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地域文化、民族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史 ——“首届恩施少数民族文学高峰论坛”文集
QQ咨询:
有路璐璐:

地域文化、民族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史 ——“首届恩施少数民族文学高峰论坛”文集

  • 作者:李莉 刘川鄂 王大菊 主编
  • 出版社:长江出版社
  • ISBN:9787549266326
  • 出版日期:2019年07月01日
  • 页数:270
  • 定价:¥5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文章节选
    民族文学与地域文化 总结和研判恩施文学40年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首届恩施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上的致词 高晓晖 各位领导、各位作家、各位评论家、各位同学: 大家好! 恩施是一片民族文学热土,也是一片民族文化热土。首届恩施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在利川举办,将会有效提升恩施这片热土的文化温度。 我谨代表湖北省作家协会对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表示衷心祝贺!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恩施作家、评论家和文学工作者在文化大州建设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表示衷心祝贺!对恩施州委州政府以及社会各界朋友长期以来对恩施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给予的关心与支持,表示崇高的敬意!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恩施文学四十年的成就与问题研究,包括民族文学创作与批评研究、传播与应用研究、民族文学创作与地域文化之关系研究等等。确定了研究的主题,作为研究对象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有了相对的限定,研究的视野也就有了明确的聚焦点。当然,即便有了研究范围的限定,有了研究对象的聚焦,但研究的时空依然相当宏阔,研究的内容更是无比丰富。况且,历史是一条割不断的河流,恩施文学40年,虽然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但这个发展阶段绝不是一个孤立的时空��它既有源远流长的本来,也有生生不息的将来。我们对40年的研究与思考,总结和评价,不论是对40年成就的归纳还是对40年面临问题的研判,都将用“本来”和“将来”来标定思考的坐标。只有在这样一个紧密关联着“本来”和“将来”的坐标系上,才能对恩施40年的文学成就以及面临的问题做出更全面、更深入地评价,做出更准确、更有效的确认;才能清晰地勾勒出恩施文学40年发展进步的行进线,并清晰**示出恩施文学未来发展的方向。 党的十九大刚刚落下帷幕,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举办首届恩施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到民族文学繁荣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去。因此,我期待本次研讨会在如下4个方面做出评价和阐释: **,向历史学习,向传统学习,以强大的文化自信推进民族文学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说:“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历史不能虚无,传统也不可断裂。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的传承总是以或隐或显的方式衍生或升华。恩施州以八百里清江为母亲河,以清江为依托,巴人的世代繁衍创造了内涵丰厚的巴文化,筚路蓝缕的拓荒精神和刚柔相济的民族品格,为民族的繁盛准备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内在动力。因此,在恩施,不论汉族还是土家族、苗族等兄弟民族,都拥有强大的文化传承,也拥有强大的文化自信。而这种文化自信,是新时代文学事业发展的本源性力量,也是民族文学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内在推动力。民族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只能是立足于传统文化土壤之上的创新性发展。 第二,向时代学习,向生活学习,以强大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践行以人民为**的创作导向。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时代是文学之母,生活是文学之源。任何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总是呼应着时代的脉动,总是回应着时代前行的脚步。任何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总是要发现与描述时代之精彩、生活之丰富。只有对时代与生活的丰富蕴含有所发现、有所开掘,才能真正成就文学的伟大。因此,任何脱离时代,脱离生活现实的文学,本质上是虚妄的文学。我们说文学是人学,强调的是文学对人的尊重。发现时代的亮点或者痛点,发现人民创造的伟业或者艰难,发现人性的闪光或者阴霾,这是作家的职责、文学的使命。 