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顾爷爷讲中国民间故事(全6册)套装
QQ咨询:
有路璐璐:

顾爷爷讲中国民间故事(全6册)套装

  • 作者:顾希佳 著,高西浪 孙万帅 绘 青豆书坊 出品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ISBN:9787559640222
  • 出版日期:2020年05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19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套中国民间故事经典丛书,由我国**民俗学家顾希佳,在数十年如一日的历代典籍阅读和研究中,专为青少年甄选、译写和编著。既有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更有尚处于朴素形态、少有人知的传奇。本书按故事讲述的年代先后进行编排,共分六册。 *册有35个故事,故事讲述的年代从上古到秦汉,例如: 关于古代帝王的《大禹治水》《成汤伐桀》《勾践复国》; 关于谋士名臣的《介子推让禄》《祁黄羊举贤》《赵氏孤儿》《荆轲刺秦王》; 关于思想名贤和地方官绅的《墨子拒楚》《曳尾涂中》《瓜地纠纷》《西门豹治邺》; 关于名医、乐师和普通百姓的《神医扁鹊》《伯牙鼓琴》《孙元觉劝父》《相思树》等。 这一册的特点在于有丰富精彩的成语典故和历史故事。 第二册有39个故事,故事讲述的年代从两汉到南北朝,例如: 《圯桥纳履》《覆水难收》《卜式捐献》《苏武牧羊》《黄霸智断争儿》《珠崖二义》《李寄斩蛇》《华佗与曹操》《梁山伯与祝英台》《书圣王羲之》《四姓害子》等。 这时候关于名贤、隐士、官绅、普通百姓以及文化古迹的故事开始多了起来。 第三册有35个故事,故事讲述的年代从隋唐到五代���国,例如: 《柳毅传书》《慧能传衣钵》《歌仙刘三妹》《黄粱一
    文章节选
    瓜地纠纷 战国的时候,魏国有个名叫宋就的人,在魏国与楚国交界的一个边境县当县令。 边境上有两个村庄,一个村庄属魏国,一个村庄属楚国, 田地连着田地,人来人往的,畅通自如。两个村庄都以种瓜卖瓜为业。 却说魏国这个村庄里的农民十分勤劳,经常挑水去浇灌他们种的瓜,施肥除草,时刻小心,所以他们的瓜长势良好,种出来的瓜水分多,味道甜,人人夸赞。而楚国村庄里的农民比较懒惰,天气干旱,他们也懒得去浇水,更不要说施肥除草了,所以他们种出来的瓜个儿小,味道也不怎么好。 楚国的县令吃过魏国村庄里种出的瓜,又尝了尝楚国村庄的瓜,“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一比,就比出好坏来了。楚国的县令越想越气,就跑到村庄里把村民们狠狠训斥了一顿。 楚国村庄里的人受了训斥,有气没处出,不仅没有反省自己的懒惰,反而埋怨起魏国人来了,心想:“都是你们不好!你们要是和我们一样,今天我们就不会挨骂了。”这么一想,就有一帮愣头愣脑的小伙子,结伙在半夜里偷偷跑到魏国的瓜地里,把魏国人种的瓜翻了个遍,乱踩乱踏,一阵折腾。这样,魏国村庄的瓜全遭了殃。 第二天,魏国人发觉了。仔细一查,瓜地里留下的脚印全是通到楚国村庄去的,这不是秃子头顶上的虱子—— 明摆着的吗?不用说,肯定是楚国人捣的鬼。大伙儿一个个义愤填膺,摩拳擦掌,也要去捣毁楚国人的瓜地。但是出发之前,他们先去报告县尉。县尉不敢做主,又来请示县令宋就。 宋就听了,连连摇头,说道:“不行不行,怎么可以做这种事呢?人家做了错事,你们为什么还要跟着错下去?冤家宜解不宜结,要是谁也不肯让步,火上加油,岂不要惹出大祸来!还是让我来给你们出个主意吧。