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纸间悦动丛书·神圣罗马帝国之路·多瑙河畔:哈布斯堡的欧洲
QQ咨询:
有路璐璐:

纸间悦动丛书·神圣罗马帝国之路·多瑙河畔:哈布斯堡的欧洲

  • 作者:西蒙·温德尔
  •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ISBN:9787552024098
  • 出版日期:2019年01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10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蓝色多瑙河流经的区域勾勒出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帝国。从中世纪末到*次世界大战结束,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的国度虽然未曾赶超鼎盛时期的神圣罗马帝国,且国界变化无常,但其统治时间之长、统治疆域之广,为大多数王室家族所不及。这是一个王朝的历史,也是它所统治的许多人的历史,他们分属不同民族,使用不同的语言,拥有不同的信仰,生活在不同的王国或邦国,在双头鹰这个象征符号的周围环绕了数百年之久。 西蒙·温德尔摒弃了传统的历史写作模式,拨开笼罩从神圣罗马帝国到后世德意志帝国的神秘沉闷的迷雾,带领读者沿着多瑙河走过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的领土。他不仅呈现了**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还展示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以及与人物相关的趣闻轶事,让读者时而驻足窥探幽暗的教堂,时而穿过童话中的森林和古堡,时而徜徉于长长的画廊,时而在音乐中的海洋中畅游,时而为不幸的**婚姻唏嘘不已,时而置身于叛乱或迫害中不知所措。这一切逐渐汇入强韧的历史主线,先是掀起数个高潮,*终缓缓落下,留下今天多瑙河畔的面貌,而历史磨洗的痕迹永远不会褪去。如今的欧洲,从语言到宗教,再到政治和文化,无处不渗透着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影响。 为何神圣罗马帝国松散的统治模
    文章节选
    引言 i
    地名 xii
    哈布斯堡家族 xiv
    **章 001
    坟墓、树林和沼泽 003
    人口迁移 013
    鹰堡 018
    “小心你背后!” 022
    祭仪之地 026
    被选中的皇帝们 031
    第二章 041
    赫克托继承人 043
    伟大的奇才 047
    马背上的侏儒 052<p><b>引言</b><b> </b><b>i</b><b></b></p> <p>地名 xii</p> <p>哈布斯堡家族 xiv</p> <p><b>**章</b><b> </b><b>001</b><b></b></p> <p>坟墓、树林和沼泽 003</p> <p>人口迁移 013</p> <p>鹰堡 018</p> <p>“小心你背后!” 022</p> <p>祭仪之地 026</p> <p>被选中的皇帝们 031</p> <p><b>第二章</b><b> </b><b>041</b><b></b></p> <p>赫克托继承人 043</p> <p>伟大的奇才 047</p> <p>马背上的侏儒 052</p> <p>胡安娜的孩子们 058</p> <p>来自富格尔家族的帮助 063</p> <p>灭顶之灾 069</p> <p><b>第三章</b><b> </b><b>081</b><b></b></p> <p>千般悔恨 083</p> <p>“发生过的*不可思议的事情” 086</p> <p>英雄们的盔甲 092</p> <p>欧洲之困 099</p> <p>海盗巢穴 102</p> <p>一条真正的熊河 109</p> <p><b>第四章</b><b> </b><b>113</b><b></b></p> <p>另一个欧洲 115</p> <p>牛黄与夜店女招待 121</p> <p>用猎豹狩猎 131</p> <p>七大堡垒 136</p> <p><b>第五章</b><b> </b><b>145</b><b></b></p> <p>空中小屋的一次惊喜拜访 147</p> <p>“芳名永驻” 154</p> <p>死于埃格尔 158</p> <p>丧葬习俗和棒打狐狸 162</p> <p>殉道雕像娃娃 167</p> <p>如何构建巴别塔 172</p> <p><b>第六章</b><b> </b><b>179</b><b></b></p> <p>遗传恐惧 181</p> <p>欧洲称霸之役 185</p> <p>新边境 194</p> <p>宗教仪典 199</p> <p>鸡头蛇怪的厄运 202</p> <p>个人乐趣 205</p> <p><b>第七章</b><b> </b><b>213</b><b></b></p> <p>耶稣和海神 215</p> <p>**个愿望 223</p> <p>宗教内饰 228</p> <p>第二个愿望 236</p> <p>齐普斯地区和皮亚斯特</p> <p>王朝 246</p> <p><b>第八章</b><b> </b><b>251</b><b></b></p> <p>惊天危机 253</p> <p>一代霸主奥地利 262</p> <p>凯旋门 270</p> <p>因圣诞秣槽爆发的战争 272</p> <p>辉煌的遗体 279</p> <p>瓜分世界 282</p> <p><b>第九章</b><b> </b><b>289</b><b></b></p> <p>“日出” 