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国际文凭教育的中国研究与实践
QQ咨询:
有路璐璐:

国际文凭教育的中国研究与实践

  • 作者:赵健,彭正梅,郑太年,等
  •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76006209
  • 出版日期:2020年09月01日
  • 页数:308
  • 定价:¥62.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的当下,如何坚持基础教育“围绕**、服务大局,以我为主、兼容并蓄”的原则,借鉴国际教育经验,做强中国教育,服务党和**的战略大局,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国际文凭教育的中国研究与实践》聚焦国际文凭教育来回应这一问题。本书从四个方面——国际文凭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国际文凭课程的中国实践及研究、国际文凭教育中的中文教育研究、国际文凭课程的教师培养——呈现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学、数学教育、国际汉语教育领域的学者对这一风靡世界的国际课程的深入观察和审慎思考,并获得了香港大学、香港教育大学国际文凭教师项目团队的支持,一些国际文凭学校中富有洞见的一线校长、研究者和实践者也为本书提供了宝贵的成果。
    文章节选
    尹后庆
    华东师大的这支跨学科团队及其合作伙伴们经过三年多来对国际文凭(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IB)课程的研究,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集成了本书,我认为很有意义,值得大家去阅读。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不断加快,教育的中外合作和对外交流方兴未艾。为适应越来越多的学生跨国学习的需要,引进国际课程也势在必行。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批学校经过长期努力形成了中外融合的学校课程,为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在教育上有特殊需要的群体提供了相适应的服务。
    当然,研究国际课程的意义不仅在于此。首先,我们都知道,2019年2月,中共**、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发展愿景。一个教育强国一定是既坚守本国的**教育传统,同时又注重吸收全人类教育与文明的宝贵财富。封闭不会成为强国,教育也同样如此。中国的教育是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服务的。我国两个一百年战略任务的实现应该在2049年,而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目标则计划在2035年实现。这样的战略布局就是基于对教育在全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从全球环境分析,今天,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已经蓬勃兴起,科技创新正**着社会和生产发生巨大的变革。互联网和计算机正在持续改变人类文化信息的储存和传播方式,并正在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一起不断地重塑着教育的形态,推动教育进一步发生深刻的变革。世界的变化使得教育必须抓住新的机遇,应对新的挑战,抓紧培养能够**未来发展的人才,特别是培养能参与国际竞争的创新人才。因此,教育不能不研究全球趋势,不能不研究教育的走向和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国要为世界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国教育现在的体量很大,要实现从“以量谋大”到“以质图强”的战略转变,打开教育的国际视野,推动中外融合是必由之路。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以教育开放的主动赢得教育发展的主动,赢得人才国际竞争的主动,赢得文明交流互鉴的主动”。习近平总书记曾对中国教育提出要求,“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教育活动,主动在全球教育发展议题上提出新主张、新倡议和新方案,主动参与国际教育规则和标准的制定,让国际社会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赢得教育领域的全球共赢”。
    从我国国情分析,当前我国的社会矛盾已经发生全局性、历史性的变化,人民群众期盼享受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个性的教育。因此,《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 要让人民享受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这就需要我们既要发扬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也要打开国际视野,吸取各国经验,拿来为我所用。自新中国建立以来,经过长期奋斗,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庞大的教育体系。我国的教育已经居于世界中上行列,已经具备了向更高水平教育迈进的条件和基础,未来的主攻点就是涵养内力,提升气质,提高教育品质,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
