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农业精准扶贫引论
QQ咨询:
有路璐璐:

农业精准扶贫引论

  • 作者:张子睿 谭军华
  • 出版社:中国商务出版社
  • ISBN:9787510326691
  • 出版日期:2019年01月01日
  • 页数:224
  • 定价:¥49.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当代中国,“三农”问题备受**和社会的关注。中国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开始于农业领域,农村成为改革开放di一个受益区域;随着改革的深入,农业增加值不断增加,中国三大产业比重却逐步下降。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已被确立为国策。本书对新时期精准扶贫涉及的基本问题和典型案例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对精准扶贫基本理论进行了初步阐释。
    文章节选
    **章农业精准扶贫的基本问题
    人类历史上*早出现的物质生产形式就是农业,人类*基础的生活资料完全来自农业。人们常说人类的基本需求衣食住行,农业则提供*基本的衣食。在中国古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当代中国人口总数居于世界**,无农不稳,农业以及与之相关的粮食供给**、食品质量**等问题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说农业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马克思曾经对此有系统论述:“一切人类生存的**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农业所生产的产品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生活和生产资料,没有农业很多部门将无法获得劳动力和原材料。现代社会,人类的生产生活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而农业与其他业态的交叉、融合也越来越多。例如人类相对休闲时间增加和单位时间内劳动强度加大,人类的回归自然的需求迅速增加。于是,所谓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的概念随之产生,农业成为现代服务业、旅游业有机组成部分。人们对于古老的事物和生活娱乐的留恋,促进了创意产业和农业的有机结合。
    根据**统计局有关数据笔者整理了1952~2016年中国三大产业增加值及比重表(如表1-1所示)在农业业态的不断丰富,促进了农业产业增加值不断增加。然而,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是农业为主体的**产业在中国三大产业比重总体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主要表现如下:**,农业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曾经在1979-1985年有过一段高于1978年占比28.19%,总体就再没有超过1978年;第二,农业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占比高于前一年只有1979、1981、1982、1990年四个年份。
    分析上述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1978年农村改革在短期内迅速解放了农业生产力,而后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农业占比下降是总体趋势(1982年**反弹一年是因为1989年西方**实施了一些手段影响出口产品订单,导致二、三产业占比略有下降)。大量农业劳动力人口转人第二、第三产业工作促进了二、三产业进步,也使农村劳动力减少,农村空巢化严重,使得三农问题更加突出。
    当代社会,农村脱贫问题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农业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生产、生产技术的问题,而是一个新的大系统。这一系统涉及的问题大致包括:农业技术、农业相关产业技术、农业相关领域的人、农业相关领域的人组成的社会子系统关系、农业社会子系统与自然系统关系、农业社会子系统与社会系统关系。而上述问题几乎每一个问题都与农业扶贫密切相关。因此从哲学、社会学、教育的视角对上述问题进行审视与探讨意义是十分重大。
    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就需要首先回答如下问题:农业是什么?农业知识、技术是什���?农业扶贫工作是什么?农业扶贫中的非技术领域问题有哪些?