291</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历史插曲</span>——理性思考的时代 296</p> <p>被拿破仑打败(一) 299</p> <p>被拿破仑打败(二) 302</p> <p>事情莫名其妙变得</p> <p>更糟 308</p> <p>一场亲密的家庭婚礼 315</p> <p>回归自然 321</p> <p><b>第十章</b><b> </b><b>329</b><b></b></p> <p>正统主义者的警钟 331</p> <p>忠诚子民们的问题 337</p> <p>失控的局面 344</p> <p>山区人民 355</p> <p><b>第十一章</b><b> </b><b>363</b><b></b></p> <p>走向毁灭的辉煌** 365</p> <p>新哈布斯堡帝国 372</p> <p>愚蠢的巨人 379</p> <p>各民族的欢乐时光 388</p> <p>君子协定 391</p> <p>滴水如金 394</p> <p><b>第十二章</b><b> </b><b>399</b><b></b></p> <p>规划未来 401</p> <p>东方的诱惑 407</p> <p>拒绝 414</p> <p>遭受诅咒的村庄 421</p> <p>迁徙之路 424</p> <p>元首 433</p> <p><b>第十</b><b>三</b><b>章</b><b> </b><b>439</b><b></b></p> <p>绵羊与甜瓜 441</p> <p>精灵、女像柱和象征性女雕像 451</p> <p>追忆消逝过去的纪念碑 459</p> <p>“早期波兰”运动 465</p> <p><b><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第十四章</span> </b><b>471</b><b></b></p> <p>虔诚的肥佬 473</p> <p>夜曲 480</p> <p>特兰西瓦尼亚火箭技术 486</p> <p>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 490</p> <p>帝国末日 497</p> <p><b>第十五章</b><b> </b><b>505</b><b></b></p> <p>军事应急计划的诅咒 507</p> <p>萨拉热窝 513</p> <p>普热梅希尔的灾难 516</p> <p>开往威尔逊维尔的*后一班火车 521</p> <p>酥皮糕饼 526</p> <p>战败的代价 531</p> <p>漠视的胜利 533</p> <p><b>结语</b><b> </b><b>539</b><b></b></p> <p><b>参考文献</b><b> </b><b>547</b><b></b></p> <p><b>致谢</b><b> </b><b>553</b></p>显示全部信息前 言引言
    《多瑙河畔》描述了在欧洲打下大片江山的哈布斯堡家族(Habsburg family)的历史。从中世纪末到**次世界大战结束,哈布斯堡王朝*终分崩离析,**成员四处流亡。
    哈布斯堡家族集狡诈、好运于一身,经历过黑暗混沌,也经历过无上荣耀,其家族史格外悠久。所有王朝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皆是偶然,而哈布斯堡王朝尤为如此。对战争的狂热以及无数的战事伤亡,促成他们吞并了大量的王国、公国和各种边界郡县领土。从北海(North Sea)到亚得里亚海(Adriatic),从喀尔巴阡山脉(Carpathians)到秘鲁(Peru),都是他们统治的疆域。虽然哈布斯堡王朝在欧洲的众多领地散落各处,但**地区始终位于贯穿整个奥地利的多瑙河流域一带。主要首都位于维也纳(Vienna),之后移至布拉迪斯拉发(Bratislava),就是在这里哈布斯堡家族加冕为匈牙利国王,而布达佩斯(Budapest)则成了众多大首都之一。<p align="center"><b><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引言</span></b><b> </b></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多瑙河畔》描述了在欧洲打下大片江山的哈布斯堡家族(</span>Habsburg family<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的历史。从中世纪末到**次世界大战结束,哈布斯堡王朝*终分崩离析,**成员四处流亡。</span></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哈布斯堡家族集狡诈、好运于一身,经历过黑暗混沌,也经历过无上荣耀,其家族史格外悠久。所有王朝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皆是偶然,而哈布斯堡王朝尤为如此。对战争的狂热以及无数的战事伤亡,促成他们吞并了大量的王国、公国和各种边界郡县领土。从北海(</span>North Sea<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到亚得里亚海(</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Calibri;">Adriatic</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从喀尔巴阡山脉(</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Calibri;">Carpathians</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到秘鲁(</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Calibri;">Peru</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都是他们统治的疆域。