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村野的温度
QQ咨询:
有路璐璐:

村野的温度

  • 作者:李新立
  •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59818478
  • 出版日期:2019年08月01日
  • 页数:300
  • 定价:¥45.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村野的温度》选取了作家李新立的三十余篇散文。李新立作为打工者,以“打工谋生,业余记录窘迫的生活及精神状态”,背井离乡的经历让他笔下流泻出的文字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回忆以及爱与愁绪。他从乡村的物质和非物质两个方面,回溯到八十、九十年代,在徐缓流淌的文字中刻画了六盘山下甘肃村庄的往昔岁月。 从中既可倾听个人心灵的私语,又可与时代的足音和地域的风情相遇,如《地理志》通过对重要标志地的描述勾勒出甘肃小村的地理面貌,《旧吃食》《岁月的谣语》则聚焦物质匮乏的生活里吃的乐趣,《万物在故事中不老》娓娓道来陕甘大地上口耳相传的神话故事。故乡的山水、草木鸟雀、人、民俗文化、吃食、四季等等都被容纳进他所构建的回忆的乡土里,融化在他优美而质朴的文字中。
    文章节选
    青瓦绿痕 任何时候看去,村庄里散乱的院落、院落里的房舍,与四围的景致搭配得浑然一体,没有雕琢的痕迹。起到色调过渡作用的,我认为是那些瓦,青瓦。它们被青的山,绿的树环合拥抱,就像是一种没有异议的必然,与白的雪霜、黄的土地、秃顶的树木站在一起,也浑然天成,宛若一幅人间水墨画卷。 而这,是在青瓦被一色的机制瓦、杂色的彩钢瓦占领后发现的,太晚了。 没错,我多次提到瓦窑坪,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地方,少了它肯定村庄不会更像村庄。几乎村庄里的所有的瓦,都是在这里生产的。 坪位于村庄的**位置,平整宽大,有一条环形村道围绕着。照例有几棵柳树和杏树立在恰当的地方,不同的是,它们高大繁茂了许多,稍一留意,就能发现:它们生活在水源相对充裕的涝坝边。涝坝不大,却是积蓄生产青瓦用水的重要设施。瓦窑在坪下方,青砖砌成的烟囱,从窑的拱顶伸了上来,站在坪上,几乎看不见窑,而这个烟囱,就成了窑的标志。瓦窑坪,以前或许另有称呼的,时间久了,因为“瓦”,它的名称就固定了下来,就成了村庄的地理标志。 夏收前夕,是**可以用来生产青瓦的时间段,天是蓝的,气是热的,水是热的,土是热的,而一些劳力也能够抽出他用。一部分人准备收割的农具,一部分人准备烧瓦,一定要赶在秋季雨水来临之前,用以翻修队里的仓库、饲养场等大房,如有多余,可便宜出售,供民房修葺之用。 而似乎,仅仅用“火与土的产物”来说明青瓦的诞生,我觉得过于简单了些。 村南的沟,由东向西而去,那时的我不知道它的尽头。沟里产黏土,不是我成年后打工时所见的那种红土,而是红中带灰的那种,发霉了似的。土被运送到坪上,先铺开晾晒,由两个劳力用木杠拖了碌碡,进行初次碾碎,然后再将黏土一锨一锨翻起,堆积的过程中,把没有碾碎的粗颗粒自动分选出来。有一个类似于冲浪板的木制“揉子”,一尺多宽,一米多长,两端上翘,我很是好奇和喜欢,它简单却实用,主要用于粗粒的研磨。会有人站上去,踏在揉子的两端,拄了木棍作为平衡,双腿慢慢运动中,揉子也会按人的意思前进后退,左右挪动,那些粗土粒便再一次得以破碎。这些土,还要经过筛,将细土留下来,成为烧制青瓦的**原料。这些细土,小山一样堆在坪的一隅,丰收的粮食一样。