你们每天夜里要派出些人,偷偷地去帮助楚国人浇瓜,千万别让他们发觉。你们坚持这样做,一定会有好处的。” 魏国村庄里的人听了这番话,觉得确实有道理,就每天夜里派出一些人去浇灌楚国瓜地里的瓜。 楚国人去察看瓜地,总是发觉瓜地里已经浇过水了,究竟是谁浇的水,谁也不知道。渐渐地,楚国瓜地里的瓜越长越好,瓜的味道也变得甜美起来。 楚国县令知道了这件事,觉得有些奇怪,就派人去暗中查访,终于查清楚了,原来是魏国人在夜里帮他们浇瓜。于是,楚国县令就把这件事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向楚王做了报告。 楚王知道了,心里十分惭愧,总觉得楚国在这件事上丢了面子,自己也是有责任的,就对手下的官吏说:“去查一查,那些到魏国瓜地里捣乱的人还有没有别的什么罪行?有的话,就一并治罪。要知道魏国人的做法其实也是在暗地里责备我们,我们可不能无动于衷。”于是,楚王派出使者,带了一份很丰厚的礼物去拜见魏王,向魏国表示深深的歉意。此后,楚王还时常教育国民,魏国人这样讲仁义道德,我们千万不能轻易去侵犯人家。 所以人们都说,魏国和楚国的友好邦交,是从宋就那时候开始的。 【故事来源】 据汉朝刘向《新序 • 杂事第四》译写。成语“以德报怨”就是从这个典故来的。 样章内容3 吕洞宾得道 上八洞**吕洞宾,起初也不过是个凡夫俗子。他后来怎么得道成仙的呢?说起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当年,吕洞宾向云房钟子学道,一学学了三年。云房钟子变幻出各种各样的情景考验他:一会儿是窈窕美女,一会儿是金银财宝,吕洞宾毫不为之心动。云房钟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却依旧不肯把道术传授给他。 **,吕洞宾号啕大哭,伤心地对师父说:“我离开家人,进山跟师父学道,已经足足三年了,受尽千辛万苦,尝遍甜酸苦辣,师父还是不肯把得道成仙的秘诀传授给我,难道我不配做你的徒弟吗?” 云房钟子说:“看看你这三年的表现,倒也不是个无能之辈。只是你的功夫还没到家,再练练吧。” “那么,应该怎样修炼,才能够使我的功夫到家呢?” “你要想办法拿到**百万,来救济天下的穷人。那时候, 你的功夫自然就到家了。” 吕洞宾吓了一跳,搔搔头皮说:“我是个穷人,两手空空到这儿来学道的,叫我到哪里去弄这**百万?” 云房钟子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说:“别急,这事好办。我这儿有一种丹药,十分灵验,可以把铜铁变成黄金。你要**百万,岂不是三个手指拾田螺——十拿九稳!你有了这种丹药, 就可以去救济天下的穷人了。不过,你必须保守秘密,否则是要出大乱子的。” 吕洞宾一听,喜出望外,连忙跪在地上向师父磕起头来。 云房钟子从怀里取出丹药,颤颤巍巍地正要交到吕洞宾手里,吕洞宾心中忽然闪出一个古怪的念头,忍不住问师父:“那么,这种铜铁变成的黄金,是不是还会变成铜铁呢?” 云房钟子笑呵呵地说:“这个自然,世间万物都是周而复始地变化。今天你把这些铜铁变成了黄金,等到三千年之后,黄金就又会重新变成铜铁的。有三千年的时间,还不够你用吗?” 吕洞宾一听,连连摇头,说道:“不行不行。照你这么说,三千年后得到这黄金的人岂不是要倒霉了吗?我不能为了救济今天的穷人而去欺骗三千年以后的人。你要教给我的道,难道就是这样的吗?那我宁可不学道成仙了,你让我回去吧。” 云房钟子哈哈大笑,高兴地说:“善哉,善哉!你有这种念头,说明你已经修炼到家了。什么是道?这就是道啊!” 经过这番谈话,吕洞宾豁然开朗,好像一下子明白了,就对师父说:“我明白了。照这么说,学道成仙也不是什么难事,这是人人做得到的,为什么不可以传授给更多的人呢?