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7(上)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7(上)

  • 作者:高晓虹 刘宏 赵淑萍 曾祥敏
  •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5722240
  • 出版日期:2018年11月01日
  • 页数:217
  • 定价:¥5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7(上)》主要内容包括特稿,人物对话,视听传播,传媒教育,国际传媒,新媒体研究,书评。
    文章节选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7(上)》:
    由于友情和爱情是人生的两大主题,聚焦于社会交往和情感体验的情感体验类真人秀一直是中国电视屏幕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自《非诚勿扰》成为现象级节目以来,各大卫视纷纷仿效,成为各电视机构冲击收视**的生力军,以“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为代表的婚恋节目一度成为娱乐话题**,营造出全国人民都在“谈情说爱”的风潮。相比日常生活而言,友情和爱情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品,不是观众的硬性需求。在“窥视欲”祛魅之后,一些婚恋类节目开始走下坡路,《我们约会吧》在经历改版、换主持人之后于2015年停播,红极一时的《非诚勿扰》也于2017年4月停播。可以说,婚恋类真人秀已经到了必须转型升级的时候。
    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差异,中美两国在情感体验类真人秀节目方面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两国的情感体验类真人秀节目*初都是从关注受众的社会交往出发,让经过遴选和设计的嘉宾,根据设计的大致台本,进行人际交往,希望嘉宾在展示情感体验的同时,附带收获现实的友情和爱情,总体上是走服务类节目路线。由于友情和爱情独特的人际特性受到节目类型统一规定和程式的限定,屏幕上的情感夸张展示与现实中的友情和爱情有着难以调和的分岐,结果导致节目的落脚点与出发点相去甚远。对此,中国的这类节目希望从明星视角找到出路,纷纷将原先的素人真人秀转型为明星真人秀,应该说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速配一不配”的问题。美国则对节目内容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比如《郎才女貌》就借鉴了《老大哥》节目的室内生活体验模式,让男女交往更加现实、紧密和长久,该节目不刻意追求牵手的结局,而是顺其自然,**呈现男女交往的过程和情感的自然发展。
    (三)竞技表演类
    21世纪,人类社会再次迎来一个“拥抱”娱乐的时代。人类的娱乐活动来自于早期动物的嬉戏,两者不同之处在于,人们利用这种娱乐的快感促进了自我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说,休闲娱乐既不是基本的生存需求,也不属于社会需求和尊重需求,而是属于自我实现的**范畴。针对休闲娱乐这一**需求,电视真人秀发展出竞技表演类这一重大分支。这类节目是指让具有一定“表演”能力的参与者,按照预先设置的竞赛规则进行才艺表演,评委和观众对这些参与者进行淘汰和选拔,*后的优胜者获奖成为“明星”的真人秀节目形态,也称才艺表演型真人秀。
    与生活展示类真人秀一样,竞技表演类真人秀也是电视真人秀节目中一个庞杂的范畴。根据“秀”的内容,也就是“才艺”“技能”的类型,可以将目前中国竞技表演类的真人秀节目分为歌唱、舞蹈、语言、武术、游戏、特技等六个小类,其代表性节目依次是《**女声》《舞林大会》《挑战主持人》《功夫之星》《城市之间》《想挑战吗》。其中,“秀”语言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主持、辩论两种形式;游戏“技能”则更是花样百出,目前主要有针对男嘉宾的体能挑战式和针对女嘉宾的障碍通过式两种类型;特殊技能比如耳朵拉车、肚子吸重、胸部跳舞等不一而足。这类节目要获得成功,需抓好以下三个环节:前期按照演员选秀的方式精选嘉宾、中期采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后期运用戏剧性的编辑手法。在**个环节中,为了让尽量多的观众参与,节目往往采用类型化的方式,在某一个方面选择有特色的嘉宾,并尽量多样化,如《中国达人秀》推出的胖子、小孩、舞者、袖珍人和老年人;第二个环节的关键在于将纪录片的叙事手法运用于真人秀节目之中,在制作理念上强调叙述逻辑和戏剧结构,在选手的表演方面突破以往娱乐节目单一的舞台竞技形式,而是使用蒙太**应的紧凑节奏和有意的夸张手法,比如《快乐向前冲》就采用了赛道关键点定点机位和移动跟拍机位相结合的纪录拍摄方式;第三个环节主要就是利用戏剧性手法,要么对部分细节进行夸张再现,要么对现实流程进行戏剧性剪辑,例如嘉宾落水、观众鼓掌等,进而给电视机前的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
    ……
    目录
    特稿
    新时代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传播理论:一个学科史的视角

    人物对话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与教育展望

    视听传播
    控制、关系、符号:关于镜头媒介属性与传播效果的技术史考察
    中国电视真人秀的节目类型与研发路径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
    从文艺大众化到摄影武器论:中国共产党早期宣传的影像转向

    传媒教育
    媒介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双轮驱动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度盘点(2016-2017)
    开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新境界
    中德新闻传播教育的比较与思考
    广告学专业教学的三大问题与突破路径

    国际传媒
    中国对外传播迷思与拐点
    ——试论中国对外传播的区隔化传播
    墨西哥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对《改革报》的抽样调查及内容分析

    新媒体研究
    多元语境下中美两国互联网信息治理体系的比较研究
    事件、观念、共变:中国互联网事件二十年研究
    网剧喜好度与线上评论体验叠加的愉悦感
    手机视频用户使用行为与满意度研究

    书评
    理解媒介融合的元理论:视野与路径
    ——评延森的《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一书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