接下来要“醒土”,很快,有人在尖顶的位置挖出一个坑,几十桶水也就从坑里倒下去。土很细很密,水下渗很慢,站在坪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听见水与土互相沉降的“滋滋”声。好,就这样让它过一夜吧。 天空就是一个巨大的钟表,鱼肚白的时候,天明鸟就像闹钟一样,躲在院外的树木间啁啾。承担烧制青瓦��务的人们不敢再多丢个盹儿,赶紧从炕上起来,揉一下眼睛出门。被水浸了一夜的土已经“泡醒”了,几把方头铁锨几乎同时插进小山的底部,把它从一侧翻向另一侧。醒了的泥土含水,每一锨的重量随着体力的下降而增加,因此,这样的劳动需要几个小时,差不多白云如瓦、接近中午时,这个工序才能完成。接下来要“炼泥”,十几个赤脚的人,围了一圈,由外朝里,把木制的大刨子砸进了摊开的泥中,随着有节奏的前进,双脚也在用力地踩踏着。如此反复几十遍,水分被土完全吸收,泥,就成了韧性极好的胶状。千锤百炼的红胶泥,才可用于制瓦。 一套模具一次只能制作四张瓦坯,筒形的模具里外两层,都刷上泥水,以防止胶泥粘连。摆好里面的一层,将胶泥糊了上去,才能套上外面的一层,然后五六位瓦匠双手边转动模具,边使劲“啪啪啪”地拍打,直到多余的胶泥和气泡被挤出,外面的一层套子紧密地合在一起。刮掉溢出的胶泥,他们就会把它摆放到一边去。做瓦时,不懂事的孩子们喜欢拍着手,整齐地说唱大家耳熟能详的童谣:“啪啪啪,四页瓦,白雨来了泡垮塌。啪啪啪,四页瓦,白雨来了泡垮塌。”做瓦的大人们也不责怪,这些童谣,必是经一些大人口传,说童谣的也必有他们的孩子,更何况,童谣说明了一个真相:制作瓦坯*忌讳雷雨天气。大人们扔过来几块泥巴,我们会用这些泥巴捏出手枪,捏出饭碗,当然,也会把泥巴蹾成块状,用肘子在中间研出一个窝窝,然后举起来,窝口朝下摔到地上去,弄出爆竹般的声响。 经过晾晒的瓦坯,没有干透时,便被送到窑里,靠着窑壁分层摆放。砍回来的木柴堆在窑口待用。先是慢火,给瓦坯“出汗”,然后才用大火,否则就会爆裂、变形。窑口附近有许多不规则的破瓦,它们大多是爆裂或者变形的废瓦片。一窑瓦烧成,停火,降温,出窑,就被整齐地码放在围了墙的大棚里,好几天里,只要走近,就能感觉得到它们散发着热气。青瓦们并不是“青”的,而是灰白中透着些蓝,就像晴朗的天空突然罩了一层薄云。 一座房屋,先筑墙,再架檩,然后在檩条上摆大大小小的椽。椽上还要摆放细小的木条,这样,和好的泥才不会掉下去。而那些青瓦,就要坐在泥上,一页搀着一页,一排紧密地挨着一排,布满屋顶。瓦是怎样到屋顶的?不是被一筐一筐吊上去的,而是丢上去的——屋檐下站了一人,将近十页瓦端在手上,朝上一抛,灰蓝色的影子一闪,连声响都没有,就准确地落在屋顶上等待着的那人手上,千真万确,那简直就是耍杂技,让孩子们觉得神奇无比。 有了青瓦罩着,不论是冰雹、狂风、暴雨、大雪来袭,都让人有种坚不可摧的**感。我特别喜欢夏天。北边的山口蹿出的灰云,渐次放大、厚重,天色暗了下去,狂风乍起,一棵靠近屋顶生长的杏树上的杏子掉落,叮叮当当的,在青瓦上跳舞,发出金属的脆响。雨点,似乎很重,先是几颗,在青瓦上“啪啪”地摔碎,接着,一串串的雨珠,发出哗哩哗啦的声音,与青瓦合奏似的。我趴在屋门口的门槛上,静静地看着雨的帘子从屋檐青瓦上滴落而下。白雨的时间一般不会太长,我知道,片刻后,西南方的天空一定会挂上一架虹桥。 *能与挂着几朵白云的天空相配的,自然数青瓦了。我多年奔波,觉得这世界上的苦和累,只有村庄能给我安慰。很多年里——那时我尚年轻力壮,逢夏收秋播,我必骑自行车,用上五个小时回家。沿途,我会经过数十个村庄,青瓦、土房不时会进入视线。但我知道,我家的村庄是*美的。站在一个山崾,三山合抱的村庄,叫我忘记疲劳,而悠悠白云下的青瓦房,错落有致地摆开,会叫我放下所有的抱怨。 