地,跟在敌手身后。前者形同猎物,后者俨然是一只狼。这只狼不紧不慢地,与猎物保持着一段距离,但永远跟在猎物身后。这是 意志、毅力的比赛。就这样,辽无际涯的大草原上,两个黑点,一 前一后,一会儿疾驰,一会迤行。时间好像凝固了,唯牧人的鲜血 在流淌。几个小时过去,凶犯的马饥渴交加,不再前行。决胜的时 刻到了。凶犯握枪,严阵以待。然而,聪明的牧人却并不靠近,选 定在一百米的地方停下,不慌不忙地伏在地上,端起了枪—— 敌人知道,他永远走不出这片大草原了。他除了哭泣,唯有躲 在马后, 利用马儿做掩体, 让牧人奈他不何, 企图等到牧人流尽 *后一滴血, 他成为赢家。 他太低估草原牧民了, 更何况是达西 玛的丈夫,巴特尔,苏尼特草原***的神枪手。一声枪响,划破 草原静寂的天空,子弹不偏不倚,擦着当作掩体的马匹的肚腹,射 入藏在马后仅仅露出下体的敌人阴部。这回轮到这可恶的家伙躺在 荒漠的草原上,哭泣着,陪同英雄的牧人流着鲜血,看着草原夕阳 西下……等到救援的牧民找到达西玛的丈夫巴特尔时,敌人已经咽 气, 巴特尔一息尚存。 达西玛和牧民们赶忙送巴特尔上医院, 无 奈,茫茫大草原太辽阔了,三个小时后,巴特尔被送到医院,经过 一番抢救, 终因失血太多, 巴特尔英勇牺牲。 达西玛默默擦干眼 泪,把丈夫掩埋在草原的一个高坡上,又回到马背上。这就是草原 牧民。在恶劣的环境顽强生存的同时还履行着自己的职责。看着达 西玛披着一身月光伫立在草原之夜如一尊雕塑的形象,我想到了, 因交通不便未能如愿看到白骆驼——整个蒙古草原只有苏尼特草原 出产白骆驼。达西玛不就是白骆驼的化身吗?在广袤荒漠的千里草 原上,她像白骆驼那样高昂着头,不屈不挠地向前走去…… 从苏尼特到阿巴嘎,是我**次乘坐草原客车。草原上的那种天 然公路,把一车人颠得七上八下,更有车内一阵阵爆起的灰尘,呛得 人喘不上气,也只有从这种灰尘里,你才能体会什么是荒漠草原。今 天就写到这里。 1983.10.24 散文:1980年代的中国确实与众不同, 就连大气环境、 气象天候的四时 交替都与中国社会刚刚起步的改革开放在节奏上、韵律上契合,而给人 一种超验的预知和意蕴深长的感悟。这个蕴意可能是一种隐喻,可能就 是现实的写真,但从形而上观察,她却是一首诗,一首由天、地、人合 写的诗。如果把历史、苦难、抗争、奋斗、坎坷和光明的追求放入这一 首一首的诗中,那么足以形成一部浩荡的史诗。 确实,1980年代, 从哪方面意义上说都是一个改革跌宕起伏, 前 路坎坷的时代。就在这坎坷的路上,天象竟是如此忠实地暗合人间的变 幻而变幻。云天之上的大开大合,风起云涌,风风雨雨、如影随形伴随 着改革开放的一进一退, 仿若人间的镜像。 然而碍于笔力不逮,10年 当中,未能将其一一摹出,只将北京春夏之交的“风雨时节”和人们在 经历了漫长的冬天终于等到“解冻”时刻到来时那种不知觉的喜悦描摹 出来。这就当作那个年代的“留此存照”吧。这一章的作文时间跨度正 好差不多涵盖了1980年代, 题材来自日常生活和采访及途中的见闻, 为有所感、 有所悟而写下, 分别发表在《瞭望》、《羊城晚报》、 香港 《大公报》。《风雨时节》《解冻》 等几篇都是应我的同学、 时任《羊城 晚报》 花地副刊编辑黄令华大姐约稿刊发。 那是1983年《风雨时节》 刊发不久,**,编辑部同事老黄问我,你是不是在《羊城晚报》发了 一篇散文。是的。不好意思。因为那个时代,随意在外头投稿不是很光 彩的事,尤其是像我这样的新人。老黄却说,没什么不好意思,你的这 篇文章被北京实验中学收入到语文课外参考书了。这位同事长期从事语 文教学工作,因此对语文类的文章比较关注。在《瞭望》工作不久他调 入**语言文字委员会。 《解冻》一文是几年之后写的,我一直有个想法,跟随年代、相机 而发, 一如“风雨时节” 和“解冻”, 把北京的一年四季分别摹写出,统称“四季之歌”。 可是北京的“秋之歌” 摹写出来却是在2011 年, 时隔将近30年, 而且“秋之歌” 已不成其为歌而成为“觞” 了。 2011年10月末, 时值金秋天高气爽的北京竟然被无边的阴霾笼罩达半 月之久, 在北京生活30年, 从来没有遭遇过如此糟糕的天气。2011年 中国向天空排放的废气达7亿多吨,折合二氧化碳达6000多万吨。中国 成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高速的经济增长背后是以环境的破坏 和大气的严重污染为代价。如果说工业革命200多年来累积排放的工业 废气被证实正在改变我们这个星球的气候, 我们中国只用了30年就改 变了中国的“小气候”。这不能不说是天空之觞。秋之殇——气象、天 候再次成为人间社会的镜像。 新闻背后的故事:《瞭望》 杂志于1981年创刊, 本身就是1980年代改革开放的产物。 1982年7月我们加入的时候,《瞭望》 已经集中了新华社的一批精英编 辑、记者。他们都是由穆青亲自点将从总社和全国各分社以及国外分社 调集过来的。在经历了一年多的试刊之后,总社决定从1982年下半年开 始筹备,1983年1月正式将《瞭望》由月刊改为周刊。之前,全国期刊杂 志只有英文《北京周报》 一本周刊。 由此,《瞭望》 成为新中国**本 中文周刊。而我们有幸参与了这个文化事件的全过程。之所以将它称为 “文化 事件”,主要是基于它当时的**性、**性和与时事政治的高度 相关性。新中国成立30年还从来没有过一本中文新闻周刊,而一个传教 士的儿子、出生在中国名叫卢卡斯的美国人,于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创 办的新闻杂志《时代》周刊,却风靡世界几十年,全球发行量*高时达 1000 多万份。深入、详实、客观、公正的新闻,优雅的文体,清新的 文风,加以印刷的精致达成的外在形式的美,即便在今天的网络时代, 《时代》 周刊依然是新闻媒体的大方之家, 是新闻中名副其实的“意见 **”。那个时代,还没有“意见**”“话语权”这类新词,但是一代 新闻人确实在追求一个梦想。他们经历了十年动乱的浩劫,当中许多人 刚从监狱、劳改农场走出来,或刚刚平反摘下“右派”帽子重新回到新 闻岗位,当然还有我们这些文革后恢复高考毕业的年轻人。他们希望参 照世界***的几本新闻杂志《时代》《新闻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 道》,创办一本中国的新闻周刊,想不到也不会去想,去做什么意见**、 去争夺什么话语权,仅仅是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在一边是中国的 百废待兴、 一边是全球范围内知识爆炸的形势下, 加快知识传播的进 程,提高新闻的时效,事实上想的是解决一个新闻出版业的现代化的问 题。话语权这个词大约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的,意见**大约是 岁月如歌 146 在新千年之后出现的。 话语权的辞源大约来自于粤语的“话事权’,指 的是议事时的主导权和决定权,本质上是一种事权。专家学者发明话语 权这个新词可能是为了在学术上搞点新意思。而在1980年代的新闻工作 者,在目睹舆论一律、一言堂造成的**悲剧之后,他们不会去玩文字游 戏,他们推崇的是思想的解放,是历史的反思,是贴近生活把来自*基层 百姓改革的呼声、创举传播开来,把中南海改革开放的声音传递下去, 就这么简单。因此,1980年代相当一段时期意识形态领域思想活跃,舆 论环境相对宽松。《瞭望》 作为新创媒体, 既是**掌控的舆论工具, 又是负有社会责任的大众媒体, 照今天的话说, 有足够的“话语权”, 但是有话语权而没有公信力,话语权什么都不是。这也是无论哪个时代 媒体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当舆论工具还不能为民所有的时候,为民所 享就成为至高的要求。反映民众的呼声,传播真实的信息,客观记录事 实,揭示事情本来的真实面目,揭露隐藏在表面现象背后的事实真相,是公信力的源泉,即使是今天传统媒体和自媒体共存的时代,公信力仍 然大于专家所谓话语权。
