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何士光文集:某城纪事
QQ咨询:
有路璐璐:

何士光文集:某城纪事

  • 作者:何士光 刘泽海
  •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1148735
  • 出版日期:2018年11月01日
  • 页数:280
  • 定价:¥52.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集收录何士光先生的长篇小说《某城纪事》。在包产到户政策正式执行之前,贵州偏远农村已有包产到户的实际试点,在其时的大背景下,对知识青年下乡这一题材进行铺展,所涉知识青年、官员、农民等人物各有其强烈的时代印迹,有变革中的单纯和矛盾,织成了一幅关涉知识青年命运的世相图。全书基调弥漫忧伤,阳光耀眼,远处却有雾岚浮动,让人觉着如水凉意。
    文章节选
    一 从省城北上的早班火车,在正午过后不久,把汽笛拖得长长的,驶进了途中的**个大站,重重地喘息着,晃荡了几下,*后停下来,开始往站台上卸下大批的旅客。 这正是一九七五年的三月末尾。 要是匆忙地赶着上下车的人们,能够猛然地在那么一个瞬间抬起头来,就会发觉阳光原来已经那样明亮,春风正一阵又一阵地掠过站台,把纸屑吹得窸窸作响,把灰尘掀起来。我们的前人说:“大块载我以形”;我们置身的大地是不会怠倦的,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把时令代谢着了。 ……站台上冲撞和喧嚷得厉害。上车和下车都同样拥挤和困难。为什么老是有这样多——而且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愈来愈多——的人,挤在车厢中和守候在站台上?这是很费解的。人们都风尘仆仆,焦急不安,急于上去和抢着下来,在车门那儿努力地、却是徒然地僵持着,以至值勤人员怒气冲冲的吆喝显得那样无力,那样多余。 这当中,一个年青人挤到了车厢的门限那儿,等他前面一位扛着一只沉甸甸的麻布袋的旅客挤下车之后,他便一手紧紧地握住车门的扶手,抢到那个出口,奋力把两三个乘势挤上来的人抵挡住;同时,他微微侧过身子,把他身后的一个姑娘的手拉好,一同跳到站台上来。他们留下的空隙,立即被别的人填得严严实实的了。 从人群中推搡着出来,他们在一个水泥灯柱旁站住。 “玉君,挤着了吗?” 年青人把一只浅灰色的人造革挎包往肩上挂好,问那姑娘。 姑娘用手掠开一缕零落到眉上来的发丝,微微地摇了一下头。 这时可以看清楚,年青人很清瘦,疲乏中依旧显出一种年青人的风姿。姑娘呢,长得很匀称,容貌秀丽柔和,使人一望之下,即觉得她性情温和,心地善良。 他瞥了一眼那拥挤不堪的出站台,说:“我们等一会吧。” 姑娘仍不出声,只是点点头,稍微挪动了一下脚步,站到他的身边来。 人们出站出得很慢。检票口控制得很严,时时故障起来:有人被扣下了;有人的竹筐被打开了,里面有不准捎带或超量捎带的商品;有人在大声地辩解——又有人在厉声地训斥他;一个戴红袖套的女值勤人员,则始终握着一只半导体的话筒,站在铁栅旁边,对所有的人呵叱着;……而火车依旧喘息;一道铃声尖厉地响起来了;不断有人沿着站台边缘奔跑,脚步声噼噼啪啪地响;还不断有人在呼唤。 但终于,站台又慢慢地沉寂下来。那些成“丫”字形而支撑着棚架的柱子,一道接一道伸延出去的栅栏,小方块的水泥砖铺成的地面,在人们走散之后,都静静地现出来了。 “现在,”年青人说,“总可以该我们了。” 验过票,从车站出来,他们望见了一个参差十万人家的城市。 “这就到了吗?” 姑娘轻声地问,青黛的双眉底下的眼睛里,有着迟疑犹豫的神色。 “我想,是的吧。”年青人回答说。他的嘴角浮起一个嘲讽的微笑,接着说:“不至于不是吧。” 他站住,微眯着眼,瞅着前面的那一片街市。姑娘没有再说话,但也停下步子,把原来微微低着的头抬起来。 市廛被淡淡的阳光映照着,有轻雾在蒸融,春风兀自地掠过那些高高低低的屋顶和瓦檐。 他偏了一下头,淡漠地说:“玉君,……看来,我们和这城市有的就是这样一点缘分:此情、此景。” 姑娘听着,看着他,不作声。 近处,一辆满载着火车站出来的旅客的公共汽车,轰响着驶走了,留下一团浓烈的油烟,被风吹散开来;那浅蓝色的车身不知从多久起就沾满了泥浆,后窗的玻璃脱落了,从那儿清楚地现出乘客的帽子和后背。一些似乎对乘车失望了的人,也开始离开麇集在路旁候车的人群,步行往市里去。 他扭过头问姑娘:“你说,我们要不要乘车呢?” “……我们,慢慢地走吧。”姑娘回答说。她的声音很轻,像怀着什么惧怕。 他们顺着尘土很多的大街往前走。 “我觉得,玉君,你好像有一点不舒服。” “不,没有……” 他们混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混在不绝于耳的汽车呜呜声和自行车的叮当声之中了。迎面驶过来的自行车中,有一辆又快又轻佻;她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这不是因为烦闷和无聊,还会是因为什么呢?”他说,等着自行车歪斜地从近前划过去。“但也许,你是饿了。昨天**你都吃得很少。要不要找一点东西吃呢?” “不,不,……不是饿。”她说,“我们走吧……” 他们继续往前走。开始,年青人似乎着意地打量着这座陌生的城市的街市,但不多久,他便显得疲倦起来。 “玉君,”他懒懒地、若有所思地说:“你觉得怎样呢?‘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只要瞥上一眼就够了。依旧不过是一间一间接下去的房子,大大小小的铺面,窄窄的街道和拐角,加上竟日来往不歇的人们,不过是这样罢了。对了,再有,也无非还是贴下去、贴下去的大幅标语和大字报,战斗的铜管乐,一个版面、两个版面的社论,报告我们在一切方面的伟大胜利。……真是出奇的熙攘,而又异常的寂寞。都一样,都一样的……” 姑娘抬起头来,望着他,那明净的眼里似乎有一种无言的请求。 但他还是把话说下去:“那么,既然如此,我们凭什么要走到这陌生的街头来呢?为什么呢?真有什么意义吗?真有什么必然性吗?——玉君,你好像累了,要不要歇一会呢?” “不,不要紧……” 后来,他们走到一个小小的十字路口的时候,年青人坚决地停住了步子。 “不,玉君,你一定很不舒服。” 他聚拢双眉,用他的很炯锐的目光直视着她的眼睛。 她垂下眼帘,低下头,承认了: “……我觉得心里不好过。也许是坐了车吧……” 她的脸色有些苍白,说话时也微微地喘气。 他说:“我们歇一会。” 但没有什么地方可供他们歇下来。十字路口是很嘈杂的,满是攒动着的面孔和背影,形形色色的地摊。往人丛中现出来的缝隙一瞥,便看见奄奄一息了的生葱,沾了泥污的鸡蛋,标记很华丽的瓶装酒,劈开的腌肉,用稻草缚了爪子而显得那样孤苦的小公鸡,冒着热气的炸酱面条,小虾子和花生米,半新的料子上衣,油污的齿轮,弹子亮晶晶的轴承……,是一处违法的、虽被严厉地驱赶却像阴魂一样不散的市场。 他牵引着她,试着走到离他们不远的一道檐下。 一个穿棕色上衣的女人跟上来,在年青人的面前晃动着一包前门牌香烟。“要吧?”她说,那是在商店里见不到的一种牌子。 年青人摇摇头,谢绝了。 “那么,”那女人凑近了说:“这个有没有呢?”她伸出另一只手,把拇指和食指轻轻地碰了一下。 年青人笑了,说:“可惜,这个也没有。” “有的是什么呢?”女人问。 年青人更开心地笑了:“真是对不起。你也把我看成资产者吗?