    可见,不论从国际还是国内角度分析,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都必须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从本国**的教育传统中吸取营养,同时积极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以新的发展理念和教育思想指导今天教育现代化的实践。我们应该深信,融通中外对于今天实现教育强国2035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我们要看到,中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与国际上的课程发展是有许多共同取向的。*近五六年里,我参与较多的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据我观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一批基础教育学校在引进国际课程的过程中,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从引进消化吸收走向融合创新,很多经验是能够对推动国内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发挥重要作用的。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国际课程的借鉴来推动中国基础教育内涵现代化的。
    几年前,北京师大的刘坚教授有一份研究报告提出: 21世纪的学生*重要的核心素养是文化理解与传承、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审辩思维和沟通能力。他的这些研究成果呼应了新时代的需求,探究了“中国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哪些核心能力”这个问题。据我观察,中国学者提出应对全球问题解决方案时,其对学生能力、素养培育的目标与世界上很多**基础教育研究的专家提出的未来教育发展趋势有许多共同点,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提出的“全球胜任力”评估框架,要求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有效的互动,能够理解并欣赏他人观点和世界观,能够分析地区和全球跨文化的议题,能够积极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这体现了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许多中国学者提出的观点也非常具有切合性。另外PISA测试中包含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的框架,通过很多跨学科的主题能够体现和培养这些素养。这些都体现了整个国际社会面对全球性挑战,对未来一代教育的关注和提出的举措。
    上海有一些学校很早就开始引进国际课程。比如,上海中学国际部是*早引进国际课程的少数学校之一。2003年,我在浦东新区工作时,进才中学的国际部就同IB课程总部合作。我当时就注意到IB课程提出的学生必须具备的素养非常有意义。IB课程本身有六个学科群,它并不对课程做非常具体和严格的内容规定,但是提倡多种学习方式,提倡师生互动等理念,引导教师创造性地实施,主动选择真正对学生的发展起有效促进作用的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它是以中国学者研究的“面对21世纪中国学生应该具备什么素养”为主线来设计的。方案和标准发布之后,教材修订也已经基本完成。从2020年的秋季开始将采用全新的教材。接下来要全面实施这个课程体系。
    当然以核心素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一个过程,而且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系统配套地开展:
    **,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引提炼各个学科的大观念、大概念,并且要让所有学科把本学科的知识学习对应培养学生什么样的素养,具体揭示出来。很多国际课程在这方面的研究、设计和方案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也就是说各学科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可能和应该作出的贡献须提炼出来,不然我们在具体的知识学习过程中就往往只关注知识的解释性意义,缺乏知识学习之于全人发展的意义,无法体现知识学习的育人价值和方向。
    第二,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引和依据选择和重组学习内容。世界正在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按照时代的需要进行调整,不能让当代学生只学习工业化时代所规定的内容。
    第三,设计和选择保证核心素养目标得以落实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当前基础教育实行的是班级授课制,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以知识点的记忆、背诵和对付考试为主要的学习过程,这样的方式确实需要改变。要落实核心素养培育任务,就要提倡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运用问题导向式、小组合作式、主题探究式等多种学习方式,变革教学组织形式,灵活采用集中探讨、小组讨论、个别辅导、实践体验等多种形式,千万不能只是“你讲我听,你给我知识点让我记忆,让我背诵,让我去应对考试”。如果还是维持原来的方式,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没法落实的。
    第四,设计与核心素养培育相适应的评价。既然教育的目标改变了,方式也应该改变,目标和方式改变了,相应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也应该改变。