第三,向民间学习,向大自然学习,以民族生存的本真陶冶民族文学独特的审美趣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族生存*本真的秘密就隐藏在民族赖以生存的一方水土之中。恩施一域,山重水复,山清水秀,山水相依,生存在山水怀抱中的汉族、土家族、苗族等兄弟民族,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尊崇****的生存观,对自然山水有天然的亲和力和感知力。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恩施民族文学,呈现出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呈现出对山水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呈现出对民间小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注。民族文学以独特的审美趣味凸显了各民族人民的生存本真。 第四,向异域学习,向世界学习,以强大民族自豪感推动文化开放,让民族文学融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合唱。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意味着世界文化的百花园需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予以丰富和装点。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越强,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越大,民族文化的内在新质体现得越充分,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度就越高。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既体现在民族文化传统的异质性上,也体现在民族文化创新的有效性上,是传统的延续与立足于传统的创新带来的民族文化的异质性,形成了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要使传统能生生不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必经之路。向异域学习,向世界学习,吸纳一切外来文化的**成果,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会超越狭小与封闭,走向开放和博大。 总结与研判恩施文学40年,是一个系统工程,以上四个方面的期待,虽然在思路上有可能与各位专家取得部分的共识,但总结和研判的内容必定是远远大于这个有限的共识的。王月圣老师在总结恩施*近一个时期的文艺理论批评时指出:恩施州文艺理论批评要有所作为,一要推动全州文艺事业的创作热潮,推介新作、大作、力作的不断涌现;二要弘扬具有时代特点、时代胸怀、时代品质的人文精神和学术德操;三要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程中发挥其他文艺样式不可替代的中坚作用。我非常赞同王月圣老师的观点。相信今天研讨会的成果,必将给恩施文艺评论事业、文艺事业乃至恩施文化大州建设,带来一次大激励、大提升。 预祝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2017.11.04 (注:论文收入时题目为编者添加) 【作者简介】 高晓晖,湖北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 少数民族文学与地域文化 吴义勤 非常高兴来参加这个会议。今天有这么多专家学者,还有这么多恩施的作家,我主要是想听听大家的精彩的观点。我只跟大家交流一点粗浅的看法,把时间省下来,留给后面的专家讲,包括王秀涛和崔庆蕾都准备得很充分。 我主要想谈谈,在少数民族文学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我们现在该做哪些工作。 **,我觉得现在*重要的就是要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总结。目前,这方面确实是比较欠缺。一方面,是我们少数民族的文学研究人才的培养,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家队伍在我们整个批评家队伍里面还是少一些,专门进行这个研究人还是少。我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时候,我们聘客座研究员,主要培养70后80后的青年批评家,已经是五届。但好像至今没有少数民族批评家聘上。 第二,我觉得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化和经典化滞后,这比整个当代文学大的文学史可能还严重。因为对少数民族文学,有的时候我们确实很重视,各种对创作有利的政策也很多。但是在对当下作家、作品进行研究、总结和经典化方面,我们做得不多,做得不够。少数民族创作是繁花似锦,但是哪些作品有经典性的气质和潜力,这种研究还不够。 第三,就是少数民族文学跟我们整个中国文学史的整合问题。这一点学术界、文学史界现在做得不够。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文学史,而少数民族本身的文学史写作则比较滞后,并不是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少数民族文学史。这一方面要补课。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把少数民族文学史和整个中华民族文学史进行有机整合。有的文学史也写了少数民族部分,但都是附录,没有有机地纳入整个文学史的进程。