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唯有葵花向日开(中高考现代文阅读甄选作家联盟)
QQ咨询:
有路璐璐:

唯有葵花向日开(中高考现代文阅读甄选作家联盟)

  • 作者:徐昌才、九志天达 出品
  •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0116615
  • 出版日期:2019年12月01日
  • 页数:256
  • 定价:¥36.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唯有葵花向日开》主要从文化审美的角度来解读鉴赏宋诗,融进徐昌才老师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趣味,是一部**个性特色的宋诗鉴赏散文集。全书由近八十篇文章构成,每篇按照诗词分析标准鉴赏宋诗名篇,逐一品读,旨在提高中学生及古诗文爱好者鉴赏阅读能力。 四重意蕴,古诗词阅读理解不再是短板! “深”:剖析,演绎,深度发掘宋诗真味真意; “细”:细腻,具体,聚焦于重要细节和关键词句; “活”:讲活,讲透,联系现实及自我,以我注诗,以诗注我; “美”:语言,领悟,是少年理想中的朝气蓬勃。
    文章节选
    辑一 田园素描 才了蚕桑又插田——翁卷《乡村四月》散读 农村生活的节奏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宁静而又紧张。说宁静,针对自然风光,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说紧张,针对农人而言,忙于农事,难得停歇。宋代诗人翁卷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自然风光和农民的生产生活都非常熟悉,并且从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真挚而强烈的感情。诗人热爱农村的山水风光,喜欢那些勤劳的人们,他的诗歌《乡村四月》就以朴素、自然的语言赞美了农民的辛勤劳动,描绘了农村的美丽风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发人们广泛的联想。诗歌是这样写的——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春夏之交,天地回暖,万物吐绿,生机勃发,农村自然更是一片美丽风光。碧绿染遍了山岗平原,白水溢满了山川河流,阳光放射出迷人的艳丽。诗人放眼天地,不明点直说山清水秀,而是妙手设色,对比画境:山之色,浓郁苍翠,水之色,白净亮丽,色彩明艳,醒目动人。“绿”之后着一“遍”字,可以想见,诗人所写绝非一棵树,一片林,一座山,而是漫山遍野,千山万岭,树树皆绿,山山皆青,“绿”得辽阔壮观,“绿”得气势磅礴,“绿”得生机无限。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遍江南,范围更广,气势更足,生机更旺。不“绿”江北,只“绿”江南,是山是水,是树是草,包容其中,何等阔大,何等神奇。王安石家在江南,思念故园,因此,在他眼中,春风只绿江南。翁卷,住在农村,热爱农村,热爱生活,因此,在他心中,春绿遍布农村。二者情境有别,本质一致。“白”字之后加一“满”字,亦可看出,诗人眼中,不是一条小溪,几畦秧田,而是目力所及的所有川渎,白晃晃,水灵灵,溢满春水,溢满生机。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一片碧绿宽阔的田园,在阳光的映照下,溪流如白练绕田流过,沟渠似玉带穿行田间,秧田水满,平展如镜,闪闪烁烁,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迷人的风光。一个“满”字,带出了丰富的联想。 农村的另一处风光是声声鸟鸣。诗人写细雨如烟,丝丝缕缕,朦朦胧胧,诗人写子规啼鸣,声声悦耳,催促农事。看似不加选择,随意落笔,其实,正是抓住了春夏之交农村风光的典型特征。春夏多雨,不大不小,滋润土地,催发生机,农民喜欢,往往及时下地,翻土的翻土,耕种的耕种,到处都是一派忙碌紧张的气氛。子规鸟,又名杜鹃或布谷,初夏昼夜长鸣,鸣声类似催促人们赶快播种布谷。农民对此非常熟悉,每到子规鸣啼的时候,心里就多了一份警醒和忙碌,新一轮的播种又要开始了。顺便提及的是,翁诗人这儿的子规啼鸣,与“杜鹃啼血”这个典故毫无关系,不带一星半点的凄清悲怨,这儿只是农村常见常听到的子规鸣叫,一种应时而鸣,催促农事的鸟儿。如烟似雾的细雨,声声清响的子规,勾勒出一幅幽静和谐的画面,让人联想到农村独有的氛围——宁静、祥和、优美、迷人。再加上诗歌**句的亮丽色彩的生动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得到,诗人对这片山水的欣赏和喜爱,对这种氛围的熟悉和青睐。 四月乡村*精彩的风光还是那些勤劳能干的农民。你看,整个村子,家家户户,空空荡荡,没有一个人闲着,人们才忙完蚕桑,又下田插秧去了。一个季节有一个季节的农活,各人有各人的任务,农民总是忙个不停,但是他们没有怨言,他们习惯了,他们喜欢这种清静有序,平淡普通的日子。妇女操持家务,采桑养蚕,缫丝织布,缝缝补补;男子砍柴担水,耕田种地,养家糊口;小孩读书的读书,放牛的放牛,割草的割草,帮助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一家子就这样踏踏实实,本本分分地干自己的事儿,生活虽然忙碌、劳累,倒也清静自在,还图什么呢?只要能够简单安稳地过日子,这就足够了。诗人在打量这一切,欣赏这一切,农村这种平静而紧张的生活,令他羡慕。他是个读书人,他有过仕途经历,他怀抱功名之念头,可是,今天,他明白了,农村如此清新、朴实,如此自然、宁静,如此淡泊、有序,这才是他向往的地方啊。 梦觉流莺时一声——苏舜钦《夏意》散读 一个诗人在一个炎热的夏日中午做了一场梦,梦中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分享到了他梦醒之后的清凉和幽静;一个诗人在一场夏日美梦之后发现了一座庭院,庭院里没有奇花异草,茂林修竹,但是我们体验到了别具情韵的清新和亮丽:这就是宋代诗人苏舜钦的小诗《夏意》留给我的**印象。