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康德曲行认知条件对教育社会学的启示
QQ咨询:
有路璐璐:

康德曲行认知条件对教育社会学的启示

  • 作者:孙风强
  •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 ISBN:9787511737090
  • 出版日期:2019年06月01日
  • 页数:236
  • 定价:¥6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根据康德曲行认知理论,人的心智是接受性的而不是生产性的,任何认识都需要对象以某种方式被给予,感性直观的形成基于对象的触发,需要知性自发性的协作来形成对象的认识。由于中国人的社会观念以平均的方式存在于个体意识之中,强调个人观念的形成直接演绎于集体观念,而不太注重个人认知的自发性,因此这一点对探究中国人的观念转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书基于这一理论,以“自然”和“自由”观念为核心,从人类思维观念的历史维度,对个体意识与社会规范的互动规律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剖析与反思。
    文章节选
    **节 怀着爱与敬畏去理解知识 不管我们的内心有多么复杂和难以言说的情感,爱作为我们日常情感的一个不可回避的字眼,总是具有稳定的效能。亚当.斯密甚至认为在小的人群中爱是*核心的支撑要素,我们在这里说的爱是一种支撑个体成长的*核心的情感或者说是激情。 爱是什么?它是发自内心的、本能的一种主动精神。爱有三个层次,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干什么就能干什么,能干什么就能够捍卫什么。我们只有唤醒自己的爱,或者唤醒自己开发自己的潜能方面的自由,才能获得通达我们自己内心的通道。这是我写这本书*初始的动力,因为这个世界上除了爱之外才是刻苦,如果有爱,怎么着都不苦。我在很多年前**次看有关教育的文章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关注过教育。但是,大约七八年前的时候,我看了世界**教育思想家100位的一个集子,感觉像久别的老朋友,我体会到了发自内心的喜爱。我想这就是验前的自己吧。 平��我们总说要不忘初心,要做*好的自己。但是,我们却不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以发现自己作为前提的,而这个前提就是重新树立一种爱的情怀;因为爱是一个能够深入我们自己的通道。爱在教育和社会中的功用在于凸显出一种主体地位,也就是找到一个*稳定的自己,而寻找爱就是在一种验前的自己与经验中的多元世界对撞的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获得的。我们总相信这个世界中有一种东西是*适合自己的,而这个东西其实就是以爱来呈现的内心的潜能与外在的经验世界的结合。所以,爱只能被唤醒,而不能被约束,在寻找爱的过程中,外在的东西仅仅是一个触发机制,其有赖于自己内心的一个应和。然而,既然爱是代表着一个人的主动精神,那么爱的动力就是个体内在的,也就是说其启动力量只能是一个人的内部的****。这个时候,如果爱这种主动性指向外在物理世界的时候,还比较容易理解,一旦指向了另外一个人,那么此时,就需要另外的一个情感,那就是敬畏。 敬畏是什么?敬畏是将对方的主体性当作和自己一样的主体进行对待的一种状态。敬畏不仅仅是康德的头顶的星空,还是我们自己心中的道德法则,在敬畏的视野下,爱不再是一种功利主义的智能选择,而变成了一种包容态度。这里举一个例子,乙邀请甲去逛街,如果甲答应,乙高兴,甲不答应,乙也不应该感到不高兴;因为答应与不答应都是一个主体在应和。当我们提出一个要求的时候,如果存在敬畏之心,那么这个要求就是要求本身,而要求本身就包含了拒绝,这才是要求本身的状态。当我们的要求所针对的对象是一个主体,而不是一个客体的时候,我们的要求被答应,只能表明了我们的提议获得另一方主体的认可而形成了合意;当我们的要求被拒绝的时候,也表明了我们在双方都是主体这个更高层次上的合意,既然对方也是一个主体,那么拒绝也就变得可以接受了。这就是康德所说的任何时候都要把人当作目的,而不能是手段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爱你不需要理由,如果你非要找一个理由,那我爱的就不是你;这句话因此也就有了可理解性。 理解是什么?所谓的理解,是一种爱的内容和形式的合一状态。理解既不是恭维,也不是宽慰,理解就是理解。从内容上来说,我们并没有办法对另一个人的经历感同身受,这一点无须证明。