虽然哈布斯堡王朝在欧洲的众多领地散落各处,但**地区始终位于贯穿整个奥地利的多瑙河流域一带。主要首都位于维也纳(</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Calibri;">Vienna</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之后移至布拉迪斯拉发(</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Calibri;">Bratislava</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就是在这里哈布斯堡家族加冕为匈牙利国王,而布达佩斯(</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Calibri;">Budapes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则成了众多大首都之一。</span></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在长达四个多世纪的欧洲历史里,每一个重大转折都有哈布斯堡家族的身影。尽管现如今几乎不会有人记得哈布斯堡家族成员的名字,但对于数百万现代欧洲人来说,他们交谈所用的语言、所从事的宗教活动,甚至是城市的面貌和国界,都令人不安地受到哈布斯堡家族的争论、臆想和反思的影响。他们抵御了奥斯曼土耳其人(</span>Ottom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一波又一波的进攻,守护住了中欧。他们坚决阻挠了新教势力。</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Calibri;">19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世纪欧洲种族民族主义盛行,哈布斯堡家族不得不违心容忍。对于欧洲那些不属于他们的领土,他们通过联姻或军事往来与之建立联系。在大部分欧洲**看来,哈布斯堡家族经常以不同的形象出现,从坚若磐石的盟友到近乎成为反基督者(</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Calibri;">Antichris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仿佛</span>可以扮演任何角色。这种情况让他们十分迷惑。实际上,哈布斯堡家族的影响力多样且复杂,贯穿于现有的整个人类行为,几乎很难以道德标准加以评判。</p> <p>16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世纪上半叶,哈布斯堡家族近乎统治了整个欧洲。在此期间,哈布斯堡王朝疯狂扩张,就连盾徽设计者也跟不上它更新的速度。这仿佛暗示着欧洲大陆会有一个“中国式”的未来,即成为一个统一的**。然而结果却是哈布斯堡家族所掠土地上供需矛盾激化,在多重因素的夹击下,查理五世(</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Calibri;">Charles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Ⅴ)建立的霸权崩塌了。</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Calibri;">1555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年,查理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分割他那庞大的家产。其中的一半以新首都马德里(</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Calibri;">Madrid</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为基础,分给他的儿子腓力(</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Calibri;">Philip</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另一半以维也纳为基础,留给他的弟弟斐迪南(</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Calibri;">Ferdinand</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在这个节点,我继续跟进斐迪南后代的故事,尽管他们在马德里的亲戚有时会进行干扰,直至</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Calibri;">1700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年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在马德里终结。