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从催眠的世界中不断醒来:当代诗的限度及可能
QQ咨询:
有路璐璐:

从催眠的世界中不断醒来:当代诗的限度及可能

  • 作者:姜涛
  •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7551183
  • 出版日期:2020年01月01日
  • 页数:328
  • 定价:¥6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如何读懂并写好一首诗?当代诗的抱负是什么?北大学者、批评家和诗人姜涛提出:所谓“个人化的历史想象力”虽然能深入生活世界的肌理,但去结构、脱脉络的感受方式,会带来一种“稗史”的写作倾向。能否在与人文思潮的联动中,重新安排、强有力地想象“个人”,甚或决定了当代诗的前途可否长远。本书涉及多位现当代诗人,包括郭沫若、周作人、穆旦、柏桦、萧开愚、海子、张枣、陈超、西川、欧阳江河、臧棣、朱朱、哑石、余旸、马雁等,对于现当代诗的入门和写作,本书也会有提纲挈领的助益。
    文章节选
    “村里有个叔叔叫雷锋”

    海子离开这个世界,已将近20年了。在这个时候,一些有心的编者和出版者开始琢磨着要做点什么,我也先后接到几个约稿的电话,都是与海子有关。坦白地说,面对这样的稿约,我是有些踌躇的,虽然当年自己也是海子狂热的信徒之一,也曾为他的写作深深激励,但时间毕竟久了,好像该说的与不该说的话,也都被别人说尽了,一时之间竟不知该如何下笔。在海子离开的这20年里,中国诗歌乃至中国社会的变化,相信是生前的他难以想象的,他的写作与这个时代的“不可通约性”,也更明晰地显现出来。他的“神话”还在不断传诵,但对于大多数成熟的诗歌作者而言,海子不再是写作的一个前提了。或者说,他们不会像海子那样考虑问题、感受世界,他们面对的情感和经验,要局促得多,也要复杂得多,需要不断发明更多样的语言方式,才能予以有限的说明。
    作为一个写诗的人���在这么多年里,我几乎不会主动想到海子,在一段时间里甚至还激烈地抗拒他的影响,在内心里认为当代诗歌的展开,已经不再与他有关。然而,作为大学里的一名教师,我又会常常面对一些神情憔悴的文学青年,依然造作但认真地倾吐他们对海子的热爱。我知道这种热爱,几乎是廉价的,不可能帮助他们写出更好的东西,也不意味着他们今后的生活,会一如既往地真挚、纯真,但我又知道这种热爱是需要尊重的,它或许构成了某种道路的起点,在多年之后回忆,还会抱有一份感恩的情怀。如今,在职业和写作中都困惑重重的我,何尝不是这样一个文学青年?
    我记得*初接触海子的诗,大概是在1991年的春天,那时刚好有本《倾向》流到我手中,那一期是“海子、骆一禾专号”,登载了他们的诗、诗论,以及一批友人的回忆。随后,诗人西川又到我所在学校做了一次演讲,内容是关于海子的,我恰巧也去听了。那时的西川,还很年轻,但已颇具大师风范,站在讲台上口若悬河,让人觉得头顶仿佛有来自高空的气流吹过。他讲了海子,讲了骆一禾,也顺便讲了讲自己,宛若三位一体,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具体内容,已模糊不清了,但他提到的海子的两句诗,至今我还记忆犹新:一句出自《*后一夜和**日的献诗》——“牧羊人用雪白的羊群/填满飞机场周围的黑暗”;另一句忘了出处,大概是“高大女神的自行车”。当时西川连声说好,说能见出海子语言的天才,自己听着也觉得好,但究竟如何好,也说不出所以然,只觉得大气、新鲜,能如此从容地组合词语,所表达的一切如在目前,与此前所读朦胧诗完全不同。
