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耿宁心性现象学研究文集(中大谦之论丛)
QQ咨询:
有路璐璐:

耿宁心性现象学研究文集(中大谦之论丛)

  • 作者:倪梁康 张任之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ISBN:9787100182645
  • 出版日期:2020年05月01日
  • 页数:516
  • 定价:¥12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为纪念中山大学哲学系已故**哲学家朱谦之先生,弘扬其学贯中西的学术精神,中大哲学系创办“中大谦之论丛”,论丛主要收录国内外学者对于**哲学家以及重要哲学论题的研究性论文。《耿宁心性现象学研究文集》收集论文26篇,这些论文从多个角度对耿宁的心性现象学进行了研究,并涉及王阳明、熊十力等人的哲学思想和唯识论、胡塞尔现象学等问题。
    文章节选
    耿宁区分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含义。在《论王阳明“良知”概念的演变及其双义性》一文中,耿宁以明武宗正德十五年(1520)为界,区分王阳明前后期的两个不同但相关的“良知”概念。前期的“良知”概念承自《孟子•尽心上》关于“良知、良能”的文本。在这个脉络中,良知“同时也是‘良能’,即一种善的自发的倾向,如果它不受到压抑的话,它能自我实现”(《心的现象》,第170 页)。在《后期儒学的伦理学基础》一文(*初以德文发表于1995 年)中,耿宁指出:王阳明将孟子的“良知”概念与“四端之心”联结起来,而将良知视为“作为人的精神(人心)的基本性格的向善能力,或者说,从此能力中产生的爱、怜悯、敬重等等自发的萌动或情感”(《心的现象》,第276 页)。 耿宁一再强调:四端之心“还不是德性本身,但却是德性的萌芽、德性的开端”(《心的现象》,第272页;参见《心的现象》,第428—429、448、460 页)。后期���“良知”概念则是借孟子所谓的“是非之心”来诠释“良知”。在这个脉络中,“‘良知’不是一个善的自发的同情、孝、悌等之动力(意念),从根本上说不是意念,也不是意念的一种特殊的形式,而是在每个意念中的内在的意识,包括对善与恶的意念的意识,是自己对自己的追求和行为的道德上的善和恶的直接的‘知’或‘良心’”(《心的现象》,第182 页)。根据耿宁的解释,王阳明之所以提出新的“良知”概念,主要是由于他要回答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是:“作为具体的个人如何能够在他的每一具体情况下将他的私(恶)意从他的向善的倾向或‘诚意’中区别出来。”(《心的现象》,第174 页)
    目录
    会议外论文 吴 震:略议耿宁对王阳明“良知自知”说的诠释——就《心的现象——耿宁心性现象学研究文集》而谈 张祥龙:唯识宗的记忆观与时间观——耿宁先生文章引出的进一步现象学探讨 阎 韬:致博大,务精深——耿宁先生两书读后 应 奇:人生**等事罗高强:再论如何理解“恻隐之心”的问题——兼论耿宁的解释困境 倪梁康:“唯我论难题”“道德自证分”与“八识四分”——比较哲学研究三例 江门会议(2013)论文 倪梁康:耿宁与《心的现象》 李明辉:耿宁对王阳明良知说的诠释 林月惠:阳明与阳明后学的“良知”概念——从耿宁《论王阳明“良知”概念的演变及其双义性》谈 李兰芬:去玄的玄学解读——简评耿宁先生的王弼研究 方向红:自我有广延吗?——兼论耿宁的“寂静意识”疑难 陈少明:来自域外的中国哲学——耿宁《心的现象》的方法论启示 赵精兵、王恒:三分说能够取代四分说吗?——耿宁唯识学研究的献疑 陈立胜:在现象学意义上如何理解“良知”?——对耿宁**阳明良知三义说的方法论反思 罗志达:恻隐之心、同感与同感意向性——以耿宁为出发点 贵州会议(2014)论文 董 平:良知学研究的新视域——读耿宁教授《人生**等事》 林月惠:耿宁对阳明后学的诠释与评价 郑朝晖:让“良知”走向“良言”的现象学之路——耿宁《人生**等事》述评 张庆熊:熊十力对王阳明“四句教”的解读和批评 王庆节:现象学的现象,海德格尔与王阳明的致良知——兼论现象学家耿宁先生的阳明学 耿宁/ 著 肖德生/ 译: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贵阳会议之结语 高雄会议(2015)论文 朱 刚:“自知”与“良知”:现象学与中国哲学的相互发明——从耿宁对王阳明“良知”的现象学研究谈起 李云飞:阳明“良知”概念的现象学分析 张任之:再思“寂静意识”——以耿宁对“视于无形、听于无声”的分析为** 西樵山会议(2017)论文 钱 明:记与耿宁教授交往的两件事 苏仁义(Rafael Suter)/ 著 杨小刚 王穗实/ 译:良知(本原知识)和 智的直觉:从现象学角度探讨仁体伦理学的可能性 编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