</span></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我在写上一本书《日耳曼尼亚》的时候,时不时会有些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因为我知道写这本书时我耍了一点儿小心思。我破例任性了一次,将其地缘**聚焦在当下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对于保持叙事的连贯性来说,这是必要的;但就历史学而言,这无疑是荒唐可笑的。实际上,我的要点是:在中小封建**的混沌笼罩着欧洲大部的时候,</span>“德意志”是**一个冲出迷雾的新生儿。但这一写作结构未能如实表达我的观点,让我颇感惭愧。这些成百上千有争议的管辖区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保护下存在了<span style="font-family: Calibri;">1000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年,他们的丰功伟绩无可否认。在神圣罗马帝国存在的*后</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Calibri;">350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年里,皇帝几乎总是由哈布斯堡家族中的长者担任。他们之所以能够担任帝国皇帝,是因为他们本身就统治着大片领土。而事实上在不同时代,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拥有部分甚至是全部的</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Calibri;">19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个现代欧洲**。拥有任何人都难以企及的庞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足以让一位哈布斯堡家族成员成为皇帝的不二人选。但这同样也意味着皇帝会时常心烦意乱:既要管理神圣罗马帝国之内的庞大疆域(如现代的奥地利和捷克共和国),又要管理那些不相关的地区,如克罗地亚和墨西哥。有人认为,正是因为皇帝的统治难以兼顾,欧洲政治史的发展才获得了关键的推动力。</span></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哈布斯堡家族是欧洲统治时间*长、*强大的**家族,统治着紧邻现代德国的大片日耳曼尼亚领土。由于哈布斯堡王朝的故事太过复杂,现在只能在年代较早的书籍里找到只言片语。哈布斯堡家族对整个欧洲的影响是深远的,但欧洲历史上所发生的</span>“重大事件”往往不仅仅由家族一方主动发起的,皇帝们的软弱无能也是诱因。实<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际上,有很多皇帝无为而治或是统治方式令人匪夷所思,这一点相当明显。在弱肉强食的法则下,无数竞争对手都毁于一旦,而哈布斯堡家族却一直在沉重迟缓地前行。他们一路走来,有着横空飞来的好运和短暂爆发的活力,也经历了许多常常难以控制的局面,直到*终被拿破仑打败。之后,他们很快巧妙地更改了年号,所以就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称的</span>“哈布斯堡帝国”,意思是这个**已成为哈布斯堡家族的私人财产,而它本身仍然是仅次于俄国的欧洲第二大**。之后,他们继续前行,在一个战火纷飞的世纪里,*后在**次世界大战(<span style="font-family: Calibri;">First World War</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中作为同盟国成员惨败。战后的影响现如今仍然能够看到。战争的影响我在文中提到了一些,但我的叙述实际上只写到</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Calibri;">1918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年。因为这一年哈布斯堡帝国解体,帝国内部开始各自发展。</span></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这本书可没有《日耳曼尼亚》那么令人轻松愉悦。去莱茵兰(</span>Rhineland<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的城市里逛一圈,你会清晰地发现,无论在</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Calibri;">20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世纪经历了怎��的摧残(身体上的或是精神上的),它们仍然是历史上*大的日耳曼人聚居的城市。这里的日耳曼人完全承认他们曾参与谋划</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Calibri;">1933</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Calibri;">1945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的恐怖暴行,然而同时把自己和过去划清界限。