    这种*初的印象,其实一直伴随了我对海子的阅读。一方面,我也和所有那个年龄的人一样,为他诗中的激情所折服,也为他有关忧伤、幻想与挫败的表达而动容,但另一方面,我始终偏爱海子在写作中那种随随便便的从容感。海子的写作有教条的、严苛一面,在他的诗论中似乎有这样一句话:“诗歌是一场精神的大火,而不是修辞练习。”当时读后,内心并不真的佩服,觉着话说的爽利,但还是有些空洞。后来也和一个朋友私下交换过看法,他明确地指出:“大火”与“修辞”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二元对立,这种更精致、更自由主义的看法,让我一下子释然。然而,在诗人的专断之外,海子实际上也是个修辞的高手,你能在他的句子中感觉到他的快乐,感觉到他的亢奋,感觉到作为诗人,他在表达痛苦的时候也无时不在享受着自己的语言能力。记得一句诗在朋友们当中*流行:“瞧,这个诗人/他比我本人还要幸福。”(《幸福一日致秋天的花椒树》)幸福在他那里,是很具体的,就是一个诗人在诗中感觉到的快乐与满足,它比世间的一切还要珍贵。
    这种能力有时表现得非常顽皮、孩子气,洋溢着天真的气息,有时则是神经质的,完全脱离了意识的掌控。比如《春天,十个海子》大概是海子*后的作品,诗的下面还特意标出了写作时间:1989年3月14日凌晨3点—4点。诗的前三节,围绕十个野蛮而悲伤的海子展开,句法谨严,抒情满满。但到了*后一节,海子显然写累了,完全没了章法,东跳西跳,从谷物写到大风,*后突然收束在“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这完全是没头没脑的一句,他在质问谁呢?其实,也不难理解,在凌晨4点,北方的夜应该还是漆黑一团,但精疲力竭的诗人在恍惚中感到了“曙光”,在倾心于死亡的幻象中“曙光”当然是难以理喻的。海子的确是在乱写,但又真的准确、精警,天机峻利,又歪打正着。在这样的段落中,你总能读到写作中的诗人,他沉浸在语言中,词语也呼啸着擦过脸颊,引起更多词语的哗变。在我们的文学传统中,对于写作特殊状态的夸张,往往到了丧失分寸的地步,因而产生了种种神秘主义的写作哲学。出于一种反拨,当代诗人更多将写作理解成一种工作,一种可以由意识控制的“工作”。但被诗歌折磨过的人都知道,写作在不准确的意义上的确类似于竞技体育,需要身心的全面投入,需要某种亢奋,海子的诗就是这样,所谓“死亡的加速度”,可以理解为这种致命的写作强度。在很多时候,他完全是写“飞”了。在长诗《弥赛亚》的一段,他写到了“青春”,它以火的形式,从“天堂挂到大地和海水”,诗人高喊:“青春!蒙古!青春!”读到这里,我觉得很怪异,为什么在两个“青春”之间夹了一个“蒙古”,二者之间有什么关联?蒙古虽然是海子热烈向往的远方之一种,但“蒙古”这个词本身所能产生的空漠联想,连同它的浑厚声音,在两个“青春”之间恰好也能**激荡。
    有意思的是,这种乱写的态度,并没有导致文体的粗鄙,文字的杂沓带来的恰恰是精巧、准确的风格。收入中学语文课本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可以说是当代诗歌中传布*广的一首,但它的魅力究竟怎样产生,一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几年前,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尝试解释,他所使用的实际上是一整套*俗滥的日常语言,比如“从明天起,要怎样、怎样”,“有情人终成眷属”等等,这些习语一般被用来表示美好的生活意愿,常见于小女生的日记本和满大街的贺年卡片上,它们所代表的一个幸福平庸的“尘世”,恰好与一个诗人世俗生活的不可能构成反差。尤其是*后一段的“我只愿”三个字,类似于一个扭转身的动作,一下子让“我”从这个世界中分离出去了,一首诗在这里断开了,形成了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的悬崖。这种解释或许有点书生气,因为海子并不是按照现代主义的“陌生化”手法来写的,但它还是有一点道理的。这首沉痛的抒情诗歌,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乱写”的,没有遵从一般的抒情体式,拉杂写起,全是日常琐事,但笔笔惊人,实际上在语言风格和传达情绪之间有一种张力,表面上自然,但海子无意中调动了许多语言方式,也调动了我们潜在的情感。记得西川好像说过,海子有一种惊人的“文化的转化力”,他能够将诸多不相干的文化资源、语言资源都包容到自己的诗中,像个巨人一样吞噬一切。
