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洪洞移民的后代
安阳西蒋村马氏庄园因马丕瑶而得名,马丕瑶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进士出身,曾官居广西、广东巡抚,因其政绩颇佳,被光绪帝赐匾“百官楷模”。可以说,马氏庄园的首任主人是马丕瑶,之后是他的子女们。
马丕瑶生在西蒋村,这里是他的家乡,是他出生的地方,也是马家繁衍生息的地方。
西蒋村马氏,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家族。这个移民家族又是和明初“洪洞大移民”有着直接的关系。查有关安阳马氏族谱以及有关学者的研究,这个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是有真实的历史记载的。
西蒋村马氏,其先祖来自明初的洪洞移民。关于洪洞移民,这几乎成为全国很多地方家族记忆里*难以忘却的内容,很多家族可能不记得家在山西哪个村,但都有一个家族记忆的标志性符号,那就是洪洞大槐树,是在洪洞大槐树集合,从洪洞大槐树开始离开故土,迁徙远方。当移民到达一个地方,并在那儿定居,他就是那个地方的某姓的始迁祖,但故土难忘,他会对自己的后代一遍遍讲,我们的老家在洪洞,我们是从洪洞来的。
安阳,古称河内,这里土地肥沃,人杰地灵,是古代帝王建都的理想之地。从古文献中我们得知,上古时期的颛顼、帝喾就在这里建都,死后也葬在这里,安阳内黄的“二帝陵”至今犹存。盘庚迁殷,商朝在此建都273年,并创造了灿烂的殷墟文化:甲骨文的发现,揭开了中国文字的神秘面纱;1939年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更是殷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作为国宝陈列于中国**博物馆……
在很长一段时间,安阳一带一直被称为“天下之中”,不论是战国时期的魏国,还是三国时期的曹魏,都曾在这里立都。一代人杰曹操死后还葬在这里,前几年曹操墓的发现,轰动一时。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0世纪,一代枭雄袁世凯,推翻了封建帝制清王朝,建立民国,并当选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却因心怀帝王梦想,企图恢复帝制,83天洪宪王朝很快消失,但袁世凯还是看中了安阳这块**,死后葬在安阳。今天在安阳,袁世凯墓园规模宏大,形制仿明清帝陵,安阳人称其为“袁陵”。袁世凯为何选中安阳,在临死之际还一再嘱咐家人“扶柩回籍,葬吾洹上”?很显然,袁世凯把安阳作为他生命的归宿地。也难怪,当年清政府免去他的兵权,他就居住在安阳。在他看来,安阳是古代帝王发迹之地,把这里作为故乡,会给他带来帝气,他也会像古代帝王一样从此飞黄腾达。
这样一块人杰地灵的地方,何以在元朝末年出现人口凋零、土地荒芜的景况,还要从其他地方移民来此?从史书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元朝末年,在中原一带,原本人口稠密、经济繁荣,由于连年水旱灾害,加之元朝暴政引起的农民起义,这里人口锐减,或死于战乱,或举家迁徙,“兵革连年,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加之这里又是元军和农民起义军的主战场,你来我往,倒霉的都是老百姓。曾经繁庶的中原大地,“兵戮河南,赤地千里”,到了“春泥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地步。
明朝建立后,面对这样的情景,从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进行了十多次的移民。这些移民,基本上都是从山西迁出的。因为洪洞大槐树是很多移民即将迁徙时的集中地,故在移民的脑海中故乡的模样已经模糊不清,只记得洪洞那棵大槐树。洪洞大槐树成为移民家乡记忆的符号,也成为日后移民后代团聚时的信物。不过一些历史学家已经注意到,明初移民,虽主要从山西迁出,但不仅仅局限在洪洞,包括现在的晋中、晋南、吕梁和晋东南等地区的人口。
在明初移民中,有一部分人迁移到安阳,其中也就有我们在本书中所要提到的西蒋村马丕瑶的祖先。从明初到晚清,马氏在西蒋村至少生活了五六百年,在这几百年中,由于史料缺乏,我们还没有发现马氏曾出现什么大人物,像很多移民那样,只是一个很普通的耕读人家。关于这一点,马氏庄园的第二代主人、马丕瑶的次子马吉樟曾经说过:“马氏自洪洞迁安阳五六百年……公起家牧令,内无奥援,外无密交,惟以廉直忠勤,劳心民事。”由此可见,安阳马氏在这五六百年间,没有出过官宦,自然也就不能成为达官望族,他们属于生活在底层的普通人家,*多也就是衣食无忧,在乡村恐怕连一般的小地主都算不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