如果大家读过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就会明白,在我们人类的两大情感——快乐和悲伤中,我们更容易理解别人的快乐,或者说更愿意参与到我们朋友的快乐中,而不愿意参与到我们朋友的悲伤中。这是亚当.斯密所**阐述的观点。然而,让我们获得感动的往往不是那种外在的形式,而是一个人内心愿意理解我们的一种主动精神,这里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在《红楼梦》中有一段贾宝玉被打后薛宝钗和林黛玉二者不同的表现,书上说林黛玉的眼睛哭成桃子的样子,而薛宝钗是用一些语言去宽慰贾宝玉。就情感打动来说,明显是林黛玉的方式更能够打动我们,这就是那句流行的语言“痛苦需要被感知”的奥妙,所谓的理解仅仅是一种内心主动的爱的外在表达形式,其核心是那种主动精神。所以,这个世界没有理解,只有我愿意理解你。从沟通的内容上看,有两个,**个是能够理解的东西一定是形式化的东西;第二个是被沟通的东西一定具有某种相似性。在社会中两个个体的理解意味着两个个体的结合状态,因此需要某种相似性,从而承载了两者结合的桥梁;从主体上来说,理解意味着对对方主体处境的一种感同身受的能力,是一种沟通渠道的打开状态。 然而,我们毕竟还是会面临一种主体理解的失落情绪,而这个失落情绪是需要我们自己来自新的空间。现实生活中一定会因为爱的理解和被理解,也就是在爱的交流中出现错位或者是失落,比如被拒绝或者说失落。失落一定会不开心,这时候要用自新的态度来实现内在和外在的平衡。我们追求是因为内心的缺失,所以,可以说外在追求是内在缺失的外在表现,当我们追求失落,如果能够通过对外在追求的失落发现内心缺失的东西,予以弥补,也就是获得了自己的“自新”,所谓“明德新民”就是这个道理,毕竟“格物致知”,也就是说“格物”的目的在于“致知”啊。另外,能够“新”的东西永远是我们的心,而肉体,只能是越来越旧。 既然爱是一种主动性、独特性,也就是说是个体的东西,也就无法交流。然而,人类必然是社会化的动物,强调个体独立性或者社会共性的前提是要求社会个体以自己的独特属性去融入社会。而任何两个东西的结合前提都是需要被结合的对象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所以,爱也需要一种不同个体的相似性,爱的相似性就是我爱,并且,在我爱面前众生平等,甚至动物和植物都是爱自己的,并且愿意按照自己的方向进行生长。所以,我爱面前人人平等。 关于我爱有三个构成:感觉、经验和知识。 首先是感觉。感觉是纯个体的,我们只能想象别人的感觉,却永远也无法知道别人的全部感觉。耳朵听到的声音,鼻子永远都不懂,同样的,鼻子闻到的气味,耳朵也永远都不会懂,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比喻,如绕梁三日、三月不知肉味来比喻声音和味道的美妙。当我们看到热恋的人又哭又笑的时候,我们感觉到很困惑;同样的,人家在面临我们这种困惑的时候也会说,你不懂。由于其与个人直接相关,从逻辑上讲,它是含有独特性*多、含有人本身的属性*多的东西,感觉与一个人的天性有关,是需要保护和唤醒的东西,或者说需要尊重的东西;因为感觉中蕴含了激情与情感。漠视或者试图去消除某种感觉只会产生阴险的人或者麻木的人。感性以激情和情绪作为外在的表现,激情有方向有目的,而情绪没有方向,并且容易失去控制,所以很难理解。激情是我们的原动力,对于我们个体来说,由于其来源于我们自己个体的爱,所以,其具有*持久的、*强大的推动力。而激情就在我们的感觉中,当我们去扼杀感觉的时候,其实连同我们的激情也一并给扼杀了,例如,孩子说慌的行为。因此,我们可以麻醉自己,但是不能骗自己。麻醉是麻醉对自己的伤害,而骗自己,是试图告诉自己不存在。一个人永远都不能骗的人就是自己,因为一旦骗了自己,就会怀疑一切人,因为连自己都会骗自己,这个世界上还有谁不会骗自己?感觉对我们的意义就是,这种人的独特性启示我们不能试图去消灭我们的感性化,而是应该开发我们的感性材料以获得理性能力。也就是说,人生中不可能去消除或者说消灭一种记忆,而只能是感恩一段记忆。因为既然感性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独特性,一旦试图去消灭的时候就变成了狗去追自己的尾巴。另外,我们试图消灭或者排斥事物的原因不在于事物的属性,而在于我们自己内心的某种缺失,被我们试图排斥的东西恰恰照出了我们内心缺失的东西。因此,就好比是庄子和他的朋友在讨论葫芦太大而没有用处一样,不是因为大而无用,而是因为我们没有想到大的境界和大的用处而显得大而无用。另外,我们不能因为排斥一种东西而把自己封闭起来,因为,封闭并不能排斥一种东西的进入,并且封闭得越久,其势能累积就越大,造成的损害也就越强。这就好比无论多久的闭关锁国也不能保证外来文化不能进入,相反还会导致我们的落后。而不让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去折磨自己的办法是内心缺失部分的充实,这就好比是古代外族虽然入侵,但是入侵以后的结果都被汉文化所同化一样。 