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高原耕地定级研究与应用——以青海省为例
QQ咨询:
有路璐璐:

高原耕地定级研究与应用——以青海省为例

  • 作者:胡月明等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654229
  • 出版日期:2020年06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8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高原耕地受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约束多重维度的影响,存在现有耕地定级评价指标体系难以反映生态状况、提质改造工程建设目标不明确、“占优补优”政策难落实等问题。《高原耕地定级研究与应用——以青海省为例》以青海省为例,在现有耕地定级相关研究基础上,融合相关学科理论方法,遴选自然、社会经济、区位、生态**因素和可持续发展因素构建了高原耕地定级指标体系,创建了基于语义规则的定级单元划分方法,采用基于生产潜力的改进因素法测度具有宏观尺度特征的耕地定级指数,结合耕地质量级别与空间相关二维属性划分耕地级别,并在青海省20县(市、区)进行了耕地级别评价实践,构建了省域内**的耕地级别体系。
    目录
    目录 前言 **章 绪论 1 **节 基本概念 1 一、耕地的定义及内涵 1 二、耕地资源的定义及内涵 2 三、耕地质量的定义及内涵 2 四、耕地评价内涵及分类 5 第二节 耕地资源管理 7 一、耕地资源调查 7 二、耕地质量监测 9 三、耕地保护 10 四、耕地利用 13 五、智慧耕地管理平台 15 第三节 耕地评价研究概况 17 一、国外耕地评价研究概况 17 二、国内耕地评价研究概况 19 三、耕地评价发展趋势 20 四、耕地分等定级 20 第四节 面向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管理的耕地评价 23 一、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迫切需求 23 二、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目标的需要 27 三、现有耕地评价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四、耕地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有待进一步深化完善 32 第五节 青海省基本概况 33 一、自然条件 33 二、经济社会情况 41 三、耕地资源情况 43 第六节 小结 51 第二章 耕地定级理论与方法 53 **节 基础理论 53 一、土壤学理论 53 二、地租地价理论 54 三、区位理论 55 四、生产力理论 55 五、生态经济理论 56 六、可持续发展理论 57 七、系统理论 58 第二节 定级指标选择 58 一、构建定级指标体系思路 58 二、定级因素因子选择原则 58 三、定级因素因子的筛选 59 四、指标权重的确定 61 第三节 定级单元划分方法 64 一、定级单元划分的原则 64 二、定级单元划分的基本方法 64 第四节 级别评定 68 一、定级方法 68 二、方法对比 69 三、级别划分方法 70 第五节 小结 71 第三章 青海省耕地定级体系构建 73 **节 定级指标选取原则 73 第二节 耕地定级指标分析及量化 74 一、定级指标分析 74 二、定级指标量化 76 第三节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高原耕地定级指标识别 79 一、随机森林算法 79 二、耕地定级指标识别 80 第四节 基于GIS与特尔菲法的高原耕地定级指标调整完善 83 一、定级因素因子权重确定方法 83 二、筛选过程 83 三、多尺度耕地定级指标体系构建 84 第五节 小结 88 第四章 青海省耕地定级单元划分 91 **节 传统定级单元划分方法 91 第二节 基于语义规则的定级单元划分方法 93 一、叠置底图选择 93 二、几何约束规则 94 三、语义规则 95 四、单元划分质量评价 97 第三节 单元划分方法验证与比较 101 一、东部黄土高原区单元划分 101 二、环湖和祁连山区单元划分 110 三、柴达木盆地区单元划分 113 第四节 单元划分结果 119 第五节 小结 121 第五章 青海省耕地级别评定 122 **节 基于生产潜力的改进因素法定级 122 一、因素法 122 二、基于生产潜力的改进因素法定级 124 第二节 评价结果交叉验证与比较 126 一、因素法和改进因素法定级结果区域内对比 126 二、因素法和改进因素法定级结果区域间对比 129 三、因素法和改进因素法定级结果与等别成果对比 133 第三节 青海省耕地定级方法选择 134 一、方法比较 134 二、方法选择 135 第四节 小结 136 第六章 青海省耕地级别划分 138 **节 基于二维属性的耕地级别划分方法 138 一、空间聚类模型 138 二、空间聚类法划分耕地级别 138 第二节 方法验证与比较 139 一、根据因素法分值的耕地级别划分 140 二、根据改进因素法指数的耕地级别划分 141 第三节 小结 142 第七章 青海省耕地定级实践 144 **节 青海省耕地质量区域特征 144 一、青海省土地利用总体状况 144 二、青海省耕地总量与区位特征 144 第二节 青海省耕地级别体系 145 第三节 青海省耕地级别空间格局 146 一、青海省20县(市、区)总体耕地质量 146 二、青海省各市(州)地类耕地质量分析 146 三、青海省各市(州)耕地质量空间分析 149 第四节 与现有利用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52 一、耕地级别与等别水平对比 152 二、耕地级别与等别关系 155 第五节 小结 156 第八章 青海省耕地定级成果应用研究 157 **节 在自然资源统一管理中的应用 157 第二节 在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中的应用 158 一、自然资源价值 158 二、自然资源资产核算 159 第三节 在耕地保护中的应用 160 一、耕地占补平衡 160 二、在**基本农田划定中的应用 166 三、应用于土地整治工作 168 第四节 小结 169 参考文献 171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