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省域住房城乡建设信息化研究与探索
QQ咨询:
有路璐璐:

省域住房城乡建设信息化研究与探索

  • 作者:薛学轩,冉先进,温敏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611017
  • 出版日期:2020年08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12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省域住房城乡建设信息化研究与探索》是一本关于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法和经验的专业书籍。它介绍了住房城乡建设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关键技术应用及具体实践,通过总结四川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做法和成果,系统阐述了住房城乡建设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建设内容、系统架构和实施策略,详细论述了城乡规划、村镇建设、工程建设、建筑市场、住房保障、房地产业、城市管理、政务服务、数据挖掘分析等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和路径,并对新形势下推进信息技术与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及住房城乡建设信息化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思考。
    文章节选
    第1章 概论
    1.1 中国信息化发展历程
    中国的信息化建设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步。从**大力推动电子信息化技术应用开始,大体经历了准备阶段(1993年前)、启动阶段(1993年3月~1997年4月)、展开阶段(1997年4月~2000年10月)、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共四个阶段。主要时间节点为:1996年4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立;2002年8月,中共**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2006年3月,**信息化领导小组发布《**电子政务总体框架》;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16年7月中共**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信息化规划》;2018年7月,��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2019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具体历程如下。
    1. 办公自动化
    我国政府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在政府部门尝试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实施基础的政务活动,如档案管理、公文处理等活动,就是通常所说的OA(office automation,办公自动化)工程。1992 年,国务院办公厅提出了在全国政府系统推行办公自动化,标志着我国政府系统进入办公自动化的变革时代。200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政府系统办公自动化建设和应用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36号),开始启动办公自动化建设工作。
    在日常办公中,办公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意见,才能做出某种决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多个部门通过网络和计算机可以互相沟通、合作,实现“协同工作”,每一项工作以流程的形式,由发起者(如文件起草人)发起流程,经过本部门以及其他部门的处理(如签署、会签),*终到达流程的终点(如发出文件、归档入库)。工作流程可以是互相连接、交叉或循环进行的,如一个工作流的终点可能就是另一个工作流的起点。工作流程也可以是打破单位界限的,发生于机关与机关的相关单位之间。办公自动化主要为领导决策和机关办公提供信息服务,提高办公效率,减轻工作人员工作负担,节约办公经费,从而实现行政机关的办公自动化、办公无纸化、资源信息化、决策科学化。
    2. “金字工程”
    继美国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之后,世界各地掀起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热潮,中国迅速做出反应。1993年底,中国正式启动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起步工程——“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目标是建设中国的“信息准高速国道”。