    在我的理解这种“转化力”所涉及的“文化”,在根本上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还有点不同。在诗歌中,夹杂穿插一些古往今来的文化片段,其实并不是什么高明的作风,对于海子诗中的一些所谓“文化”因素,我自己并不是太喜欢。比如经典之作《亚洲铜》,我就觉得不是他*好的作品,有点太“文化”了,把两只白鸽子,比喻成“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就多少显得做作。在我看来,海子的转化力,不只是表现在他对从东方到西方多种文明资源的援引上,更多的表现在他对不同质地、风格语言的自如组织上。如果仔细考察他的语言类型的话,你会发觉其实非常驳杂,在一般熟知的土、水、阳光等元素性语词之外,在他诗中还会经常出现的日常的、乡土的、哲学的、宗教的等多种语言。还有一个潜在的语言资源可能往往被忽略,那就是属于20世纪中国的特定革命话语、意识形态话语,也常常出现在海子的诗中,只不过海子将其“转化”成了自身的诗艺。《祖国(或以梦为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首豪情万丈的诗歌,从标题到展开,都是嫁接在以往的政治抒情诗模式之上的,“烈士”、“祖国”、“永恒的事业”等词汇无疑显示了这种联系,“我也愿将牢底坐穿”一句,则直接出自革命烈士诗钞,霎时间擦亮了几代人的集体经验。当然,海子不是在重申以往的革命话语,而是剥下了激情的形式,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将其与古老历史(周天子的雪山),民间演义(乱石投筑的梁山城寨)等因素杂糅在了一起。
    又比如《五月的麦地》一诗的开头:“全世界的兄弟们/要在麦地里拥抱/东方,南方,北方和西方/麦地里的四兄弟,好兄弟”。“麦地”当然是海子创造的核心意象,梵高式的深度想象、农业社会有关饥饿、粮食的记忆,乃至革命传统中与土地相关的**情感,被结结实实地整合在一起。除此之外,“全世界的兄弟们”相互拥抱的场景,对于生于红旗下的中国读者来说也不会陌生,“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团结起来”的想象,其实早已深深刻入我们的脑海。比起他长诗中依赖的宏大史诗模式,这样一些的细枝末节,显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却往往更有一种贴切又乖戾的揭示力。当然,在当代诗歌中对革命传统话语的使用并不鲜见,不过是方式有别罢了:有的是完全沿用,抒情言志大抵还在套路中;有的是以戏谑的态度,故意制造反讽张力;有的则是告别式的,致敬式的。这些诗歌有好有坏,但总的感觉是用力写出的,法度森严,紧张得就如同刚刚经验过的历史。但海子是凌乱的、天真的,几乎是本能地抓住了要害。这种天真*了不得,因为还没有出发,他就已经到达。
    文章的开头说到了感恩,可能有点矫情,其实想到海子,更多的还是某种艳羡和惭愧,他在语言方面展开的创造力,可能出于天分,但也和那个年代普遍的文化雄心有关。在这个意义上,我对“诗歌是一场精神的大火,而不是修辞练习”这句话的感受,如今又有点变化。“大火”与“修辞”虽然不构成对立,但海子不是在文学理论的层面上说这句话的,我更愿意理解为对诗人创造力的一种强调。而这种创造力不仅显现在那些宏大、空洞的诗歌抱负上,而且也渗透在微观的语言肌质中。在一个文化丧失自信的时代,这句话咂摸起来,其实仍然有朴素的教化意义。
    为了写这篇文章,又拿出翻旧的《海子诗选》,其中的圈圈点点,都记录了当年的趣味。看到有一首,几乎被自己忘了,名字叫《秋日想起春天也想起雷锋》。诗并不很好,但又能见出海子痛心疾首中的顽皮诗意,干脆引用一段,以此结束吧:


