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二版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二版

  • 作者:刘勇
  •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257297
  • 出版日期:2020年04月01日
  • 页数:354
  • 定价:¥4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凝聚主编20余年的教学经验,吸收*学术研究成果,采用全新授课理念打造,按照中国新文学历史的发展顺序组织章节,有详有略,脉络清晰,**突出。在时间上,打通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不必要的隔阂,使其前后融为一体;在体例上,史论与作品相结合,并增加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插文,使教材形式更为活泼。2003年*版出版以来,广受全国师生好评,2008年获评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本次修订做了很大删改,删减了一些意识形态过强的论说及不必要的叙述,使行文更为流畅,篇幅更适合于教学。
    文章节选
    近年来,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重构”的呼声很高也很多,可以说这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一次规模较大的关于文学史建构的集中探讨。那么究竟如何来看待这个既具理论性又具实践性的问题呢?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对我们当下乃至今后的研究和教学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设置是从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始的,迄今已走过了近70年的历程。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建构,却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就已展开,至于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历史地位的思考则是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而同步进行的。胡适、鲁迅、郑振铎、周作人等新文学先驱,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一开始就注重探讨现代文学的源流等问题,可见现代文学史的建构与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是一体化的,这既体现了现代文学自身的时代特点,又显示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作家的高度自觉。历史资料表明,从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1923),到陈子展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1928)、谭正璧的《中国文学进化史》(1929)、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1932)、王哲甫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史》(1933)、李何林的《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1939)以及朱自清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大学授课的讲义《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等,这些*初的一批关于新文学历史定位的研究与思考的��述,奠定并形成了现代文学史建构的基本框架。随着新中国的成立,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张毕来的《新文学史纲》、叶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等*早的一批现代文学史专著或教材,确定了现代文学学科的基础,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建构。唐?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横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集个人与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大限度地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水平,也*大限度地呈现了当时的历史局限,是一部具有重要过渡意义的文学史著作,既是学术著作,又被广泛当作教材使用,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上述几个历史阶段所形成的对文学史的思考和建构,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陈思和等人相继提出的“重写文学史”的呼声所打破,其实重写文学史的要求并不是钱理群、陈思和等人的个性显现,而是*真实地体现了时代发展对文学史书写的基本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更大的范围内出现了现代文学史建构的多重视角,在重写文学史呼声之后涌现出一批新的文学史著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1998年修订本),朱栋霖、丁帆、朱晓进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D1997)》(1999),郭志刚、孙中田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99年修订本),孔范今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1997)等,至此,现代文学建构再次形成了比较稳定的
    格局。