诗歌是这样写的——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诗人描绘的景致和生活,其实不过就是大多数人非常熟悉的内容,庭院环境如何幽深宁静,花草树木如何秀丽可人,午睡休息如何闲适自在,可是诗句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诗人的心情,诗人的感受,诗人的生活态度,却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难以企及或是无心留意的。看看诗人心目中的阴阴夏日吧。 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小小庭院,树木成林,浓荫蔽日,栽种一些花花草草,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盛夏酷热的日子里,在院子里摆上一张竹席,或一卷在手,席地而坐,吟咏诗词歌赋,或安然入眠,进入梦乡,享受清凉快意。诗人强调竹席清凉,意在表达一份舒心惬意。试想,燥热盛夏,一个人躺在自家小院的竹席上,做自己的清凉梦,何等闲适,何等逍遥!记得小时候在乡下生活的日子里,每到炎热夏天,总会随大人一起到村头路口大树底下乘凉,有叔叔伯伯,也有白发爷爷,他们从家中搬来竹席,铺在大树底下的空地上,人就在竹席上睡午觉。作为小孩的我们,玩累了,也席地而睡,枝繁叶茂的大树底下,横七竖八地躺着几个大人或小孩,真是一道奇特的风景呢。没有谁来指责你这种睡相有损风化,没有谁来干扰你的清梦,有时候一觉醒来,就快到下午六点了,一溜烟儿跑回家去,生怕挨爸妈的打骂。如今想来,那种经历真的很有趣。诗人苏舜钦诗中描写的是自家小院的午睡,但是,其间的自由散漫,闲适快乐,和我童年时候的午睡应该是一样的。 拥有一院的艳艳石榴,石榴花开,火红艳丽,灿烂双眸,这是一道怡悦心志的风景。诗人说他们家小院的石榴树全都开花了,开得浓艳,开得明亮,人在屋内,放眼望去,简直可以看到,一朵朵的石榴花,就如同燃烧的火焰一样热烈醒目。诗人还说,石榴红艳,透帘而入,分外打眼,意在突出石榴花的生机勃勃和神奇美丽。“开遍”是朵朵全开,浓艳生辉。“透帘”是说红得耀眼,灿烂迷人,那些火红似乎要蹦跳起来,像七八岁的小孩那样扑进你的怀抱,让你猝不及防,让你心花怒放!“明”是写视觉效果,花红明亮,似乎帘幕也是明亮的,屋内诗人的眼睛也被这火红的石榴花照亮了,诗人的心灵也像这盛开的花朵一样灿烂。想想看吧,平日的繁忙生活中,谁有心有意,如此仔细地观赏过身边的花草树木呢?谁又会兴致勃勃地赞美它们呢?诗人在赞美石榴花,在赞美夏日庭院的美丽和生机,其实是在抒写一种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啊。 聆听黄莺歌唱,放纵心灵飞扬,同样令人羡慕,令人神往。夏日午睡,无人打扰,想睡多久就睡多久,想什么时候起来就什么时候起来,无事一身轻,心静自然凉,连梦也是清凉的,清爽的。有时候一觉醒来,时不时听到院子里黄莺一两声清脆鸣叫,倍感清静,倍感闲适。黄莺是百鸟园中的神奇歌手,她不仅形貌漂亮,性情温婉,而且声音婉转,悦耳动听。诗人用“流”来描写黄莺叫声,在花丛中鸣叫,在夏阴里欢唱,是以声衬静,突出了午后庭院的幽深宁静;也是以声传情,表现出诗人耳听好音而心生喜悦。换种景物想象一下,如果不是听到黄莺的鸣叫,而是听到乌鸦的啼叫,或是杜绝的悲鸣,哪里还有诗意,哪里还有闲情雅致呢?乌鸦代表着不吉祥,不如意,其形丑陋,其声凄厉;杜鹃代表着哀怨,泣泪成血,哀声揪心。唯有黄莺无论从形貌来看,还是从声音来讲,都是惹人心疼的,人见人爱的,诗人强调在自家庭院中听到黄莺鸣叫,其实还是在含蓄地表达自己的宁静愉悦之心情。 一个炎热的夏天,总会让人厌恶,厌恶它的漫长和酷热,可是,只要我们能够像诗人苏舜钦一样保持一颗爱自然,爱生活的心灵,我们就会发现无数的诗意:一院阴凉,一院幽静,一院红艳,一院莺鸣…… 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散读 有些诗歌,往深处读,知人论世,切情切旨,感觉很沉重,很压抑;往浅处读,就景论景,就情论情,感觉很轻松,很愉悦:读深读浅,因人而异,因心有别。习惯了太多的深沉和繁重,郁闷和苍凉,有个时候,我读诗,反倒希望什么都不去涉及,不去追索,就图简单、轻松,就图肤浅、有趣地解读诗歌,这种读法的确也可以带来别具情味的审美享受。就拿宋代大诗人杨万里的《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来说吧,诗歌描写诗人晚年居家的闲适生活——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忘记诗人杨万里,忘记杨万里的身世经历、社会思想,忘记杨万里所处的那个矛盾激烈、兵戈四起的时代,回到诗歌,回到农村,回到任何一个都可能和杨万里一样生活的老大爷身上,我们会读到闲居的情趣,别样的生活。 叶嘉莹教授认为诗歌的魅力在于感动心灵,兴发情思,也就是说一首好诗,它总要能够引发读者丰富而广泛的联想,唤醒似曾相识的记忆,不然就是索然寡味,平淡如水。杨万里这首小诗就具有这个特点,初吃梅子,梅子生涩未熟,食后尚有余酸,齿牙和舌头很不好受,免不了做出各种各样怪脸相,诗人是这种感觉,我们吃梅子也是这种感觉。熟透了的梅子,深红明艳,香甜可口,人人爱吃,但是没有回味的余地,倒是那些半生不熟的梅子,吃在嘴里,酸留齿牙,心生激动,脸扮怪相,别有一番风味。记得小时候,大人戏弄玩耍小孩,就曾拿来几颗红艳诱人、半生不熟的梅子,并逗引小孩说这梅子如何如何好吃,味道鲜美,许诺小孩要答应大人的某些要求,才给他酸梅吃;小孩无法,心里盼着吃梅子,嘴角早已流口水,只好一一答应,接过梅子一吃!那个酸劲让他大出洋相:咬一口,咧开嘴露出牙,嘴皮皱成深勾,一副大惊失色、目瞪口呆的样子。大人捧腹大笑,小孩被骗了,酸得满脸通红。从此再不吃酸梅了。这种生活很有趣,近日回县城看望父母,发生了这样一件好玩的事情。在弟弟家吃晚饭的时候,上了一道西红柿炒苦瓜,做哥哥的徐枫林逗引妹妹徐一雅说:“雅子,苦瓜好吃,不苦,很甜,要不要我喂你一块啊?”雅子连忙说:“要!要!枫林哥哥快点喂我!”徐枫林用筷子挟着一块苦瓜往雅子嘴里送,雅子一咬,满口苦涩,大叫一声,全部吐出,哇哇大哭。这场面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连忙安慰雅子,枫林哥哥不好,枫林哥哥不对,他不能欺骗妹妹,批评他。雅子得到大家的同情、安慰,才慢慢回过神来。