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文学的对话与变异: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理论建设思考与探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丛书
QQ咨询:
有路璐璐:

文学的对话与变异: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理论建设思考与探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丛书

  • 作者:刘钦荣 刘安军
  •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 ISBN:9787508761008
  • 出版日期:2019年11月01日
  • 页数:381
  • 定价:¥5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文学的对话与变异: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理论建设思考与探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丛书》内容分为两部分:**编为学科理论知识的整理和认识,大多为吸收和理解的学科理论基础;第二编大都依据我们十多年来关于学科理论及其应用方面的文章或课题成果,重新编辑整理而成。
    由于工作需要和学术趣味的差异,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团队的学术趣味比较集中于文艺复兴与莎士比亚、俄苏文学与传统、拉美文学、美国文学与海明威、圣经文学与西方文化传统、比较诗学和女性文学等方面。但大都浅尝辄止,浮光掠影,缺乏系统性和规划性。
    《文学的对话与变异: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理论建设思考与探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丛书》主旨在于总结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团队已建立的学科认识和获得的成果,更为重要的是开启学科建设的新征程,同时也是为了通过交流与对话,使学科建设的质量有所提高。
    文章节选
    《文学的对话与变异: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理论建设思考与探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丛书》:
    俄国的比较文学在世界各国比较文学中独具特色,有着自己的历史传统、理论方法。俄国的比较文学可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约从18世纪末至十月革命前,这是俄国比较文学的萌芽、成熟期。
    俄国比较文学的历史可追溯到18世纪末。1793年,卡拉姆津*早把《伊戈尔远征记》与奥西安的许多诗篇进行比较。1833年,雅基莫夫完成《论罗蒙诺索夫时期以来俄罗斯文学发展的特点》一书,有意识地把俄国文学现象同欧洲其他古老**文学现象之间的关系加以科学的论述。此后,别林斯基、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皮萨列夫等人大量运用比较的方法论述俄国文学与欧洲文学的关系,把俄国作家与莎士比亚、歌德、莱辛、席勒、拜伦、狄更斯、塞万提斯等进行对比,以阐明他们的特点。别林斯基在1841年的《文学一词的一般意义》一文中还提出过“世界文学”的理想。这些,都是俄国比较文学的萌芽和雏形。
    真正把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并为它的发展奠定基础的是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他借鉴并发展了西欧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具有俄国特色的比较文艺学研究。1870年,维谢洛夫斯基在彼得堡大学开设总体文学课。与此同时,斯托罗仁科在莫斯科大学、达什凯维奇在基辅大学、基尔皮奇尼科夫在敖德萨大学也开设了总体文学课。他们挣脱了以往较为狭窄的国别文学研究的束缚,致力于研究各国文学间漫长的关系史、各民族文学间的异同现象,力图克服当时文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的“欧洲**论”。于是19世纪末俄国文艺学研究中便形成“历史比较学派”这一新学派。该派的**是维谢洛夫斯基。在比较文学领域内,维谢洛夫斯基主要研究中世纪文学、民间文学,其论著主要有:《关于所罗门和吉托符拉斯的斯拉夫传说与关于莫洛里甫和梅尔林的西方传说:东西方文学交往史片段》《试论基督教传说发展史》《俄罗斯教会诗研究》《传奇和故事史摘编》、晚年总结性著作《历史诗学三章》。维谢洛夫斯基宣称:“文学史,就这个词的广义而言,是一种社会思想史,即体现于哲学、宗教和诗歌的运动之中,并用语言巩固下来的社会思想史。”①因而,他总是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考察文学的发展,阐明文学发展的进程如何受到社会历史发展总规律的制约,这样,他的比较文学理论带有鲜明的社会学色彩,成为后来苏联比较文学的思想渊源,他因此被称为苏联“比较文学之父”。
    第二阶段,苏联时期,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至1991年苏联解体。国外学者一般认为,这一阶段又可分为四个小阶段。
    **小阶段,从1917年十月革命至1929年,这是苏联比较文学的早期阶段,即西方学者所说的“相对自由阶段”。此时,苏联政府忙于国内战争和恢复经济,文艺政策较为宽松,文坛上思潮纷呈,流派繁多,比较文学研究也十分活跃,其主要代表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
    当时,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组织主要有两个:一个是1915年成立于莫斯科的“莫斯科语言小组”,另一个是1916年成立于彼得堡的“诗语研究会”。这两个组织集合了俄国当时一批年轻有为、才华横溢的语言学家、文学史家和批评家。前者的成员主要有布斯拉耶夫、雅各布森、维诺库尔等,后者的成员主要有什克洛夫斯基、埃亨巴乌姆、日尔蒙斯基、伯恩斯坦、迪尼亚诺夫、勃里克等。他们都奉维谢洛夫斯基为自己的导师,试图创造一种研究特殊文学材料的独立的文学科学。他们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笼统的文学,而是文学性,即文学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不在于作品的内容,而在于文学的形式特征,如语言的运用、艺术手法、修辞技巧等。于是他们热心地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文体流派、表达方式、故事情节(由于他们特别热心于形式研究,所以被称为“形式主义”),把俄国文学作品与西欧的作品进行比较,探索作品的渊源,辨明俄国作家(如普希金、莱蒙托夫)与外国文学的关系,及其所受外国文学的影响。
    ……
    目录
    **编 学科理论思考
    **章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思考
    **节 中国学派的学科新视野
    第二节 国际学科研究与视野
    第三节 作为地方院校学科建设的思考
    第二章 外国文学与世界文学
    **节 外国文学的民族与**
    第二节 世界文学的提出
    第三节 走向世界文学的必然性
    第三章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节 比较文学的产生与历史语境
    第二节 法国学派的文学观念与历史语境
    第三节 英国的文学观念与历史语境
    第四节 德国的文学观念与历史语境
    第五节 美国学派的文学观念与历史语境
    第六节 俄罗斯的文学观念与历史语境
    第七节 日本的文学观念与历史语境
    第八节 中国的文学观念与历史语境
    第九节 学科发展现状与前景
    第十节 比较文学**性建立的原则和研究方法
    第十一节 跨学科研究
    第十二节 翻译与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
    第四章 总体文学与世界文学
    **节 总体文学的产生
    第二节 总体文学概念内涵
    第三节 中国学者的态度
    第四节 总体文学的价值和新方向

    第二编 学科探索与实践
    **章 文艺复兴时代与莎士比亚
    **节 价值重构时代的福丁布拉斯形象
    第二节 莎士比亚戏剧的传统与永恒
    第三节 哈姆雷特形象与传统
    第二章 与俄苏文学的对话
    **节 农奴制改革语境中的安娜形象
    第二节 安娜·卡列尼娜形象的跨文化思考
    第三节 高尔基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
    第三章 当代拉美作家的叙事时间研究
    **节 时间观念与小说创作
    第二节 当代拉美作家的时间观念
    第三节 当代拉美作家时间观念的意义
    第四章 海明威《死在午后》跨文体视角
    **节 《死在午后》国内外研究概况
    第二节 《死在午后》的写作语境及内容
    第三节 《死在午后》中主要的文学创作思想
    第四节 《死在午后》的跨文体写作
    第五节 《死在午后》的美学意义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