师父让我下山去吧, 我要去普度众生,让天下的人都得道成仙,好吗?” 云房钟子朝他看看,捋捋胡须,只是神秘莫测地笑了笑,说道:“好吧,你想试,就去试试看吧。” 于是,吕洞宾满怀信心地下了山,游历大江南北,走遍山山水水,每到一地,就热心向人们宣讲他的道义,要度老百姓成仙。凡是听过吕洞宾说话的人,都觉得他了不起,跟着他一定有好处,大家都诚心诚意地拜吕洞宾为师,口口声声地说:“我们一辈子做你的徒弟,今生今世,永不变心。”吕洞宾扳着手指头数了数,收的徒弟已有几千人了。于是他兴高采烈地回到山中,迫不及待地对云房钟子说:“师父,我已经度了几千个人,要领着他们一道学道成仙。” 云房钟子说:“如果真是这样,那你的功德无量,太伟大了!不过,那些徒弟是不是诚心,你还得考验考验才是。” 吕洞宾一想,师父说的有道理,就又一次下山,要去考验他的徒弟们。他先化成一个讨饭的叫花子,手里拿着一只破瓢,身上披一块破布,挨家挨户上他的徒弟家去乞讨。徒弟们出来一看,师父穷到这个地步,还有什么花头?不少人转头不认他了。几千个徒弟当中,十成走掉了二三成。 吕洞宾还要试一试,于是他变成一个囚犯,由于遭受冤屈, 被打得遍体鳞伤,戴着手铐脚镣,愁眉苦脸,又走过他徒弟们的家门口。徒弟们出来一看,越发寒心了,心想:“师父真荒唐,还说要领我们学道成仙呢,现在他自己都是稻草人救火——自身难保,自己的事情还弄不清呢,怎么能帮我们学道成仙?纯粹是闭着眼睛说瞎话,算了算了,别学了吧。”这一试,又跑掉了一大批人,十成里只剩下二三成了。 吕洞宾摇摇头,还是不死心,索性再试一次,看看剩下来的人是不是经得起考验。他又摇身一变,变成一个骨瘦如柴、奄奄一息的重病人,气喘吁吁地来到他剩下的那些徒弟家里。这一试,可不得了,他的几千个徒弟全都跑光了。 吕洞宾心灰意冷地回到了山中,在河边的一棵柳树下坐下来,他怎么也不明白,那些徒弟为什么这般势利? 云房钟子知道此事后,变成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子,过来问他:“为什么在这里唉声叹气啊?”吕洞宾就把下山度人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 老头子说:“人心隔肚皮,是摸不透的。不过我跟他们不一样,我老了,一无所求,只想图个清净。让我来跟你学道吧。我会一辈子跟着你的。”这么一说,吕洞宾又有了信心。当场收下这个老人做徒弟,背起他就过河。 走到河**,吕洞宾忽然朝背上的老人看看,终于认出,这不就是我的师父云房钟子吗?这时他恍然大悟,感慨万千地对师父说:“究竟是我在度师父,还是师父在度我?” 【故事来源】 据明朝刘元卿《贤弈编》卷三《仙释》译写。 样章内容4 年羹尧拜师 年羹尧是清朝康熙、雍正年间赫赫有名的大将军,曾平定边疆乱事,屡建战功。据说他小时候十分顽皮傲慢,和别家的孩子大不一样,从不肯坐下来读书。老师管管他,他就挥拳把老师打一顿。虽说老师年纪比他大,可是论打架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再说了,哪个教书先生愿被学生打?所以,一连有三个教书先生都因受不了这口气,愤而辞职。消息一传开,教书先生之间相互通气,都说千教万教,就是年家这个小孩不能教。 年羹尧的父亲气得要命,却也无可奈何,看看儿子已经十三四岁了,不读书,只是打架、玩耍,长大了能有什么出息? 不行,还得让他读书,这才是正路。于是,年家在十字路口贴出榜文,公开招募教师,薪俸从优。这榜贴在那里都快一个月了,竟没有一个人肯上门来应聘。 **,一位年近六十岁的老人突然来拜访年羹尧的父亲,问道:“听说你家公子缺个老师,我想来试试,不知道行不行?” 