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个人成长心理学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个人成长心理学

  • 作者:陈欢
  •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 ISBN:9787506875509
  • 出版日期:2020年01月01日
  • 页数:304
  • 定价:¥4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06875509
    • 作者
    • 页数
      304
    • 出版时间
      2020年01月01日
    • 定价
      ¥49.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关于成长与思辨的通识性心理学著作。本书中涵盖成长与社交、学习与文化、逻辑与理性、家庭教养与亲子关系等,各专题相对独立,既对个人生活各方面进行较为理性深刻的思考,又能为大学阶段通识教育的框架提供探索方向。本书是家长和中小学老师了解心理学的窗口,是心理学专业学生学习之外的阅读辅助,是心理健康咨询从业者的“个人成长”参考。
    文章节选
    **章论自卑
    1927年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写的一本《自卑与超越》横空出世,至今还被认为是心理动力学领域有关人格的名著。阿德勒认为,每一个人都存在程度不一的自卑感,自卑感推动人类不断地追求一个比当下的自己更“**”或者“**”的自己。
    自卑感非常普遍,甚至在朋友圈的日常中,我们都能窥见一斑:自卑于自己不够“**”的人,通过晒娃的**来获取一种与众不同的“优越感”;自卑于自己外貌的人,通过炫富来获取一种超越大多数人的“优越感”;自卑于自己能力平平的人,通过突显爱情的甜蜜来获取一种让旁人艳羡的“优越感”。每个人都在以各种方式来维持一种优越感。确实,自卑人人都有,而且,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具有积极的意义,人类的进步一定程度上是被自卑感所推动。但是过分的自卑,则阻碍一个人适应社会。
    过度自卑的人,会表现得生怕自己不够**、不够**。由于自信无法由内到外产生,所以常常需要依附外在的世俗功利的标准,如身份、地位、**、荣誉等,来证明自己足够**和**。这样的人常常表现得缺乏主见、犹豫不决(indecisive),因为对自己的选择和判断不足够笃定,以至于难以做到始终坚持相信某种信念,自己的观点轻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而产生摇摆。
    但被很多人忽略的是,过度自卑的人,往往还具有潜在的攻击性。跟过于自卑的人聊天往往很累,因为他/她会很容易变得防御心理很重(defensive),你需要小心措辞,以免激惹到他/她,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伤害到他/她的玻璃心。对方很容易把你随意的一句话理解为挑衅,时刻都处在要证明自己、要获得认可的“战斗”状态,*后往往导致交谈冷场,交道常常流于表浅。
    我在生活中会遇到这样的场景。当我在和某人聊天时,出于尊重和咨询师的素质,聊天过程中我通常会给予对方一些回应或者非言语信息,表达我在认真倾听。而且,我还会适时地就对方的话题抛出几个貌似“好奇”的问题,让对方受到鼓励继续聊下去。
    但偶尔会遇到某些人,他/她完全沉浸于自己的故事讲述和观点表达中,几乎从不主动表示出把话题偶尔丢给我的意愿,所以大多数时间,我都是充当他/她的听众。即便有时候我忍无可忍将话题转移,也会发现他/她还没当几分钟“听众”,就会迫不及待地继续把话题又引到他/她自己的故事,继续意犹未尽地充当“诉说者”的角色。看上去,这样的人表现得很自恋,但其实质是自卑。因为上述这类人,在社交中极少对他人真正产生兴趣,他/她潜意识中更在意的是“我一定要表现出**”“我一定不能让人看不起”。他/她很少发问,因为发问在他/她看来意味着“我不懂”。“我不懂”进一步意味着“我不**”,从而产生负面情绪,这是他/她终其一生极力想避免的。所以,这类人会不受控地主导每一次聊天的主题和内容,让周围人充当听众。渐渐地,他/她表现得非常自我为**,甚至自恋。
    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人并不少见,尤其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下。因为我们的传统家庭教育,重指责,轻鼓励,生怕被表扬的孩子会骄傲自满。殊不知,我们恰恰不缺“自谦”教育,缺的恰恰是“骄傲”教育。孩子们错失了无数次可以为自己、为自己的朋友、为自己的父母感到骄傲的机会。
    “骄傲”对应的英文是pride,这个词理应是一个褒义词,但我们的很多家长却很容易把“骄傲”理解为英文的另一个词:arrogant(自大、傲慢),总倾向于把“骄傲”看作贬义。
    这导致在我们的文化中,一个低调的人远远比一个高调的人要更讨人喜欢,一个沉默的人比一个爱表达的人要显得“更聪明”。所以很多人,尤其70后、80后,都在“邻居小明/小红”的压力下长大,自卑感都较强。