少数民族文学在我们文学史中,格局、地位和贡献都没有在整体的文学史观层面被叙述,就事论事的多,就某一个地区论某一个地区,就某一种少数民族文学论某一种少数民族文学的多,但是整个中国文学史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讨论的还不多。有时候,似乎给了少数民族文学很多特殊的待遇,但是这种特殊待遇和整个文学史的评价是两回事。只有将少数民族文学史和整个文学史有机整合,让少数民族文学完整地以一个统一的文学标准、审美标准进入文学史,那才是对少数民族文学的*高评价和真正礼遇。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空间和潜力是非常大的。一方面对于具体的作家作品的研究要加大力度,另一方面对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学史的整理也要加快进度,再一个就是跟整个中国文学史整合。可以说,我们要做的工作非常多。至于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地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学的关系”,我觉得是个非常好的题目,地域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学的一方沃土,地域文化本身承载了我们少数民族文学很多的经验。这些经验作为一种文化记忆也好,文化遗产也好,它是客观的,又更需要文学的呈现。 少数民族文学在挖掘、呈现地域文化经验方面,有独特优势的,这个优势是与其他地区的作家通过采风,或者通过深入生活之类走马观花似的方法来写文化记忆的呈现是不一样的。对于地域文化,仅仅把它作为一个景观是不对的,它不应该仅仅是一种景观,或者一种符号。把地域文化仅仅作为一个景观和符号对待,实际上是对它本身丰富的精神内涵的一种遮蔽。我想,研究地域文化研究什么呢?应该是研究地域文化赋予我们的一种民族性格、精神性格、包括生命记忆这些东西。这些东西是我们作为一个作家来写地域文化时候要表达出来的,不能仅仅停留在表象的、符号化的地域文化研究或表现的层次。 同时,我觉得研究地域文化,还要考虑它的复杂性、丰富性。这个复杂性在什么地方?就是我们现在讲要重视传统,重视地域文化,有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会采取讴歌、赞赏的态度,这就是对地域文化复杂性重视不够的表现。我们要认识到,地域文化,不能仅仅把它作为前现代文明的一种,只是重视重返自然、人与自然的融合这些方面。实际上,还应该把它放到整个社会和现代文明演变的历史上看,地域文化本身也有冲突和痛苦,也具有矛盾性,有的时候我们不自觉地把地域文化乌托邦,说地域文化是天然的、充满诗意的,这实际上是对地域文化的简单化。我们今天重新思考地域文化的时候,就要把它放在一个文明演变的历史长河中去讨论,不能回避它的矛盾、它的痛苦、它的冲突,不要一味地美化地域文化。 当然,更重要的,我们要把地域文化作为文学的审美资源去对待。它既有非遗的特性,地域文化小说,比如冯骥才写“俗人奇世”,写天津,其实就是一种小说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我们就不能简单地去呈现去处理地域,而要有审美的转化和创造,要有审美的呈现,地域文化本身的自然形态和审美形态之间要有作家的创造性的转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地域文化的研究空间同样是非常巨大的。 今天的少数民族文学高峰论坛,专门讨论这些话题,我觉得非常及时,非常有意义。因为我没有专门的研究,也没有充分准备,只能讲这些很粗浅的体会,抛砖引玉,后面主要还是听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谢谢大家! (注:本文根据发言录音整理而成) 【作者简介】见序 充分总结恩施少数民族文学的成就、特色和贡献 刘川鄂 我是本土出生的恩施人、建始人。八十年代初我在建始一中教书时,给学生办了一个油印刊物叫作《广润河畔》,广润河流向清江、清江流向长江、长江流向大海,我想通过这样的一种意象,给学生立志。上个月,在恩施高中、鹤峰高中给几千中学生做报告,我也同样是用这种立意来激励各位中学生。其实,我们恩施作家的命运,也是从清江的不同支流流向清江,再从清江流向长江再流向大海的过程,所以我记得以前杜李编《红土》这个恩施地方文学杂志的时候,让我题字,我题的是:清江清,长江长,大海大。意思就是我们作家要有这样的大格局、大胸怀。作为一个恩施成长的文学研究者,希望对家乡做一点贡献。 另一方面,我所在的湖北大学文学院,作为一个地方性的高校,关注地方的文化建设,关心地方的文学事业,是我们的应有之义。我想这一点,三峡大学的吴卫华院长、湖北民院的杨光宗院长跟我一样有共识。今天在会上两次特别提到我的支持,希望不用再提了。以后有机会还是会继续支持的。湖北大学文学院在八九十年代和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是“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在湖大文学院开教师大会的时候我经常说,我们湖大以前都是跟武大、华师玩的,现在我们跟在别人后面去了,这是“滑坡”。但是湖北大学研究地域文学是有深厚传统的,有研究湖北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的传统,自八十年代以来,影响是很大的。姚雪垠出版《李自成》第二卷的时候,《李自成》研究室就设在湖北大学的前身,当时的武汉师范学院中文系。那个时候我们就成立了湖北作家研究室,开展对省内外海内外湖北作家包括对我导师的大学同学、海外作家聂华苓的研究。我们现在有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国当代文艺创作研究**,包括戏剧研究。我们现在有专门研究曹禺的团队,正在着力编辑《曹禺研究资料专辑》,前期投入四十多万,十一卷三百多万字。还有专门研究湖北地方戏剧汉剧的团队和系列成果。研究湖北文学的论著就更丰硕,前些年我主编过一本书叫《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研究》丛书,小说、诗歌、散文和文艺批评一共四卷。