大部分日耳曼人已经走出苏联攻占德国的阴影,这让他们在战后的创伤期大大缩短。对于生活在</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Calibri;">20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世纪</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Calibri;">40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年代末的联邦德国人来说,他们仍然清晰地记得</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Calibri;">1914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年的那个夏天,荣耀昌盛的德国是多么的坚不可摧。正是这些辉煌的记忆支撑着他们重新开始新的生活。而对于大部分前哈布斯堡帝国的居民来说,他们并无一刻轻松喘息。百年以来,在政权建设和重建的道路上,他们时不时被迫忍受着大屠杀、迁徙、侵略、恐怖和“巴比伦之囚”式罪行所带来的痛苦。</span></p> <p>20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世纪</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Calibri;">90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年代,生活在这片千疮百孔土地上的幸存者的后代几乎与哈布斯堡帝国没有什么关联了——唯有的一丁点儿联系就是帝国的建筑遗迹仍然遍布他们身边。在</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Calibri;">2011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年差点就通过了一项计划,那就是拆除利沃夫(</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Calibri;">Lviv</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古老的金玫瑰犹太教会堂(</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Calibri;">Golden Rose Synagogue</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的*后一处残迹,然后在此之上新建一个旅馆。这是**一个体现人们对过去那段饱经沧桑的帝国历史变得麻木不仁的例子。从捷克共和国西部到喀尔巴阡山脉以外有很多城镇,这里散居的人口实际上都是</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Calibri;">1945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年后的移民。罗马尼亚人到底会不会将那些被遗弃的德国村庄视为他们自己的遗产,或者乌克兰人会将前波兰教堂视若珍宝吗?也许对于游人眼里的如画美景,当地居民只会心生厌恶或是漠然置之(虽然现在有了明显的改善)。这些冲突和裂痕不可避免地对本书的内容有所影响。</span></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人们对一个历经沧桑的地方会有多喜欢呢?这显然是个问题。经过这</span>4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年在古帝国的疆域上四处游历,我时刻感受到我所肩负的使命,那就是向读者传达,为何有这么多处于欧洲**、历经沧桑的城镇,即便冷战早已远去,它们在很多方面仍然不为讲英语的**的人们所熟知?它们究竟有多么迷人?如果对它们</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Calibri;">1918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年以前的历史有所了解,我们就能明白后来的集权政府究竟想要抹掉什么:这个多元化、多语言和无政府状态的欧洲曾一度被哈布斯堡家族统治。哈布斯堡家族集愚蠢、凶恶和偶尔的善举于一身,统治着整个欧洲。</span></p> <p>2008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年</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Calibri;">10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月,欧洲足球协会联盟(</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Calibri;">UEFA Champions League</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举办了一场球赛,切尔西(</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Calibri;">Chelsea</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足球俱乐部对阵克鲁日(</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Calibri;">Cluj</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足球俱乐部。