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汉语佛学评论(第六辑)
QQ咨询:
有路璐璐:

汉语佛学评论(第六辑)

  • 作者:中山大学哲学系佛学研究中心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 ISBN:9787532590568
  • 出版日期:2018年11月01日
  • 页数:328
  • 定价:¥76.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汉语佛学评论》辑刊是广州中山大学佛学研究**会聚海内外中青年佛教学人中志同道合者,以拓深或扩展汉语佛教学研究的水平和范围为宗旨,建立起的汉语佛教学研究与国外同行之间的对话平台。希望在尽量反映汉语佛学研究前沿状态的同时,也能把国外同行的较新研究,或对我们在地的佛学研究来讲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议题,以专题、评论和译介等不同形式传达给汉语学界。
    文章节选
    《汉语佛学评论(第六辑)》:
    《大乘起信论》既要“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它在《解释分》的“显示正义”章中,提出一心开二门的架构作为对大乘正信的解释,其中因而必然也隐含它对当时佛学观点仍有不足之处的批判。“显示正义”章中的义理内容,因而应与其后的“对治邪执”章相互参照。佛法的基本论点是后形上学与后主体性哲学之“人法二无我”的观点,但发展到大乘佛学,佛学理论却仍停留在观念论式的“人我见”与“法我见”的偏执中,这是《大乘起信论》在“显示正义”的正信阐释中所要对治的邪执。两相参照之下,我们可说,心真如门的观点是针对空宗的观点而言的。从“如实空”的观点来看,《起信论》首先肯定空宗能对治小乘有部中的“法我见”。因为小乘有部虽说诸法无我,但却仍以五蕴为实有,空宗如实空的观点即能对治此种邪执。但空宗也不能因而就陷入“人我见”中“谓虚空是如来性”或“谓真如涅槃之性唯是其空”[1]的“恶取空”观点。由此可见,《大乘起信论》首先在心真如门中,肯定大乘佛学的中观学派相对于小乘的理论贡献。
    《大乘起信论》将空宗般若经典与中观学说放人“心真如门”来讨论,这显示《起信论》想从真如作为万物平等的规范义与真心的自由主体义,来理解空宗对一切法进行存有论的*终奠基的基础所在。在这个意义下,《起信论》主张“空”指断离虚妄心念,而非在于否定现象的存在,此即所谓“若离妄心,实无可空”;而所谓“不空”即指我们应从“已显法体空无妄故”的“真心”,来无差别执着地看待万物,以在“一切法皆同如”的真如平等中使事物的存在得到不空的*终肯定。空与不空因而不是针对现象存在的肯定或否定的问题,而是在于如何能从妄心转向真心,使现象不被我们的心念分别,而失去其平等存在的普遍承认。针对“妄心”与“真心”的问题,大乘佛学发展出讨论阿赖耶识的唯识理论与如来藏识的论典,但当时在大乘佛学中对此仍有在“人我见”中的另外三种偏执。亦即如果不以佛教的*终目的是在追求寂静的“谓真如涅槃之性唯是其空”,而是肯定存在于现象生灭世界中的“真如法体自身不空”,那么这样会不会因为杂染和合而产生“如来之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别”、“如来藏自体具有一切世间生死等法”与“如来所得涅槃有其终尽”等难题。[1]对此,《起信论》即转入“心生灭门”,以自由主体的“觉”与“不觉”的关系,来说明如来藏识与阿赖耶识这种“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的关系应如何正确地加以理解。
    《起信论》说,人若“不如实知真如法一”而起妄念区别,那就是处在不觉的状态(“所言不觉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在不觉的状态中,我们任由独我宰制存有的原始无明做主,此时众心生即处于以阿赖耶识为心主的存在状态。人的自由主体性若“依心、意、意识转”,而在“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的条件下,执着于“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那么人的生命存在即陷于不得自由的痛苦中。[2]《大乘起信论》以这些“不觉相”,说明一切染法的存在样态(“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众生心若能“心体离念”,那么这即是“觉”的状态(“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换言之,人能自觉有追求自由解脱的佛性,那么此时他就是以如来藏识为心主,从而能在“自信本性”或借助听闻佛法等助缘之真如熏习的条件下,[3]致力于从无明的不觉走向相似觉、随分觉与究竟觉等自由解脱的状态。[4]当心体的自觉达到能自觉心源的究竟觉,那么这即等同于能观无念的佛智之本觉。佛为解脱之灭道所说的一切净法,即在此如来藏的自觉中得到开展。《大乘起信论》因而能在心生灭门中,透过众生心的觉与不觉来说明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的非一非异关系,从而说明我们如何能在实践的自由主体性中总摄世间与出世间
    ……
    目录
    目录 《大乘起信论》研究 《起信论》与现代东亚主体性哲学——以内学院与新儒家的争论为**的考察 林镇国/3 《大乘起信论》的当代新格义——从德国观念论转向批判理论的试探 林远泽/25 “随顺”的主体实践: 《大乘起信论》与章太炎的“齐物哲学” [日] 石井刚/49 井上圆了对西方哲学与佛教的理解——从东京大学《大乘起信论》讲义等分析 [日] 竹村牧男撰/廖娟译/65 《大乘起信论》与京都学派: 回应“批判佛教”的批判 廖钦彬/82