    今天中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面临着上述任务和实践,即以素养培育为核心的课程建设任务,也许我们可以借鉴类似IB课程那样的国际课程,很多课程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策略方法,都值得我们借鉴。
    *后,如果要我说说对引进国际课程的期望目标,大概有这么一些。一是,引入国际课程体系中的先进元素,结合中国基础教育实际,为我所用,拿来促进有利于中国学生全面成长、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形成。这个目标应该是首要目标。我具体从几个角度提出问题,大家不妨思考和实践一下。比如,如何通过课程的现代性推动学生现代素养的养成。在一些国际课程中,学习内容是师生对话的材料,而不是经典的记忆背诵内容,因此课程内容在这里得到拓展,很多现代*新科学发现、科技发明和*新有关科技成果,在学习过程中进入了孩子的学习内容里,这在今天我们统一的课程里还很难实现,而当下学生的素养形成需要课程的现代性。再如,如何通过课程的探究性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人格养成。只有在学生真正经历了一个探究问题的过程之后,才能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才能寻找证据说明观点,才能锻炼思考问题的逻辑性,面对一个问题时才能调动他的全部知识积累,才能实现知识的综合和能力的形成。这种学习的探究性对人的创新素养以及人格的形成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这方面我们基础教育的课程方案里都有了,但是如何落实好是一个问题,也许通过引进国际课程的某些要素,学校这项工作能开展得更好。还如,信息技术如何在教学中更加广泛地应用。今天信息技术不应仅用于学校管理,而更应该用于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因为信息技术带来的是人类信息来源的改变,随之要改变的是人类的学习方式,是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是课堂里的师生关系。也许国际课程的理念与实施过程更有可能发挥现代技术在人的学习中的作用,为我们提供经验。
    二是,为来中国的境外人士子女提供教育服务。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以及其他东部发达地区居住了大量外国人,如上海常住外国人口达15万—20万人,他们的小孩一定需要在实施国际课程的学校上学,上海专门接收外国人的学校(包括幼儿园)一共有38所,还有很多外籍小孩是在有提供相适应的教育服务能力的公办、民办学校里面接受教育的。创造适用这个群体的课程,是学校的任务。
    三是,的确有些孩子要到国外接受教育,我们可以提供具有包容性、灵活性的教育,满足学生做好出国准备的需要。
    如果从中国教育体系任务来看,我们**还是着眼于课程借鉴,这是教育政策制定的出发点,也是中外教育融合的一个重要路径。这有利于我国课程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国际视野的拓展,促进我国学生今后参与国际交流、竞争能力的提升。引进国际课程加以借鉴,对于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现代化建设有现实的意义。也许作为一所学校,将目光关注在当下学校内的学生上是现实的任务,但是我们更要着眼于更高层次,从让中国人民享受中国特色和世界先进水平优质教育的高度,体现引进和借鉴国际课程的价值。从这个角度,我希望有更多的高校学者,像本书的著作者那样,能够积极参与对课程特别是国际课程的研究,关注众多学校在这个领域的生动而鲜活的实践,使得这朵教育改革开放之花在改革实践成果的百花园里开得更加艳丽夺目!
    目录
    **部分 国际文凭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1 全球化背景下教育政策的本土演绎: 倡议联盟的视角——基于美国国际文凭 课程发展的思考/2 国际文凭教育在德国的发展状况及其特点/13 日本国际文凭教育的发展历程与政策选择/26 融合与独立: 国际文凭教育与澳大利亚**课程改革的比较研究/40 第二部分 国际文凭课程的中国实践及研究/51 TOK课程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以S市X学校为例/52 澳大利亚IB数学教材与我国高中人教版教材的比较研究——以概率统计为例/72 浅谈数学实验在IBDP数学教学中的运用/84 为了深度理解“科学的本质”: IBDP化学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90 PYP课程如何支持自我调节学习——学习环境视角的研究/103 成为探究者——IB小学、中学、高中结业探究项目的研究/123 借鉴PYP,促进**课程创新实施的实践研究/137 中国PYP学校的筹建与本土化发展研究: 以上海协和双语学校国际融合 部为例/153 IBPYP在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中的发展探索——以上海虹桥国际外籍人员子女 学校为例/173 第三部分 国际文凭教育中的中文教育研究/189 IB语言观与IB语言教学/190 基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IBDP中文教师自主性发展/200 IBDP文学研究论文写作教学研究/208 IBDP中文Ab initio词汇多角度考察/215 浅谈IBDP母语文学课程对普通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227 第四部分 国际文凭课程的教师培养/243 基于IBEC大学的国际文凭教师培养体系研究/244 IB教师之核心素养及培养模式/254 全球化背景下教师国际思维发展的意蕴、困境与路径——基于IB课程 教师的考察/265 国际汉语教学的IB师资培养——以香港教育大学为例/276 融合中西: 行走在研究与实践中的GCIE——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教师证书项目/289 后记/297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