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地方性知识与边缘经验
QQ咨询:
有路璐璐:

地方性知识与边缘经验

  • 作者:石彦伟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 ISBN:9787521205848
  • 出版日期:2019年09月01日
  • 页数:295
  • 定价:¥3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21205848
    • 作者
    • 页数
      295
    • 出版时间
      2019年09月01日
    • 定价
      ¥38.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这是一部回族文学评论集。其写作背景是:作者2008年担任《民族文学》编辑起,开始涉足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结合自身文化背景和知识优长,尤其对回族文学领域给予较多关注。长年坚持撰写回族文学年度述评,多次受邀担任《文艺报》《回族文学》等报刊年度述评人,为多位回族作家的新作撰写评论文章。也曾担任**出版基金项目《中国回族文学通史·当代卷》主编之一,系项目组*年轻成员,历时4年独自承担了东北、华北、中南、西南等地区70余万字撰稿、统稿工作,进一步建立了回族文学宏观视野。其推介回族文学事业的热忱态度及业务素养受到回族文学界认可,系当下回族文学批评领域少壮派主要代表。
    文章节选
    **辑 时间与空间 浓荫下的一抹清凉 ——2009年回族文学述评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文学场域正在发生新异的潮动:几十年来以文学期刊为主导的传统型文学,正在分泌成以商业出版为依托的市场化文学,以及以网络媒介为平台的新媒体文学,“三分天下”的格局日趋显明①。这是中国文学不得不面临的现实语境,亦为新格局观照下的回族文学提供了多维考量的视角。或许更加习惯和擅长于传统型文学的回族作家,还没有来得及适应这种潜在的异动,但他们的触须已经不自觉地伸向了更加宽阔的陆地。 翻检2009年的回族文学作品,大致可以得出这样一组印象:长年滞后于潮流的市场化文学和网络文学有了“破土式”的拓进,草根书写与精英书写构成新颖的参照;文明的多样性得到了充分尊重;灵魂性写作逐渐强健起来,归根于回族母体文化的题材明显增多,城市生活、时代精神得到相应补给。较有代表的几个收获是:张承志散文集《敬重与惜别——致日���》,李进祥中短篇小说集《换水》,长篇小说《西域东来》《穆斯林的庄园》《前程》等作品出版;《民族文学》推出“宁夏专辑”,《回族文学》创刊三十周年;“斋月日记”“望新月”书评促发网络民间写作热潮。 较之本年度共和国六十华诞喜庆气氛下文坛的一系列动向,回族文学内部发生的微妙变化尚不足以引起广泛注目,但回族作家们正是以一种沉稳谐和的内在秩序,一种气定神闲的坚守姿态,一种多元共生的文化气度,构筑成2009年中国文坛浓荫下的一抹清凉。 长篇小说:历史的找寻与文明的对话 苛刻地说,“后心灵史时代”的回族长篇小说处于**缺席状态。作品一年多比一年,但图书市场(特别是东部)能见得到,**网、当当网能买得到,非回族读者也能知道,也愿意买、愿意读的作品却少见,事实上是暗藏着一种危机。这种状况自2007年开始有所改观,书店货架上回族作家的长篇小说越来越多,且民间写手的势力越发壮大,我想这与近几年国内“草根书写”的崛起大势是相匹配的。这些民间写手一出手就是大部头,且大多不约而同对准了回族题材,体现了弹跳有力的文化自觉意识:如2007年马守兰的《绿色月亮》、2008年吴秀忠的《林海回民工队》;到了2009年,又有张浩春的《西域东来》和丑丁的《穆斯林的庄园》等。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其一,回族的民间写作存在巨大潜能,草根书写一旦成熟,极有可能与精英书写交相辉映;其二,相对保守和传统的回族文学已经开始理性接受市场化的冲撞,民族多元化表达的诉求与政策环境的包容,为回族普通写作者谋求公开出版、商业化运作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可能。 历史深处的殷切找寻,是本年度回族长篇小说的厚重底色。张浩春的《西域东来》将视角投放在回回民族渐现雏形的元代时期,讲述了1220至1234年这十余年间,一个在中亚锡尔河草原长大的少年札兰丁,被成吉思汗的西征大军掳掠到蒙古,进而被编为探马赤军,灭西夏、征大金,*后驻屯于中原,融合为中原回回人的曲折故事。小说尽管采取大景深镜头伸向历史文明地心,但并没有用大事件、大人物刻意为作品包装厚度,而是踏实地讲述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命运,用血肉丰满的细节建构史诗风范。另一部历史小说《穆斯林的庄园》加重了家族记忆的斑驳痕迹,讲述一个西迁新疆的回族世家五代人的命运沉浮。主人公马顺昌颇具传奇色彩,他曾为慈禧身边爱将,深得朝廷重用,后几经辗转为国效忠,不料遭小人暗算,背负叛逆罪名而终。先人的悲剧命运为整个家族记忆奠定了凄凉基调,大庄园日渐败落,及至“我”母亲这一代,已无显赫背景和富裕金帛,但家族传承下来的善良、忠义、博爱的文化基因在后代身上得以重获。两部历史小说一个讲民族的孕育,一个讲家族的落寞,共同支撑始末的是回族坚贞不屈的精神底气,充盈着英雄主义的气魄与美感。作者不是专业作家,初涉长篇创作即有不俗表现,为回族民间写作开了疆域,壮了声势。