    佛教史研究 “合本子注”再检讨——早期佛典翻译史的独特方法 陈志远/101 湮灭之人与其不朽之业: 在女真金代占领下的中国北方刊印《赵城藏》 张德伟撰/赵凌云译/118 《圣朝佐辟》引论 [法] 梅谦立杨虹帆/155 圣朝佐辟 (明) 许大受著/[法] 梅谦立、杨虹帆注/赖岳山校/200 癸巳年黄檗参学记 吴疆/250
    佛教文献研究 《长阿含》的写本与弗吉尼亚的私人收藏 [德] 哈特曼[德] 韦勒撰/纪赟译/275 (根本)说一切有部长阿含的内容与结构 [德]哈特曼撰/纪赟译/311 CONTENTS Studies on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yna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yna and Subjectivity Philosophy in Modern East Asia: Centering around the Debate between the Inner Academy and New Confucianism Zhenguo Lin A New geyi (Matching Meaning) of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yna in Modern Times: An Tentative Exploration into the Shift from German Idealism to Critical Theories Yuanze Lin The Subjective Practice of suishun(随顺,Letting it be):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yna and Zhang Taiyans(章太炎) Philosophy regarding the qiwu(齐物,Equality of Things) [Jp.] Tsuyoshi Ishii Inoue Enryōs Understanding of Western Philosophy and Buddhism: Viewed from his Lecture on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yna at Tokyo University [Jp.] Makio Takemura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yna and the Kyoto School: A Response to Criticism by “Critical Buddhism” Qinbin Liao
    Studies on History of Chinese Buddhism Reexamination of heben(合本,Composite Texts) and zizhu(子注,Interlinear Notes) Zhiyuan Chen An Unforgettable Enterprise by Forgotten Figures: The Making of the Zhaocheng Canon(赵城藏) in North China under the Jurchen Jin Regime Dewei Zhang (Trans. Lingyun Zhao) Introduction to the Shengchao zuopi(圣朝佐辟) [Fr.] Thierry Meynard & Hongfan Yang Shengchao zuopi(圣朝佐辟) Xu Dashou [Fr.] Thierry Meynard, Hongfan Yang & Yueshan Lai A Record of Study by Visiting baku in the guisi Year Jiang Wu
    Studies on Buddhist Texts The Manuscript of the Dīrghgama and the Private Collection in Virginia [De.] JensUwe Hartmann & Klaus Wille (Trans. Yun Ji) Contents and Structure of the Dīrghgama of the (Mūla)Sarvstivdins [De.] JensUwe Hartmann (Trans. Yun Ji)
    编辑推荐语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汉语世界的佛教学研究虽然数量不少,但在佛典语言、研究方法、学术视野和规范等方面还有待提升,需要融入国际佛教学的研究视域当中。有鉴于此,广州中山大学佛学研究**会聚海内外中青年佛教学人中志同道合者,以拓深或扩展汉语佛教学研究的水平和范围为宗旨,建立起汉语佛教学研究与国外同行之间的对话平台。希望在尽量反映汉语佛学研究前沿状态的同时,也能把国外同行的*新研究,或对国内佛学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议题,以专题、评论和译介等不同形式传达给汉语学界。《汉语佛学评论》(*一至五辑)出版以来,以其论文的高质量在海内外获得较大反响。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