可我真是一无所有。” “仲连,”姑娘拉了一下他的衣角,忧心地说:“我们还是走吧。” 他收住了笑,沉吟了一会,终于说:“看来,也只好是如此,早一点找到建民。” 他们又沿着那窄狭不平的人行道往前走了。 “张建民,朝阳西路……职工宿舍,三栋二单元,三楼七号,”他掏出一个小小的记事本来念道。“……这可是在哪儿呢?” ……倏地,一阵风从拐角那儿吹来,扬起一片风尘。他挽住她,背过身子。风把壁上的标语吹落了一张,那是一方褪了色的红纸,看得清是一个大大的、黑体的“斗”字,飘荡着,落在姑娘的脚边,又往前滑,在路面上飒飒作响……
    三楼七号房间。 这是一个狭小的单间,被一幅蓝底绛花的塑料幔子隔成大小不等的两半:一半放卧床,一半放桌椅和所有的杂物。 一个男人懒懒地倚在一张椅子上看报。一个二十六七岁的端庄的女子在收拾屋子。她打开窗页,屋里比较地亮起来。 “几点啦?”她问。 他随手丢开报纸,打呵欠:“看报上这些提法,厉害得很呢,上头又怕要有变故。——咦,这屋子像亮一些了?……十二点多了。” “说起来呢,这屋子早就该收拾一下了。” “当然啰,”他喃喃地说,“收拾一下……” “这家,像一个什么样子呢?”她继续擦窗子,并不看他,显得有抑止着的火气。“你说你那个多年不见的老同学要来,多久来呢?我忘了,他叫什么?” “谢仲连。” “他来干什么?” “我不知道。” “哼,……你就像只会说不知道。” “嘿,”他把身子坐得正了一些,“你这个人才怪。他信上没有说嘛……” “好,好,我不和你说。”她的声音提高了:“十二点多了,要做什么就做;老是坐着、坐着。” 他淡淡地说:“做什么呢?” 他是一个三十三四岁的男人,双肩宽阔,身板厚实,头发多而蓬松,黧色的脸上配着一副黑色宽边的眼镜。他就是张建民。 “嘿,”她叫道:“你倒来问我做什么。上街去逛一逛,看能不能买到一点菜,行不行?别的人家,谁不是一大早就上街?要不,晚饭吃些什么呢?都往自由市场上去买,哪来那样多的钱?这家,像一个什么样子呢?别人家……” 她认真地说着,看起来心中像有不少郁积。他抬起头,露出一点恼怒,但并没有爆发,随即变得茫然起来,一声不响,决心听凭妻子徐萍把话说下去。 这时,有人从打开的门那儿探进半截身子来:“呵,在打扫屋子?” 徐萍回过身来:“严大叔?请进来坐。” “好的,我就坐一会。” 进来的是同一层楼的邻居,老工人。他五十多岁,瘦瘦的,戴一顶黑呢帽,颧骨很高,架着一副老式的、圆圆的眼镜。 “严大叔没上班?”徐萍殷勤地问,显得贤淑温婉。“——啊,是星期天呀,你看我这人。” “是星期天。”严大叔同意地说,往徐萍挪过来的一张椅上坐好,接着说:“你们想想看,今天一大早的,我就跟谁搞斗争来着?” 不等回答,他挺直腰板,扬起他细细的脖子来: “是的,我就要对她说:‘同志,’——我叫她同志——‘你别这样欺侮人。你这位女同志是干什么的?你是**工作人员,你卖蔬菜,这就是售货员嘛。这就该怎么说?这就是为——人——民——服——务——’她怎么说?她说:‘我是为人民服务,不是为你服务。’好得很。‘我,难道不属于人民?’我说。” 张建民:“……” “哼,查我的三代吧。查吧,看有一点问题没有?运动初期,还有后来清理**队伍,就算是厉害得很,我严老头又让谁抓住一点毛病?我做了一辈子工,过去伪政府时候是做工吃饭,现在也还是做工吃饭。” 徐萍:“说起来呢,也还该多有两张椅子……是啦,严大叔。” “是呀,”严大叔继续说:“我问她:‘可你干吗理也不理我?我是**敌人啦?’‘不是对你说:卖完了?’她说。好得很。我说:‘我先来,站了半天,你一直给别人称菜,就惟独不称给我。而芹菜,我看见的,在那桌子下面,还选好了,放着一大堆。’你们想想看,她怎么说?她把头一扭,说:‘一大堆’,有,怎么样?留来开后门的,就是这个意思。你们想想看,你们想想看。于是我说:‘这可不行。’