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八十个江西人的四十年
QQ咨询:
有路璐璐:

八十个江西人的四十年

  • 作者:江西省作家协会
  •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0108337
  • 出版日期:2018年11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5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文章合为时而著。本书是这个伟大时代的原生态记录,是一部汇聚了普通人传奇的“故事书”。在这里,你可以*普通百姓的破茧成蝶、成就自我,可以读到乡村、集镇变化的翻天覆地、沧海桑田。60后、70后和80后的读者,能在这里读到他们成长的影子;90后、00后,则可以读到自己父辈当年艰难跋涉的身影,读到这个时代伟大的轨迹。 《八十个江西人的四十年》是江西省文联、省作家协会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咱们江西人的四十年”主题征文活动的**作品集,是从500余篇征文稿作品中甄选的80篇精品力作。作品集分“自己的故事”和“别人的故事”两辑,通过自己的变化和自己看到的变化,反映改革开放四十年咱们江西人真真切切的变化,从细微处折射40年江西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江西人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中书写的壮丽史诗。
    文章节选
    从独轮车到高铁
    我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亲历者。时光流转,岁月更迭,不说别的,从独轮车到高铁——出行交通工具的“革命”中,我就感觉出了时代的洪流向前发展,科学技术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小时在外公家见过独轮车。独轮车在我们乡下俗称“鸡公车”。外公家在偏远的一个叫“蛇嘴上”的山旮旯里,在没有什么交通工具的六七十年代,上一趟乡里的红旗街非常不便,于是这种车在山间小道上便“独领风骚”,它不仅仅是干农活的用具,还是彼时的一种代步工具。独轮车是木制车身,独轮,车架安设在中间独轮的两侧,两边坐人或放东西,载重量可达两三百公斤。在那个时候,山区里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辆。尽管山间小路蜿蜒曲折,但独轮车无论平原山地、羊肠小道皆可畅行无阻。外公上街卖小猪、买日常生活用品都是靠独轮车运输的。虽然这种交通运输工具胜过人力担挑和畜力驮载,既经济又实用,但它的运行速度只是人行走的速度,实在是太慢了。
    我10岁的时候,父亲买了一辆结实耐用的二八式金狮牌自行车。看着大人们能够骑着它自由来往,甚至于还可以捎带一些东西。我和妹妹很是羡慕,都有一股操纵它的欲望。
    终有**趁父母到田里去劳动时,我和几个小伙伴一起把它扛到了门外,在院子里偷偷地开始学起来。我两手握着车把,小伙伴在后面帮忙拼命抓住车后架,一开始人还未骑上去车就倒了,伙伴们也累得没了力气。后来一有空就抓紧机会学,终于在大人的指点下,掌握了骑车要领,即使个头小踩半踏也能骑得很顺畅自如了。有了自行车,人们出行的速度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我读小学的时候,和男孩子一样扒过行驶的手扶拖拉机。在当时运输工具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手扶拖拉机是农村zui重要的机械运输工具。它以柴油机为动力,靠手摇启动,其小巧灵活且动力强劲的特点广受农民欢迎。
    手扶拖拉机的速度并不快,而且拖斗低。有时一辆拖拉机从旁驶过,我们只要加速追着跑个十几米,然后用手抓住拖斗后沿就可以挂住再爬进拖斗,靠着它的比步行快的速度,我们常常可以少走一段上学路。如今这种拖拉机的机头主要用于田间的机械化犁耕作业,至于作为交通工具行驶,则已经难觅踪影了。
    20世纪80年代末,我们家做砖木结构的新房。舅舅开着他的解放牌汽车来帮我们家拉沙石,它的载重量比手扶拖拉机翻了好几番。面对这样一个军绿色的“庞然大物”,我真想坐上去兜兜风,让村里的老老少少见识一下我的“威风”。不说坐驾驶室,就是在车厢上站一下也够我过把瘾的。
    可是舅舅偏不让,说女孩子家坐什么大汽车啊。我心里很不服气,暗暗立下誓言:将来一定要坐上比舅舅的汽车还要好的车!
    90年代末,摩托车是农村时髦的交通工具。当时小姨家在街上开店。
    姨父为做生意方便,也买了一辆金城125型摩托,闪亮的黑色,流线的造型,在乡间马路或街道上穿梭,十分抢眼。我也很为小姨骄傲了很长一段时间。有时姨父也用他的摩托车送我回离街上有四里路的家,我走路要半个小时,摩托车只要几分钟就到了。
    到了21世纪,我国经济驶入了快车道,农村人家甚至把小轿车买进了家门,从数百里之外回家过年也只是几个小时就能到达,既方便又快捷。
    早年在农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的表哥,后来跑到深圳开了家印刷厂,经过十多年的打拼,已积累下不少资产,小轿车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如今,农村人家已有不少家庭购进了小车,建的新房除了住房,还专门在一楼设置了车库。
    2013年,向莆铁路建成通车,结束了我所在的城市没有干线铁路穿越城市经济**的历史,实现了东西连接,南北贯通。如今,这条高铁,让抚州的青山绿水也搭上列车驶向了春天。这条承载着希望的“出路”,将抚州推上了江西离出海口zui近的设区市这一重要战略位置,大大缩短了抚州与南昌、福建及许多地方的距离,也让抚州迈入了立体交通新时代。“赣闽往返一日间,一路山水看不完”,这条高铁,架起了百姓的致富线、发展线,赶超崛起的加速线,把抚州文化、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赣东这颗璀璨的明珠在华夏星空中熠熠生辉!