生活总是相似的,我不知道是杨万里诗人吃酸梅,还是杨大诗人叫小孩吃酸梅,但是那种刺激、有趣,那种惊讶、激动,那种怪相造型,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有个时候,百无聊赖,静下心来,想那些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好玩刺激的事情,也是很惬意的。 初夏的窗外,赤日炎炎,浓萌匝地。芭蕉绿得逼你的眼,一大一大片,向上伸展连成一株茂盛的绿树。一棵又一棵,这样的绿树站立在庭院,站立在住宅周围。任他骄阳似火,任他暴雨如雷,我住小屋,自成一统,夏天凉快,雨天晴和,几多悠闲,几多安逸。我有满心欢喜要向诗歌倾诉,我有太多的情趣要与读者分享,就看我家窗户外面那棵硕大的芭蕉树吧,绿得苍翠,绿得浓艳,绿得流油,放眼望去,满庭绿意扑面而来,似乎连窗户,连窗帘也是绿茶色的。炎热的夏天,郁闷的小屋,有了这一窗绿,有了这一院生机,心中焉能不凉快、惬意呢?诗人对芭蕉之绿情有独钟,以窗为框,以绿为色,以树为景,画成诗句,画成图景;心中的宁静闲适,心中的激动幸福,有形有色,宛然可睹;芭蕉有情,诗人有心,有心的诗人看到充满性灵的芭蕉毫不吝啬地把大片大片的绿分给纱窗,分给布帘,也分给诗人。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芭蕉掩映小屋,绿意笼罩诗人,心灵是静穆的,愉悦的,也是充实的。遗憾在于,今天,我们置身闹市尘俗,有太多的绿树红花,有太多的假山池沼,可是我们的心灵还能保持宁静吗?我们的双眸还能保持清洁吗? 初夏的日子很长,昼长夜短,午睡醒来,诗人感到无聊,情思萎靡不振,意态恍惚,睡眼昏花,做什么都不好,什么都不想做,伸一个懒腰,长啸一声,算是舒活舒活筋骨,抖擞精神。书看不进,诗写不出,状态还没有调适过来,干脆推开门,到院子里走一走,外面的庭院很凉快呀。没想到,这一出门,诗人看到了非常有趣的一幕,几个小孩东奔西跑,追捉柳花。他们玩得可起劲了,风吹絮飞,满地都是,有的扑入衣袖,有是踩在脚下,有的飘进小孩脖颈间,孩子们倒不管三七二十一,四处乱撞。衣上,头上,背上,到处沾满了柳花,一个个成了柳花精灵。你看,这样的场景,这样的小孩,多么机灵,多么天真,多么有趣。这些小孩不懂诗,他们一身都是诗!言行举止、衣着扮相无一不具诗意,这些小孩很快乐,他们不管做人的礼仪规范,他们不懂功名大业,他们不知世态人心,他们就是孩子,保留赤子之心,一派天真,满心纯洁。人活于世,能看着如此清纯可爱的小孩嬉戏长大,能与他们为伍,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能在年与日增的时候,永远保持这样一颗童心,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 杨大诗人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更深沉,更复杂的道理,生活,他的生活、为人应该很简单,我愿意相信这一点。因为相信简单,才活得轻松;因为追求单纯才活得自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读杨大诗人这首绝句,真是一种莫大享受。 花木成畦手自栽——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散读 诗中山水花木,早已脱略了自然本色,染上诗人的喜怒悲欢。在那些绘声绘色、绘形绘态的山水篇章中,我们阅读山水,其实就是在走近一颗生命灿烂的心灵,其实就是在欣赏一种高雅脱俗的情怀。王安石写过一首小诗——《书湖阴先生壁》,为朋友而作,为心灵而歌,也是为自己而咏,山水性灵折射情怀,生命情趣光照诗篇。全诗是这样写的——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诗题《书湖阴先生壁》,表明诗人是走访朋友,观景陶醉,信笔而作,当然流露出诗人的勃勃兴致和无限向往。题在壁上,自然不是信笔涂鸦,大煞风景,而是警示人生,乐此不疲,是赞美朋友的幽雅居所和脱俗人格,更是含蓄表达自己的钦���之情和向往之意。 湖阴先生,是王安石的朋友杨德逢的别号,也是王安石在金陵的邻居。号为“湖阴”,含有寄情山水,清远悠闲之意。他的居处又是怎样一番天地呢?茅屋檐下时常清扫,庭院四周纤尘不染,环境幽静,空气清新。花草树木,罗列堂前,井然有序,生机勃勃,主人亲手栽培,精心养护。青苔杂草,枯枝败叶,被主人清理得干干净净,不留一星半点的痕迹。主人生活在这样一所庭院里,无非就是赏花观草,读书悟理,倒也自在清净,乐得逍遥。环境之清洁干净源自于主人“时时勤拂拭”,扫扫尘埃,除除杂草,净化居所,也净化心灵;花木之井然有序源自主人亲手劳作,精心呵护。诗人热爱花草,珍视美丽,也就是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表现。想想看吧,一个人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自己的庭院,清洁干净,纹丝不乱,生机灿然,春色满院,这个人内心世界该是何等宁静,何等纯净,又该是何等自由,何等高雅。庭院深深深几许,一花一木总关情,欣赏一个人的精神气度、人生品格,只看他的环境居所,自然八九不离十。 湖阴先生庭院外面,一条小河弯弯曲曲,泛着绿波,闪着光芒,绕田而过,潺潺流淌,宛如慈爱的母亲哼着儿歌在哄小孩睡觉,情意绵绵,无限关爱。远处青山,苍翠秀丽,推开柴门,扑面而来,让主人措手不及,惊喜不已。青山仿佛不期而访的老朋友,满面春风,登门探访,喜不自胜。你看,在诗人笔下,在主人心中,绿水泛波,有情有意,护田而过,形影相随;青山有意,越过田原,闯进主人的家门,扑进主人的怀抱,多么富有生命情趣,多么具有自然性灵!经过诗人情感投射,心灵烛照之后,水不是水,山也不是山,是朋友,是生命,是登门拜访的客人,是激动地向主人告喜讯的信使。“护田”有慈母情怀,“排闼”有玩童野性,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我们有理由相信,山居主人的朋友就是庭院花草、碧绿小溪,就是满目青山、宽阔田园,山居主人也一定会真心诚意珍视这些可爱的生灵。天地之间,能够拥有绿水青山,拥有花草树木,拥有蓝天白云,真是精神上、情感上的莫大快慰,如此,还奢求什么尘世浮华和官场富贵呢? 千年前,王安石把一方山水写在墙上,定格成一幅画,铭刻在自己心中,铭刻在朋友心中,也铭刻在历史的深处;今天,我们重温诗作,回归宁静,收获快乐,同样是心驰神往,情不自禁啊。 夕阳牛背无人卧——张舜民《村居》散读 有一种宁静叫流水潺潺,花开花落;有一种和谐叫夕照秋山,牛羊归圈。宁静令人心性沉敛,气定神闲;和谐令人心向神往,意乱魂驰。