切尔西队的球迷为了观赛,特地飞往特兰西瓦尼亚(</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Calibri;">Transylvania</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由于他们觉得穿着披风、带着塑料尖牙的吸血鬼形象十分滑稽可笑,所以在如期抵达的时候,他们挥舞着手臂,操着滑稽的口音喊道:“啊,晚上的孩子们——我听见了他们的叫喊!”诸如此类。在第二天英国广播电台的采访中,一名气愤的克鲁日音乐电台主持人令人印象深刻。他说一口纯正的英语(公平来讲,虽然口音有点滑稽),气愤地说这是**的耻辱,是对人民的欺侮,他解释说德拉库拉(</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Calibri;">Dracula</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是爱尔兰小说家笔下虚构的吸血鬼,而特兰西瓦尼亚对吸血鬼的迷信并不知情。</span></p> <p>上面的故事足够真实,那次的采访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因为我十分焦虑,我自己也是个戴着塑料尖牙的切尔西球迷,而且在下飞机时还摔了一跤。在前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土上,主战场是对历史*好的诠释。实际上,对民族、宗教和**特权的仇恨与幻想刺激着历史研究中的每一根神经。身处这样一个高度紧张的竞技场,我充分地意识到自己的愚蠢。在这里,人们很容易蔑视他人的民族主义,而意识不到自身的民族主义。对语言学、考古学、人种学、印记学、钱币学和地图学等种种帝国遗产的迷恋都是一种剧毒。我在心情沉闷的时候感觉到,这些学科的传播及运用,对中欧来说只不过是一场灾难。那些学者不仅仅是学者,有的(在神父的帮助下)成了大恶人。事实上,与学者相比,政治家和军事家都不过是傀儡而已,甚至就连希特勒也不过是一个令人作呕的、恶毒的维也纳民族主义和科学教条的副产品。</p> <p>为此付出的代价非常高昂。因为每一个语言群体都像着了魔似的挖掘历史。这不仅仅是为了通过了解有关祖先的过往达到自娱自乐的目的,也是为了把它作为超越其<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他群体的关键武器。匈牙利人倾尽全力描绘他们伟大的祖先起源于亚洲西伯利亚大草原以外的一带,并在</span>1896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年庆祝他们抵达欧洲大陆</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Calibri;">1000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周年。而罗马尼亚学者们则协力搜寻证据,证明他们自己才是那里真正的主人,他们是罗马军队士兵和移民的后代(为了证明这一点,他们甚至编造了一个国名)。复古主义推动了恐怖事件的发生,其造成的危害虽然不大,但实际上有些愚蠢。其中,*无关痛痒的是,在帝国即将分崩离析的*后几年里,罗马尼亚人在反匈牙利人的集会上叫骂道:“滚回你们亚洲!”当然,这句话言下之意就是强调那些犹太人和吉卜赛人没有“归属”。哈布斯堡帝国于</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Calibri;">1918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年解体,分裂成一个个苦苦坚持民族主义的小国,这使那些有着多重身份的人陷入了极度危险的境地。</span></p> <p>在本书的部分章节里,我着重挑选了这些民族主义情绪造成的真正恐怖的后果呈献给读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怀念过去,想要回到那个帝国时代。因为这样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理智地讲,相比幻想着回到那个没有报纸、社会整体文化水平很低的**世界,承认现代社会有太多的丑恶貌似要好得多。毕竟,太多这样可怕想法都披着哈布斯堡帝国的外衣,凡是出于这种目的的就都应该受到谴责;同时,这也是那些知识分子所抗争的(从犹太复国主义到无政府主义,再到对无意识的理解)。</p>显示全部信息媒体评论
    温德尔童心未泯、风趣幽默、博学多识。其文字看似无关宏旨,实际上却让一切尽在掌握中,他亦乐此不疲……《多瑙河畔》在触动人心的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感官上的愉悦:在读到君主会晤的场景时,我们仿佛真的感觉到帝国货币的重量,听到“勋章和马刺叮当作响”,嗅到“绅士们昂贵的香水味”……书中刻画入微又气势恢宏的描绘扣人心弦,无时无刻不在吸引读者的注意。