其次是经验。所谓的经验,就是进入了能够言说或者说表达的范畴。经验的意义在于其主体渗入的因果有限性,这很类似于休谟的习惯,就像休谟问出来的问题一样。休谟根据其经验主义的视角提出了两个问题:**个,从我们经历过的事例推出我们未经历过的事例,这种推理是否经过证明,休谟得出的结论是没有被证明;第二个,既然没有被证明,那我们为什么愿意相信呢?休谟给出的答案是我们的思维习惯是这样的。然而,不可回避,我们确实存在这种思维习惯,这种习惯甚至有时候可以让人变得固执己见,为什么?因为这种思维习惯中蕴含了人类思维的一种主动精神。由于这种主动精神的存在,也就是说自由意志的存在,让人的思维开始出现了两种方向的延伸,一种是即使新出现的事例并不与推论结果相同,当事人也愿意修正自己的观念来接受这种意外后果,因为推论是自己做出的。但是,当事人不愿意或者说不能够去追求一种去主体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将自己放入推论的小前提中去推论,其不愿意的原因是缺乏一种将主体跳出思维情境的思维方法,这导致经验的适用空间是有限的,其限制在于主体性的情感需要、客观的情境的盲目存在状态,以及二者的结合,一旦超越了这个范围,就是一种尝试,具有不能够确定的客观事实。 *后是知识。知识的核心是因果必然性,这是知识的*基本的要素。一项陈述我们之所以说其是知识,或者说它能够无限制地接近真理,就在于其在有限条件下能够被不同的主体复制。这一点不同于经验,经验仅仅供特定的主体复制,而知识不同,可以被其他主体复制。这就好比是凡.高的向日葵,在凡.高创造的时候所花费的时间以及中间所经历的思维过程是经验性的东西,这个东西仅仅有部分人可以复制出来。这又好比是电器的发明与电器的使用之间的关系,电器的发明是需要很久的时间才可以完成的,然而,对于某种电器一旦被发明,我们普通人也可以很好地去使用。 三者之间的描述方式,就好比是外边艳阳高照,我们出门以后的一种感觉是汗流浃背,但是,我们没有办法说出来的时候,就是一种感觉,当我们说出“热”这个词语的时候,就是一种经验,当我们通过发明一种仪器,并且能够通过这种仪器量出外部的气温,然后把气温报给别人的时候,就是一种知识了。
    目录
    绪论 **节怀着爱与敬畏去理解知识 第二节形成概念的思维能力 第三节关于判断的若干概念
    **章人类认知的曲行条件 **节同一性问题 第二节康德通过人的主体性对线性思维的突破 第三节康德曲行认知条件的提出 第四节康德曲行认知方式对我国认知方式的启示 第五节康德曲行认知的意义
    第二章康德曲行认知条件的**对象是自然和自由观念 **节分析康德自然和自由概念的意义 第二节康德自然的概念 第三节康德自由的观念性 第四节关于自然的因果必然性与自由
    第三章自然和自由支撑下的社会单位 **节性禁忌——两性结合规范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人类用理性态度探索两性关系稳定的历史进程 第三节没有人格独立就没有作为男女两性结合基础的爱情 第四节两性结合中的女性独立来源于女性本身的职能性而与 男性无关
    第四章自然和自由映照下的社会规范 **节人是一个从自然肉体生命到自由精神生命的过渡 第二节社会生活方式来源于人类发明了承载人与利益离合作 用的规范体系 第三节社会规范与个体的结合 第四节个人与社会规范结合的三个阶段 第五节我国社会规范与个人联结的特点
    第五章个体自主意识的内在觉醒 **节社会与个体自主意识的有关学说 第二节个体自主意识对社会规范的先天认同与后天认同 第三节传统中国的规范认知 第四节外铄型规范在塑造社会共识方面的不足 第五节通过人的意志表达和合意构成探索向人回归的路径 第六节个体自主意识的内在觉醒与教育的可能维度 第七节个体自主意识的觉醒与公共意识

    第六章自然与自由之间的教育自我意识 **节人的二元存在及其互动 第二节人类二元之间的主体存在 第三节人类二元间际的教育存在对人类主体地位的回归
    第七章社会结合中的信任规则 **节规范的先验分析:规范预设及其预设限制 第二节诚信规范的预设是社会关系中的契约关系 第三节诚信规范发生作用的空间是契约关系中的期待利益保障 第四节道德规范的个体信念内生机制——对康德道德理论的反思
    后记
    编辑推荐语
    该书基于康德的曲行认知理论,从人类思维观念的历史维度,研究了社会规范与自我意识的互动关系,尤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规范发展的内在机理有较为深刻的剖析与论证。全书共分为七章,首先阐述康德曲行认知的相关概念,提出“自然”和“自由”的观念;进而以此从历史角度梳理和论证在二元支撑和映照下的社会单位与社会规范,以及个体自主意识的觉醒和教育;*后回归康德哲学理论本身,分析了人类社会结合的信任规则。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