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贵州世居民族文献与文化研究(2016年卷)
QQ咨询:
有路璐璐:

贵州世居民族文献与文化研究(2016年卷)

  • 作者:卢云辉 杨昌儒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20349567
  • 出版日期:2019年08月01日
  • 页数:239
  • 定价:¥6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贵州世居民族文献与文化研究(2016年卷)》是贵州民族大学主管,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主办的专业性学术刊物。凡涉及贵州世居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专题论文或研究综述,如涉及贵州世居民族的古文字与文献、民族文化考古、民族文化旅游、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社会学、民族人类学,以及贵州世居民族的日常生活、生态环境、农林牧生产等方面的论文,都是本刊征稿和发表的对象。
    《贵州世居民族文献与文化研究(2016年卷)》共收入九篇文章,分“黔地域外民族文化研究”“贵州历史名人研究”“黔域文化赋”“贵州文献研究”等四个栏目。
    文章节选
    《贵州世居民族文献与文化研究(2016年卷)》:
    三 两通碑刻中的赋税制度与“蠹役索取”问题
    1.赋税制度
    赋税是一个**经济的主要来源,也是**与地方建立联系的方式之一。贵州开始缴纳赋税是在明朝时期,在此之前贵州实行的是纳贡政策,即地方首领带上本地的特产去朝廷朝贡,以表明这些地方势力归顺**王朝,但还不是**王朝统治下的行政区。到了明朝时期,**政府直接派遣官员向贵州地区征收赋税,这也表明**政府把贵州正式纳入其统治版图内,是其直接管辖下的政区。明朝时期贵州的田赋有“屯田之赋、民田之赋、土司之赋,清朝初期贵州的田赋分为丁银和地粮,其中地粮又分夏税和秋税”。赋税的征收与土地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税的征收是朝廷税收的主要来源,而土地制度的变化影响着农业的生产,也影响着赋税的征收。
    在**,清代管理赋税征收的机构是户部,贵州省管理赋税征收的则是户部管辖下的十四清吏司之一,主要的人员有郎中、员外郎和主事,其中郎中两人,满汉各一人;员外郎四人,满三人,汉一人;主事两人,满汉各一人。在清朝初期,贵州的赋税征收制度是沿袭明制,由布政使司主管赋税征收和财政支出,各县衙署是直接的执行机构。随着贵州经济的发展,赋税征收机构也在发生变化,**对贵州也日渐重视,管理机构也由**直接指派。
    贵州赋税的征收方式是下乡设柜,每年赋税征收基本开始于九月,于次年二至三月完成。每到赋税征收的时节,政府派人到地方设立钱柜,纳税人随到随收。如若纳税人没有在固定时间内缴纳赋税,那么政府会有一个宽限期限,但是税率会提高,相当于利息。在赋税征收过程中,政府会派遣差役进行监督,防止当地官吏克扣或是私派。不同的地方派遣的人员不同,在赋税征收完成之时,还要由户书和差役进行登记造册,把粮食管理入库,这才算赋税征收完成。
    从《永垂万古》碑碑文中可以看出,广顺地区在各个村寨应设有钱柜用以征收赋税,并且派粮书前来监督,粮书的到来就表示着赋税征收的开始。百姓各自准备好条银、存票以便缴纳赋税时可以快速有序地进行,这是花户在缴纳**赋税时的情景。扬艾地区规定的每年赋税完纳时间是在十月十五日之前,这就符合贵州大部分地区征收赋税的时间,州县差役赴乡征收,是贵州赋税征收的传统方式,这里得以证实。碑文记载:“征后花户贫富早积条银”,交代了此时赋税的征收以条银为主,不再是以前税收时的实物,也不是普通的银两。条银原本是越南通行的货币,因其外形呈长条状而得名。条银在明朝时期随着贸易往来流人中国,并渐渐在中国发展起来,清朝时期多个省份都自铸条银用于流通。广顺地区要求不管贫富都要早备条银,这说明地方上的催征比较到位,使人们形成一种纳税的自觉。
    古代税收是一项复杂的项目,人民在生活中进行的各项活动都可能涉及税收的调整或是改变。土地是税收的主要依据,但是土地的归属和使用不是同一人时,就涉及赋税纳税人是谁的问题,再者土地的转让和买卖也涉及赋税问题。《扬艾庄契碑记》所载扬艾庄寨庄园及山林的买卖中买主与卖主谁承担赋税,佃农与佃户之间谁承担田地的赋税以及承担多少,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碑文记载“其随庄银一两九分一厘赴广顺州上……”“永远管业”字样,对照古代的官契,笔者认为该处是庄田买主去广顺州府衙登记,以表明此庄田已易主,并且是**性的,即所谓的死契。由此,也就得出买约签署以后,扬艾庄土地的赋税由买主承担。至于当地的佃农,从碑文中有佃农作为凭中人可以看出,佃农随土地转让,他们仍然在这片土地上劳作,只是土地换了主人而已。“每户麦子各三斗”,这应是佃农上缴给**的赋税,至于说是上缴给**而不是地主,主要是因为碑文中交代每户所上缴的麦子的量是相同的。佃农租赁地主的土地数量不同,上交的粮食数量也应有所不同,所以笔者认为这是上缴给**的税粮。这里也反映了广顺州地区,在顺治年间缴纳赋税是以实物税为主,而扬艾寨以缴麦子为主,说明扬艾地区应盛产小麦。
    ……
    目录
    黔地域外民族文化研究
    巴族的历史及其图腾崇拜

    贵州历史名人研究
    宋播州冉氏事迹考
    李端棻年谱

    黔域文化赋
    《贵州赋》序
    贵州赋
    都匀赋

    贵州文献研究
    贵州少数民族口碑古籍的界定、分类与定级
    贵安新区马场镇龙山村清代碑刻考析
    清代以来贵州从江洛香镇大团村侗族梁氏墓地碑刻调查研究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