‘不行?’她说,‘你去提意见好了。贴大字报,找领导,随便你。我见过的。谁不在开后门?别人开的后门还大得吓死你。我这一点点哟,你以为我在怕?’她就是这样说。是的,我就要对她说:‘同志,’——我叫她同志——‘你……’” 徐萍擦完了窗子,绞着揩布,走近张建民:“……街上要是有什么好买的东西,就买一点来准备着。” “准备?”建民不解地问:“准备什么?” 徐萍瞥他一眼:“你说呢?——莫非你空着两只手,能到别人家里去?” “唔、唔……”他醒悟过来。 “是嘛,”严大叔说:“我就是要对她说……喂,喂,老魏。” 一个矮胖的老头,正低着头从门前的走廊上走过。那是魏大伯,也是邻居。 “不进来坐坐?”严大叔喊道。 “不啦。” 但魏大伯被严大叔起身去拉了进来:“聊聊天嘛,怎么,好像有几天都没有见你了?” 徐萍:“魏大伯,没有上班?——啊,是星期天呀,你看我这人,才说过一次。” 建民也说:“魏大伯,你坐。” “老魏,你想想看,”严大叔把老魏压在椅子上坐好,说:“今天一大早的,我就……” 老魏突然长叹了一口气:“又坏事啦。” “什么?”严大叔吃了一惊。 “有一关通不过。” “什么关通不过?” “叫食品仓库赵什么家的儿子,把名额占去啦。” “呵?” “还不说,他的一个远房的侄子,正负责这次招工的事……” “究竟是什么事哪?” 徐萍对建民说:“有什么好买呢?还是只有买酒吧,别的我们也买不到、买不起。我们不是还有几张工资券?一瓶酒要收几张工资券呢?” “我去问,去问……” “不够,就借几张,以后再还吧。” 严大叔提高了声音:“究竟是什么事,老魏,你可说话呀。” 魏大伯抬起头来,直愣愣地望着前面——望着桌上的那一只彩花玻璃杯:“我那儿子,你是知道的,下乡已经五年啦,知识青年嘛。同他一道去的,差不多都已经抽回来,工作了……” “呵,”严大叔恍然大悟,“是的……这就该……” 门外,一个男孩大声地叫着“呜——呜——”,推着一只装有小铁轮的自制木板车,奔跑过去。一只被车惊吓了的鸡扑打着翅子,逃进屋来。 徐萍挥着揩布把鸡吆喝出去,却在门那儿碰到像一阵风一样跑来的李志坚。他是青年工人,住在左面一栋楼里。 “对不起对不起,徐姐,”他一面道歉,一面径直走进屋里:“老张,打牌,三缺一,就差你啦。” “唔,唔……” 但小李突然想起了另外一件事。他从上衣袋里掏出一张图纸来,打开,递给建民:“你不是说要做两把折叠椅?这是才托人带来的新式样,——你比较比较;我上个月做的那几把,看来式样又嫌旧了。” 张建民接过图纸,并没有表示出热情,看了一回,说:“我看……过一阵再说吧。”略一停又才说,“已经吹出了风,用厂里的材料做私活的太多了,要整治一下呢……” “那不要紧。”小李在窗台上坐下来。“要整治,那人就多得很。要缴出来,就从头头们先缴起,那我也不在乎。不然,怕也就不那么容易。” 建民迟疑了一会,说:“不过,小李,你也要知道,有的时候,别人吃了一袋盐也没有咸着,你只吃了一两呢,却咸死了。难说啊,还是注意一点的好。” 小李一摇手,跳落到地上来:“你们知识分子嘛,现在就是胆小怕事。” “我?”建民慢慢地摇头,“算什么知识分子啊……” “哎,”魏大伯也叹气说,“这一次,又落空啦。” 小李扭过头问:“什么落空?” 魏大伯没有回答,大家也没有说话。 “呜——呜——”小男孩的车又往回开过去了,鸡又咯咯地叫个不停。 这时,一个陌生人出现在门限那儿。
    编辑推荐语
    何士光是新时期中国文学的重要作家,是贵州文学的一面旗帜,其创造的获奖记录贵州现在还没有任何一个作家能chaoyue,但是何士光先生的著作出版比较混乱,极不成系统,本次出版何士光文集,既是对何士光先生创作的一次整理,更是对其广大读者的一次回应。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