年羹尧的父亲见他年纪这么大,不觉有些担心,主动对他说:“先生一番好意,我是十分感激的。只是我这个儿子实在太不像话了,动不动就打人。在你之前,已经有三位老师被他打跑了,你能胜任吗?” 老人笑呵呵地说:“不怕,不怕。这事我早就听说过了,你不妨让我试试看。” 年羹尧的父亲见他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倒也有些将信将疑起来,心想:死马当作活马医吧,既然他来了,让他试试也好。于是就答应了下来。为了图个吉利,年家又特地挑了个黄道吉日,点起香烛,铺起红地毯,举行拜师仪式,硬逼着年羹尧朝老师磕了三个响头。谁知道刚刚磕过头,一转眼就找不到他的人影了。 第二天,正式开学,老人在书房里等年羹尧来上课,等来等去却不见人。后来小书童跑来报告,说是公子正在后花园里搬泥种花呢。老人嘿嘿一笑,不理不睬,自顾自地看起书来。 第三天、第四天都是老样子,年羹尧不是种花,就是逮鸟,要不就和几个小书童一起捉迷藏,就是不肯到书房读书。老人呢,倒也沉得住气,你不来读书就拉倒,我也不来叫你、催你,只顾自己在那里悠闲地看书。就这样,一晃过去了三个月。 那天,老人看书看得有些累了,就弹起琵琶来。琴声叮咚,激越清扬,传到了后花园,年羹尧听到了,一打听,才知道是老先生在弹琵琶。他心痒痒地也想学,就撞开书房的门找老师,说道:“老师,我愿意学这个,你教我吧。” 老人说:“你还是玩你的去吧,学这个有什么用?” 年羹尧嘟起嘴巴不肯走,再三恳求:“老师,我就是要学这个,我一定会好好学的,求求你,教教我吧。” 老人被缠得烦不过,就手把手地教起来。 年羹尧十分聪明,学了不到半个月,就已经能弹奏简单的乐曲了。但他毕竟是小孩子脾气,没有耐心,还没有学精,就厌倦起来,放下琵琶,又逮鸟去了。 老人朝他笑笑,也不多说,还是自顾自地看他的书。 过了几天,老人又取出一支胡笳,“呜哩呜哩”地吹奏起来。笳声凄哀,缠绵悱恻,传到后花园,被年羹尧听到了,他又心痒痒地想学,便一溜小跑地闯进书房,大声对老人说:“老师,我愿意学这个,你教我吧。” 老人说:“这玩意儿可不是你学的,就是教你,你恐怕也学不会。” 年羹尧缠着老人说好话:“我能学会的。老师,这次我一定好好学。” 老人就开始教他吹起胡笳来了。这胡笳虽然很难学,可是年羹尧还是很快就学会了。只是他耐心不够,刚会吹几支简单的乐曲,就又扔下胡笳,到后花园玩耍去了。 就这样,一晃一个月又过去了,年羹尧竟没读过**书。老人还是听之任之,置之不问。 **,老人关起房门,在书房里玩起拳棒来,年羹尧正好路过,从门缝里一看,嗬!好棒!看不出这个老头居然会拳棒。这一下又把他的兴趣给勾上来了。他撞开书房门,对着老人就磕起头来,连声说:“老师,我*喜欢拳棒了,你就教我这个吧。” 老人笑呵呵地说:“听说你力大无穷,很会打架,现在你去把用人们都叫来,好好跟他们比试比试,让我看看你的武艺究竟如何,再来决定教不教你。” 年羹尧*喜欢打架了,一听是比试这个,就乐不可支,连声说好,立刻就去叫来了十六个年轻力壮的用人,让他们每人拿一根棍棒,自己也拿起一根棍棒,对老人说:“老师你看着,我的力气大不大?”然后,他让十六个用人与他对打,不到三个回合,十六个人全被他打翻在地。 老人却捋捋胡须,不以为然地对他说:“你的力气是蛮大的,只是你敢跟我比一比吗?” 年羹尧说:“有什么不敢的?只是要是我打赢了,你可不要到外面说年家公子又打跑了一个老师。” 老人笑呵呵地说:“你不必担心,先试试看吧。”于是,两人摆开架势,比起武来。 年羹尧年少气盛,看准方位,就狠命一棒劈将过去。谁知道棍棒一打过去,老人却不见了!年羹尧一惊,失声叫道:“老师,你在哪里?” 老人的声音却从他背后传了出来:“我在这儿。” 年羹尧转身一看,嗬!不得了!老人正站在自己的背后,而自己竟完全没有觉察到! 