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第四辑
QQ咨询:
有路璐璐:

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第四辑

  • 作者:武汉大学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研究中心
  • 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社
  • ISBN:9787101142273
  • 出版日期:2019年12月01日
  • 页数:451
  • 定价:¥7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 第四辑》将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世界文学和文艺学这个学科自然地融合贯穿起来,精选了**的论文,为推进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的研究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文章节选
    四、现代之追问:“与民同乐”,抑“苦中强乐”?
    从20世纪开始,《醉翁亭记》接受史进入了第四个时代。这一时代区别于前三个时代的显著特点,就是现代文艺学对作品阐释的深刻影响。在这一新的理论背景下,现代接受者对《醉翁亭记》的文体、风格、形象、主题,作了新的探讨与阐释;而对主题的追问分歧*大,也*值得重视,它提出了文艺学上一个有待阐明的新问题。
    文体的新界定:以诗为文的散文诗。这是吴小如的看法。针对“建国以来”的评论者,大多把此文视为“一篇山水记”,吴小如先生提出:“照我个人体会”,“此文并非单纯的山水记,正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单单属于记景文一样”;如果说“《丰乐亭记》是一篇正统的记叙散文”,那么“《醉翁亭记》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诗”,是一篇**的“以诗为文的代表作”①。
    传统诗学中的“以诗为文”,实质就是现代文艺学中的“散文诗”;而王羲之《兰亭集序》、吴均《与宋元思书》、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刘禹锡《陋室铭》以及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等等,无不都是“以诗为文”的抒情妙品。照我个人体会,《醉翁亭记》列入其中,不见其弱,反增其色;而且,“抒情散文诗”的文体界定,也让北宋以来的“记体”与“赋体”之争,得以解决,“似散非散,似排非排”之惑,涣然冰释。借用现代理论诠释古代文学,若使用不当,常会出现以抽象概念遮蔽鲜活历史之弊;若使用得当,则会让原创作品得到理论上的照明。
    风格的新评价:流丽自然之典范。论欧公文体风格,刘壎《隐居通议》有精当描述,曰:“欧公之体,温润和平,虽无豪健劲峭之气,而于人情物理,深婉至到,气味悠然以长,则非他人所及也。”欧文语言简洁流利,文气纡徐委婉,有一种温润自然之美。刘壎的“温润和平,深婉至到”,可谓的论。欧文以韩愈为范,风格实各不相同。如果说韩文如波涛汹涌的长江大河,那么欧文就像澄净潋滟的陂塘。韩文滔滔雄辩,欧文娓娓而谈;韩文沉着痛快,欧文委婉含蓄。
    欧阳修的“有美堂”、“丰乐亭”、“岘山亭”、“醉翁亭”四记,被前人誉为神味之作。经过时间的审美选择,现代文学史家几乎一致把《醉翁亭记》推为欧公四记之首,欧文风格典范。论《醉翁亭记》之风格,金圣叹体验独到:“一路逐笔缓写,略不使气之文。”林庚以现代史家眼光,更进一解:“这里把四时之美、朝暮之情、天地间自然的欢乐,融化在山水的陶醉中,又流露着与人同乐的一点寂寞。通篇句句用‘也’字收尾,处处由‘而’字关连,读来又不觉其重复,峰回路转,流丽自然,乃是千古文章中可遇不可求的神来之笔。”①“峰回路转,流丽自然,乃是千古文章中可遇不可求的神来之笔”,感性描述与理性概括相结合,既揭示了欧文的风格特点,也把《醉翁亭记》的艺术地位推到**。
    ……
    目录
    《诗》本变迁与“孔子删诗”新论
    春秋战国之际的否定孔子之风与先秦思潮
    传播接受视域中的伯奇故事及其演变
    近现代日本白居易诗歌研究综述
    “历代文话”的接受史意义
    一一《醉翁亭记》接受史的四个时代
    宋代《赤壁赋》的“自媒体”与“多媒体”传播
    陈与义诗歌传播与接受述论
    论宋人同题文章与师门文学交流、传播
    宋人词集序跋之传播刍议
    宋词的书册传播
    汤显祖《牡丹亭》东传朝鲜王朝考述
    明词文献整理史述略
    唐宋词集“副文本”及其传播指向
    一一以明末清初编刻的唐宋词集为讨论**
    从《锦瑟》、《药转》论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
    对李商隐诗的接受
    民国时期白居易接受与研究论略
    一一以胡适、陈寅恪为**
    中国现代诗歌接受与经典化的三重向度
    对新诗建构与发展问题的思考
    一一《新诗年选(一九一九年)》的现代诗学立场
    与诗歌史价值
    胡适诗学的接受历史考察
    一一以新旧、中西之争为**
    中日比较视野中的北冈正子的鲁迅研究
    “两个口号”论争与俄苏文学文论
    传播中的期刊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