    一、农业是什么
    农业生产是*重要的人类活动之一,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实践活动,尤其是当代全世界人口已经超过65亿之后,没有农业是不可想象的。农业的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基础。也引发了令人不安的、涉及广泛的社会问题。在农业的发展历程中,农业产业的具体功能不断分化和细化,人类对农业的认识也不断深入。中国古代对农业的认识为“辟土殖谷曰农”,西方农业(agriculture)一词来源于拉丁语agricultura,agri的意思是田地,cultura是指栽培、耕作。但是,也必须看到关于农业概念外延之争古而有之。*早关于这个问题的论争可以从瓦罗在《论农业》中的叙述见到:“和农业有关的是只有土地的播种呢,还是要牵连带到土地上来的诸如牛羊等这样一些东西。”瓦罗进一步分析,“因为一个所有主从他的土地直接或间接取得的一切受益,不能一律归之于农业,只有那些在播种之后,从土地里生长出来以供人们消费的东西,才可以归之于农业。”由此不难发现,古代农业的**是种植业。
    查阅古今中外文献,可以找到关于农业重要地位的论述。《尚书》中说“食为政首”,《国语·周语》中“夫民之大事在农”,《劝农诏》中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王祯农书》中提到“农,天下之大本也。故古先圣贤,敬民事,首重农”,毛泽东也说过:“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十分重视农业的社会地位,认为农业是其他技艺的母亲和保姆,是增加财富、维持军队开支和缴纳贡物的手段,是锻炼身体、培养技艺和造就人的手段。亚当·斯密则认为,农业提供国民经济中每年全部生产物的一部分,为都市和工业提供原料与生活资料,为工业提供了制成品的市场。
    在农业产生之前,人类主要依靠简单的采集、狩猎方式生存的,利用来自大自然的生物作为食品来源。此时由于没有剩余食品,人类社会发展缓慢。只有当人类生存所需的食品得到基本的满足之后,人类才能不断进步。正如马克思所论述的:“*文明的民族也同*不发达的未开化民族一样,必须先保证自己有食物,然后才能去照顾其他事情。财富的增长和文明的进步,通常都与生产食品所需要的劳动和费用的减少成相等的比例”。
    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的出现,为人类发展提供关键条件。农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人类生存所需的食物不断增多;剩余产品增多,使得一部分劳动力可以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其他产业和经济形式逐步出现,人类开始从事其他生产和文化、政治活动。马克思认为:“在一个**里,剩余劳动首先必须在农业中出现,然后才有可能在从农业取得原料的那些工业部门中出现”“农业劳动的这种自然生产率,是一切剩余劳动的基础,因为一切劳动首先而且*初是以占有和生产食物为目的的。”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彻底与农业分离,现代农业产业也成为国民经济部门中相对独立的部门。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和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要地位。现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从数字上看对社会经济的贡献也越来越小。但是,农业作为提供生活必需品的业态,仍然是决定和制约其他产业的基础,在社会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恩格斯认为:“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现在它更是这样了。”
    中国也一直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一贯坚持经济工作要确立“以农业为基础、为农业服务”的思想,他指出,“工业越发展,越要把农业放在**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现代人更应当从多角度去看待分析农业,比较典型的观点有如下几种:
    **种,认为农业是一种生产部门。《中国大百科全书》就将农业定义为:“以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为劳动对象,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通过人工培育和饲养,以取得人们需要的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当代中国学者大多认为农业是一个生产部门,邹德秀认为:“农业是依靠植物、动物、微生物的机能,通过人的劳动去控制、强化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来取得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高亮之认为:“农业是人类对植物与动物进行种植、饲养或管理,并将其产品为人类自身利用的一种综合性产业”;张湘琴认为:“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促进生物有机体生命机能的活动过程,以取得人类所需产品的生产活动,以及从属于这类生产活动的其他部门的总称。”
    第二种,认为农业是一种自然——经济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农业)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国内外经济领域一般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在现代国民经济中被称为**产业。农业的本质是人类利用生物有机体的生命力,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生物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生产经济活动。