这种宁静与和谐,不在身边,不在尘世,就在宋代诗人张舜民的小诗《村居》之中。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诗中没有人,诗外站着诗人,诗人凝神地观赏秋日黄昏牛羊归山的图画,安详宁静,怡然自得,沉浸在一个物我同一,令人着迷的乡村世界里。 村外,是一片开阔的田野,潺潺清流顺着水沟绕田而过,滋润良田,灌溉庄稼;夕晖反照,洒下斑斑点点,给溪流涂上一层瑰丽的色彩,有光影跳动的活泼,又不失恬静安详的诱人。村旁是几块庄稼地,丛丛青竹环绕篱笆,尽显迷人风姿。是竹,不管栽种在哪里,都是一道绿色的风景;是篱,不管插在何处,都有一种静谧的美丽。有了水的清亮和灵动,有了竹的青翠和生动,有了篱的肃穆和苍古,我相信,这幅画有意趣,有生机,这个村庄有风光,有风采。田园的存在无声地诉说着劳动的平凡与伟大,竹篱的点缀又沉静的释放出家园的祥和与温馨,农民生活在这里,祖祖辈辈,世世代代;诗人也生活在这里,高高兴兴,清清静静。风景会说话,花木含真情,我感觉,无声的画面,无语的风光,其实在传达静默的诗意。 再拉近视线,仔细打量庭院吧,也是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榆钱树下,铺满榆荚,形状似钱,色白成串,煞是好看。树上,树叶凋零,枝丫光秃,像枯瘦的老头独立寒秋,伸开五指;像羸弱的老者脱帽致意,沐浴阳光。一棵树,以秋空为背景,以枝丫为主干,勾画出夕阳的剪影,让人读到沧桑,读到感动。再看木槿树,夏秋开花,朝开夕落,还有几朵,稀稀落落分布在枝头,秋风拂来,不时飘下一些细碎的花瓣,是难舍告别,还是无语悲伤?是浪漫飘舞,还是兴高采烈?只有它才知道,只有诗人才知道。在没有人注意的地方发现少量的花朵,在花朵枯萎的时刻听到飘落的声音,除了诗人,谁还有这份兴致,这份闲情呢?王维《鸟鸣涧》如此写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每每读到此句,我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幅画来:清爽幽静的夏夜,一个老诗人在庭院中散步,只有月下身影在陪伴他,他在听自己的心跳的声音,他在闻月下桂花飘洒的芳香。多美的意境!多么安静的天地!同样,张诗人和王维一样,在傍晚,在夕阳照射的乡村庭院,观赏几棵树、几朵花和几株草,静谧却能听见心声,冷清却不失内心充盈,他在欣赏一个恬静安宁的世界啊!他早已融入其中,每一株草,每一朵花,每一棵树,都是一位会说话的诗人。 老牛永远是村庄的主人,起得*早,出门*早,回家*晚,付出*大。夕阳里,秋空下,老牛也尽显浪漫。今天怎么了,那个天真顽皮的牧童呢?平日里他不是骑在牛背,吹着竹笛,慢慢吞吞地赶着老牛回家吗?今天不一样,不闻牧童划破夜空的清亮笛声,不见牧童静卧牛背的悠闲身影,却有一只乌鸦,站立牛背,一声不响,陪伴老牛,向村庄缓缓走来。它们两个,相依相伴,沐浴在夕阳余晖中,温暖了诗人的心怀。是啊,不要打扰它们,它们似乎天然就是一家人,老牛家在山村,乌鸦巢在树上,乌鸦飞累了,叫累了,它要歇歇气,自然有劳慈祥敦厚的老牛啦。这样也挺好的,老牛正愁没伴呢,驮着乌鸦毫无怨言,甚至还亲昵有加,时不时甩起尾巴,有意逗弄一下贪图安逸的乌鸦!夕阳退去,夜幕笼罩,它们慢慢才消失在无边黑夜之中。但是,山村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它们优哉游哉的姿态,山村有一双耳朵在聆听它们迟步哒哒的声音,它们早已定格成一幅画,深深烙在诗人的心里。 宁静是一道清泉,和谐是一抹夕阳,尽管是寒秋,尽管是山村,一条水像鱼一样高兴,一朵花像姑娘一样美丽,一头老牛像老汉一样慈祥,一只乌鸦像小狗一样温顺,这就是乡村,美丽的乡村,永远的乡村! 欲验春来多少雨——周邦彦《春雨》散读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农民忙于耕田种地,花儿争相吐艳生辉,鸟儿开始放声歌唱,池塘注满漫漫春水,一切充满勃勃生机,一切展示清新形象。这是宋代诗人周邦彦诗作《春雨》给我们描绘的画面,清新鲜活,光明艳丽,画面开阔心胸,色彩灿烂双眸。诗歌是这样写的——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春雨贵如油,民以粮为天,农民对于春雨有别样的情怀,趁着春雨滋润大地,抢抓时机,下地劳作。扶着耒,翻土松耕,平地碎土,一边耕耘,一边说笑,欢声笑语回荡在空旷的小丘之上,飞越树木,洒向天空。农民高兴啊,一年之计在于春,春雨来得非常及时,他们开始播种希望,播种丰收,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他们对生活充满激情,对自然心怀感恩,感谢老天爷善察农时,感谢春雨浇灌庄稼。诗人只用了一个中性字眼“语林丘”,一者让我们看到一幅农人冒雨耕种,谈笑风生的剪影,二者让我们看到农人开朗乐观,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春雨下在林丘地头,也下在农民心里,春雨浇灌了万千庄稼,也浇开了农民的开心笑脸,没有谁比农民更能体会到春雨对于收成的重要,没有谁比农民更为高兴,在这个春雨蒙蒙的季节。祝福亲爱的农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播种汗水,收获希望。 雨润山川,草木吐绿,百花竞艳。林丘之外,小路旁边,野花盛开,姹紫嫣红,不时飞来一只鸥鸟,鸣叫几声,停落花丛之外。鸟儿高兴,是因为花色太美,花开艳丽是因为春雨滋润。完全可以想象得到,野花带雨,娇嫩欲滴,生机勃勃,楚楚可怜,多美的画面,多么鲜活的花朵!杜甫写春雨诗云“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经过一晚春雨洗礼之后,第二天起来一看,发现锦官城到处是花的海洋,到处是沉甸甸,雨淋淋的花朵,到处是生意盎然的风景,画面之美类同周诗。 一场春雨浇开了百花,催发了生机,改变了世界。谢谢春雨,给我们捎来美丽,捎来希望。再看那些鸥鸟,鸥鸟是水鸟,常在水边湿地生活,以昆虫鱼虾为食,性喜文静,形体美丽。古人常用鸥鸟来隐喻隐士,因为人离尘世,毫无机心,鸥鸟才会停落并与之亲近。杜甫诗云“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周诗人诗里写鸥鸟,自有其用心,一是刻绘画面的美丽,翩翩飞翔,轻轻降落,轻盈空灵,潇洒俊美,画面因为鸥鸟的出现而鲜活起来,灵动起来,富有生机,令人神往。