    从独轮车到自行车,从摩托车到小轿车,再到高铁,车的功能越来越强大,速度也越来越快,人们出行也变得越来越“风光无限”了。如今,各种品牌的私家车如雨后春笋般地涌上街道。高铁、飞机,交通工具一样比一样快。
    岁月流逝,历史有痕,交通工具变迁的历史,出行从慢到快的过程,各种变化显而易见,让我们不禁感慨万千。这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胜利,她向人们展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正在发展壮大,人们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高,祖国越来越繁荣昌盛,让我们一起祝福:我们的祖国明天更加美好!
    (黄红梅,女,1975年5月生,江西临川人。现在抚州市纪委监委工作。)
    ……
    目录
    上辑 自己的故事 汪雪英 一个东莞打工妹的四十年 /002 徐淑红 三个人的小学 /007 罗鹏翔 上南开 /010 王志远 上镇和下府 /015 张昱煜 五帧剪影 /020 周建华 从“打信”到“微信” / 024 黄红梅 从独轮车到高铁 /028 钟明山 再见,老屋 /031 周会生 农家灯火 /034 梁路峰 前路有峰方从容 /038 王明明 双城记 /043 杨启友 告别一座集镇 /049 何志清 回家的路 /055 陈志宏 坐标、坐骑与座位 /060 饶美琴 好日子在后头 /065 胡星渝 工业小城的生活 /069 张金仁 我在南昌装玻璃 /073 罗善德 我的行医生涯 /079 钟 鸣 房子,房子 /083 万俊华 我在南昌读师范 /089 樊专砚 改革的足音 /093 漆宇勤 春风到此 /097 朱钦舜 昨天和今天 /101 苏唐果 有一条小路通向远方 /105 胡军华 村路变奏曲 /111 宋元浩 村路通天 /114 张保华 歌声里的梦想与现实 /119 梁卫平 热爱写作这些年 /124 吴志昆 “爸爸上学去” / 129 梁 莉 电视机往事 /133 蔡凌燕 窗外的风景 /137 李云鹏 脱贫路上 /141 龚福祥 舞龙灯 /146 杨 俊 营养餐的记忆 /149 段万义 衣是时光键/154 邱小波 衣着之变/160 曾 程 走出大山 /164 史 俊 赶上了好时代 /168 朱梦瑕 车轮滚滚 /173 石兰芳 远方,有我有我们 /177 王民主 那扇贴着粉红窗纸的窗 /183 邱裕华 锅碗瓢盆奏鸣曲 /189 应清华 风雨新平路 /193 曾 志 驶在时光里的自行车 /197 下辑 别人的故事 刘庆玉 “景漂”韩子丰 / 202 李代发 一个人的山村 /207 钟风华 一辆车,一世情 /213 罗张琴 光阴的故事 /217 刘平春 冬冬婶 /221 汪吉萍 冬风破 /226 李晓东 剪纸上的春天 /231 王耀忠 周树睦的赏石博物馆 /236 陶 江 唱 鸟 /241 陈国民 城里姑娘乡下郎 /245 刘晓雪 塘灯田事 /248 刘诗良 大地书香 /252 王铁生 大臂传 /256 黄桂莲 姐姐家的三次“上梁” / 260 林 葆 家乡近事 /263 官炳炎 深山里的“电商花” / 269 彭国明 榨油师傅 /274 钟燕林 橙香飘满致富路 /279 曾绯龙 李归宁 歌唱新井冈 /284 王智林 母亲的歌声 /289 范剑鸣 烛峰的对联 /296 陈蕙卿 父亲的登山鞋 /301 李晓东 父亲进城 /308 邹 冰 王才香的锦绣年华 /313 姜新华 疤子轶事 /318 刘新生 移民村里紫薇开 /322 廖立湖 竹林牯的竹 /328 江锦灵 翅口渡的变迁 /333 罗 铮 老严的原点 /338 梅启荣 胡益青的草木缘 /343 张玲云 进城与返乡 /350 钟益财 那年,国营厂招农民工 /356 张太忠 那座山,那个厂,那些人 /362 曾绯龙 陈万洵和他的庐陵人文谷 /367 叶琳利 陈文武和怀玉砚的故事 /372 李晓斌 雪姑娘 /378
    编辑推荐语
    《八十个江西人的四十年》是江西省文联、省作家协会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咱们江西人的四十年”主题征文活动的**作品集,是从500余篇征文稿作品中甄选的80篇精品力作。作品集分“自己的故事”和“别人的故事”两辑,通过自己的变化和自己看到的变化,反映改革开放四十年咱们江西人真真切切的变化,从细微处折射40年江西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江西人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中书写的壮丽史诗。 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幸福感,是贯穿全书的主题。80篇文章,每一篇文章都写得真切动人,从改革开放之初的食不果腹到如今的丰衣足食,从曾经的百废待兴到现在的繁荣昌盛,从不堪回首的行路难到现在的一日千里……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改变了江西,也在改变世界。改革开放四十年,变化就在身边,实实在在,真真切切,40年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创造了我们伟大的新时代。 感恩,是书中作者们共同的情怀。作者们以手写心,没有宏大叙事,也没有任何的豪言壮语,他们用朴实的文笔,聚焦点滴的生活片段,真切感恩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讴歌美好的新生活。书中充满了置身于改革开放大时代的喜悦感和自信心,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文章合为时而著。本书是这个伟大时代的原生态记录,是一部汇聚了普通人传奇的“故事书”。在这里,你可以*普通百姓的破茧成蝶、成就自我,可以读到乡村、集镇变化的翻天覆地、沧海桑田。60后、70后和80后的读者,能在这里读到他们成长的影子;90后、00后,则可以读到自己父辈当年艰难跋涉的身影,读到这个时代伟大的轨迹。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