    ——萨拉·贝克韦尔(Sarah Bakewell),《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温德尔是多瑙河畔首位以幽默风趣的文风自成一派的历史学家……他的故事十分引人入胜,因为他不是仅仅埋身于档案馆或图书馆来完成创作,而是将读者带入了那个时代的真实世界。温德尔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可以轻而易举地由整体向细枝末节过渡,他亦是一位****的好书指引人,讲起话来总是滔滔不绝,甚少停歇。即便如此,你依然想对他说:忘却呼吸,一直讲下去吧。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br /> <p>温德尔童心未泯、风趣幽默、博学多识。其文字看似无关宏旨,实际上却让一切<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尽在掌握中,他亦乐此不疲</span>……《多瑙河畔》在触动人心的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感官上的愉悦:在读到君主会晤的场景时,我们仿佛真的感觉到帝国货币的重量,听到“勋章和马刺叮当作响”,嗅到“绅士们昂贵的香水味”……书中刻画入微又气势恢宏的描绘扣人心弦,无时无刻不在吸引读者的注意。</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萨拉</span>·贝克韦尔(Sarah Bakewell),《金融时报》(<i>Financial Times</i>)</p> <p>温德尔是多瑙河畔首位<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以幽默风趣的文风自成一派的历史学家</span>……他的故事十分引人入胜,因为他不是仅仅<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埋身</span>于档案馆或图书馆来完成创作,而是将读者带入了那个时代的真实世界。温德尔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可以轻而易举地由整体向细枝末节过渡,他亦是一位****的好书指引人,讲起话来总是滔滔不绝,甚少停歇。即便如此,你依然想对他说:忘却呼吸,一直讲下去吧。</p> <p align="right">——《纽约时报》(<i>New York Times</i>)</p> <p align="right"> </p> <p>《多瑙河畔》是一部关于哈布斯堡家族的五百年王朝史。温德尔<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以英国侦探般的口吻娓娓道来,这位侦探似乎有意避开这个历史疑案,却又在不经意间提出了尖锐的问题</span>……如同他的前作《日耳曼尼亚》一样,温德尔将这部作品也形容成一部“个人传记”,令他有足够的空间发表奇思妙想,畅游海顿的音乐世界,细致地解析绘画的奥秘,同时赋予他偏爱的某位皇帝更多自由,因为在他眼中,那些皇帝并非古板的政界要人,而是十分有趣的人物。这本书精彩绝伦、内容丰富并且饶有趣味。</p> <p align="right"> ——《泰晤士报》(<i>The Times</i>),每周图书</p> <p align="right"> </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说温德尔是一名诙谐的作家似乎有失公允</span>……当读者在阵阵欢笑中翻开书页时,温德尔正试图做一项相当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将地缘政治、**认同和文化变迁等复杂的问题处理得游刃有余。</p> <p align="right">——《星期日电讯报》(<i>Sunday Telegraph</i>),每周图书</p> <p align="right"> </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温德尔推出了一部新作品,将个人旅行见闻录和个人历史见解相结合,延续其畅销书《日耳曼尼亚》的一贯风格,同样富有感染力。《多瑙河畔》以轻快的文风和幽默的俚语,详述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历史</span>……令人耳目一新。本书值得一读。</p> <p align="right">——《独立报》(<i>Independent</i>)<i> </i></p> <p> </p> <p>《多瑙河畔》以全新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地区和王朝的历史,这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完全是未知领域。</p> <p align="right">——《卫报》(<i>Guardian</i>)<i> </i></p> <p align="right"> </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温德尔是位有趣的东道主,为我们呈献了历史的盛宴</span>……哈布斯堡家族后来成了专制主义者。他们尔虞我诈,却好运连连,凭借一些契机和权宜之计得以存活下来。那么可想而知,除了对鲁道夫二世——<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一个忧郁的神秘宗教虔诚信徒感兴趣之外,很少有作家想要去描写哈布斯堡家族的其他人。然而温德尔却恰恰热衷于探寻这个古怪的政治实体对文化做出的贡献</span>……《多瑙河畔》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作品,娴熟巧妙地糅合了斯库拉(Scylla)和卡律布狄斯(Charybdis)等元素,既有悲叹,又有谴责。此书十分诙谐有趣,其中不乏一些传说,如渡渡鸟、婴儿床禁令、鸡头蛇怪和整个欧洲历史。