二是暗示农人,这些耕田种地的农人,生活在乡野山林,远离官场,远离浊世,毫无算计之心,功利之欲,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与鸥鸟相亲相近,这是农人的纯朴、天真情性之写照,也是诗人出自内心的羡慕和向往。三是鸥鸟不同于其他鸟类,麻雀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乱耳烦心;黄莺嘤嘤成韵,婉转流利,悦耳动心;杜鹃凄清哀怨,通宵达旦,愁惨逼人;鸥鸟则娴静少动,偶有鸣叫,其声清亮,这零星的鸣叫反倒增添了山林土丘静谧、清幽氛围。是谓“以声衬静,倍增幽寂。” 春雨下来,农人高兴,花儿开心,鸟儿欢悦,大地绿意盈盈,万物生机勃勃。春雨洗礼了山川大地,春雨催发了生机活力,诗人高兴,诗人激动,诗人更好奇,他天真地问道,入春以来,到底下了多少春雨呢?这个问题不好回答,谁也无法丈量,谁也不能算计,但是,倒是诗人的突然发问,却流露出一派天真、稚趣,流露出诗人内心深处和农民一样的喜悦和激动,因而,这是有情有性的发问,这是趣味浓郁的表达。诗的语言往往就是这样灵动有趣的。当然,诗人还是回答了,说不清下了多少春雨,看看野地里那个水塘吧,春水泱泱,简直可以来回荡舟了。春雨之丰盈充沛不言自明,画面之形象蕴藉耐人回味。古诗有云“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横舟水面,四野无声,有寂静之美,野趣之美。周邦彦的小诗也以“回舟”煞尾,以画面作结,同样给人以悠悠不尽的意味,同样透露出一种宁静自然之美。 小雨初晴岁事新——利登《田家即事》散读 我相信这样一个观点,诗歌来自生活,生活就是诗歌,作家无需雕琢语意,无须惨淡构思,只需把感动心灵的生活场景记录下来,只需把纯粹自然的生活风光描绘出来,这种记录和描绘就一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诗人是在抒写一种生活,也是在描绘我们的经历,心灵的和生活的。读宋代诗人利登的小诗《田家即事》,我就有上述感觉。诗歌具有一种直击生活,联动引发的功能,诗人会带你走进他的视野,他的世界,诗歌是这样写的—— 小雨初晴岁事新,一犁江上趁初春。豆畦种罢无人守,缚得黄茅更似人。 标题曰《田家即事》,告诉我们是诗人的瞬间感动,直笔书写,不加点染,不加修饰,纯用白描,一派天真,生活的原汁原味,生活的活色生香,溢满诗行,芬芳迷人。 先交代一个背景,春天的大地下了一场大雨,淅淅沥沥,朦朦胧胧,万象更新,生机勃勃。显然,这对农民来说至关重要,一年之计在于春嘛,民以粮为天,粮以雨为天,没有雨,粮食就没有活路,农民就没有希望啊。诗人直说“岁事新”,是平静的描述,也是由衷的祝福和略有克制的喜悦,站在农民的角度上来看,这场雨来得及时,诚如杜子美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个雨后天晴的日子异常珍贵,勤劳的人们马上下地劳动。万象更新中见忙碌气氛,春雨朦胧中显清新气息,春天属于辛勤耕耘的人们,春雨垂青生活在土地上的农民。 接下来的诗人依次给我们描绘了三幅画面,可谓一步一景,移步换形。先写犁田。在春雨初晴的时候,在江边田野上,在水气飘浮的远处,农民在耕田,披蓑戴笠,扶犁扬鞭,吆喝几声,跟在老牛后边,慢慢前行,脚下溅起朵朵水花。他们耽误不起初春,没有耕种,就没有收获,趁小雨下得刚好入地半尺的时候,就开始犁田翻土了。这是*佳时机,土质松软、湿润,雨水充沛,利于植物生长。诗人平静用词,一个“趁”字,点出了农人的惜时、勤快,谙熟农事的特点。读到此处,我想起自己去世多年的爷爷,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每到春天,细雨初下的时候,爷爷总是郑重其事地告诫家里人——爸爸、妈妈、婆婆、姑姑和叔叔,不要偷懒,全家出动,耕田的跟我走,种地的跟婆走,一切趁早哦!爷爷是个勤快的人,一生勤劳,他的勤劳带动了全家人,也深深地教育了我。我知道,对于我们家来讲,没有爷爷就没有春天,没有爷爷就没有今天的富足生活。那些耕田种地的日子,大家多么齐心,多么有精神啊!今天我们很多人都不用耕田种地了,但是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每个人不也有一块属于自己的责任田吗?春天来临的时候,谁又敢懈怠呢?“……趁……”这种朴实的表达体现出一种*接近土地,*贴近农民的精神,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再说种豆。田园方正,排列整齐,空间开阔,面积广大,农民辛辛苦苦播种之后,总不能任其自然,放手不管吧,但是,农事繁杂,人手忙碌,一茬接着一茬,哪能抽得出专人来看管庄稼呢?聪明的农民朋友们想起了堆草人,他们用黄茅草编扎成一个像模像样的草人,并让它们手持长长竹竿,头戴斗笠,终日站在田间地头,守护着庄稼或农作物,防备家禽啄食,防备鸟雀侵害,阻吓野兽破坏。不是人,更像人,飞禽鸟兽,当然辨别不出来。我同样很熟悉这种看守庄稼的生活。记得小时候,家里有杆长管猎枪,那是爷爷上山打猎专用的,春耕之后,爷爷*心疼庄稼,晚上,带上猎枪,埋伏在草堆人旁边,等待野兽的出现,一旦猎物出现,就是砰砰几枪,爷爷满载而归。说不出小时候的我和弟弟妹妹有多么高兴,非常感谢爷爷带给我们刺激过瘾的经历,当然也得感谢堆草人。利登这首小��写到了草堆人,像一位卫士,忠实地守卫在田野,替主人看守庄稼,无怨无悔,毫不计较,姿态可爱,精神伟大!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就是诗中“无人守”的理解,可作双解。一是豆畦种好以后,编杂几个草堆人守护即可,无须麻烦人员去守护,这反映出农民的聪明和智慧;二是反映出一种平静、自然、淳朴美好的民风,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嘛。这里的人们互相信任,友好相处,没有猜疑,没有偷盗,更不会有破坏行为,大家用不着互相提防,因此,家家户户耕田种地,顺其自然,不会有人搞破坏的,多么和谐的乡村,多么纯朴的民情。 诗歌描绘了三幅画面,耕田,种豆,守护庄稼,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地从我们眼前走过,大凡稍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都会对这些生活产生亲近感,熟悉感,并引起广泛的共鸣。