    这样的人若和三两朋友在一起,发现朋友中有人展现出了过人的才艺或才干,他/她即使意识到对方的**,往往也会极其吝啬任何夸赞对方的言辞,因为在他/她看来,一旦夸别人的话说出口,另一把利剑也同时插向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再一次意识到自己的“不如人”。你还会看到更**的表现,比如,那些极爱留意有关北京雾霾堵车的新闻并讨厌北京的人,可能曾在北京的高校毕业后绞尽脑汁地想留下来却失败,而班上不如他/她的同学却顺利留在北京,是他/她内心极力想避免的痛。
    那些支持废除英语教育,并美其名曰“弘扬民族文化”的人,可能仅仅是因为自己英语不好且看不到会变好的可能。而英语不好,是他/她内心极力想避免的痛。
    那些看不惯大学生并坚信大学无用论的人,通常没有大学学历。即便现在赚了不少钱,但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过往,依然是他/她今生极力想避免的痛。
    那些视路边恩爱情侣为眼中钉,逢人便讲婚姻就是过日子,哪有什么爱的人,很多都缺少爱情且婚姻不幸福。这辈子没真正爱过和被爱过,是他/她此生极力想避免的痛。
    那些仇视体制内工作者、到处鼓吹不公平论的人,或许现在不一定过得比公务员差,但他/她年轻时想考某单位却被刷,是其今生极力想避免的痛……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这是一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消极防御机制,其蕴含的认知倾向是“我得不到的就要毁灭,这样我心里才更好受”。另一种类似的心态是“即便不喜欢我也得自圆其说,这样我心里才会更好受”。
    譬如,某些买房买车都是父母出资的人,会更希望标榜自己跟父母住一起是因为“孝顺”,会更倾向于认为那些不跟父母住一起的人“不够孝顺”,似乎这样就能合理化自己的“啃老”状态,好让自己在道德上更占上风。
    那些因为家长的“重男轻女”,不得不资助亲弟弟买房、照顾亲弟弟的孩子并视同己出的“姐姐们”,会更希望标榜享受自己家庭关系的融洽和和睦,会更倾向于评价那些不这么做的人“自私”,似乎这样才能合理化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心里更好受。
    这些心态不同程度地人皆有之,因为每个人都得让自己*终接受自己。过去的经历已经是人生的一个部分,即便过去再鄙视它,也不得不渐渐找理由去粉饰它。
    否定自己的过去更可怕,因为它意味着否定了自己。人人都想回避否定自己,并希望自己的当下是令人满足的,要为自己过去的“挫败”找寻道德上合理的解释,好让自己更好地继续余生。
    荣格(1928)曾说过:一个施虐者往往也曾是受虐者,成长历程中没有受过虐的人往往也不会对他人施虐。咬人的狗过去一定也常被人踢打过;那些当年身为儿媳被婆婆整的人,自己当了婆婆后,很多也会整自己的儿媳。同理,越是自卑的人,或许其潜在的攻击性反而越强!
    目录
    目录
    **部分 成长与社交
    **章 论自卑 // 003
    第二章 任何人都无法改变他人 // 008
    第三章 做真实的自己 // 017
    第四章 眼界决定境界,境界决定世界 // 023
    第五章 “杠精” // 034
    第二部分 心理健康与障碍
    第六章 悦纳自我与多元身份认同 // 049
    第七章 向死而生 // 055
    第八章 ADHD与社会建构 // 072
    第九章 智能手机会成瘾? // 082
    第十章 莫再误解自闭症 // 090
    第十一章 三季人 // 102
    第三部分 学习与文化
    第十二章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十个维度 // 115
    第十三章 学习的奥秘 // 130
    第十四章 越保守,智商越低? // 139
    第十五章 怎么样才能学好外语 // 146
    第四部分 逻辑与理性
    第十六章 教条 // 161
    第十七章 逻辑错误有哪些? // 172
    第十八章 你所不知道的理性 // 184
    第十九章 到底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 214
    第五部分 家庭教养与亲子关系
    第二十章 如何防止性骚扰 // 227
    第二十一章 教养的迷思 // 234
    第二十二章 新弟子规 // 250
    第二十三章 性取向是一种选择吗? // 259
    第二十四章 用你给我的翅膀飞 // 274
    参考文献 // 291
    编辑推荐语
    本书的特点:将心理学专业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对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进行批判性地解读和阐述;内容广泛,涵盖个人成长涉及的心理健康与障碍、家庭教养与亲子关系、成长与社交、学习与文化、逻辑与理性五大方面;可读性与科学严谨性兼具。每章看似零散,实际上都凝聚于思辨与成长,融会贯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行为经济学、教育学、语言学各个领域的内容。各个章节互相启发,构建起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与**、异常心理学之间的桥梁。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