</p> <p align="right">——《苏格兰周日报》(<i>Scotland on Sunday</i>)<i> </i></p> <p> </p> <p>这是一本别有风趣、通俗易懂而又轻松诙谐的历史传记。</p> <p align="right">——《星期日泰晤士报》(<i>Sunday Times</i>)<i> </i></p> <p align="right"> </p> <p>《多瑙河畔》是《日耳曼尼亚》的续集,《日耳曼尼亚》是<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西蒙</span>·温德尔另一部风格迥异、饶有趣味的历史传记……虽然政治军事史是贯穿《多瑙河畔》的叙事主线,然而温德尔却更偏爱探索帝国历史的那些犄角旮旯。他擅长建筑、绘画与音乐。他将自己在旅行中的发现置于**,不要对此反感,因为他笔下的《多瑙河畔》和《日耳曼尼亚》一样,既轻松有趣又发人深省……凡是对这段被遗忘和忽略的欧洲历史感兴趣的人,将会发现这是本****的好书。</p> <p align="right">——《文学评论》(<i>Literary Review</i>)<i> </i></p> <p align="right"> </p> <p align="right">风趣幽默,内容充实。</p> <p align="right">——《观察者》(<i>Observer</i>),年度*图书</p> <p align="right"> </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太精彩了</span>……温德尔称颂了一个多元化、无政府主义、多语言的中欧,文字趣味盎然,挥洒自如……他的描述辛辣地讽刺了持续几个世纪之久的悲惨生活。同相关的历史书一样,这本书也显得无比宏大、头���纷繁……但与此同时,这本书不仅填补了那些尴尬的历史空缺,其魅力主要在于它还是一张宝贵的历史地图,其上布满线索,不管徒步或是坐轮椅都可以发现它们……温德尔的好奇心**感染力……</p> <p align="right">——《乡村生活》(<i>Country Life</i>)<i> </i></p> <p align="right"><i> </i></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如此引人入胜</span>……温德尔热衷于探索消失帝国的诡秘,这着实扣人心弦。他相当了解帝国政治方面自由放任的政策……几乎没有哪位当红作家可以像温德尔一样,有能力将维也纳描绘成少数权力**之一。</p> <p align="right">——《泰晤士报文学增刊》(<i>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i>)<i> </i></p> <p align="right"><i> </i></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温德尔强调道:将帝国看成合理的**集权是完全不得要领的</span>……温德尔认为他的主题更贴近一个诙谐风趣又玩世不恭的旅行者的精神,就如同他对自己的定义<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如旅行作者一般的历史学家</span>……温德尔很清楚自己的造诣,他对于军事历史的理解简直不能更有见地;此外,他还通晓艺术和音乐。</p> <p align="right">——《旁观者》(<i>Spectator</i>)<i> </i></p> <p align="right"> </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温德尔将哈布斯堡帝国的</span>“个人见闻史”以游记的形式呈现,穿越中欧,这个“多元的、无政府主义的、多语言的”古老土地如今已经让位于那些“新民族**狭小且肮脏的牢笼”。他在哈布斯堡家族史中感受到了幽默与悲凉,这个家族以“愚昧、邪恶,时而仁慈的手段”统治了由北海到秘鲁这片地域长达五个世纪。</p> <p> ——《纽约客》(<i>New Yorker</i>)</p>显示全部信息免费在线读个人乐趣
    每一位涉入哈布斯堡家族事务的人一定会被一个问题所困扰,那就是如何享乐。如果你腰缠万贯,却不知道该用钱做些什么,那还有什么乐趣呢?我们通常无法回答这些问题。皇帝如何**驾驭自己的公共角色和个人角色,简直超乎世人的想象。他**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履行着象征性的世俗义务和宗教义务,并且身边始终围绕着许多侍从,他们的**任务就是确保皇帝穿戴着得体的皇冠、挂件或装饰性的斗篷。
    皇帝有一种强烈的个人优越感。在某种程度上,他在公共场合与某人的简短交谈可能会成为改变这个人命运的一种殊荣。当然皇帝知道,*终只有死亡才能让自己摆脱这种看似光鲜亮丽实则无聊至极的生活。一个人一生只能死一次,而皇帝的死却必须具有好的象征意义(临终前他要在家人的围绕下,手持十字架进行忏悔)。皇帝临终前的气氛一向十分肃穆。尤其当一群悲痛欲绝的亲属慢慢走到病床旁,或是根据古老的哈布斯堡传统,皇帝时不时要听一听匆忙赶来的信使传达的十分糟糕的军情时,气氛会尤为凝重。
    目录
    引言 i
    地名 xii
    哈布斯堡家族 xiv
    **章 001
    坟墓、树林和沼泽 003
    人口迁移 013
    鹰堡 018
    “小心你背后!” 022
    祭仪之地 026
    被选中的皇帝们 031
    第二章 041
    赫克托继承人 043
    伟大的奇才 047
    马背上的侏儒 052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