这就是诗歌,一种源于春天,源自生活,不受污染,原汁原味的诗歌;一种连接土地和心灵的诗歌。阅读诗歌就是在欣赏一道道古朴而美丽的风景。 布谷一声春水生——李缯《晓步》散读 春天的早晨总是美丽迷人的,一场新雨滋润你的心灵,一朵山花灿烂你的笑容,一声鸟鸣唤醒你的记忆,一只蝴蝶飞扬你的激情,春天的景色纷至沓来,让人目不暇接,心醉神迷。这就是宋代诗人李缯的小诗《晓步》呈现给我们的画面。诗歌只有简简单单的四句—— 晓步闲随蛱蝶行,村南村北新雨晴。山花野草自幽意,布谷一声春水生。 早晨散步,应该是清静的,特别是诗人一个人围绕山村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应该有许多发现吧。无人打扰的宁静,雨后清新的空气,山村如画的风光,凡此种种,无不令人心旷神怡,怡然自乐。这首诗,描写诗人山村早行的见闻感受,表达了一种幽静、闲适的生活情趣,抒发了诗人对美好春天的热烈赞美之情。 早晨,诗人兴致勃勃漫步田间地头,首先闯入他眼帘的是几只快活的蝴蝶。它们三五成群,结伴飞行,在空中飞舞,画出优美的弧线;在花上小憩,站成美丽的风光。时而飞过田园,时而飞过小溪,时而飞上树梢,时而飞过山岭,高低起伏,自由自在。这一地金黄灿烂的油菜花属于它们,它们是美丽的;这一方静谧清新的天空属于它们,它们是自由的;这一个古朴宁静的村庄接纳它们,它们是快乐的。诗人和它们一样快乐,视线随它们移动,步伐随它们变化,忽快忽慢,忽左忽右,蝴蝶走,诗人也走;走过田埂,走过小桥,走过油菜花,走过芳草地,满眼的春光,满心的欢喜。诗人陶醉在这一片春天的风景之中,蝴蝶是娇小玲珑的,它们飞舞的姿态很优美;蝴蝶是轻盈灵慧的,它们不时在诗人面前俏皮地打个招呼。诗人呢,也像一个淘气的小孩子,跟踪蝴蝶,一路嬉戏,真是太有意思啦。蝴蝶的翩翩起舞捎来了一个美好的春天。 早晨的空气格外清新,特别又是一场新雨过后,天空放晴,草尘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树叶在旭日的映照下闪闪发光,诗人沿着乡村小路,缓慢前行。远处是一幅幅清新亮丽的青山剪影,回首山村,一派宁静,一派清明。空气清爽,纤尘不染,道路干净,花草精神。诗人信步来到一处山岗,几丛野花含苞绽放,娇艳迷人,遍地青草含绿吐芽,鲜嫩可爱,它们也有生命,它们也爱春天啊。你看,春雨滋润,春气回暖,它们就急不可耐地生长了,开放的开放,吐芽的吐芽。山花绽放亮丽的色彩,灿烂了诗人的眼睛;野草吐露活泼的生机,温暖了诗人的心灵。它们长在山岗沟谷,不为人知,不图扬名,逢春而至,焕发生机,既悠闲自得,又美丽动人,既随遇而安,又活力无限。诗人由此似乎感悟到了什么,花草如人,人是花草,天地之间,草木有情,这些依山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们不也像这山野花草一般自由而快乐吗? 春天是蝴蝶的,春天也是满山花草的,春天更是布谷鸟的。听,布谷鸟叫了,正当诗人流连花草、饱览春光的时候,几声婉转动听的叫声从树枝上传来,诗人寻声望去,却又不见布谷鸟的身影,大概是因为这山野沟谷之地太幽静了,从来没有人来打扰,如今突然闯进了陌生的诗人,鸟儿害怕生疏,远远躲藏了吧,不然,要是好朋友,非常熟悉的面孔,它们肯定热烈欢迎的。诗人在寻找,尽管暂时找不到,但他知道,这些叫声是信号,无异于告诉人们,春天到了,山里人该要开始春耕了,翻土,除草,耕田,播种……一年*忙的时候又将到来,一年之计在于春,希望即将开始,有什么理由不高兴呢?诗人打心里喜欢这响亮的叫声。同时,他还看到,山溪涨水,汩汩流淌,犹如一首活泼欢快的乐曲,给幽静的山谷增添了生机,这是山泉,这是春水,流出山林,流向田野,给人们送去希望,送去生机。实在应该为这动听的鸟听,这欢快的流水而欢呼,而鼓掌啊! 一次散步,与蝴蝶同行,与花草作伴,放眼欣赏山野风光,张耳倾听布谷歌唱,让花草绚烂心情,让布谷歌唱希望,这就是诗人李缯一个初春早晨的发现。诗人是幸运的,那个山村,那个早晨,他是**个发现春天的人。 花落柴门掩夕晖——周敦颐《题春晚》散读 读边塞诗,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读山水诗,让人气定神闲,赏心悦目。北宋诗人周敦颐的《题春晚》是典型的山水诗,涵咏品味,让人心神平和宁静,让人思绪缥缈幽深,让人灵魂充实愉悦。诗歌是这样写的——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题名《春晚》二字,语涉双关,一指暮春时节,花事阑珊;二指夕阳落山,乡村向晚。诗人置身乡村,饱览春色,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挥笔写下了这首风景如画,情意悠长的小诗。美丽赞叹当中有惆怅伤感,淡雅素静之下蕴含隐隐心曲。 乡村的黄昏祥和宁静,风光如画。夕阳落山,余晖晚照。柴门静穆,无语斑驳。落花满地,飘香阵阵。点点寒鸦盘旋在村庄上空,不时投林归巢,不时惊叫起飞。整个山村呈现出一派幽静、安宁的氛围。各家各户,炊烟袅袅。大路小径,牛羊归圈。劳动了**的人们,三三两两陆续回到自己的家园。诗人欣赏眼前这幅优美如画的风光,诗人热爱这种和平安宁的生活,诗人更向往这片简单纯粹的乡村天地。 画面有动有静,层次有远有近,描绘有声有色,情思有喜有忧。几个意象并置传达丰富情韵。“柴门”,指主人就近取材,简单编织,随意制成的木门,至简至陋,几近寒怆,可是它苍古素静,斑驳零落,接近生活的本色状态,彰显主人的脱俗情怀。没有豪门大户的雕梁画栋,彩绣辉煌,没有朝堂衙署的庄严肃穆,凛凛生寒。有的是朴拙随意,简单本色,有的是风雨沧桑,伤痕斑斑,有的是静默无语,淡雅不俗。早晨打开它,迎来旭日东升,青山妩媚;傍晚关上它,掩没余晖脉脉,青山隐隐。一开一合,风光变幻,引人入胜。一扇门将诗人关在山里,拒绝了山外的纷尘扰攘,屏蔽了官场的富贵功名,模糊了世俗的尔虞我诈,可谓关门闭户成一统,管它荣辱与兴衰。古人作诗,多用“柴门”,情韵相随,文化相因,自有意趣。杜甫《羌村三首》诗云:“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有山寨村落,蓬门荜户,才有山鸟相亲,欢欣鼓舞。柴门和鸟雀,一静一动,相映成趣。刘长卿《宿芙蓉山主人》云:“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皑皑白雪,凛冽寒风,掩盖不了柴门犬吠的温馨热情。风雪再冷,深山再深,永远有一扇门为陌生的山行者打开,为勤劳的主人家预留。柴门折射出温情和安宁,犬吠透露出欢喜和欣慰。