尽管作品对宏大叙事的营建技巧、人物造型的手段尚显青涩,个别作品在历史价值观的宏观把控上,尚有偏颇和仓促之嫌,但作为民间写作的代表和回族文学市场化转型期的拓荒之作,它们仍是本年度回族小说的重要斩获。 乡土叙事是回族作家的长项,但一贯以西部作家为主力。河南作家献出的两部现实主义长篇,均以中原地区的乡土生态为描写对象,使回族乡土文学的版图愈臻整齐。黄旭东的《前程》讲述中原散杂居多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和基层民族工作的故事,塑造了回、汉、蒙古、满等各族农民干部群众的生动群像。他们深深扎根在脚下的中省大地,为新农村的崭新图景倾尽心血,承领着农耕文明在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冲击下逐渐解体的观念更变,亦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叠与碰撞中,寻求着多元共生的途径。邵军的《河之街》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一个以皮革为主要产业的农村企业的创业史,通过五大家族错综纠结的命运关联,折射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在利益、欲望与情感考量中的种种困惑。同时,该作回族题材版本的《河街穆民的变迁》等作品也在潇湘书院等多家文学网站受到关注。比较来看,西部的回族乡土文学,讲究的是纯朴清香的苜蓿草味、黄泥小屋的斑驳味、肉香诱人的炊烟味,而这两部中原乡土小说,多了几分官场、商界、人际圈的喧哗气息,欣欣向荣的背后暗藏几分利欲潜动,是味道截然不同的一番乡村景观。这种差异性可能源于地缘背景和文化心理的不同,但更多显示的是城乡二元结构在同化过程中对乡土作家所产生的心理冲击和文化认同的异变。乡土生活固然呼唤丰富多元的呈现,但这种嘈杂的响动对回族文学内涵气质的塑造是否具有良性意义,需要观察和省思。 回族作家书写其他少数民族生活早有先河,具有多元文明的比较意义。本年度有三部长篇属于这一类型。何晓的《佛心》以一块水色格桑花玉佩为物象线索,以六世活佛仓央嘉措的情诗为抽象线索,写了藏汉几代人在内地古城与藏地之间的离合追索,着重写出了藏文化对汉文化的影响和净化。还有两位湖南青年作家不约而同写到了本土民间文化、异族文明的多样和神秘。于怀岸的《猫庄史》描写清末至解放初猫庄山寨一个巫师的人生经历,折射湘西农村从混沌走向文明,从血泊泥淖中走向有序和辉煌的百年风云。马笑泉的《巫地传说》通过大学生霍勇在追忆和踏访相交织的双重回乡路上的忠实记录,观察乡土灵性与时代进程的扭结与消长,反映了梅山文化的神秘智慧。两部作品都涉及到大量巫楚民间文化的玄幻色彩,相对于传统回族生态是完全陌生的镜像。这类题材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回族文学的收视范围,体现着少数民族文学博大包容的品质,但个别描写如果出现了与回族审美习惯不大相适的情况,*好能够有所节制。 总体而言,当下回族长篇小说创作,对历史、乡土和多元文明的挺进姿态是显而易见的,但理性地看,多数作品叙事能力、精神气度的塑造功力尚显虚弱,比之张承志、霍达创制的经典写作时代,应当说进入到一个相对艰辛的爬坡期。
    目录
    寻找一种新的批评方法 孟繁华 /1 **辑 时间与空间 浓荫下的一抹清凉 ——2009年回族文学述评 /3 骨骼深处的拔节之声 ——2010至2014年回族文学述评 /20 2010年《回族文学》年度述评 /28 2013年《回族文学》年度述评 /39 回族文学的“抗战动作” /50 北京地区当代回族文学概论 /60 华北地区当代回族文学概论 /68 东北地区当代回族文学概论 /76 中南地区当代回族文学概论 /86 西南地区当代回族文学概论 /92 谁来给临夏文学修一条铁路 ——兼评首届“魅力临夏”散文诗歌大奖赛 /99 地方性知识与边缘经验 ——以《青海回族文学丛书》为**的考察 /115 第二辑 作家与作品 把绝唱献予担当 ——读马德俊长篇小说《爱魂》 /135 从摇篮,到摇篮 ——马瑞麟诗集《心中的故乡》序 /139 坚定与持久:一颗钻石般的诗心 ——木斧诗歌创作论 /147 无边绿野,一条正路 ——李佩伦创作与研究评略 /161 铮铮铁骨,长子情怀 ——高深创作论 /171 文学需要负重的举意 ——评元康长篇小说《回族人家》 /184 《穆斯林的葬礼》阅读札记 /188 留下敬重,永不惜别 ——也由鲁迅与张承志谈起 /201 律己的时代,他者的尊严 ——读张承志散文集《敬重与惜别》 /204 一根傲骨,一身血气 ——评王树理中篇小说《第二百零七根骨头》 /210 双向互动:藏汉文明的差异与调和 ——评何晓长篇小说《佛心》 /220 守护住这涓细的一眼泉源 ——读李进祥的小说 /228 李进祥长篇小说《亚尔玛尼》责编手记 /234 “极简主义”:对《清水里的刀子》电影改编策略的读解 /237 真正的“和”是多元共生 ——评黄旭东长篇小说《前程》 /250 乡土回族题材的同质与异构 ——由敏奇才两篇小说《牛殇》《节日》谈起 /257 梧桐树,女人河 ——沙益薇女性散文阅读印象 /264 不染池中盛开的尊严 ——读马金莲短篇小说《蝴蝶瓦片》 /267 向光朝圣的通道 ——《民族文学》“回族九○后诗人微信专号”编前语 /271
    编辑推荐语
    这本评论集是作者2008年到2018年十年来所撰回族文学评论文章的精选,既体现了新世纪以来回族文学领域的发展态势,也体现了青年学人的学术成长。文风清爽晓畅,现场感强,带有文学编辑的眼光和特色。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