    目录
    自 序 ..................................... I **编 书信集 1980 年代的情和事..................... 1 森 林........................................ 19 草 原........................................ 27 黄土高原......................................44 中原小记.......................................94 第二编 散文集 风雨时节................................. 95 风雨时节........................................ 99 森林和人........................................ 102 驼 山 春....................................... 107 北疆门户........................................ 110 青 城............................................. 114 谒昭君坟......................................... 117 风雪灰腾梁........................................ 120 夜 西 安.......................................... 123 孔膳堂用膳记..................................... 125 解 冻.........................................131 秋 之 殇......................................... 139 第三编 新闻作品集 重温改革开放初心............................... 143 末代皇帝将上电视...................................... 160 故事影片的新里程..................................... 162 杏花天 风筝会........................................ 164 中国电影美学的理论和实践 ——电影评论家钟惦棐答本刊记者问.........................170 北京有条件举办夜市........................................ 174 加快知识传播的进程 ——书籍出版、印刷、发行追踪采访记....................... 179 别误了千家万户事 ——邮政通信追踪采访记.................................... 189 别误了千家万户事 ——邮政通信追踪采访记(续)...............................196 引人注目的变化 ——煤炭部部风建设记事之一............................. 202 一切围绕改革这一主题 ——煤炭部部风建设记事之二.............................. 207 无纪不成风 ——煤炭部部风建设记事之三................................ 213 李后谈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工作........................ 218 中国物理学子的节日 ——**物理学家杨振宁中国讲学侧记......................... 223 城市生活的今天和明天(上) ——来自北京一条胡同的调查报告.............................. 229 城市生活的今天和明天(中) ——来自北京一条胡同的调查报告............................ 238 城市生活的今天和明天(下) ——来自北京一条胡同的调查报告............................. 245 中国田径的前途取决于两个因素.................................254 北京百万流动人口探踪:它们从哪里来,来干什么? ——调查报告之一...................................... 256 北京百万流动人口探踪:流动人口给北京带来的好处 ——调查报道之二...................................... 264 北京百万流动人口探踪:北京流动人口急剧增长的非正常因素 ——调查报道之三........................................... 275 中华精神的展示.............................................. 284 中国美术在开放中发展........................................ 287 中国农民的抱负(一)....................................... 291 中国农民的抱负(二)......................................291 中国农民的抱负(三)...................................... 293 中国农民的抱负(四)..................................... 295 中国农民的抱负(五)..................................... 298 中国体育的跃进........................................... 300 科·阿基诺总统访华纪事.................................. 305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