    春天春天春天的一生痛苦
    我的村庄中有一个好人叫雷锋叔叔
    春天的一生痛苦
    他一生幸福


    如今我长得比雷锋还大
    村庄中痛苦女神安然入睡
    春天的一生痛苦
    他一生幸福

    2008年3月12日午后



    后记

    这本小集子中的文章,涉及现代诗与当代诗两个部分。从百年新诗的角度看,原本不必有这样的分别,“现代”与“当代”本是同根生,同在一条延伸又纠缠的藤蔓之上,但背后依托的历史势能,以及相应的针对性,毕竟还是有所不同。
    中国现代诗(新诗)自生成之日起,追求“传统”之外心性和语言的解放,其本身就是“五四”前后激进文化政治的一部分,白话自由的书写中,蕴含了新人、新社会的结构性想象。因而,无论抒情、动员,还是疏离、反讽,其主题和想象力的深度和广度,按了闻一多当年的讲法,都来自于20世纪“时代精神”的紧张对峙或呼应。当代先锋诗,则兴起于革命世纪顿挫、转轨过程中“我不相信”一类精神气场,如何甩脱历史的沉疴,利用“词与物”的分裂来瓦解总体性、真实性的规约,倒成了新的动力之源。当然,基本的人文立场和生存实感,依然在语言内部形成牵扯,只不过,历史“颠倒”的惯性太强,当代写者普遍倾向于以“去结构”、“反结构”为结构,总是惦记了要以风格来消解历史,以想象来释放差异,所谓“历史的个人化”、“个人化历史想象力”等说法,由是成为当代风尚较为恰切的指认。
    实际上,在总体性认知“解纽”的年代,历史的“个人化”抑或“稗史化”,之所以能成为诗坛上持久的风尚乃至一种原则,仍不过是“时代精神”一种症候式的显现,也配和了当代文化消费的多样性需求。诗人在历史面前,扮演一种“异端”角色,这没什么不好。问题是,时间久了,“异端”的位置**又自洽,“人性的,太人性”差不多也就成了“任性的,太任性”,免不了会造成心智的偏枯与文化整合力的缩减。一种可能的表现是,抽离了个我、他者与社会关系的艰苦辨认,缺失了内在的结构性感受,飘飘洒洒的“个人”,反倒容易被成规吸附,落入各种伦理、情感、风格的套路中。这情形,正如钟鸣解读张枣时提到的:要破笼而出的鸟儿,*后被一只只隐蔽的笼子又装了进去。这样看来,能否在社会情感的内部、在与人文思潮、公共领域的联动中,重新安排、强有力地想象“个人”,甚或决定了当代诗的前途可否长远。
    回过头来看,自己近十年来拉杂写下的批评文字,大致围绕了这一问题主脉展开。尤其是前几年的若干文章,对焦当代诗在“历史想象力”方面的拓展,观察不同路径上的努力、用心,体知其中的艰难,对于突破限度的点滴尝试,也试图有所褒奖、说明。如今,随了写作与阅读媒介的转变,各路资本的介入,以年轻世代的崛起,当代诗似乎迎来了一次小小的“复兴”。在一片嘉年华的气氛中,总是纠结于这样的话题,并不怎么贴合诗歌的美学正确性,也很有中年油腻落伍之感;另一方面,虽然采取内向辨识的策略,但触及核心问题,又不如有的朋友用思深广,敢于正面死磕,勉强提出的一二主张,也仅涣散停留于一般性的吁求层面。结果不免左支右绌,文字缠绕,小集子起名为“从催眠的世界中不断醒来”,就意在凸显过程之中亢奋与倦怠的反复交替。
    *后,要感谢诗人古冈兄,有了他的邀约,才有机会将这些文字收拢成集,加入“六点”系列。其实“六点”本是老东家,十几年前,我的**本诗集就在这里出品。现在,绕了一大圈又回来,像是和旧日的师友重逢,欣喜之中,多少还有几分忐忑。


    2018年6月
    目录
    辑一
    “羞耻”之后又该如何“实务”——读余旸《还乡》及近作3
    当代诗中的“维米尔”——谈朱朱的视觉及历史想象力25
    当代诗的“笼子”与友人近作50
    个人化历史想象力:在当代精神史的构造中71
    “历史想象力”如何可能:几部长诗的阅读札记106

    辑二
    “混搭”现场与当代诗的文化公共性137
    拉杂印象:“十年的变速器”之朽坏?——为复刊后的《中国诗歌评论》而作146
    “再给它们两天南方的气候”157
    从催眠的世界中不断醒来165
    窗外的群山反倒像是观众173
    浪漫主义、波西米亚“诗教”兼及文学“嫩仔”和“大叔”们191
    “村里有个叔叔叫雷锋”203

    辑三
    一个诗人的内战“时感”213
    《天狗》:狂躁又科学的“身体”想象225
    从周作人的《小河》看早期新诗的政治性245
    从“蝴蝶”、“天狗”说到当代诗的“笼子”270

    附录
    诗歌想象力与历史想象力——西川《万寿》读后294
    为“天问”搭一个词的脚手架?——欧阳江河《凤凰》读后305

    后记318
    编辑推荐语
    如何读懂并写好一首诗?当代诗的抱负是什么?

    北大学者、批评家和诗人姜涛梳理了现当代诗歌的历史脉络,在宏大和精细,个人创作和业余爱好的各个层面,直抵诗歌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建设性地构想了当代诗的愿景。本书是了解当代诗歌概貌、指导个人诗歌创作的必读书,对我们全面客观地看待海子和余秀华现象也提供了一个参考。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