    2002年是我国加入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界贸易组织)的**年,也是我国电子政务大发展的一年,是政府信息化逐渐由概念变成现实、由争论转入实施、由含混转为清晰,尤其是由被动转为主动的一年。2002年1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京成立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全面启动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研究制定了《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和《**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第二版。2002年7月,**信息化领导小组召开第二次会议,明确“十五”期间我国电子政务的目标以及发展战略框架,将政府信息化建设纳入全新的整体规划、整体发展阶段。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专项规划》和《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这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在这个文件的指导下,我国各级政府围绕“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的发展**有序展开电子政务建设,明确提出“十二金”的概念,即要加快十二个重要业务系统建设:继续完善已取得初步成效的办公业务资源系统、金关、金税和金融监督(含金卡)四个工程,促进业务协同、资源整合;启动和加快建设宏观经济管理、金财、金盾、金审、社会保障、金农、金质和金水八个业务系统工程建设。之后,进一步覆盖实现电子化政府的所有大型信息化工程,包括金财、金贸、金审、金水、金卫、金建、金图等,形成**政务体系中从**到地方乃至基层单位统一平台、统一规范、信息数据实时共享的“金字工程”。
    2004年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分水岭,以“金”字头为代表的多项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随着电子政务整体走向务实,“金字工程”的诸多内容也渐渐浮出水面,形成框架。2005年之后,“金字工程”逐渐步入整合,进入平稳的发展期。
    3. 政府上网
    1998年,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国政府提出了政府上网的构想,并将1999年定为“政府上网年”,从而揭开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的序幕,电子政务也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999年1月,国务院40多个部委的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政府上网工程”。通过启动“政府上网工程”及相关的一系列工程,政府站点与政府的办公自动化连通,与政府各部门的职能紧密结合,使政府站点演变为便民服务的窗口,部分实现了人们足不出户即可完成与政府部门的办事程序。
    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的5年计划,即《全国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2001—2005年规划纲要》,对我国政府信息化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等做出明确规定,指出:“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务公开,筹建政府公众信息网站。”从原则上讲,政府网站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务公开。到2001年6月,“政府上网工程”实施2年并取得了初步成绩,70%以上的地市级政府在网上设立了办事窗口,政府网站达到3000多个。
    2006年1月1日零时,中国政府网的开通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政府门户网站是中国政府在互联网上发布政务信息和提供在线服务的综合平台,网站设置了政务信息、办事服务、互动交流和应用功能4个区域。网站分为中文简体、中文繁体和英文版,网站建设中文版开设了“**中国”“中国概况”“**机构”“政府机构”“法律法规”“政务公开”“政务互动”“工作动态”“政府建设”“人事任免”“新闻发布”“网上服务”12个一级栏目。“网上服务”栏目链接了48个政府部门,整合了各大政府部门网站的信息资源,为网站导航,打开栏目首页时犹如站在各大政府部门的入口处,网民可以找到每个部门的地址、电话、网址,并即刻办理部分网上业务。
    4. 全面电子政务建设
    依托办公自动化系统、政府上网、“金字工程”的坚实基础,在夯实信息化基础、取得阶段性成果的背景下,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由“单项应用”向“共享协同”的阶段推进。前期单项应用的架构曾造成了“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烟囱林立、信息孤岛”等问题,新时代下,跨部门、跨地区共建信息化工程逐步成为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的主要形态,成为支撑“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平台,政务信息化迈入“集约整合、全面互联、协同共治、共享开放、**可信”的新阶段,并随着“大数据、大平台、大系统”顶层架构的形成,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从前期的“垂直应用阶段”逐步进入“共享协同阶段”。