    近年来,全球信息化的巨大影响,加速了国内外学者文学史观念的更新,加上对新史料的不断发掘,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建构面临着又一次新的冲击和刷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建构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这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时间上的纵向贯通。这不仅要求现当代文学一体化,而且也不满足于对晚清和近代文学历史渊源的追溯,甚至要把整个中国文学贯穿一体,力图建构整体性的中国文学史观和宏大的文学史构架。二是空间上的横向拓展。极力主张打通新旧文学各自为政的格局,要求把通俗文学、旧体诗词的创作和研究一并纳入现代文学史的建构之中,甚至要求把海外华文文学也纳入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范围之内。三是在深度上,从文学史向学术史提升。近年来,关于现代文学研究之研究的成果,包括学术史的梳理、研究史的书写、史料学再次受到** 的重视,以及编撰史和接受史的建立,这些确已表明现代文学史进入学术史研究的阶段已渐成熟。但是,围绕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还存在着明显不同的看法,甚至是激烈的争论。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是把现代文学史的建构引向深入并推进到一个新高度的关键所在。下面即针对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谈一些笔者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纵向时间贯穿的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史在其发展过程中一再拓展和放大,向当代文学和近代文学延伸,向古代文学领域延伸,乃至向整个中国纵向的文学方面延伸。文学史时间的贯通,看起来是文学史范畴的问题,是文学史所包含的内容范围宽窄问题,是文学史发展脉络的问题,但实际上并不简单如此。文学史的起止范围、分期、划段历来涉及文学史的观念问题,无论文学史视野的拓展还是凝聚,其实质都体现了在什么样的观念之下来定位一段时期文学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王本朝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反思与重建:学科还是意义?》中就“新国学与中国现代文学”、“重绘中国文学地图”以及打通古代、现代和当代文学等诸多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分析了它们的意图与意义:“它们有着扩大意义空间,确立学科地位,重建学
    目录
    绪 论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几个问题 **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与总体特征 **节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及主要特点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及重要特色 第二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 **节 晚清文学的繁荣 第二节 《新青年》与文学革命的发生 第三节 文学论争与新旧文学的较量 第三章 现代小说的全面创新 **节 “五四”小说创作概况 第二节 鲁迅的小说成就 第三节 文研会作家的小说创作 第四节 创造社作家的小说创作 第四章 现代新诗的初创与开局 **节 胡适等人白话新诗的尝试 第二节 郭沫若:新诗是可以这样写的 第三节 新月社的诗歌理论与创作 第五章 现代话剧的萌芽与初期探索 **节 “五四”初期的戏剧运动 第二节 洪深、欧阳予倩等人的话剧创作 第六章 现代散文的形式与成就 **节 鲁迅的杂文等创作 第二节 朱自清的抒情散文 第三节 周作人与语丝社作家的创作 第七章 革命文学的兴起 **节 20世纪30年代文坛的繁荣与多种风格流派的交映 第二节 从革命文学的倡导到 “左联”的成立 第三节 左翼作家群的创作 第四节 “京派”与“海派”等作家的创作 第八章 长篇小说的成熟与深化 **节 茅盾的现代都市小说 第二节 巴金的封建大家庭小说 第三节 老舍的京味小说 第四节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第五节 李?人的 “大河小说” 第九章 现代话剧地位的确立与发展 **节 曹禺的戏剧成就 第二节 夏衍、田汉剧作的艺术风格 第三节 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 第十章 现代新诗的不断演进 **节 李金发与初期象征主义诗歌 第二节 戴望舒及现代派诗歌的发展 第三节 臧克家、田间的诗歌创作 第四节 艾青:现代新诗的又一个高峰 第十一章 解放区的文学创作 **节 赵树理、孙犁的短篇小说创作 第二节 丁玲、周立波的长篇小说创作 第三节 《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戏剧和诗歌创作 第十二章 国统区和沦陷区的文学创作 **节 国统区与沦陷区文学的独特风貌 第二节 钱锺书的 《围城》 第三节 张爱玲的 《传奇》《流言》 第四节 《马凡陀的山歌》《升官图》等讽刺文学创作 第五节 “七月”派的文学创作 第六节 冯至、穆旦等人的诗歌 第十三章 新中国十七年的小说创作 **节 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 第二节 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 第三节 其他题材的长篇小说 第四节 短篇小说的全面丰收 第十四章 新中国十七年的诗歌创作 **节 闻捷、李瑛、李季的抒情叙事诗 第二节 郭小川、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 第三节 邵燕祥、张志民等人的诗歌创作 第十五章 新中国十七年的散文创作 **节 杨朔、秦牧、刘白羽等人的散文 第二节 魏巍等人的报告文学 第三节 杂文在当代的新发展 第十六章 新中国十七年的戏剧创作 **节 老舍的 《茶馆》等现实题材剧作 第二节 郭沫若、田汉等人的历史题材剧作 第十七章 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开放性发展 **节 伤痕小说 第二节 反思小说 第三节 改革小说 第四节 文化小说 第五节 军事小说 第六节 历史小说 第七节 先锋小说 第十八章 新时期诗歌创作的多元化形态 **节 现实主义诗歌的挺进 第二节 “朦胧诗”的兴盛 第三节 “后朦胧诗”的崛起 第十九章 新时期散文创作的多样化格局 **节 老作家散文的新收获 第二节 中青年散文作家群的崛起 第三节 女性作家群散文创作的高潮 第四节 文化散文的兴盛 第五节 杂文与报告文学的复兴 第二十章 新时期戏剧创作的多方面探索 **节 现实主义戏剧的复苏与发展 第二节 戏剧形式的革新与探索 第三节 新式戏剧的高品格追寻 第二十一章 新世纪之交文学发展的新动向 **节 新世纪之交文学发展概述 第二节 现实主义主潮的再次勃兴 第三节 不断渗入的现代主义思潮 第四节 莫言获奖与当代小说的新地位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