后来在省作协包括高晓晖主席的领导下,我们编了《湖北文学通史》,《湖北文学通史·当代卷》是我主编的。诗歌部分也是我写的,凡是跟我接触过的恩施诗人我都提到了。可能有人觉得我这个诗歌谁入选可能有点偏,一部分原因是我对湖北诗歌整体了解可能不是很完备,另外一部分原因也可能是我对恩施诗人有偏爱。还有,我在审稿的时候,凡是涉及我们恩施的,我都看得特别细致,尤其是小说部分。小说部分是我们阳燕老师写的,本来我还请她来开今天这个会的,但她有本科生的课调不开。编写十七年湖北诗歌和散文部分的周少华,是巴东人,我们也邀请她来开会,他们两个都有事情来不了。 湖北大学文学院也有关注恩施文学的传统。我主持了省教育厅的一个**课题“湖北当代小说与文明湖北建设”,教研室的年轻人以我的名义申报的,我带着我的学生参加了这个项目。几年前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我们恩施作家一本诗歌集叫《旷野生长》,我的已毕业研究生、建始籍**诗人谈骁责编,我写的序。因为当时写得比较匆忙,没有对所有的诗人进行点评,但是包括今天在座的一些**诗人,我都力图对他们做一些评价,尤其是序的结尾部分我觉得代表了我的一个普遍看法,包括参加这次的恩施文学论坛的发言也会谈及这个观点。 我觉得我们恩施的诗歌,可能有时候对农耕文明的平面式书写比较多,还需要提升,我觉得我们应该注意到在风情展示的背后应该有文化的反思;在讴歌土苗文明的道德之善、心灵之美的同时,还可以从体制和人性的多层面中以恰当的审视和必要的批判。地域诗人不能仅仅局限于盆景式的气象或者是猎奇式的书写,应该从更高层面中抓住更广泛的写作经验、现代意识和人类普范价值。我乐意把这个序的结尾打印出来,希望跟各位分享并批评指正。 这都是说我和湖北大学文学院对恩施的一种特殊的情感。湖北大学研究湖北文学、恩施文学是有传统有意义的,希望我们首届高峰论坛对恩施少数民族文学的成就、特色、贡献有充分的总结。农耕文明时代可以说“好酒不怕巷子深”,但现在是后工业文明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成天满足于写点东西、有点意思、自得其乐是不够的,真正好的、自信的东西就是要把它提炼出来,就是把它的特色加以总结和弘扬。我们恩施文学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对湖北文学的贡献,我觉得我们应该有充分的总结。另外我们还应该在怎样从整体上提升恩施文学、恩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水平的问题(比如作家素养问题、整体扶持问题、作品研讨问题等)方面进一步探讨。还有,我们恩施文学怎样走出去,这个路径方面,也可以有细致的考量。这是首届论坛,我们很多作家评论家都有很认真的准备,也会有很好的学术发言。有了首届就会有第二届,希望我们第二届能够很快地举行。第二届我们可以走出恩施,请更多的外地专家。这次会议我们本地作家队伍很强盛,但外地专家还是比较少。今后我们主办方可以早一点沟通,请更多的国内评论界、武汉市的评论大家参会研讨。我们的议题可以更加地深入具体,成果也会更加丰厚扎实。总之,我对会议是充满着期待的。*后,祝各位代表在利川期间身体健康!祝会议圆满成功!谢谢! 【注:本文根据口头发言录音整理而成。】 【作者简介】 刘川鄂,湖北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目录
    目 录 序(吴义勤) 民族文学与地域文化 1.总结和研判恩施文学40年是一个系统工程——在首届恩施少数民族文学高峰论坛上的致词(高晓晖) 2.少数民族文学与地域文化(吴义勤) 3.充分总结恩施少数民族文学的成就、特色和贡献(刘川鄂) 4.恩施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杨彬) 5.地域风情之奇与文学作品之美——以恩施土家族作家为**(李莉) 6.浅议恩施文学(李建华) 7.恩施文学漫谈(崔庆蕾) 8.莫言与恩施(王秀涛) 9..在回望中突围——关于湖北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思考(蔡家园) 10.民族历史的英雄写作(李传锋) 11.“骏马奖”与这片文化沃土的联想(王大菊 谭明和) 民族文学与民族文化 1.民族题材小说创作漫谈(李传锋) 2.新世纪恩施长篇小说的本土化书写与符号化想象(柳倩月) 3.简论恩施地区新时期小说的时代精神——以李传锋小说为例(胡佑飞) 4.地域传奇演绎的多维文化色质——恩施州土家族作家谭成举小说集《绝骟》品读(戴宇立) 5.民族文学应该为民族文化打造一方精神的高原——唐敦权、彭承忠、蔡章武、胡礼忠近作一瞥(范生彪) 6.恩施文学三家品读(周良彪) 7.寻绎土家族作家叶梅小说中的生态资源(宋俊宏) 8.叶梅小说创作简论(李莉 邓丽琴) 9.土家族作家叶梅小说中的方言现象研究(刘春华) 10.论恩施小说的叙事语言(康蒙) 11.酉水河畔风俗画——读《张叉叉列却传》(阳卓军) 12.小城诗人(田赤) 13.民间理性的诗意回归——评杨秀武诗歌创作(许锦兰) 14.文学民族性表现初探(华野) 民族文学与民间文化 1.明代土家族作家田宗文流寓沅湘及其诗歌创作(何荣誉) 2.巴文化消亡与崛起的重大命题──读《巴人河》有感(王月圣) 3.巴人背影与文学艺术追索(邓斌) 4.恩施戏剧文化生态的当下思索论纲(田兴国) 5.《我的渡口》:消费时代湖北主旋律电影的文化意蕴(罗翔宇 彭晨) 6.浅议叶梅的多民族文学题材创作(阳萍) 7.山与水的交融——试谈利川民歌《龙船调》的文化内涵(何泽勋) 8.建始县民族民间文学的主要类型传播与应用(吴琼) 9.民族文化保护现状及当前发展思考——以恩施州为例(杨扬) 10.王久益诗稿研究(谢春华) 11.郁郁乎文哉(向吉贤) 12.“恩施少数民族文学高峰论坛”总结发言(董祖斌 杨秀武 邓斌 刘川鄂 杨光宗) 13.地域文化、民族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史——“首届恩施少数民族文学高峰论坛”述评(李莉)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