    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的不断深化和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深入,网上政务服务已经成为政府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服务的重要方式,“互联网+政务服务”逐步成为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新方式、新渠道、新载体。2016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为解决地方和部门互联网政务服务中存在的网上服务事项不全、信息共享程度低、可办理率不高、企业和群众办事不便等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遵循依据。201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按照“坚持问题导向、加强顶层设计、推动资源整合、注重开放协同”的原则,以服务驱动和技术支撑为主线,围绕“互联网+政务服务”业务支撑体系、基础平台体系、关键保障技术、评价考核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优化政务服务供给的信息化解决路径和操作方法,为解决网上政务服务内容不规范、服务不便捷,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不互通、数据不共享,线上线下联通不畅,政务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够高等问题,构建统一、规范、多级联动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和服务体系提供了保证。
    目前,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以人为本,建设跨层级、跨地区、跨部门、跨系统的一站式“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创新政务服务方式,推进政府大数据开放共享,打通各类信息孤岛,推行公开透明服务,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程度利企便民,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共享“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成果,成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主流趋势。
    1.2 住房城乡建设信息化发展历程
    信息化伴随着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应用,住房城乡建设需求不断深化,这种需求与新技术和新产品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逐步演进。住房城乡建设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 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
    在这一阶段,计算机在国内逐渐普及,应用较广泛的系统和软件有CCDOS、dBase、FoxBASE、BASIC、WPS、CCED、工资发放软件、财务报表软件等。住房城乡建设各业务领域的信息化水平较低,只有少数国有大型企业率先尝试引进计算机辅助办公。
    这一阶段应用的系统和软件只能单机使用,不具有网络共享功能,在局部范围内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岗位工作效率。电脑普及使用是该阶段*主要的特征。
    2. 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
    基于图形化界面的操作系统开始大规模应用,文字、表格处理实现电子化,专业制图软件更加成熟,一些专业管理软件,如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系统等开始在企业应用,但其大多只能在局域网范围内共享使用,属于部门级应用系统,可提高部门工作效率。住房城乡建设信息化总体处于工具化软件应用层面,市场上完全面向城乡规划、城市管理、工程建设、房地产管理的软件公司****。截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均应用了办公自动化软件,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业务管理软件(如规划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等)、财务软件等独立的应用软件各自独立运行,各软件系统之间的集成度并不高。这一时期的标志性事件就是工程建设行业的“甩图版”运动。专业工具性软件应用是该阶段的主要特征。
    3. 普及阶段(2000~2011年)
    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的普及使用,工具化软件和部门级管理子系统开始被较为广泛地应用,在互联网范围内的企业级综合管理系统、网站、电子邮件、共享文件数据库开始被应用,视频会议、远程视频监控、BIM等新的信息技术得到尝试应用。
    比如,城市规划管理、设计和监督部门在国内*先引入了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全球定位、工作流、物理探测、卫星遥感及航空遥感等先进信息化技术,构建了基于上述多种技术的城市空间基础设施系统、城市规划管理系统、城市规划设计系统、城市遥感监测系统、规划公众参与系统等实用的业务运行系统,率先在城市规划设计、审批管理、实施监督等主要工作环节全面实现了人机互动作业的信息化工作方式的变革。在建设领域,勘察设计行业CAD技术应用得到普及,甲(乙)级设计单位计算机出图率达到****,计算机辅助施工(computer aided construction,CAC)技术已在建筑施工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招投标信息网几乎覆盖了所有省市,并在全国推行建设工程IC卡(integrated circuit card,集成电路卡)管理制度,项目管理系统应用较为普及。房地产交易,工程招投标、造价、质量检测等已普遍实现计算机管理并向网络化迈进。市政设施、城市管理和住房保障与房产管理相关部门基本建立了相应的门户网站,以部门为单位的管理信息系统在各级管理部门初步建立。
