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文论的中国化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文论的中国化研究

  • 作者:邱明丰
  •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9024050
  • 出版日期:2019年09月01日
  • 页数:245
  • 定价:¥3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中国文论的中国化研究》立足中国文论缺乏一套自己的话语体系,导致“失语症”现实问题,梳理了中国文论的西化历程,揭示出中国文论失语的本质是现代性变异。从文化转型和文论发展的角度,提出了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实现中国文论中国化的三条路径:中国文论的当下直接有效性、西方文论中国化、让中国文论在当代中国成为主流话语。
    文章节选
    《中国文论的中国化研究》:
    中国文论中国化是一个宏观的指涉命题,就目前而言,它基本上包括本课题所概括的三个方面。顾名思义,中国文论中国化就是要实现中国文论如其所是地呈现在世人面前,*终解决“失语症”。那么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直接有效性,还原古代文论当下的活力,与中国文论中国化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这首先要对一个基本的问题进行澄清,那就是——何谓中国文论?其实在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已经多次提到“中国文论”,却没有进行理论界定。现在集中对相关问题予以解释,厘定概念的边界,因为我们认为在理论探究的拐点上来阐释,往往能够事半功倍,切中问题的关键。中国文论,就存在样态而言,是异常复杂的。我们常有“中国古代文论”“中国现代文论”“中国当代文论”等说法,甚至有学者将传人中国的西方文论也独立称为“汉译西方文论”,它们各有指涉,共同组成一种样态,那就是广义上的“中国文论”。在牛月明先生看来,“中国文论”既可以是一个普泛的名词,也可以是一个专用的范畴,还可以是一个有待建构的学科。作为一个普泛的名词,其实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解,作为一个专用范畴,也有几种不同的现实存在,作为一门有待建构的学科��“中国文论”应该是从中国的问题出发、从中国文论的传统出发、从中国文论已有的话语方式出发,来建构既具有主体性又具有可沟通、可对话性的文论,它在问题意识、知识领域、核心话语等方面与西方文论“对待立义”、与中国传统文论“互文见义”①。那么,当我们要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时候,其实是要在考察众多中国文论资源的基础上,指向中国当代文论话语的建构。因此,在“中国文论中国化”的视域下,实际上意指利用中国当前诸多的文论资源,来建构一种符合中国的文论形态,针对的就是文论“失语症”。然而,我们又有疑问了,中国文论的本来面目应该是怎样的?因为它直接关乎中国文论建设的主体性,所以必须阐明。显然我们应该回顾历史,从中国的学术传统上着手挖掘,以中国的学术传统规则来融通各种资源,达成中国文论中国化。其内在的理路就是要去“西方**主义”,防止“失语”的症状持续加重。当然我们无意树立“中国**主义”,更要防备陷入与“西方**主义”一样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当中,中国文论中国化是立足当前中国文论的理论困惑,尊重其现实的发展语境,走多元融会贯通的创新之路。同时也突出我们上文所讲的中国文论话语建构的主体性问题。
    学界对“中国文论”的内涵及构成路向也不乏关注,首先体现为“中国文论”的正名趋向,胡晓明先生非常敏感地把握住学界的这一动向,给予了积极的总结:“越来越多的学者,自觉或不自觉,不满意于原有的名称,开始采用‘中国文论’或‘中国美学,或‘中国文学理论’一名,去指称原有的‘古代文论’、‘古文论,,或‘中国文学批评史’。其实正如朱自清早就指出过的:.文学批评,一名本身就是舶来品,与中国原有的诗文评结合,长期的磨合本来就是免不了的。正如孙悟‘中国’的强调与‘古’字
    ……
    目录
    绪论

    **章 中国文论的西化历程
    **节 西学思维的初步铺垫
    第二节 学科范式的正式确立
    第三节 苏联模式的泛化及曲折
    第四节 学科复建与广引西学
    第五节 中国文论西化的维度

    第二章 中国文论的现代性变异
    **节 文化转型与文论失语
    第二节 文论“失语症”的研究进路
    第三节 “失语症”与现代性变异
    第四节 中国文论话语的现代性重建

    第三章 中国古代文论的直接有效性
    **节 从“古为今用”到“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论直接有效性的理论向度
    第三节 中国古代文论的直接展开

    第四章 西方文论中国化
    **节 文论的“他国化”规律
    第二节 “以我为主”的学术规则
    第三节 中西文论对话及融汇

    第五章 推动中国文论话语在当代成为主流
    **节 从文学理论学科制度上入手
    第二节 打开国际新视野

    结语
    参考文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