柴门退去了浮华躁动,退去了世态炎凉,淡雅,朴拙,素静,安宁,隐隐透露出诗人守拙归山林,心远地自偏的情怀。落花,置于暮春,伴着春风,有落红无数、静谧无声的美丽灿烂,也有凋零破碎、香消玉殒的苍凉无奈,欢喜与忧伤并存,美丽与飘零同在,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相思缕缕魂。昏鸦,投林归巢,嘎嘎飞鸣,似在呼朋引伴,似在欢欣鼓舞,点点身影,萦绕林梢,空灵轻盈,生动活泼。夜的黑暗因鸦的出现而增添几许生机,春的消逝因鸦的飞鸣而唤发活力。唐代诗人王籍诗云“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里,周诗人以薄暮时分鸦飞鸦鸣,反衬山村的静谧深邃,更见乡村的安宁祥和。值得品味的是,古来乌鸦,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味。“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乌鸦投巢,依人而居,静谧祥和,充满诗情画意。鲁迅小说《药》结尾描写坟场乌鸦——“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悚然地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其形丑陋,其声凄厉,预示不祥,带来凶险,有力地烘托出上坟老人失去爱子的心灵剧痛。周敦颐诗中写鸦,不见寒凉,不闻凄厉,反添生趣,倍显空灵,可见诗人爱屋及乌,爱村及物。诗人的赞美、欣赏之情,倾注于不动声色的素描之中,可谓大家手笔,细处运思。总之,两句之内,意象并列,繁密错杂,烘染乡村的宁静深远,传达诗人的热爱、赞美之情。 乡村的人们闲适自由,无牵无挂,活出了自在自为的本色,活出了有滋有味的人生。樵夫、渔人,早出晚归,依山傍水,不叫苦叫累,不劳心劳神,寄身山水,亲近自然,活得滋润,活得潇洒,这令诗人心向神往,所以,我们看到诗中,由远至近,樵夫渔人身影渐渐高大,容貌渐渐清晰,沐浴夕晖,定格画面,永远嵌在诗人的心中。对于樵渔之人,要作两层区分,若从惯常意义上理解,则是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苦劳碌,奔波生计的农人,劳心又劳力,繁重又艰苦。若是从诗人的角度来看,从传统诗词中的文化沿袭的角度来看,则是隐逸生活的象征,他们与山林为友,与花草为伴,投身自然,放浪形骸,自由无碍,无牵无挂,视功名如粪土,视官场为陷阱,心性高洁,情趣高雅,活出真我,活出精神,的确令人羡慕,令人向往。诗人只见渔樵,不见别人,其实是大有深意的。樵夫渔人的家在山居村落,诗人的心志向往也在山居村落,所以诗人流连风光,沉醉不醒,所以诗人要鸣诗作歌,一唱三叹。他赞美宁静如画的山村风光,他赞美简单纯朴的樵夫渔人,他向往这种与世无争,清洁不俗的山里生活,他抒写这份远离尘俗、率真质朴的人生情怀。对于诗人来讲,每一个山村都是家园,每一片风景都写满向往。 因此,我们看到,余晖之下,阑干之外,一个身影独自徘徊,脚下落花满地,身后柴门斑驳,天空归鸟投林,远处樵渔回家,一幅静谧深远的风景画,一个潇洒出尘的山居客。他的站立,增添了风景的活力;他的吟咏,唤醒了疲惫的心灵。我们欣赏那个暮春的黄昏,我们欣赏诗人一身的诗意。 啼鸟不知春已老——游九言《溪上》散读 喜欢一首诗是喜欢诗中那方山水,那份情趣,那份心灵天地。宋代诗人游九言的小诗《溪上》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幽深宁静、不为人知的山居世界。我每每捧读,总是浮想联翩,神思千里,心灵变得空旷澄明,精神变得清爽洁净,情感变得愉悦舒畅。游九言用清新空灵的文字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幽雅脱俗、生机盎然的山居情趣。诗歌是这样写的—— 烟开晓日照溪头,溪上人家岸下舟。啼鸟不知春已老,数声自喜碧岩幽。 山里的早晨,雾气弥漫,树影朦胧。太阳慢慢升起来,驱散了霭霭水雾,灿烂了一溪山泉。林间洒下斑斑驳驳的碎影,晃动着星星点点的光亮。清溪之上,波光粼粼,闪闪发亮,流淌一溪空灵,也流淌一溪光亮。岸上不多的几户人家炊烟袅袅,静默无声。岸下仅有的几条小船,维系老树,横卧溪畔。渔家农户,绿树清流,沐浴在暖和的阳光中。一切风景如诗如画,历历可睹。人家依山傍水,远离尘嚣,自成天地,不问世俗功名,不管荣华富贵,与树为邻,与水为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过得真真实实,却也舒舒坦坦。想想看,抬头是日出峰峦,金光灿烂,低头是泉出山谷,潺潺流淌,远眺是峰峦秀丽,翠色迷人。闯入眼帘的都是风景,闯入心灵的都是诗画,这方天地,何等清明,何等诱人,何等自由!小舟静卧溪畔,无语千年,它在等待渔人出行?它在等待诗人回家?它在等待姑娘浣纱?它要等待多久?它又已经等待了多久?它无声无息,一动不动,沐浴着阳光,沐浴着清流,朴拙而本色,宁静而悠闲。它是自由的,和山里人家一样融入了这片天地;它是沉静的,沉静得可以闻出一种故老的气息。它没走过大江大河,没见过彩船画舫,没看过达官显贵,没听过管弦丝竹。它的天地就是一方山谷,一溪清泉,一山翠绿。渔家农户离不开它,诗人墨客迷恋它。划一叶轻舟,沐徐徐清风,随潺潺溪流,诗人可以到达他想到达的彼岸家园。 渔家的宝贝是小舟,诗人的*爱是清流,山谷的精彩数鸟啼。山里的鸟儿不知道山外的春天就要消逝了,几声啼叫,惊破了碧绿山涧的幽静。唐人王籍有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同样,游诗人这里写鸟啼几声,清脆悦耳,更是反衬出山谷的空旷幽静。沟谷山涧,绿树丛生,藤蔓披拂,几多清静,几多幽远!鸟啼几声,化静为动,倍添活力,更见风采。一个“破”字,传出悠悠余音,平添深深宁静。唐代诗人柳宗元有诗:“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渔翁》),青山绿水之中传来橹桨欸乃之声,悦耳怡情,山水似乎变得更为清明可爱,更为精彩动人。同样,游诗人写山谷鸟啼,从绿树空山传来,从碧岩幽涧传来,入耳入心,怡情怡志。有鸟现身,有声如此,深山更深邃,空谷更幽静,诗人的赞美之情,向往之意,一并托出。山里春色正旺,诗人满心欢喜;山外青山已老,诗人委婉叹惜。“老”去的是春天,是美好景色,是青春年华,是如水流年,留也留不住,挽也挽不回,除了叹惋还是叹惋。只可惜这番心思感慨,鸟儿不知,外人不知,山里人也不知。只有诗人心思细密,耿耿于怀。