    第三种,认为农业是一种综合活动。于光远先生认为:农业分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概念和日常用语中的概念。严格科学意义下的农业的概念是与工业相区别的。农业是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取得产品,在生命活动终止的地方,农业也就终止。国外学者斯佩丁认为:“农业主要是为了生产食物和纤维(和燃料以及许多其他物质)而进行的人的活动,这是通过有目的、有控制地使用(主要是陆地上的)植物和动物来实现的。”日本学者祖田修将农业定义为:“通过保护和活用地域资源,管理和培育有利于人类的生物来实现经济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和生活价值的均衡与和谐的人类的目的性社会活动。”
    第四种,认为农业是一种技术技艺。《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农业视为农业技术,“农业:耕耘土地、种植和收获庄稼、饲养牲畜的科学和技术。”美国学者约翰·H·帕金斯认为:“农业是一套利用自然资源来生产食品的复杂技术,使人们能够较好地利用作为农业基础的自然资源——阳光、土壤、作物、水分和气候。”
    随着对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本书以下简称三农问题)研究的深入,对于农业概念的研究也越来越系统。笔者认为农业概念的内涵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首先,农业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长期性的实践活动,它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开端和重要组成部分。农业领域的发明创造是人类进步的基础。
    其次,农业生产实践的对象是具体的生物有机体及其所存在的环境,农业生产实践的根本目的是改变具体生物有机体的生命过程及其所存在的具体环境。农业创造了人类生存的必需物质产品。
    再次,农业作为一个专门产业,是由单一的活动(如农业产生之前的采集活动或狩猎活动)逐步发展起来的,并逐步形成一个相对系统的物质产品生产集合体,一般涉及种、管、养及其方法、制度等因素。
    *后,近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农业产生巨大影响,这种影响的直接后果就是工业等领域的技术与方法开始大量向农业领域转移与渗透,在渗透过程中,交叉学科的技术和理念进入农业领域导致农业很难彻底的封闭化。系统的相对开放,导致物理、化学、生物学和管理学与农业融合,使农业成为一个更加复杂的生产技术体系。
    回顾人类的发展历史,人类所需要的*基本的生活资料和原料,主要由农业生物产品来提供。虽然随着人类科技飞速发展,人类可以用工业手段合成食品添加剂,但是仍旧不可以合成食品,在人类的未来农业仍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和生存的基础。历史经验同样证明:只有当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能够提供剩余农产品时,人类社会的其他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才有可能实现。剩余农业产品和“超越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目录
    **章 农业精准扶贫的基本问题
    一、农业是什么 5
    二、农业知识、技术是什么 9
    三、农业扶贫 11
    四、农业扶贫中的非技术领域问题分析 14
    第二章 农业精准扶贫的本质
    一、农业的本质及特点 18
    二、农业精准扶贫的二重性 22
    第三章 农业技术及马克思农业技术思想
    一、技术与农业技术 25
    二、马克思农业技术思想回顾 31
    第四章 异化、技术异化与农业技术异化
    一、异化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41
    二、技术异化 47
    三、现代农业技术异化的表现形式 54
    四、现代农业技术异化的成因 58
    第五章 农业精准扶贫的动力
    一、需要是农业精准扶贫的原始动力 63
    二、利益是农业精准扶贫的直接动力 71
    第六章 农业精准扶贫的主体与客体
    一、农业精准扶贫工作主体因素分析 78
    二、农业精准扶贫客体分析 86
    三、农业精准扶贫主客体的辩证关系 95
    第七章 农业精准扶贫的工作方法
    一、农业精准扶贫工作方法分析 99
    二、系统方法 105
    三、数学方法 108
    四、预测方法 110
    五、决策与问题简化方法 113
    第八章 农业精准扶贫的社会作用
    一、农业精准扶贫与经济 123
    二、农业精准扶贫与社会生活 127
    三、**干预与农业精准扶贫 129
    四、农业精准扶贫与文化 132
    第九章 农业精准扶贫的时代特征
    一、农业精准扶贫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 135
    二、农业精准扶贫与生态文明 144
    三、农业精准扶贫的典型案例 153
    第十章 农业精准扶贫人才能力体系分析
    一、农业精准扶贫工作者的政治学习能力 167
    二、农业精准扶贫工作者的系统思维能力 174
    三、农业精准扶贫工作者的问题意识 187
    四、农业精准扶贫工作者的信息收集能力 195
    五、农业精准扶贫工作者的创新能力 207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语
    如何解决农业领域扶贫工作的典型问题?为农业领域精准扶贫提供合理的建议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
    本书作者既是长期从事农村区域发展研究的学者,还是关注农业及其他领域的高校创业教育研究者及创业“前天使投资人”,作者希望在对自己工作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理论上的分析与思考,达到为农业领域扶贫工作厘清一些理论思路,为农业领域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一点参考的目标。本书可以作为农业领域精准扶贫工作者的阅读读本,也可以作为立志参与农业领域扶贫工作的青年学子的辅助读本。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