他吓出了一身冷汗,心服口服,明白自己的老师确实本领高强,就急忙跪下磕头,连声说道:“老师,这一次你一定要好好教我了。” 老人说:“你喜欢玩耍,你就去玩个痛快吧,学这个有什么用?”年羹尧跪着不肯起来,坚持说:“老师,你一定要好好教我,这一回我一定认真学。” 老人问:“你真的要下决心学啦?” “是的,一定认真学。” 老人这才说:“起来,起来,我教��就是了。”于是他从床头拿出一卷书来,交给年羹尧,对他说:“你要学,就先读这本书。” 年羹尧说:“我要学的是打架,读书有何用?” 老人说:“打架,只能打败一个人;读了这本书,你就可以打败千万个人。” 年羹尧不相信:“哪里有这种事情!老师该不是在骗我吧。这一卷纸,能有多少分量,我用一个脚指头就可以把它踢到几丈之外,它哪能打败千万个人呢?” 老人说:“既然你不相信,就别学了。你还是到后花园去玩你的游戏去吧。” 通过这几个月和老师的接触,年羹尧对老师已经佩服得五体投地了,这一回自然不敢违抗,居然破天荒地接过书,老老实实地跟着老师读起书来。从此之后,年家书房里书声琅琅,附近的人家知道年家公子竟在读书了,都十分惊奇,对这位老师的本领越发敬佩起来。 就这样,老人一连教了三年。三年之后,老人对年羹尧的父亲说:“你家公子学得差不多了,我也没啥可以再教给他了,明天我想告辞了。” 年羹尧的父亲感激万分,捧出一千两银子作为酬谢。老人坚辞不受,说道:“贵公子将来是成大事业的人,真要谢我,一千两银子也太少了。我此番来府上,不是为了金银,只是因为我这一身本领无人可传,很是可惜,所以才不远千里,到府上执教。如今贵公子已经学到了我的本领,我的心愿已了,还要金银做啥?”说罢,他拱拱手,头也不回地走了。 【故事来源】 据《清朝野史大观 • 清人逸事》卷五译写。
    目录
    《顾爷爷讲中国民间故事(上古-秦汉)》 新版自序 序言 新版插画创作的故事 大禹治水 成汤伐桀 烽火戏褒姒 九方皋相马 祁黄羊举贤 赵氏孤儿 伍子胥出逃 勾践复国 伯牙鼓琴 孙元觉劝父 颜回拾尘 曾子杀猪 晏子使楚 孙膑与庞涓 墨子拒楚 瓜地纠纷 冯谖弹铗 西门豹治邺 叶限姑娘 …… 作者简介 插画师简介 《顾爷爷讲中国民间故事(两汉-南北朝)》 圯桥纳履 覆水难收 凿壁借光 卜式捐献 苏武牧羊 黄霸智断争儿 薛宣判缣 珠崖二义 张道陵试徒 郑公风 刘阮入天台 李寄斩蛇 华佗与曹操 桃园结义 七步成诗 广陵散 父子清慎 蚁王报恩 梁山伯与祝英台 书圣王羲之 弃老国 罗刹女和五百商人 …… 《顾爷爷讲中国民间故事(隋唐-五代)》 成弼炼金 李靖代龙 杜子春考验 柳毅传书 追踪盗宝贼 慧能传衣钵 王勃写《滕王阁序》 双义祠 黄粱一梦 镜湖笛声 李娃与荥阳少年 板桥三娘子 红线盗盒 聂隐娘 定婚店 斗雷公 红叶题诗 区寄斗强盗 王谢堂前燕 吕洞宾得道 黄鹤楼 …… 《顾爷爷讲中国民间故事(辽金宋元)》 大将杨** 杀丐遗刀 范仲淹写碑铭 家产风波 神偷赵正 高手怪塑 泥马渡康王 侠妇人 鱼篮观音 磨刀劝妻 碾玉观音 白娘子 蓝姐急智 陈亮访稼轩 嫁金蚕 夫妻换鞋 桂迁梦悔 芙蓉屏 张羽煮海 …… 《顾爷爷讲中国民间故事(明清)》 刘伯温得书 秀才对课 马伶学艺 况钟上任 成名捉蟋蟀 杜十娘沉箱 铁伞毛生 麻风女情缘 鹤秀塔 寻饷银 王六郎 蒲松龄写书 高士奇随銮 窦尔敦焚寺 叶天士学医 年羹尧拜师 书稿变白纸 郑板桥受骗 窦小姑保镖 智擒水上飞 …… 《顾爷爷讲中国民间故事(清)》 顾权写真 双义庙 以小见大 当铺风波 一箱女红 蜣螂城历险 金竹寺 秦吉了做媒 巡抚夜行 压袖荷包 天财地财 庄叟比武 杜香草烧书 偷儿恨娘 白兰花 徐次舟逸事 三夫争妻 一只绣花鞋 林则徐求雨 百年老店一文钱 …… 后 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