青瓦有石头的品质,也因为有雨水的浸润,成为一种坚硬的土壤。随便朝屋顶上一看,黄的红的小花、绿植,赫然在青瓦上摇荡。花,是在山坡地头随处可见的那种,绿植,肯定是榆树或者槐树的幼苗。它们生长在瓦缝里。一些种子,借助风的大手,四处飘荡,当风速减弱时,它们就会落在屋顶上,幸运者正好被卡在瓦缝里。鸟雀也是种子的传播者,它经过屋顶休息时,或许只是飞过屋顶时,拉了泡屎,种子就会落在屋顶上、瓦缝里。瓦缝里有土,经雨水浸润,它们便发芽,窜出一些色彩。受限于生长环境,它们的个头都不会高,甚至成活的时间也不会太长,但它们恰到好处地装扮了青瓦。 经年的青瓦,上面也会结一层土,准确地说,是瓦垢,这是现代机制的青瓦所没有的。机制的青瓦颜色光鲜,表面光滑,若有尘土落上去,一场雨水,哪怕是一场小雨,也会被冲刷掉。旧式青瓦粗糙,表面受潮时,便留下尘土沙粒,结成瓦垢。瓦垢太薄,许多植物不能附着生长,但苔藓能。大人们说不清楚,孩子们更说不清楚,青瓦上的苔藓是怎么滋生的,先是一撮,浅浅的一撮,几乎看不清的一坨,时间久了,颜色凝重了起来,青绿相间,与青瓦搭配,古朴得从汉朝走过来似的。 孩子们不知道它的名称,因为它长得太像当时商店里出售的烟丝,加上野雀也喜欢站在青瓦上啄食,大家就都叫它“野雀烟”。有人多次把它采摘下来,卷成烟卷,尝试着抽。尝试者有大人,也有小孩,我就是其中的一个。我家老宅主屋的方桌上,摆放了一个黄铜做的水烟瓶,也不知道是谁每天擦拭着它,让它散发着油亮的光。套在烟瓶上的筒状的烟盒里,永远放着黄色的烟丝,柔软,清香。父辈们从田地里回来,都要吸上一口。我*喜欢燃烧过的一疙瘩烟灰,轻轻地将烟管那么一弹,烟灰便自动跳出烟斗。而这,也就成了我尝试“野雀烟”的缘由。 村庄的一事一物都是美好的。燥热的夏季,树荫摇动着光影。田野里的蚂蚱不停地振翅。村庄的青瓦绿苔,青瓦绿苔上瞬时落下的几只野雀,映衬着瓦缝里的几朵指头大的小花,几缕幼小的绿植。村庄便宁静得旷远,人就清爽得能放下身体安睡。 青瓦似乎永远保持着本色,可绿苔的命运却由气候与季节掌控着。炎阳的暴晒下,青瓦因失去水分而变得干燥,绿苔由绿变黄、变白,如一撮烟灰,在风中飘零。这样的变化,忙于农事的人们,并不会放在心上。直到霜白了屋顶,大雪盖住了青瓦,有**,东起的日头使气温倏然**,屋顶的霜雪消融,顺着屋檐流下,而傍晚的气温又快速下降,将屋檐的雪水冰冻时,大家看到,那些吊着的冰凌棒里,犹如琥珀一样封存着一丝青绿,才恍然,青瓦上的绿苔已经随着日子远去。但季节的轮回依然如新,绿苔去了会来,来了又去,并不会因此而消失走过的痕迹。 旧的青瓦,即便是机制瓦诞生后,仍被村庄青睐。老房子翻新时,主要是更换一下快要腐朽的檩条、加固一下围墙,旧的青瓦如果没有破碎,仍得用上去。有一年,我家的旧房翻新时,我的主要任务是将旧青瓦上的尘垢除掉。我把水倒进大盆里,把青瓦放进去浸泡,然后用毛刷使劲擦拭。而我终于知道,有些努力是徒劳的——别想洗掉老瓦上的苔藓,它的血液以绿痕的方式,已经渗透于青瓦的肌理。 ——就像现在看到光滑如镜的机制青瓦,怀念回不去的老村庄一样。
    目录
    / 屋檐的梦痕 / 青瓦绿痕 河流的方向 地理志 院落记 时光之梦 草的赐予 敬重鸟雀 与树有关 柠的给予 神秘的窑窝 飞翔的石头 / 时光的流沙 / 盛在瓷器里的光阴 不想说出的秘密 旧物的光芒 通往生命的隐喻 与尘土一起走 那些飘荡的魂灵 岁月的谣语 微雨中行走 影 像 暖 冬 永远的学堂 / 村野的歌唱/ 村庄的非物质构成 乡野仪式 万物在故事中不老 民谣记述 山村药典 旧吃食 谚语片段 洗 澡 村庄歌唱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