    “十五”**科技
    目录
    目录 第1章 概论 1 1.1 中国信息化发展历程 1 1.2 住房城乡建设信息化发展历程 4 1.3 住房城乡建设信息化内容 7 1.4 省域住房城乡建设信息化架构 12 1.4.1 设计思想 12 1.4.2 总体结构 13 1.4.3 架构设计 14 第2章 住房城乡建设信息化关键技术 16 2.1 信息化技术发展 16 2.1.1 播种阶段 16 2.1.2 萌芽阶段 17 2.1.3 成长阶段 17 2.1.4 发展阶段 18 2.2 信息化关键技术 19 2.3 信息化技术应用 29 第3章 城乡规划信息化 36 3.1 城乡规划信息化范围 36 3.2 城乡规划信息化要求 37 3.2.1 城乡规划编制信息化要求 38 3.2.2 城乡规划实施信息化要求 40 3.2.3 城乡规划管理信息化要求 41 3.3 城乡规划信息化架构 42 3.4 城乡规划信息化策略 44 3.4.1 城乡规划编制信息化策略 45 3.4.2 城乡规划实施信息化策略 47 3.4.3 城乡规划监管信息化策略 52 3.5 城乡规划信息化实践 57 3.5.1 城乡规划编制信息化实践 57 3.5.2 城乡规划实施信息化实践 63 3.5.3 城乡规划监管信息化实践 73 第4章 建筑市场信息化 77 4.1 建筑市场信息化范围 77 4.2 建筑市场信息化要求 78 4.2.1 从业企业管理信息化要求 79 4.2.2 从业人员管理信息化要求 80 4.2.3 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要求 80 4.2.4 建筑工人管理信息化要求 81 4.3 建筑市场信息化架构 82 4.4 建筑市场信息化策略 85 4.4.1 从业企业管理信息化策略 85 4.4.2 从业人员管理信息化策略 89 4.4.3 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策略 91 4.4.4 建筑工人管理信息化策略 95 4.5 建筑市场信息化实践 99 4.5.1 从业企业管理信息化实践 99 4.5.2 从业人员管理信息化实践 100 4.5.3 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实践 101 4.5.4 建筑工人管理信息化实践 109 第5章 住房管理信息化 114 5.1 住房管理信息化范围 114 5.2 住房管理信息化要求 115 5.2.1 商品房管理信息化要求 115 5.2.2 房地产市场监管信息化要求 116 5.2.3 保障性住房管理信息化要求 117 5.3 住房管理信息化架构 118 5.4 住房管理信息化策略 119 5.4.1 商品房管理信息化策略 119 5.4.2 房地产市场监管信息化策略 122 5.4.3 保障性住房管理信息化策略 124 5.5 住房管理信息化实践 127 5.5.1 商品房管理信息化实践 127 5.5.2 房地产市场监管信息化实践 129 5.5.3 保障性住房管理信息化实践 132 第6章 城乡管理信息化 135 6.1 城乡管理信息化范围 135 6.2 城乡管理信息化要求 136 6.2.1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信息化要求 136 6.2.2 城乡污水垃圾管理信息化要求 136 6.2.3 城镇地下管网管理信息化要求 137 6.2.4 农村住房管理信息化要求 138 6.3 城乡管理信息化架构 139 6.4 城乡管理信息化策略 141 6.4.1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信息化策略 141 6.4.2 城乡污水垃圾管理信息化策略 145 6.4.3 城镇地下管网管理信息化策略 149 6.4.4 农村住房管理信息化策略 152 6.5 城乡管理信息化实践 154 6.5.1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信息化实践 154 6.5.2 城乡污水垃圾管理信息化实践 157 6.5.3 城镇地下管网管理信息化实践 159 6.5.4 农村住房管理信息化实践 162 第7章 “互联网+政务服务” 165 7.1 “互联网+政务服务”范围 165 7.2 “互联网+政务服务”要求 167 7.3 “互联网+政务服务”架构 169 7.4 “互联网+政务服务”实施策略 170 7.4.1 目标分析 170 7.4.2 业务分析 172 7.4.3 用户分析 173 7.5 “互联网+政务服务”实践 173 7.5.1 数据交换设计 174 7.5.2 信息系统对接 180 第8章 住房城乡建设大数据 186 8.1 数据采集 188 8.1.1 数据采集挖掘技术 189 8.1.2 数据处理策略 190 8.1.3 结构化数据存储 191 8.1.4 数据监控管理 192 8.2 数据管理 192 8.2.1 专题数据仓库 192 8.2.2 大数据应用 193 8.2.3 数据资源可视化监管 196 8.2.4 数据资源管理制度 196 8.3 数据挖掘 196 8.3.1 数据挖掘的任务和对象 197 8.3.2 数据挖掘的主要过程 198 8.3.3 数据挖掘的技术实现 198 8.3.4 数据挖掘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的应用 204 8.4 数据可视化 206 8.4.1 通过现状分析掌握建筑行业发展情况 206 8.4.2 通过专题分析掌控行业**监督区域 208 8.4.3 通过全域分析监控行业宏观经济数据状况 210 8.4.4 通过趋势分析推进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 212 8.4.5 通过数据融合促进建筑行业政府监管模式创新 212 第9章 省域住房城乡建设信息化思考 214 9.1 系统开发向深化应用发展 214 9.2 传统技术向前沿技术发展 215 9.3 数据采集向挖掘分析发展 217 9.4 功能实现向**运行发展 218 9.5 服务当前向支撑未来发展 219 主要参考文献 222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