是的,山里的鸟儿只唱山里的歌,它不懂也不需要懂得山外的灯红酒绿;山外的俗人只过山外的世俗生活,他们不具诗心不懂诗情,他们不会像诗人那样多愁善感,触景生情,他们是外人、世俗之人,不懂山里的诗意,不懂诗人的内心,不会欣赏山里的春���。这份美好生机,这份天然自在,这份诗情画意,只属于啼鸟,只属于诗人。 山外的世界很无奈,山里的世界很精彩。一脉清泉穿山走林,潺潺向前,叮咚作响。一轮红日冉冉升起,驱烟散雾,灿烂山林。几户人家依山傍水,静立无声。几条小船横卧溪面,自在悠闲。几声鸟啼清亮悦耳,传响山谷。春天永驻山中,春意活跃诗心,自由与山水同在,诗情伴炊烟升腾。还有什么比这方天地更引人入胜呢? 溪**淌春意,鸟声唤醒山林。 儿童误认雨声来——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二)散读 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原因之一是能够保持一颗天真活泼、快乐无忧的童心。和儿童在一起,诗人永远是孩童,所言所语,所行所为,无不流露孩童情趣。宋代诗人杨万里的绝句《闲居初夏午睡起》就描绘了大诗人与儿童一块嬉戏、玩耍的快乐情景,读之轻松活泼,思之心灵舒展,真有返老还童、幸福无比之感啊。诗歌是这样写的——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菊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标题《闲居初夏午睡起》,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初夏日长,烈日炎炎,诗人闲居在家,无所事事,心绪困倦,常常午睡,这首诗就是描写诗人午睡刚起、戏弄儿童的内容,意态闲适慵懒,自得其乐,情趣活泼风趣,令人捧腹。还是请看诗歌内容吧。 初夏正午,烈日当空,炎炎似火,可是,诗人躲进小院,午睡松阴,倍感清凉。庭院虽然不大,却载满了花草树木。青松挺立,翠叶如盖;枝叶掩映,浓阴匝地;花朵绽放,争奇斗艳;青苔伏地,星星点点;芭蕉伸展,满目碧绿;老井清泉,冷冷清清。阳光透过枝叶映射下来,在地面上投下零零碎碎的光点。整个庭院呈现一派清幽、宁静的氛围。诗人刚刚午睡起来,到庭院里走一走,伸几个懒腰,打几声呵欠,抖擞抖擞精神,活动活动筋骨。搬来一张竹椅,准备坐下,好好看一下午的书,可是,清景宜人,清凉爽心,想看书却又懒得将它打开,就那么坐着,任思绪悠悠,任意态恍惚,暂且消受一下这午后的清凉吧,暂且观赏一下这幽静的景色吧。诗人的心情是宁静的,淡定的,诗人的神态是慵懒的,倦怠的,他需要短暂的调适,这一院的清幽足以让他沉心静气。“松阴一架”,有形有态,有质有感,勾勒画面,诱人联想,引人入胜。松阴铺满花架,地上花朵盛开,鲜艳夺目,树上浓阴蔽日,一派碧绿:光色辉映,浓淡相宜,营造一个清幽和谐的意境。再说,一架“松阴”这种超常搭配也新人耳目,意趣多多。说“松阴”应为“一片”或“满地”之类的表达,“一架”则一见松阴农密,二见花架布局,表明诗人的闲居生活有滋有味,精致高雅。“半弓苔”,五尺为一弓,言“半弓”,极言苔藓面积之小,小巧玲珑,青绿可爱,注满了诗人的怜惜呵护之情。另外,青苔的出现又表明诗人远离世俗,疏于交接,几乎是过着一种淡泊宁静,逍遥自在的隐居生活。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天地里,以青松作伴,以书本为友,与青苔晤谈,孤寂也清闲,倦怠也快乐。 也许是诗人觉得精神低迷不振,心绪沉寂烦闷,他想要摆脱这种状态,他想要给幽深宁静的庭院增添一点生动活泼的气氛,于是,竟然童心勃发,故意戏掬清泉洒向芭蕉丛中,顿时,一片“蓬蓬”响声,吓得正在玩耍的群童愕然四顾,转身逃跑,他们误以为变天下雨了!诗人看着他们吃惊失措的表情,狼狈逃跑的样子,开心地笑了。这一“笑”,笑出了孩子们的天真无邪,也笑出诗人的浪漫童心。诗人不是要欺骗孩子们,他喜欢他们,他经常和他们一块玩耍,儿童能够给诗人消愁解闷啊。孩子们呢,也喜欢到诗人的庭院来玩,你看,玩得多专注,多开心,以至于“蓬蓬”几声,他们就以为是大雨来临,惊慌逃跑!另外,全诗当中,诗人的生活当中,我们只看到孩子,一群纯洁无瑕、活泼天真的孩子,我们看不到达官显贵,看不到凡夫俗子,看不到门庭络绎,这其实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诗人的性情素朴清洁,高雅不俗。诗人的心性,犹如清泉,纤尘不染;犹如童心,天真烂漫。他和孩子们交朋友,他和孩子们玩成一片,他从他们天真无邪的目光中读懂了人生的真谛,明白了快乐的原因。 是的,天下所有的孩子都一样可爱,天下所有的诗人都一样爱孩子。杨万里只不过随意和孩子们开了一个玩笑,在心绪不佳的时候,在孤寂难宁的时候,孩子们带给他的是阳光般透明的快乐,清泉般空灵的天真。面对童心天性,我们还奢谈什么名利、富贵呢?
    目录
    辑一 田园素描 才了蚕桑又插田 梦觉流莺时一声 闲看儿童捉柳花 花木成畦手自栽 夕阳牛背无人卧 欲验春来多少雨 小雨初晴岁事新 布谷一声春水生 花落柴门掩夕晖 啼鸟不知春已老 儿童误认雨声来 辑二 畅游风月 人生有幸识风月 杖藜携酒看芝山 春风桃李油菜花 卧看江南雨后山 不知多少夜来雨 小雨丝丝欲网春 蘸他春水画船头 夹岸桃花蘸水开 野菜花开蝶也来 添得黄鹂四五声 翠光点破夕阳归 活底秋江水墨图 一路吹香直到家 春梦醒来能记否 细数落花因坐久 风前有恨梅千点 夜凉清若在冰壶 鹅鸭不知春去尽 辑三 羁旅愁思 独骑瘦马取长途 飞花两岸照船红 万顷沧江万顷秋 寒星无数傍船明 岳阳楼上好风光 徙倚轩窗看夕阳 卧听疲马啮残刍 我比杨花更飘荡 今夜细雨滴芭蕉 寂寞小桥和梦过 倚枕犹闻半夜钟 只有滩声似旧时 黯淡滩传黯淡情 石头明月雁声中 断肠从此各西东 秋到梧桐动客愁 辑四 隐逸山水 笔底千年风云在 白鸥无事小舟闲 赖有青山豁我怀 幽人偏爱青山好 柴门半掩白云来 蜂飞蝴舞花又开 画中飞出双鸥鸟 且容残梦到江南 映带残霞一抹红 辑五 相思无限 故园桃李为谁开 病里梳头恨*长 贪看飞花忘却愁 故关千里未归心 故乡更在春天外 卧听檐雨落三更 西风门巷柳萧萧 相逢都是广寒人 含羞却立海棠边 万年枝上听箫声 烧罢心香午夜阑 玉笛吹残正断魂 一阵东风作晓寒 辑六 迎来送往 危楼千尺送君归 细雨垂杨系画船 载将离恨过江南 满身风露竹扶疏 一枝红杏出墙来 青山绿水古风醇 宿处先寻无杜鹃 独坐寒斋万感生 落日残僧立寺桥 闲敲棋子落灯花 一见故人心眼明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